分享

洞天福地

 咖啡与烟 2014-11-06
 
洞天福地
 
        洞天福地,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多以名山为主景,或兼有山水。认为此中有神仙主治,乃众仙所居,道士居此修炼或登山请乞,则可得道成仙。分而言之,“洞天”意谓山中有洞室通达上天,贯通诸山。东晋《道迹经》云:“五岳及名山皆有洞室。”所列十大山洞名与十大洞天一一对应。
 
        概    述
 
        洞天,是指道家信仰的神仙居住的名山胜境。
        除了将宇宙整体分成三十六层天以及无尽宇宙空间之外,道家还详细描述了和地球空间相连的各个空间,这就是洞天福地。
        所谓洞天福地,主要是指大天之内的道教神圣空间。它所涵括的地域有洞天、福地、靖治、水府、神山、海岛等,具体说来就是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十八水府、五镇海渎、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庐以及十洲三岛,无尽虚空宇宙世界。
  洞天福地理论是道教宇宙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内涵用现代语言可以解释如下:在我们人类栖居的以宇宙为中心的居留空间中(即所谓的“大天世界”)还并存着三十六所相对隔绝、大小不等的生活世界(即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及七十二处特殊地域(即七十二福地)。这些洞天福地入口大多位于中国境内的大小名山之中或之间,它们通连贯通通达上天,构成一个特殊的世界。其中栖息着仙灵或避世人群。
  按照道教的解释,洞天福地世界与我们所处的大天世界相似也具有各自的天地、日月、山川、草木等自然组成因素。由于洞天福地位于大天世界的空间中,因而它们与我们的世界就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例如世人有时误入洞天,洞天居民有时也造访人间)。同时又由于它们存在的相对隔绝性,洞天福地世界又具有自身独特的时空构造。一般而言,洞天世界对世人是不敞开的,它们的存在具有很大的隐秘性。从功能方面看,除少数避世型洞天外,洞天福地可以视为道士在达到终极解脱目标前的修炼场所;从起源角度看,道教洞天福地理论的产生与形成应与史前期及文明初期中国古代先民的山居习性有密切关系。对此,我们只要考虑“石室”、“洞窟”在前道教时期和道教产生初期曾经充当过修道之士的基本居留场所就可明白。从宇宙论、存在论的角度看,道教洞天福地理论反映了道士们观照天、地、人、物的独特视角,其中所隐含的天观、地观、人观、物观都是意味深长、发人深省的。它与我们通常看待存在、非存在、虚无、实体的看法都不相同,乃是以一种环环相套的圈层宇宙构成论为背景来解释天、地、人、物的存在形式。这与道教的根本道论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中国有许多论述洞天福地的古籍,其中《正统道藏》收录最多。对洞天概念的最好解释见于早期上清系经典《紫阳真人内传》。其云:“天无谓之空,山无谓之洞,人无谓之房也。山腹中空虚,是谓洞庭;人头中空虚,是谓洞房。是以真人处天处山处人,入无间,以黍米容蓬莱山,包括六合,天地不能载焉。”依此所解则“洞天”实有广、狭二义。广义的洞天包括天空(天无)、山洞(山无)及洞房(头空)。此解释清楚地表明了道家的宇宙观:宇宙由多层空间组成,宇宙中的时间、空间都是相对的,有中存无、无中生有、大中有小、小亦含大。
 
