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无锡市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4-11-07 | 阅:  转:  |  分享 
  








无锡市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





























无锡市交通运输局



目录



一、“十一五”交通发展的主要成就、主要经验和存在问题 1

(一)、主要成就 1

1、基础建设快速推进 3

2、运输服务不断完善 5

3、公共交通再创新高 6

4、行业管理成效卓著 6

(二)、主要经验 7

1、正确定位,加速发展,坚决服从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局 7

2、更新理念,与时俱进,正确确定交通运输的发展思路 8

3、调研开路,规划引领,全力确保交通运输的顺利发展 8

4、上下协力,砥砺奋进,积极破解交通运输的发展难题 8

(三)、存在问题 9

1、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还需加快 9

2、长途运输的产业水平有待提高 10

3、公共交通的线网优化任重道远 11

4、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更加严峻 11

二、“十二五”交通发展的总体要求、阶段特征和社会需求 12

(一)、总体要求 12

1、遵循“融入上海”策略,加快对外交通建设,拓展无锡经济的辐射区域 12

2、遵循“城乡一体”策略,加快市域交通建设,改善城乡发展的投资环境 13

3、遵循“生态优先”策略,加快低碳交通建设,适应生态城市的发展需要 13

4、遵循“创新驱动”策略,加快配套设施建设,优化创新基地的交通环境 13

5、遵循“普惠市民”策略,加快各种客运建设,支持民生工程的全面展开 14

6、遵循“内生增长”策略,加快交通基础建设,扩大运输服务的社会需求 14

(二)、阶段特征 15

1、综合运输的形成期 15

2、智能交通的提升期 15

3、低碳交通的建设期 15

4、法制交通的完善期 16

(三)、社会需求 16

1、全社会客运量 16

2、全社会货运量 16

3、港口吞吐量 16

4、居民出行量 17

三、“十二五”交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发展思路 17

(一)、指导思想 17

(二)、奋斗目标 17

(三)、发展思路 18

四、“十二五”交通发展的主要任务 21

(一)、以低碳交通为目标,科学推进四大运输方式的梯度发展 21

1、优先发展水路运输 21

2、加快发展铁路运输 22

3、稳步发展公路运输 22

4、重点发展民航运输 23

(二)、以枢纽建设为支撑,确保完成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重任 24

1、枢纽布局 24

2、客运枢纽 24

3、货运枢纽 24

4、枢纽通道 25

(三)、以转型升级为重点,全面提升公路客运的服务水平 25

1、客运站场 25

2、客运线路 25

3、客运车辆 26

4、客运企业 26

(四)、以现代物流为方向,加快实现交通物流的产业升级 26

1、物流方式 26

2、物流基地 26

3、物流企业 27

4、农村物流 27

(五)、以感知技术为基础,积极扩展智能交通的服务领域 27

1、感知交通 27

2、电子政务 28

3、物流信息 28

4、基础数据 28

(六)、以应急处置为重点,全面提升交通安全的工作水平 29

1、应急体系 29

2、应急信息 29

3、安全工作 29

(七)、以优化出行结构为导向,构筑新型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30

1、公交 30

2、出租 31

3、轨道 31

五、“十二五”交通发展的预期成效 31

(一)、预期发展指标 31

1、建设投资指标 32

2、公路发展指标 32

3、航道发展指标 32

4、铁路发展指标 32

5、民航发展指标 32

6、港口发展指标 32

7、公交发展指标 33

(二)、预期实施效果 33

1、对外交通的通达程度显著提高 33

2、市域交通的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33

3、运输枢纽的中转功能完整配套 33

4、对外运输的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34

5、公共交通的出行比例不断扩大 34

6、突发事件的处置系统更加完善 34

7、绿色交通、智能交通和低碳交通的发展水平又上一个新的台阶 35

六、“十二五”交通发展的保障措施 35

(一)、提高认识 35

(二)、加强领导 36

(三)、深化规划 36

(四)、科学实施 36

(五)、用地控制 37

(六)、资金筹措 37

(七)、人才培养 38

(八)、科技兴交 38





交通运输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产业。不断根据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加快交通运输的发展速度,提升交通运输的整体功能,是交通运输规划建设的根本任务。“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交通运输行业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发展综合运输、全力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加快无锡市交通运输的发展进程,促进无锡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无锡市交通运输局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分析“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趋势,紧紧围绕交通运输行业“三个服务”的发展宗旨,总结了“十一五”交通发展的主要成就和存在问题,分析了“十二五”交通发展的宏观环境和社会需求,确定了“十二五”交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发展思路、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无锡市交通运输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引领无锡市“十二五”交通运输行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十一五”交通发展的主要成就、主要经验和存在问题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无锡交通运输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服务水平提升最显著的时期。面对资金土地供给从紧、节能减排要求提高、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交通运输发展外部制约环节越来越多的困难,无锡交通运输在市委、市政府和省交通运输厅的领导下,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抓住机遇,奋力进取,积极破解发展难题、大力提高发展质量,全面完成了“十一五”交通运输发展的主要任务,各项交通运输建设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十五”相比,无锡市各种运输方式运输通道的通行能力、运输枢纽的中转能力,运输站场的集散能力、运输工具的运送能力、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以及行业管理的组织调控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实现了交通运输又好又快发展。尤其是综合货运枢纽和综合客运枢纽的建设,进一步加强了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进一步优化了客货运输中转的功能,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十一五”期间,无锡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达338.2亿元,比“十五”增长了118.2%。其中:公路建设投资250.4亿元,航道建设投资35.4亿元,港口建设投资28.9亿元,站埠建设投资23.5亿元,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了79.9%、173.6%、2331.4%和1316.3%。全市公路长度达7599.3公里,等级公路长度达7550.2公里。等级公路中,高速公路276.0公里,一级公路602.1公里,其他等级公路6672.1公里,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了25.0%、149.9%和21.8%。高速公路密度和等级公路密度分别为5.8公里/百平方公里和157.7公里/百平方公里,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全市内河航道里程为1676.6公里,等级航道里程为364.0公里。等级航道中,三级航道(按三级控制)41.9公里,其他等级航道322.1公里。分别比“十五”末增加了1624.3%和-4.8%。航道密度为35.02公里/百平方公里,等级航道密度为7.60公里/百平方公里,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全市铁路长度已达195公里,比“十五”期末增长了25.0%。其中客运专线39公里,普通铁路156公里,铁路密度4.1公里/百平方公里。

