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哥伦布日”的前世今生

 jxfshch 2014-11-06

美国人视为“命名礼” 拉美人难忘殖民史

《工人日报》(2014年10月17日 08版)梁 凡


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画像。阿康供图



当地时间10月13日,美国纽约,人们在纽约曼哈顿第五大道参加哥伦布日大游行。

供图

   

当地时间10月13日,美国纽约民众举行了盛大的“哥伦布日”大游行,当天的游行从11时30分开始,至15时结束,有数万人、几十辆花车参加,而到场观看的当地民众和外国游客更是高达数十万人,整个曼哈顿第五大道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哥伦布日又称“哥伦比亚日”,纪念的是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于1492年首次登上美洲大陆。该节日源于美国,如今是包括美国在内多个美洲国家的共同纪念日,自1971年起,哥伦布日被正式定于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一。

与中国的春节、西方的圣诞节等世界各地大多数节日不同,哥伦布日并非由某一地域的古老文化传统当中自然“生长”而来,反倒和美国这个年轻的国家一样,明显带有人为设计的色彩。如果对美国的国家历史稍有了解,人们甚至可以沿着哥伦布日的创立、定型与扩展勾勒出一部极简版的美国史。

在哥伦布日初创的1792年,美国从其原先的母国大英帝国那里获得正式的独立承认还不到十年,那时候的美国处于真正意义上的“幼年”期。如何塑造不同于母国乃至整个“旧大陆”的国家与民族认同,是当时摆在美国“建国之父”们面前的一大难题。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他们选择了本来与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哥伦布来加以纪念。

事实上,无论是哥伦布的国家背景(生于意大利、代表西班牙王室远航)、宗教文化背景(天主教徒)还是他当年真正踏足的土地(中美洲),都与那一代的绝大多数“美国人”(主要是英国移民及其后裔,清教徒,生活于北美洲)没啥关系。可以说,从一开始,哥伦布日就只是个幌子,它的真正意义从来不是为了纪念那个300年前代表西班牙王室征服中美洲的意大利天主教徒,而毋宁是一场美利坚族民族——他们自诩为“新大陆”上的“新主人”——为自己举办的“命名礼”。

100年后的1893年,美国人再次打出了“哥伦布”的旗号,只是这次他们已不再焦虑于自己的“身份”。“哥伦布”依然标记了美国的“不同”,但这次的“不同”意味着“更好”。在那一年,芝加哥举办了当年的“世界博览会”,并特意称之为“哥伦布展览会”,以纪念前一年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四百周年”。在会上,美国人拿出科学、工业与文化的精品,他们几乎是第一次让来自“旧大陆”的欧洲人目瞪口呆。当时的联邦参议员昌西·迪普骄傲地说:“我们建构了我们的哥伦布。”从这一年开始,哥伦布日的纪念活动在全美逐渐展开并真正形成传统。

也正是在那个时代,美国以“门罗主义”开路,对拉丁美洲大多数国家形成了日益全面而深入的掌控,使得此后近百年时间里,拉美(尤其是加勒比和中美洲国家)几乎沦为其北方强邻的“后花园”。在枪炮与资本的护送下,一大批美国的文化产物被输出到拉美各国的民众生活甚至文化记忆当中,而由美国人“发明”的哥伦布日及其纪念活动也开始日益向南扩展。

但是,对拉美人民、尤其是拉美各国的印第安原住民来说,“哥伦布”绝不仅仅是一个“开启了新时代”的抽象英雄,甚至恰恰相反,他是一个手沾印第安人祖先鲜血的残暴殖民者。正是随着哥伦布及他之后一批批欧洲殖民者的到来,美洲印第安人原住民的命运发生了彻底的转变:战争、奴役、疾病、失去土地以及大量的死亡,幸存下来的人及其后裔则往往成为美洲——无论北美洲还是拉丁美洲——社会的底层人群。

近些年来,随着拉美政治空气的日益“左转”,在“反帝”、“反殖民”的呼声四起中,哥伦布日在历史记忆与现实政治层面均开始成为一个“问题”。从2002年开始,委内瑞拉将哥伦布日改称为“原住民抵抗日”;次年,委时任总统查维斯呼吁拉美各国停止庆祝哥伦布“发现”拉美的周年活动,并指责哥伦布引发了“种族大屠杀”。2011年,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万余名印第安土著居民选择在哥伦布日这一天游行示威,抗议他们在社会上常常遭遇的歧视,要求政府保障自己的原住民权利。今年7月,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在一次讲话中表示,将换下国内所有带“哥伦布”字样的地名。值得一提的是,莫拉莱斯是玻利维亚历史上第一位原住民总统。甚至在美国国内,也开始有声音对哥伦布日发出质疑,在美国一些左派思想较为盛行的地区,如加州伯克利,哥伦布日被称为“原住民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