        综    述
 
        传    说
 
        道士居此修炼或登山请乞,则可得道成仙。《真诰·;稽神枢》谓句曲山(茅山),“洞虚内观,内有灵府,……清虚之东窗,林屋之隔沓,……真洞仙馆也”。陶弘景注云:“清虚是王屋洞天名,言华阳与比,并相贯通也。”二书皆言句曲山又名为句金之坛,“以洞天内有金坛百丈,因以致名”,即以“洞天”指谓山洞。“福地”则意谓得福之地,即认为居此地可受福度世,修成地仙。《道迹经》云,句曲山(又为地肺山,七十二福地之一)“居月弗地,必度世,见太平”。多为山洞泉源,与风水观念不无关系。道书所列福地,多为地仙、真人所主宰,是次于洞天一级的仙境。
        “洞天福地”的观念大约形成于东晋以前,编集上清派仙人本业的《道迹经》《真诰》均已提到有“十大洞天”、“地中洞天三十六所”,《道迹经》还称引道书《福地志》和《孔丘福地》。战国以来盛传“三神山”说和“昆仑山”说,但三神山是海中仙境,昆仑山则远在西方。道教形成以后,随着道士入山隐居、合药、修炼和求乞成仙,群山壮丽的景色,奇峭的峰峦,幽奥的洞壑,从洞中涌出的溪流,和山中变化的万千气象,都足以引起共鸣并激发他们的幻想,加之原有的种种传说,从而逐渐形成大地名山之间有洞天福地的观念。早期道经如《抱朴子内篇》《真诰》等都讲到,欲求神仙,须登山请乞、入山居住或合药。葛洪按引仙经,其中提到华山、泰山、霍山、恒山、嵩山、少室山、长山、太白山、终南山、女儿山、地肺山、王屋山、抱犊山、安丘山、潜山、青城山、峨眉山、緌山、云台山、罗浮山、阳驾山、黄金山、鳖祖山、大小天台山、四望山、盖竹山、括苍山等二十余座,并谓:“此皆是正神在其山中,其中或有地仙之人。上皆生芝草,可以避大兵大难,不但于中以合药也,”而其中不少就被道教认为是洞天福地。
        按照道教观点,天、地、水乃至于人皆一气所分;仙境也是“结气所成”,它们相互感通,构成纵横交织的立体网络;但因气质清浊之异,而上下有别。故《天地宫府图序》称:“道本虚无,因恍惚而有物;气元冲始,乘运化而分形。精象玄著,列宫阙于清景;幽质潜凝,开洞府于名山。……诚志攸勤,则神仙应而可接;修炼克著,则龙鹤升而有期。至于天洞区畛,高卑乃异;真灵班级,上下不同。”《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序》亦云:“乾坤既辟,清浊肇分,融为江河,结为山岳,或上配辰宿,或下藏洞天。皆大圣上真主宰其事,则有灵宫閟府,玉宇金台。或结气所成,凝云虚构;或瑶池翠沼,注于四隅;或珠树琼林,疏于其上。神凤飞虬之所产,天驎泽马之所栖。或日驭所经,或星缠所属;含藏风雨,蕴蓄云雷,为天地之关枢,为阴阳之机轴。”按照这一理论,不仅天上有仙境,而且地上海中皆有仙境;不仅地上海中有仙山,而且天上亦有仙山。天上仙山乃真气所化,又下应地上宫府。
        洞天福地就是地上的仙山,它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构成道教地上仙境的主体部分。
        除此之外,道教徒还崇拜五镇海渎、三十六靖庐、二十四治等,中国五岳则包括在洞天之内。
        洞天福地多系实指。历代道士多往其间建宫立观,精勤修行,留下不少人文景观、历史文物和神话传说。
 
        洞天福地
 
        解释:道教语,指神道居住的名山胜地,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后多比喻风景优美的地方。
        出处:宋·陈亮《重建紫霄观记》:“道家有所谓洞天福地者,其说不知所从起,往往所在而有。”
        唐·杜光庭《洞天福地记》:“列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的名称。”
        用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
        示例: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九回:“如此洞天福地,倘得几间幽室,在此暂住几时,也不枉人生一世。”包蕾《猪八戒学本领》:“青苔如毯,花香袭人,真个是洞天福地所在。”
        近义词: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桃源胜境、福地洞天。
        反义词:穷乡僻壤、穷巷拙门。
 