“十一五”期末无锡市全社会年客运量达27539万人次,比“十五”期末增长了34.6%。其中:铁路运量1142万人次,公路运量26137万人次,民航运量260万人次。铁、公、空三种运输方式的客运比重分别为4.1%、94.9%和1.0%。全社会年货运总量13385万吨,比“十五”期末增长了58.8%。其中:铁路运量189万吨,公路运量11844万吨,水路运量1346万吨,民航运量6万吨。铁、公、水、空四种运输方式货运比重分别为1.41%、88.49%、10.06%和0.04%。航空旅客吞吐量和货邮吞吐量五年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46.7%和46.4%,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24.7和21.6个百分点,比长三角平均水平分别高33.7和34.2个百分点。国内航线、港澳航线和国际航线的出港客座率分别为77.0%、65.5%和61.8%,出港货物载运率分别为73.9%、54.3%和54.8%,客座率和载运率较高。港口年货物吞吐量为2亿吨,比“十五”期末增长了296.4%。其中,无锡(江阴)港为1.2亿吨,无锡内河港为0.8亿吨。集装箱年吞吐量为102万标箱,比“十五”期末增长了1998.8%。其中,无锡(江阴)港为100万标箱,无锡内河港为2万标箱。2009年无锡(江阴)港已经提前跨入“亿吨大港”的行列,树立了无锡港口发展新的里程碑。市区日均公交车运量为108.6万人次,出租车运量35.5万人次,接送车运量16.4万人次,按无锡市区常住人口计,公共交通(公交、出租、接送)分担率约为24.1%,比“十五”期末增长了6.5个百分点,较好地适应了市民出行需求,缓和了道路交通拥挤,减轻了汽车尾气污染。

“十一五”交通运输又好又快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无锡市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从对外交通看,干线公路、干线铁路和干线航道的建设,加强了与长三角各大城市的经济联系,推动了“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接受上海经济辐射,融入长三角区域经济”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加速推进;从市域交通看,县乡公路、农村公路和联络航道的建设,加强了城乡联系,优化了投资环境,带动了城镇体系、城市布局和产业布局的发展调整,推动了经济开发区、新型产业基地、著名旅游景区和服务业集散地的形成和发展;从长途运输看,铁、公、水、空各种运输方式的发展,使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引起的人员往来和物资交流更加经济,更加快捷,更加舒适,更加安全;从市内交通看,城市公共交通的优先发展,满足了市民出行需求,缓解了道路交通拥挤,减少了汽车尾气污染,适应了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需要;“十一五”法制交通、低碳交通、绿色交通和智能交通的发展,又进一步提高了交通运输行业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水平。在2009年全市机关效能建设和作风评议中,交通部门的位次前进了22位。

“十一五”交通运输发展的具体成果如下:、

1、基础建设快速推进

公路:锡张高速、环太湖高速和苏锡连接线已经建成通车,市域高速公路网化工程又有了新的进展。完成了G104、G312、S228、S229、S230、S232、S240、S338、S340、S342等国省干线改造388.3公里,市域国省干线一级化改造基本完成。新建了锡太一级公路20.5公里,建成了农村公路488公里和农村桥梁630座,极大地提高了农村公路通达的深度和广度。全市公路总量显著提高,结构更趋合理,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实现了公路发展的新跨越。

航道:实现了瓶颈航段整治向整条航线整治的重大跨越,加快了航道升级改造的步伐。境内苏南运河、芜申运河、锡溧漕河、申张线、锡北线等主干航道升级整治已全面展开。“十一五”期间共整治航道123.44公里,改建桥梁28座,工程总投资达36.6亿元,投资规模连续多年居全省第一。境内主干航道的技术等级大幅提高,市域航道网络的通行能力明显增强,为区域大宗物资运输提供了畅达便捷的水运通道,进一步发挥了苏南水网的运输功能。

