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州木雕大师林学善的艺术人生

 率我真 2014-11-08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学善在福州木雕界可是一个鼎鼎大名的人物。他的作品《蒲团达摩》、《沧桑》、《一花开五叶》等许多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金奖",他还有一个外号 “达摩善”。那么林学善是为什么会被人称为“达摩善”?他的艺术道路是怎么样一路走来的?他对艺术又是怎么理解的?今天的《海西人家》给您介绍林学善的艺术人生。

  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福州那可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文化积淀是相当深厚,因此也就有了海滨邹鲁的美称。你想啊,有文化的地方,那里的艺术欣赏品位一定错不了,所以呢,这也造就了福州传统工艺美术源远流长,技艺精湛,种类繁多,民族和地方特色浓厚这样一个特点。比如象脱胎漆器、寿山石雕、软木画、木雕、根雕、牙雕、玉雕、骨雕、漆画、漆雕、角梳、纸伞、篦梳、泥塑玩具等等多了去了,而且堪称是中华工艺瑰宝。

  就拿木雕来说吧,福州木雕与浙江省的东阳、广东省的潮州并列为中国木雕的三大产区。而在福州,艺人集居的象园、大板、雁塔的木雕艺术,形成了三支作品特征不同的流派。主要品种有人物、动物、花鸟、面具、根雕等,明末清初时期,很多泉州、莆田等地的人都到福州来拜师学艺。

  著名的“三坊七巷”,是我国南方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建筑群,自唐末形成至今已一千多年,许多民居门窗漏花的木刻,采用透雕 榫接而成,不仅工艺精细,而且图案花饰丰富。木穿斗构架的插斗、重柱与月梁等也多饰以雕刻,花草山水、人物鸟兽,都精雕细刻,格调古雅,是福州木雕的精萃。

  

 

  而林学善小的时候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因此从小就对工艺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从小在茶亭街,童年的时代在茶亭街生活。当时茶亭街还有洋头口,还有象园我们周遍的工艺美术品,象洋头口的泥人,包括一些软木画的,这些都在环境中间熏陶,然后就我喜爱上了绘画,美术这方面。”

  当然,孩提时代的林学善只是喜欢而已,画画花啊,草啊,临摹一些小人书什么的,那根本谈不上什么对艺术的理解,连门都没有摸到。但可是有一点,人都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林学善他就迷上了这个。所以中学毕业后,他就报考了福州市工艺美术学校雕刻专业:

  “到后来中学毕业后就考福州工艺美术学校,这个学习就是一个升华,从一个很粗浅的认识,进入一个正规的艺术学习培训,这个是一个起步,进入这个门槛了。”

  1966年毕业后,林学善被分配到了福州雕刻总厂。这工作了,就得干活啊,林学善的活就是雕刻了。一个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娃,虽然有了一些理论基础和粗浅的实践那真正要独立完成一件好的作品那还太嫩点。要说林学善还真的是相当幸运,雕刻大师阮宝光把他收为了徒弟。这阮宝光是何方神圣呢?容我在这里给您罗嗦两句。

  以前呢一般做工艺品的艺人他们有很好的技巧,但是却往往缺乏系统的理论,所以在创作中不容易创新突破,有很大的局限性。而这阮宝光啊,他是科班出身,不但有理论也有实践经验,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显名艺坛。他的寿山石作品、木雕等多次获大奖,60年代创作的作品《走雨》还被中国轻工部收藏。在雕刻界,他和北京的雕刻大师杨士惠被称为“南阮北杨”

  有了阮宝光大师的言传身授,加上自己的刻苦努力,林学善的功力是大有长进。时光荏苒,十几年时间过去了,林学善在厂里也成了一等的高手。但他总觉得自己还缺点什么,是什么呢?是技巧?是理论?还是视野?好像都是又都不全是。

  但凡能成大气的人他往往谦虚,往往是看到自己的不足,只有半瓶子醋的人才到处晃荡。林学善这个时候陷入了艺术的苦恼中。思考再三,受到学院派阮宝老师的启发,林学善决定要继续深造。于是1982年他来到了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