        洞天福地学说
 
        “洞天福地说”亦即“道教仙境学”,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洞天福地说”源于古代先民对“日、月、星、山、河、川”的崇拜观念,早期表现形态为《五岳真形图》。这种图形的画法,有点类似现代地图的分色标示法,黑者为山,赤者为水,黄者为洞天之口。在修道者看来,《五岳真形图》不仅是一幅地图,更是 “迎真达灵”的信物。佩带此信物,可以辟邪去灾,还能使修道者知晓灵山仙真之观舍、采药炼丹之名山。同时,对修道者也是一种警戒:天地万物都是有感情的生命体,一山一河,一草一木,都有自己的尊严和神灵。善待万物,将会受到万物的迎拜和帮助。司马承祯入主王屋山修道期间,潜心研究唐以前的道教洞天福地说,同时仔细察究王屋山形山势、洞穴、涧水和四时风雨云气,完整地提出了天下“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并且编集成《天地宫府图》。
        司马承祯在《天地宫府图》中,不但把所有洞天福地绘了图,而且列出了领治的仙人。其中洞天是由上天派遣上仙统治,福地则由上帝命真人治之,其间多真仙得道之所。这些名山胜境大多是唐以前道教活动比较集中、比较活跃的地方。
        洞天福地理论是道教宇宙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内涵用现代语言可以解释如下:此即在我们人类栖居的以地球为中心的居留空间中(即所谓的“大天世界”)还并存着三十六所相对隔绝、大小不等的生活世界(即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及七十二处特殊地域(即七十二福地)。
        这些洞天福地大多位于中国境内的大小名山之中或之间,它们通连贯通,构成一个特殊的地下世界。其中栖息着等级较低的仙灵或避世人群。
        按照道教的解释,洞天福地世界与我们所处的大天世界相似也具有各自的天地、日月、山川、草木等自然组成因素。
        由于洞天福地位于大天世界的空间中,因而它们与我们的世界就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例如世人有时误入洞天,洞天居民有时也造访人间。)同时又由于它们存在的相对隔绝性,洞天福地世界又具有自身独特的时空构造。一般而言,洞天世界对世人是不敞开的,它们的存在具有很大的隐秘性。
        从功能方面看,除少数避世型洞天外,洞天福地可以视为道士在达到终极解脱目标前的修炼场所;
        从起源角度看,道教洞天福地理论的产生与形成应与史前期及文明初期中国古代先民的山居习性有密切关系。
        对此,我们只要考虑“石室”、“洞窟”在前道教时期和道教产生初期曾经充当过修道之士的基本居留场所就可明白。从宇宙论、存在论的角度看,道教洞天福地理论反映了道士们观照天、地、人、物的独特视角,其中所隐含的天观、地观、人观、物观都是意味深长、发人深省的。它与我们通常看待存在、非存在、虚无、实体的看法都不相同,乃是以一种环环相套的圈层宇宙构成论为背景来解释天、地、人、物的存在形式。这与道教的根本道论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十大洞天
 
        太上曰:十大洞天者,处大地名山之间,是上天遣群仙统治之所。
 
        第一王屋山洞:周回万里,号曰小有清虚之天。在洛阳、河阳两界,去王屋县六十里,属西城王君治之。
        第二委羽山洞:周回万里,号曰大有空明之天。在台州黄岩县,去县三十里,青童君治之。
        第三西城山洞:周回三千里,号曰太玄总真之天。未详在所,《登真隐诀》云,疑终南太一山是,属上宰王君治之。
        第四西玄山洞:周回三千里,号三元极真洞天。恐非人迹所及,莫知其所在。
        第五青城山洞:周回二千里,名曰宝仙九室之洞天。在蜀州青城县,属青城丈人治之。
        第六赤城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上清玉平之洞天。在台州唐兴县,属玄洲仙伯治之。
        第七罗浮山洞:周回五百里,名曰朱明辉真之洞天。在循州博罗县,属青精先生治之。
        第八句曲山洞: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金坛华阳之洞天。润州句容县,属紫阳真人治之。
        第九林屋山洞:周回四百里,号曰尤神幽虚之洞天。在洞庭湖口,属北岳真人治之。
        第十括苍山洞:周回三百里,号曰成德隐玄之洞天。在处州乐安县,属北海公涓子治之。
 