铁路:沪宁城际铁路已建成通车,京沪高速铁路和宁杭客专铁路建设已经启动。市域铁路已经形成一纵(新长铁路)二横(沪宁铁路、沪宁城际铁路)的格局,长期以来由于沪宁铁路发车密度饱和对我市东西向铁路客运班次增加的约束已彻底解决,全市日铁路客运班次已增加到237个,其中高速动车班次为107个,动车组班次为36个,其他班次为94个,较好地适应了我市上海方向和南京方向客运需求急剧增长的实际。

民航:无锡机场新航站楼及其配套设施已经建成投入使用,旅客吞吐能力提升为3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能力提升为10万吨/年;飞行区改扩建工程已经完成,飞行区等级为4D级,跑道长度为3200米,满足了大型飞机的起降要求;机场口岸功能已经形成,大阪国际航线已经开通,现有航线18条,每周进出航班近200班,通达北京、广州、香港、澳门和大阪等国内外15个重要城市,区域性干线机场的发展雏形已经显现。深圳航空公司和东航江苏公司在锡设立了基地,分别拥有4架B737和4架A320客机驻场。建成了锡通高速、机场互通和机场高架快速,开通了昆山、宜兴和苏州地区的旅客进场专线,机场陆路集疏运系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港口:“十一五”期间,无锡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达35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9倍。完成了煤炭、化工、粮食和件杂等万吨级沿江港口工程7个,新增港口吞吐能力4400万吨/年,沿江港口已有千吨级泊位43个,万吨级泊位44个。完成了旺庄、下甸桥、宜兴城西、机场航油码头等4个内河港口作业区的建设,形成了3个具有铁、公、水无缝对接功能的内河港口作业区,推动了无锡市综合货运枢纽和综合货运体系的发展,为无锡市一体(江阴一类口岸)两翼(无锡二类口岸、宜兴二类口岸)的水路口岸体系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2、运输服务不断完善

公路客运:建成了无锡汽车西站和江阴世新汽车站,现有城市公路客运站6个,农村公路客运站32个,站场发送能力有了较大的增长;新增了公路客运班线39条,现有公路客运班线539条,日发班次3681班,符合通车条件的行政村全部通了公路客运班线;全市班线、旅游和包车等营业性载客汽车已达4260辆,座位170512座,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54.1%和113.7%。全市共有道路客运经营单位44家,比“十五”期末减少了23.5%,市、县际客运班车公司化经营比例已达86.8%,市场集中度和企业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

公路货运:全市营业性道路载货汽车已达59223辆,343912吨位。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了36.6%和116.0%;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公司化改造已经完成,改造进程处于省内领先地位。根据省厅统一部署,重点扶持了空港物流园区、西站物流园区、太运物流中心、胡埭物流中心、林凯物流中心和下甸桥物流中心等六个物流基地的改造,物流基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有了新的进展。经功能整合和开发,传统运输条件下环节多、速度慢、费用高和过程不可靠的问题得到了局部的解决,较好地适应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3、公共交通再创新高

公交:无锡市区公交场站个数已达70个,占地面积62.7万平方米,分别比“十五”期末增加了133.3%和142.1%;公交线路条数已达211条,线路总长度3697.6公里,分别比“十五”期末增加了83.5%和117.8%。其中,城乡公交线路114条,较好地适应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需要;公交车拥有量已达3615台,每万人拥有量为15.2标台,分别比“十五”期末增加91.57%和35.7%。符合欧(国)Ⅲ排放标准的公交车为1381辆,“低碳交通”又取得了新进展;日均公交运量108.6万人次,比“十五”期末增加了44.8%,有效缓和了道路拥挤,节约了能源消耗,减少了尾气污染,推动了城市可持续发展。

出租:无锡市区新增了出租汽车200辆,更新了出租汽车3840辆,车辆规模有了发展,结构更加合理;建立了燃油与运价联动的机制,完成了出租车的运价调整,适应了出租车行业稳定发展的需要;建成了开源大桥出租车服务区,专门为出租车司机提供后勤服务,出租车经营环境有所改善。建立了出租汽车调度中心,推行计价器、GPS定位系统、IC卡结算系统为一体的三机合一装置,三机安装率达99.95%;据上海质协用户测评中心对安全行车、车况车貌、优质服务、合理收费和投诉处理五大类服务项目的测评,市区出租车乘客综合满意度达较满意档次。

4、行业管理成效卓著

法制建设:制定了《无锡市公路条例》、《无锡市航道管理条例》、《无锡市出租汽车管理条例》、《无锡市旅游船舶污染防治和安全管理办法》、《关于加快我市水运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无锡市区客运出租汽车车辆更新实施意见》等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加强了交通行政执法责任、执法监督和执法程序的制度建设,有效地消除了因执法行为不当引起的经行政复议被撤销、变更或行政诉讼败诉案件。积极开展交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落实行政许可“两集中三到位”和行政服务“三通四化”,严格按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进行行政许可基础建设,进一步清理行政许可项目,对外公开许可事项51项,进一步优化了审批程序,提高了审批效能,连年被评为无锡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进单位。

智能交通:建成了无锡交通电子政务市级横向网,完成了与省交通电子政务网和市政府电子政务网的联接。进一步优化和改建了无锡交通门户网站,突出了政务公开、权力阳光、咨询投诉等网上在线办事功能。进一步完善和改造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了与省交通运输厅和无锡市政府的网上公文交换。建成了无锡交通视频会议系统、基础数据库系统、交通运行指挥调度中心、公路管理与服务应急指挥中心、水上搜救中心视频监控系统、苏南运河无锡段电视监控系统、太湖航标遥感遥测系统、出租车GPS智能调度中心、智能公交系统及行业管理平台等一批重点应用项目,推动了传感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广泛应用,交通智能化发展上了新台阶,为无锡交通运输建设、运行、调度、管理和社会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交通安全: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三级理体制、、等“大安全”的管理格局领导干部“一岗双责”责任制和主要领导安全生产季度履职报告制,突出了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在持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治理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

2:构筑客运、货运两组运输枢纽;

3:发展常规、快速两种公共交通

4:完善国际运输、市际运输和城乡运输三种运输体系;

5:彰显低碳交通、智能交通和法制交通三个时代特征。

简称42233工程。

四、“十二五”交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以低碳交通为目标,科学推进四大运输方式的梯度发展

1、优先发展水路运输

优先推进航道升级整治和港口建设改造,确保“十二五”末形成两横(京杭运河和芜申运河)六纵(申张线、苏张线、锡澄运河、锡溧漕河、锡十一圩线、玉祁线+直湖港+杭湖锡线)的干线航道网络,充分发挥水路运输运量大、耗能低、运价低的优势。

航道建设任务:按照三级航道标准,完成锡澄运河、锡溧漕河、芜申线和申张线等4条航道的升级整治,整治长度为112.7公里;按照四级航道标准,启动直湖港和杭湖锡线等两条航道升级整治的前期工作,整治长度为11.0公里;按照五级航道标准,完成锡北线的升级整治,整治长度为15.6公里;继续加快重要联络线的建设,提高干线航道与经济腹地以及干线航道与干线航道之间的通行能力;基本形成一个层次分明、干支相通、通江入湖、连城达港的内河航道网。

港口建设任务:完成申夏港区件杂货码头和申夏港区6号码头两个沿江港口新建工程,新增沿江港口5万吨级泊位2个、4万吨级泊位2个、5千吨级泊位1个和1千吨级泊位6个,新增沿江港口年吞吐能力1211万吨。完成胡埭、硕放和新安大桥等7个内河港口作业区的新建或扩建,新增内河港口1000吨级泊位13个、500吨级泊位57个和300吨级泊位28个,新增内河港口年吞吐能力3009万吨。继续做好现有码头的功能性改建和货主码头的公用化改造,大力提高无锡港的吞吐能力和工作效率。

2、加快发展铁路运输

加快客运专线建设,推进货运铁路改造,完善铁路车站的集疏运系统,争取“十二五”末形成二纵(新长铁路、靖澄锡宜城际铁路)五横(沪宁铁路、沪宁城际铁路、京沪高速铁路、沿江城际铁路、宁杭客专铁路)的铁路交通网络,充分发挥铁路运输运量大、耗能低、运速高的优势。

铁路建设任务:在尽快完成京沪高速铁路和宁杭客专铁路两个续建工程的基础上,确保建成沿江城际铁路,沟通长江下游沿江城镇;争取建成靖澄锡宜城际铁路,沟通无锡市“一体两翼”;及时启动新长铁路电气化改造和江阴市郊一号线建设的前期工作,早日建成一个市际铁路、市域铁路和城市轨道互相沟通、连接成网的轨道交通网络。

车站建设任务:建成京沪高速铁路无锡东站、宁杭客专铁路宜兴东站、沿江城际铁路江阴南站、江阴站、江阴东站、靖澄锡宜城际铁路江阴站、江阴南站、惠山站、胡埭站、漕桥站、和桥站、屺亭站、环科园站、宜兴东站。完成铁路车站配套公路客运和公共交通的站场建设,为铁路客运提供良好的集疏运服务。

3、稳步发展公路运输

稳步推进干线公路的建设,形成三纵(锡张、锡澄、新宜)六横(沿江、沪宁、锡宜、锡太、宁杭、跨太湖高速+环太湖高速)二联(宁杭二通道、锡苏连接线)的高速公路和8858(8条通道型干线、8条服务型干线、5条联络型干线、8条互通连接型干线)的国省干线,继续提高地方公路的通达程度,充分发挥公路运输点多面广、机动灵活、可以“门到门”的优势。

高速公路建设任务:完成锡太高速公路、新宜高速公路、跨太湖高速公路和宁杭二通道高速公路无锡段的建设,新增高速公路123公里,市域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99公里,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城市的高速公路沟通,进一步完善与长三角高速公路网的连接,全面完成无锡市高速公路网化工程。

国省干线建设任务:完成G312和G104等8条通道型干线的局部改造133公里、S230和S338等6条服务型干线的局部改造185公里、S357和S261等5条联络型干线的全线改造138公里、S442和S443等8条互通连接型干线的全线改造51公里,进一步提高国省干线的过境通行能力和地方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国省干线与国省干线、国省干线与重点互通的连接。

地方公路建设任务:进一步加快县乡公路和农村公路的建设,提高地方公路的技术等级和网化程度,力争“十二五”末,县道基本达到二级以上标准,乡道基本达到三级以上标准,乡道、县道、省道、国道和高速公路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进一步完善,全面提高市域公路的服务水平。