        三十六小洞天
 
        太上曰:其次三十六小洞天。在诸名山之中,亦上仙所统治之处也。
 
        第一霍桐山洞:周回三千里,名霍林洞天。在福州长溪县,属仙人王纬玄治之。
        第二东岳太山洞:周回一千里,名曰蓬玄洞天。在兖州乾封县,属山图公子治之。
        第三南岳衡山洞:周回七百里,名曰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县,仙人石长生治之。
        第四西岳华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总仙洞天。在华州华阴县,真人惠车子主之。
        第五北岳常山洞:周回三千里,号曰总玄洞天。在躭州常山曲阳县,真人郑子真治之。
        第六中岳嵩山洞:周回三千里,名曰司马洞天。在东都登封县,仙人郑云山治之。
        第七峨嵋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虚陵洞天。在嘉州峨嵋县,真人唐览治之。
        第八庐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洞灵真天。在江州德安县,真人周正时治之。
        第九四明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丹山赤水天。在越州上虞县,真人刁道林治之。
        第十会稽山洞:周回三百五十里,名曰极玄大元天。在越州山阴县镜湖中,仙人郭华治之。
        第十一太白山洞:周回五百里,名曰玄德洞天。在京兆府长安县,连终南山,仙人张季连治之。
        第十二西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天柱宝极玄天。在洪州南昌县,真人唐公成治之。
        第十三小沩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好生玄上天。在潭州澧陵县,仙人花丘林治之。
        第十四灊山洞:周回八十里,名曰天柱司玄天。在舒州怀宁县,仙人稷丘子治之。
        第十五鬼谷山洞:周回七十里,名曰贵玄司真天。在信州贵溪县,真人崔文子治之。
        第十六武夷山洞:周回一百二十里,名曰真升化玄天。在建州建阳县,真人刘少公治之。
        第十七玉笥山洞:周回一百二十里,名曰太玄法乐天。在吉州峡江县,真人梁伯鸾主之。
        第十八华盖山洞:周回四十里,名曰容成大玉天。在温州永嘉县,仙人羊公修治之。
        第十九盖竹山洞:周回八十里,名曰长耀宝光天。在台州黄严县,属仙人商丘子治之。
        第二十都峤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宝玄洞天。在容州普宁县,仙人刘根治之。
        第二十一白石山洞:周回七十里,名曰秀乐长真天。在郁林州南海之南也,又云和州含山县,是白真人治之。
        第二十二岣昚山洞:周回四十里,名曰玉阙宝圭天。在容州北流县,属仙人饯真人治之。
        第二十三九疑山洞:周回三千里,名曰朝真太虚天。在道州延唐县,仙人严真青治之。
        第二十四洞阳山洞: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洞阳隐观天。在潭州长沙县,刘真人治之。
        第二十五幕阜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玄真太元天。在鄂州唐年县,属陈真人治之。
        第二十六大酉山洞:周回一百里,名曰大酉华妙天。去辰州七十里,尹真人治之。
        第二十七金庭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金庭崇妙天。在越州剡县,属赵仙伯治之。
        第二十八麻姑山洞: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丹霞天。在抚州南城县,属王真人治之。
        第二十九仙都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仙都祈仙天。在处州缙云县,属赵真人治之。
        第三十青田山洞:周回四十五里,名曰青田大鹤天。在处州青田县,属傅真人治之。
        第三十一锺山洞:周回一百里,名曰朱日太生天。在润州上元县,属龚真人治之。
        第三十二良常山洞:周回三十里,名良常放命洞天。在润州句容县,属李真人治之。
        第三十三紫盖山洞:周回八十里,名紫玄洞照天。在荆州当阳县,属公羽真人治之。
        第三十四天目山洞:周回一百里,名曰天盖涤玄天。在杭州馀杭县,属姜真人治之。
        第三十五桃源山洞:周回七十里,名曰白马玄光天。在玄洲武陵县,属谢真人治之。
        第三十六金华山洞:周回五十里,名曰金华洞元天。在婺州金华县,属戴真人治之。
 