4、重点发展民航运输

根据苏南硕放国际机场的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尽快解除机场发展瓶颈,全面完善机场基础设施,积极开辟国际国内航线,大力引进基地航空公司,在此基础上,有序推进通用航空的发展,充分发挥无锡民航在苏南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航路航线建设任务:开设苏南硕放国际机场北向和西向进离场平行航路,将机场核准航班量从2010年的90架次/天逐步增至2015年的150架次/天。开通无锡至欧美的中转国际航线,发展无锡至东南亚的直达国际航线,进一步增加通往港澳台以及联接国内重要枢纽机场的航线航班,大力提高和扩展苏南硕放国际机场航线网络的通达程度和覆盖范围。

航站基地建设任务:完成苏南硕放国际机场航站楼二期扩建工程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延长机场跑道至4000米,引进一家新的基地航空公司,根据“航权对等、双方对飞”国际民航协议的框架要求,进一步扩大口岸开放,力争使无锡航空口岸成为真正的一类开放口岸。

通用航空建设任务:根据国家低空开放战略,结合无锡航空发展需要,制定通用航空发展规划,推动通用航空的科学发展。逐步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有条件的社团和企业兴办通用航空。有序推进江阴和宜兴两市的通用航空建设,新建青阳、华西和宜兴直升机临时起降点。

(二)、以枢纽建设为支撑,确保完成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重任

根据各种运输方式合理分工、互相协调、紧密衔接、互相沟通的要求,以中转环节少、速度快、耗时少为准则,进一步加快综合运输枢纽的建设,形成客货两组运输枢纽,强化运输枢纽与运输枢纽之间以及运输枢纽与运输腹地之间的联系,支撑综合运输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客运枢纽的建设任务

以苏南硕放国际机场、沿江城际铁路江阴站和京沪高速铁路无锡站等六个重要客运站场为客运枢纽核心站,利用公路客运和公共交通点多面广、机动灵活和设站容易的营运特性,完成各个核心站的配套公路客运站场和公共交通站场的建设和改造,完成连接各个核心站直接客源腹地的公路客运线路和公共交通线路的新辟和调整,形成苏南硕放机场客运枢纽、沿江城际铁路江阴客运枢纽、京沪高速铁路无锡客运枢纽、沪宁城际铁路无锡客运枢纽、沪宁城际铁路惠山客运枢纽和宁杭客专铁路宜兴客运枢纽等六个重要综合客运枢纽,支持和促进综合客运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2、货运枢纽的建设任务

以引入铁路连接线、航道连接线和公路连接线,实现铁公水直接中转为目标,完成无锡市区港藕塘作业区的二期建设,优化无锡市区港旺庄作业区、下甸桥作业区和石塘湾作业区的功能,形成下甸桥、石塘湾、旺庄和藕塘等四个铁公水货运枢纽。加快苏南硕放国际机场国际货站和快件中心的建设,形成无锡市公空货运枢纽。继续推进江阴港区沿江作业区的布局调整和宜兴港区主要作业区的配套建设,进一步提升江阴公水货运枢纽和宜兴公水货运枢纽的功能,构筑无锡市“一体(无锡市区)、两翼(江阴市、宜兴市)的货运枢纽布局,支持和促进综合货运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3、枢纽通道的建设任务

加快干线公路、干线铁路和干线航道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和加大上海、南京、浙江、苏北等四个方向上的综合运输通道的通行能力和通行深度;加快连接运输枢纽与对外交通的县乡公路、农村公路和城市道路,进一步优化运输枢纽的集疏运通道,为无锡市综合运输枢纽的建设奠定基础。

(三)、以转型升级为重点,全面提升公路客运的服务水平

面对铁路客运高速化的挑战,抓着区域经济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机遇,采取扬长避短、弱化冲击、有进有退、重新定位的策略,加快公路客运的结构调整和资源重组,在结构调整和资源重组中培育优势,开拓市场,谋求新发展。

1、公路客运站场的建设任务

在完成客运枢纽配套公路客运站(安镇汽车站、前洲汽车站、

无锡空港汽车站、宜兴客运枢纽站)和外围新城配套公路客运站(太湖新城汽车站)建设的同时,重点加快农村公路客运站的建设,建成重点乡镇有站、主要村落有亭的农村公路客运站场体系。

2、公路客运线路的建设任务

在加快城市之间、市县之间和城乡之间公路客运线路发展的同时,重点推进城乡公路客运线路的公交化改造,积极发展100公里以内的公交化公路客运班线,大力发展旅游客运、包车客运和衔接其他运输方式的集疏运客运,促进公路客运的可持续发展。

3、公路客运车辆的发展任务

加快推行节能减排量化考核标准,采用节能减排与市场准入挂钩的办法,加快公路客运车辆的更新换代,在高速公路客运中重点发展高级客车,在国省干线客运中重点发展中高级客车,在城乡公路客运中重点发展中级客车,积极提高公路客运的舒适程度和低碳水平。

4、公路客运企业的建设任务

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区域性重组,优化企业结构,扩大企业规模,进一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理顺产权结构,争取实现上市,进一步扩大社会融资渠道;争取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公路客运经营主体。

(四)、以现代物流为方向,加快实现交通物流的产业升级

正确把握现代物流业的本质特征,正确确立交通物流业的发展方向,加强现代物流功能的开发,加快现代物流园区的建设,积极推进传统货运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化,最大限度地减少物流环节,加快物流速度,节约物流费用,增加物流的安全可靠性。

1、物流方式的发展任务

发展多式联运、甩挂运输和厢式运输等特种运输,提高特种运输比例;完善专业配送、集中配送和协同配送等配送方式,提升物流配送功能;增强仓储、保管、分拣、产品包装和辅助加工等物流辅助功能,推动交通运输服务向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的延伸。

2、物流基地的建设任务

以港口物流和空港物流为重点,发展2—6个物流基地,推动物流企业空间布局的调整;发展1—2个物流中心,强化各种物流供需之间的沟通;逐步解决由于地理位置不当、经营环境不良和发展空间狭小而形成的物流企业布局零星、零散和零乱的问题。

3、物流企业的建设任务

制定龙头企业培育条件和认定标准,完善物流行业的发展政策和扶持措施,选择一批发展前景好的物流企业,加强扶持,率先发展,争取形成6—10家龙头企业。加快物流企业专业化、信息化、标准化和高附加值化的进程,推动传统货运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化

4、农村物流的建设任务

加快农村物流企业的培育,引导城市物流企业参与农村物流建设;加快农村物流基地的建设,利用农村客运站场增设货物集散功能;构筑农村物流配送网络和农村小件快运网络,推进农村物流网络与城市物流网络的衔接,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运输服务。

(五)、以感知技术为基础,积极扩展智能交通的服务领域

根据无锡市构建传感网信息技术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和产业高地的目标,结合交通运输的发展需要,深入探索传感技术在运输通道、运输枢纽、运输站场、运输工具和运输组织中的应用,切实做好公路、航道、运管、海事、机场、港口等各个领域的传感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信息系统,提高交通运输的智能化水平。

1、感知交通建设任务

在现有交通运输信息网络和工作平台整合、优化的基础上,加快交通运输系统信息采集源点的布设,扩大采集范围,加大采集深度,形成一个由综合交通运输感知中心、各个交通运输行业感知分系统、各项交通运输业务感知子系统、配置在各种交通干线、交通节点、运输枢纽、运输站场和运输工具中的信息采集源点组成的四个层次的交通运输感知系统。

2、电子政务建设任务

根据“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公开透明”的行业管理的新要求,瞄准“事事能处理、人人能上线、处处能办事”的电子政务的新目标,进一步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形成集行政审批、行政处罚、电子监察、视频监控、信息发布、信息查询、协同办公等功能于一体的交通运输综合电子政务系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规范和优化交通运输管理的业务流程,推动交通运输部门的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

3、物流信息建设任务

以满足物流信息服务需求和信息技术服务需求为目标,完善交通物流信息平台,提升交通物流信息水平,为公众提供一揽子物流信息服务;实现大型货站的信息共享,优化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引入信息租用管理模式,扶持中小企业的信息建设;通过各种物流信息的公开发布,推动物流市场的诚信服务,规范物流市场的经营秩序,促进交通物流的现代化进程。

4、基础数据建设任务

根据省交通运输厅和无锡市政府关于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的部署,遵照省交通运输厅交通运输基础信息数据库框架确定的标准和模式,加强各类交通基础信息数据的开发和整合,形成交通公文、标准规范、政策法规、综合统计和地理信息等18个基础信息数据库,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信息数据共享平台,为交通运输发展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

(六)、以应急处置为重点,全面提升交通安全的工作水平

强化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加快应急体系建设,优化应急信息功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和减少各种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程度和波及范围,确保交通运输的安全进行。

1、应急体系建设任务

加快应急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无锡市公路应急处置和水上搜救系统,建成太湖水上搜救宜兴中心太湖水“运能大、密度高、覆盖广”公交线路作为轨道交通的接驳线,推动轨道交通有效覆盖范围的扩展,增加轨道交通的运量,提升轨道交通的功能。建立和完善轨道交通行业管理体系,实现轨道交通的归口管理,促进轨道交通的持续发展。

五、“十二五”交通发展的预期成效

(一)、预期发展指标

1、建设投资指标

无锡市域“十二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为602.4亿元,比“十一五”增加78.1%。其中公路建设投资353.8亿元,航道建设投资40.5亿元,港口建设投资30亿元,站场建设投资146.9亿元,民航建设投资18.7亿元,公交建设投资12.4亿元。

2、公路发展指标

无锡市域“十二五”末公路总长度为8349.2公里,等级公路长度为8300.2公里。等级公路中,高速公路399.0公里,一级公路1262.0公里,其他等级公路6639.2公里,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44.4%、109.6%和—0.5%。高速公路密度和等级公路密度分别为8.3公里/百平方公里和173.3公里/百平方公里,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43.1%和9.9%。

3、航道发展指标

无锡市域“十二五”末内河航道里程为1676.6公里,等级航道里程为383.0公里。等级航道中,三级航道188.7公里,其他等级航道194.3公里,分别比“十一五”末增加了350.4%和-39.7%。航道密度为35.0公里/百平方公里,等级航道密度为8.0公里/百平方公里,等级航道密度比“十一五”末增加5.3%。