        七十二福地
 
        《天地宫府图》云:“七十二福地,在大地名山之间,上帝命真人治之,其间多得道之所。”“福地”一词,其出现甚早,编集东晋上清派仙人本业的《道迹经》引有《福地志》和《孔丘福地》。“七十二福地”一词亦见于南北朝道书,《敷斋威仪经》有“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庐、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五名山……”云云,具体名目则载于唐道士司马承祯所编《天地宫府图》等书中。它们是:
        第一,地肺山(即茅山),在江宁府句容县(今属江苏);
        第二,盖竹山,在衢州仙都县(按唐代衢州未置仙都县),或谓与第十九洞天同址;
        第三,仙磑山,在温州梁城县十五里近白溪草市(按唐代温州未置梁城县,疑是唐之“乐成县”,即今乐清,其境内名胜北雁荡山有白溪镇,是否,未详);
        第四,东仙源,在台州黄岩县(今属浙江);
        第五,西仙源,在台州黄岩县峤岭;
        第六,南田山,在东海东。传说舟船可至,据《舆地纪胜》称,在浙江文成县南田,为古称七十二福地之一;
        第七,玉溜山,在东海近蓬莱岛上;
        第八,清屿山,在东海之西,与扶桑仙境相接;
        第九,郁木洞(“洞”或作“坑”),在玉笥山(今江西峡江县境内)南;
        第十,丹霞洞,在麻姑山(今江西南城境内)西;
        第十一,君山,在洞庭青草湖(今湖南洞庭湖)中;
        第十二,大若岩,在温州永嘉县(今属浙江)。传为陶弘景修《真诰》处;
        第十三,焦源,在建州建阳县(今属福建)北;
        第十四,灵墟,在台州唐兴县(今浙江天台)北。曾是唐道士司马承祯隐处;
        第十五,沃州,在越州剡县(今浙江嵊县)南;
        第十六,天姥岑,在剡县(今浙江嵊县)。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越人语天姥”,“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指此;
        第十七,若耶溪,在越州会稽县(今浙江绍兴)南;
        第十八,金庭山,在浙江嵊县东,上有金庭洞。唐裴通记云:剡中山水,金庭洞天为最。或曰别名紫微山,在庐州巢县(今属安徽);
        第十九,清远山,在广州清远县(今属广东);
        第二十,安山,在交州(今广东、广西)北;
        第二十一,马岭山,在郴州郭内(今湖南郴县)水东;
        第二十二,鹅羊山,在潭州长沙县(今属湖南);
        第二十三,洞真墟,亦在潭州长沙县,一作“洞真坛”;
        第二十四,青玉坛,在南岳祝融峰西;
        第二十五,光天坛,在衡山西源头;
        第二十六,洞灵源,在南岳衡山招仙观西;
        第二十七,洞宫山,在建州关隶镇五岭(今福建政和、周宁、屏南等县间之洞宫山);
        第二十八,陶山,在温州安国县(当为安固县,今浙江瑞安)。陶弘景曾隐居此处;
        第二十九,三皇井,在温州横阳县(今浙江平阳);
        第三十,烂柯山,在衢州信安县(今浙江衢州市);
        第三十一,勒溪,在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东;
        第三十二,龙虎山,在信州贵溪县(今属江西)。系正一道坛所在;
        第三十三,灵山,在信州上饶县(今属江西)。一作“灵应山”,在饶州(治在今江西波阳)北;
        第三十四,泉源,在罗浮山(今广东博罗境内);
        第三十五,金精山,在虔州虔化县(今江西宁都);
        第三十六,阁皂山,在吉州新淦县(今江西清江)。系灵宝派道坛;
        第三十七,始丰山,在洪州丰城县(今属江西);
        第三十八,逍遥山,在洪州南昌县(今江西南昌)。许逊修道处;
        第三十九,东白源,在洪州新吴县(今江西奉新)东;
        第四十,钵池山,在楚州(今江苏淮安);