4、铁路发展指标

无锡市域“十二五”末铁路长度为400公里,其中客运专线244公里,普通铁路156公里,铁路密度8.4公里/百平方公里,比“十一五”末增加104.9%

5、民航发展指标

2015年无锡机场旅客吞吐能力为6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能力30万吨/年,航线条数30条、航班量150架次/天,分别比2010年增长100.0%、200.0%、20.0%和150.0%。

6、港口发展指标

2015年无锡市沿江港口拥有千吨级泊位50个,万吨级泊位48个,新增吞吐能力1211万吨;内河港口拥有300吨级泊位30个,500吨级泊位81个,1000吨级泊位13个,新增吞吐能力3009万吨。

7、公交发展指标

无锡市区2015年公交线路条数为215条,线路长度3800公里,公交车辆4500标台,公交运量120万人次/天,出租车拥有量4040辆,出租车运量38万人次/天,公共交通(轨道、公交、出租、接送)分担率约30%,比2010年增长5.9个百分点。

(二)、预期实施效果

1、对外交通的通达程度显著提高

“十二五”无锡市域“三纵六横二联”的高速公路、“8858”的国省干线、“两纵五横”的铁路交通和“六纵两横”的干线航道形成后,市域东西方向将增加两条高速公路和三条铁路;南北方向将增加两条高速公路和一条铁路;市域干线航道的技术等级将有显著提高;市域国省干线的通过能力将有明显增强;无锡市与”长三角”各大城市和经济腹地的通达程度将有一个较大的飞跃,这将有力推动无锡市经济辐射区域的扩展和经济辐射强度的提升,为无锡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2、市域交通的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在上述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干线铁路和干线航道建设的基础上,市域公路、市域航道和市域铁路建设也将同步推进。“十二五”末,县道将基本达到二级以上标准,乡道将基本达到三级以上标准,干线航道与市内经济腹地以及重要港口的联系将进一步加强。城乡发展的投资环境将进一步改善,对经济开发区、新型产业基地和服务业集散地的开发,以及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和城市组团化的发展,将产生更为有力的支撑导向作用,适应了无锡市一个特大城市、两个大中城市、十二个新市镇的发展需要。

3、运输枢纽的中转功能完整配套

“十二五”末无锡市将形成两套运输枢纽体系。一是客运枢纽体系,主要由无锡机场客运枢纽、沿江城际铁路江阴客运枢纽、京沪高速铁路无锡客运枢纽、沪宁城际铁路无锡客运枢纽和宁杭客专铁路宜兴客运枢纽组成。二是货运枢纽体系,主要由下甸桥铁公水货运枢纽、石塘湾铁公水货运枢纽、旺庄铁公水货运枢纽、藕塘铁公水货运枢纽、江阴公水货运枢纽、宜兴公水货运枢纽和无锡机场公空货运枢纽组成。届时无锡市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将更加完善,各种运输对象的中转将更加便捷,综合运输体系的将全面形成。

4、对外运输的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十二五”末,无锡市铁路客运站将有14个,农村公路客运站场体系将基本形成,沿江港口拥有千吨级泊位50个、万吨级泊位48个,内河港口拥有300吨级泊位30个、500吨级泊位81个、1000吨级泊位13个,尤其是无锡机场,核准航班量将由2010年的90架次/天增至2015年的150架次/天,航线将将由2010年的25条增至2015年的30条,“航权对等、双方对飞”的一类开放口岸将真正形成,机场基础设施和集疏运通道将更加完善,机场的直接客源腹地将向苏州地区、常州地区、苏北地区的纵深拓展。

5、公共交通的出行比例不断扩大

在公交车和出租车等常规公共交通继续加速发展的基础上,无锡市区轨道交通1号线和2号线将建成通车,适应了无锡市区城市建设“东联、西优、南进、北拓”的发展需要。与此同时,常规公共交通与快速公共交通的换乘体系将基本形成,各种公共交通与各种对外交通的换乘体系将更加优化,公共交通的服务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市民出行的便捷性、经济性、舒适性和安全性将有显著提高,无锡市区公共交通分担率将达到30%,进一步缓解了无锡市区道路交通的拥挤和汽车尾气的污染,支持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突发事件的处置系统更加完善

综合应急指挥处置系统、公路应急指挥处置系统、航道应急指挥处置系统、海事应急指挥处置系统和客货运输应急指挥处置系统的建设和改造将全面完成,实现了市域交通运输应急指挥处置系统与省厅交通指挥系统和我市应急指挥系统的连接,优化了与周边城市应急指挥处置系统和相关部门应急指挥处置系统的联系,无锡市域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预警、接报、分析、决策、部署和处置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高,适应了最大限度降低和缩小各种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影响程度和波及范围的要求,确保交通运输的安全进行。

7、绿色交通、智能交通和低碳交通的发展水平又上一个新的台阶

在绿色交通方面、景观建设、绿化建设和文明样板建设将由干线公路、干线航道领域向支线公路、支线航道领域逐步推进;在智能交通方面,交通运输应急指挥信息系统、交通运输电子政务系统、交通运输感知系统和物流信息服务系统的功能将全面提高;在低碳交通方面,水路货运和公共交通将优先发展,能源消耗低和污染排放少的运输工具将不断增加,迂回运输现象和回程空驶现象将随着运输通道网化程度和运输过程组织程度的不断提高而迅速减少,交通运输又好又快发展将取得一个历史性的突破。

六、“十二五”交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的先导性、基础性和保障性地位越发显著。加快交通运输建设,提高交通运输功能,已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无锡市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接受上海经济辐射,融入“长三角”区域经济;形成一个特大城市、两个大中城市、十二个新市镇组成的新的城镇体系;推动城市空间布局将由单中心集聚逐渐向多中心集聚转化;建成“生态城、宜居城、高科技城和旅游与现代服务城”;实现低碳经济和民生工程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必须加快交通运输建设,提高交通运输功能,充分利用交通运输的先导性、基础性和保障性作用,支持和推进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目标的全面实现。

(二)、加强领导

严格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引起的,运输对象规模、结构、发生、吸引、流量和流向的发展变化,科学确定铁、公、水、空、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等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输通道、运输线路、运输枢纽、运输站场和运输工具的发展,是综合运输体系形成的内在要求。综合运输体系的形成离不开各种运输方式的紧密配合、各种区域运输的有机联系以及各种运输功能的完整配套。面对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这种复杂过程,加上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种种资源约束,未来交通运输建设任重道远,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有关部门应互相配合、通力协作,形成规划、建设、管理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正确处理和解决综合交通发展中的各个问题。

(三)、深化规划

无锡市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例如何解除无锡机场的发展瓶颈,拓宽无锡机场的空中航路,确保无锡机场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明确“感知交通”的具体需求,优化“感知交通”的发展思路,提高交通运输的智能化水平;如何根据减少物流环节、加快物流速度、节约物流费用、增加物流安全可靠性的要求,正确确定未来交通物流的功能开发和园区建设;面对未来城市布局和市民出行的快速变化,如何科学确定远期线网发展框架和近期线网优化方案,正确推进公交线路建设和站场建设。这些问题“十二五”期间应组织专项规划研究,深化认识,统一思想,正确引领无锡市“十二五”交通运输行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四)、科学实施

为确保交通运输发展自身的系统性和环境的适应性,必须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进程,按照整体规划、分期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科学制定各个时期的实施计划和实施方案,合理安排各项交通运输建设的建设时序;必须按照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原则,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分级实施,联合建设,确保重点交通运输建设的如期完成,确保配套交通运输建设的及时跟进;进一步加强各项建设的前期工作、技术审查、设计变更、质量控制和竣工验收,提高交通运输建设的质量;针对征地拆迁困难较多、延误工期的问题,要超前规划,提前安排,及时组织实施,采取司法、行政和经济等综合手段,妥善处理和解决征地拆迁中的各种矛盾。

(五)、用地控制

无锡市国民经济高度发达,开发建设强度较大,土地资源明显不足,建设空间相对狭小。在这种情况下,要根据行业发展需要,结合城市布局变化,合理安排各种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困难较大。尤其是建设用地市场竞拍机制,严重制约了公共交通站场、公路客运站场和现代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为解决这一问题,应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结合城镇体系和城市布局的变化,及时做好有关交通运输规划调整修改工作,提高规划的适应性;完善各种交通运输规划论证审批工作,提高规划的严肃性;着重做好公路、航道、铁路、运输枢纽、运输站场和公共交通等方面的重点建设用地控制,确保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

(六)、资金筹措

交通运输建设投资规模较大,筹资渠道复杂,必须区别对待。对于公路、航道建设,要争取中央及省级财政投入,扩大地方政府的资金投入和资金补助,扩展融资担保功能,优化现有融资平台;对于民航建设,要通过土地划拨、资金投入、减免税收、折旧优惠等政策扶持机场发展,争取设立苏南硕放国际机场航空发展引导专项资金;对于港口建设,建立以国家投资为主导、内资外资并举、国有民营并存、多种投资主体介入、多种融资方式并存的筹资格局,适当加快推进港口民营化的进程;对于公交建设,要进一步落实公交优先方针,进一步加大地方政府对公交站场建设、车辆购置和线路发展方面的资金投入;对于一般性收费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应根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用规划引导,政策优惠,股份制形式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法,吸收社会资金投入。

(七)、人才培养

要加强继续教育,根据交通技术新理论、新方法的应用需要以及交通建设新环境、新任务的发展需要,分专业、分层次、有计划地搞好在职人员的培训,提高在职人员的素质;要加快人才引进,根据交通发展需要,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人才,填补空缺,完善结构,提高层次,促进交通队伍整体素质的迅速提高;要加强人才的合理使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充分发挥各类人员的专业特长,使他们的才干在实践中得到锻练和成长。力争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培养一批造诣深厚、攻尖能力强的技术带头人,造就若干知识广博、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确保“十二五”交通发展目标的全面实现完成。

(八)、科技兴交

在交通运输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困难越来越多,科技含量和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无锡交通应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科技在交通运输发展中的杠杆作用。要在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方面,客货运输的运力组织、运行监控和运输调度方面,行业管理的政务公开、行政审批、信息查询、咨询服务和应急处置方面,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做好人才培育、科技研究、技术引进、装备更新等方面的科技进步工作。结合实际需要,认真组织各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的科学研究和应用推广,应用科技解决交通发展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加快交通运输的发展速度,提高交通运输的发展水平。































1

















献花(0)
+1
(本文系无声一笑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