        第四十一,论山,在润州丹徒县(今属江苏);
        第四十二,毛公坛,在苏州长洲县(今江苏吴县)。或云在苏州洞庭湖中包山七十二坛;
        第四十三,鸡笼山,在和州历阳县(今安徽和县);
        第四十四,桐柏山,在唐州桐柏县(今属河南);
        第四十五,平都山,在忠州酆都县(今重庆丰都);
        第四十六,绿萝山,在朗州武陵县(今湖南桃源)北;
        第四十七,虎溪山,在江州南彭泽县(今属江西)。晋陶渊明隐居处。一说即庐山虎溪;
        第四十八,彰龙山,在潭州醴陵县(今属湖南)北;
        第四十九,静福山,在连州(今属广东),或云在南海交州。一作“抱犊山”,在潞州上党(今山西长治);
        第五十,大面山,在益州成都县(今属四川都江堰市);
        第五十一,元晨山,在江州都昌县(今属江西);
        第五十二,马蹄山,在饶州鄱阳县(今江西鄱阳县)。一作“马迹山”,或说在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怀宁),或说在润州丹徒县(今属江苏);
        第五十三,德山(一作“地德山”),在朗州武陵县(今湖南常德);
        第五十四,高溪蓝水山,在雍州蓝田县(今属陕西);
        第五十五,蓝水,在西都蓝田县(今属陕西);
        第五十六,玉峰,在西都京兆县(今陕西西安)。或作“玉峰山”,在河中府(治在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
        第五十七,天柱山,在杭州于潜县(今浙江临安境);
        第五十八,商谷山,在商州(治在今陕西商县)。
        第五十九,张公洞,在常州宜兴县(今江苏宜兴市);
        第六十,司马悔山,在台州天台(今属浙江);
        第六十一,长在山,在齐州长山县(今属山东邹平);
        第六十二,中条山,在河中府虞乡县(今山西永济)。或云在河中永乐(山西芮城县永乐镇),实指一山;
        第六十三,茭湖鱼澄洞,在西古姚州(治在今云南姚安)。一作“鱼湖洞”,在四明山(浙江宁波西南);
        第六十四,绵竹山,在汉州绵竹县(今属四川);
        第六十五,泸水,在西梁州(指《禹贡》所说梁州,今雅砻江及与金沙江汇合后一段);
        第六十六,甘山,在黔南(泛指今贵州),一说在黔州(今四川彭水、黔江等县邻近贵州处);
        第六十七,王晃山(一作“瑰山”),在汉州(治在今四川广汉);
        第六十八,金城山,在古限戍,又云石戍。一说在云中郡(治在今山西大同);
        第六十九,云山,在邵州武刚县(今湖南武冈);
        第七十,北邙山,在东都洛阳县(今河南洛阳);
        第七十一,卢山,在福州连江县(今属福建);
        第七十二,东海山,在海州(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东二十五里,即云台山。
 
        以上据唐道士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次序排列。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和李思聪《洞渊集》所说,顺序及具体名称均多与此异。兹录北宋道士李思聪所编《洞渊集》,所列宋代七十二福地名于下,聊以备考:
 
        地肺山、盖竹山、青远山、安山、石磕山、东仙源、青屿山、郁木坑、赤水山、麻姑山顶后、君山、桂源、灵墟、沃洲、天姥岑、若耶溪、金庭山、马岭山、鹅羊山、真墟、清玉坛、光天坛、洞宫、陶山、洞灵源、三皇井、烂柯山、勒溪、龙虎山、灵山、白水源、逍遥山、阁皂山、始丰山、金精山、东白源、钵池山、论山、毛公坛、鸡笼山、桐柏山、平都山、绿罗山、彰县山、抱福山、大面山、虎溪、元辰山、马迹山、地德山、蓝水、玉峰山、天目山、商谷山、张公洞、鱼湖洞、中条山、地灵墟、绵竹山、甘山、瑰山、金城山、地灵山、北邙山、武当山、女几山、少室山、庐山、西源山、南田山、玉溜山、抱犊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