  “这两年的学习对我来说是艺术上一个很大的前进,一个飞跃。因为中央美院是中国最高的美院学府,教学方法都遵循着国际的程序,里面有法国的老师,也有留苏的老教授,老师队伍的水平非常高。当时是既上雕刻课,也上绘画课,晚上还有音乐的老师、教授来讲解怎么样来理解它,怎么样运用到雕塑上。音乐家来说听到的是音乐的哆涞咪发,对油画家来说,他看到的是色彩,对我们雕刻家来说看到的是体量、体质、质感、结构什么的。但是这几者都有连带关系。”

  北京可是中国的文化中心啊,各种各样的世界艺术展览,艺术交流,艺术研讨多了去了。林学善就象一块海绵一样贪婪地吸着艺术的养分。这就为他日后的根雕作品融传统雕刻技法与现代绘画手法为一体,大胆运用中国画虚实相生的原理和构图,重点刻画人物,形神兼备的特点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从中央美术学院回来后,林学善的创作是大有长进。终于在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中,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我给您列举一些他获奖的作品吧,他的《蒲团达摩》、《创业艰难百战多》、《蓑笠翁》、《达摩》、《圆》木雕分别荣获第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金奖"、"银奖"、"铜奖"。

  他《沧桑》、《松高洁》、《母爱》、《钟馗》木雕作品分别荣获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金奖"、"银奖"、"铜奖"。

  他的《一花开五叶》荔枝木雕作品荣获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金奖"。

  尽管林学善的获奖的作品相当多,但最出名的还是他的作品《蒲团达摩》,和他的外号“达摩善”。林学善是怎么样创作《蒲团达摩》,他的“达摩善”外号又是怎么来的。稍后给您讲述。

  

 

  在林学善创作的作品中要数达摩雕刻的作品最多了,大大小小有几十个,而高0.8米、宽1.8米的大型荔枝木雕《荔枝》更是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的“金奖”。

  在福州西禅寺院那一带,以前有着一大片的荔枝树林,这荔枝树根可是根雕的好材料。话说那年福州西禅寺院重新修缮扩建,林学善得到消息后就到寺庙去踅摸,想找一些枯死的荔枝树根,他还真的找到了一棵将要被当成烧火材料的废弃的荔枝木根。于是他马上找到寺庙里的僧人,捐了香火钱,把树根运回了家里。

  做什么好呢?林学善围着树根就琢磨开了。荔枝树发达的根系不就象达摩那浓密的胡须吗?于是《蒲团达摩》的构思在脑海中慢慢形成了。画草图,动刀,他开始的创作,说的容易做的难,为了这《蒲团达摩》,林学善常常是茶饭不思,一干就是好几个小时。照林学善的话说,这艺术创作要进得去出的来。这话怎么理解呢?“进得去”好理解,“出的来”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在大型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过分投入了常常会被陷入对局部细节的推敲中,而忽视了作品的整体风格,造成局部和整体的不协调。这个时候就要把作品放一放,过些时候再重新审视一番。林学善往往是干一段,停两天,做一些别的作品,再回过头来重新审视一番再继续接着来。就这样,前前后后近半年的时间,经过打坯、修光、磨光、上色、打蜡的一系列的工序《蒲团达摩》终于完成了。

  如果说仅仅因为这件作品获得大奖林学善就得到了“达摩善”的外号不免牵强。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还要从达摩面壁的传说说起。

  相传:达摩在石洞里悟禅时,整日面对石壁,盘膝静坐。不说法,不持律,默然终日面朝壁,双眼闭目,五心朝天。洞内静若无人,万籁俱寂,入定后,连飞鸟都不知道这里有人,在达摩的肩膀上筑起巢来了。什么叫做"入定"呢?"入定"是指坐禅坐到一程度,思想高度集中,排除了一切恶念、邪念、杂念,外界的一切,对他没有干挠,这是形容高僧修禅的高度造诣。林学善在创作艺术作品的时候还真有那种悟性、悟道的执着精神。再加上他创作的达摩系列作品个个是构思独到,神型兼备、栩栩如生,所以业界的人士才戏称他为“达摩善”。

  功成名就后的林学善是多次应邀到日本、俄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举办展览。深获观众好评,当然对他印象最深的还是到台湾的展览交流:

  “台湾是去了两次了,作品比较多,蒲团达摩是代表作,还有岁月、沧桑,还有母爱,还有传统的,现代的,古代的女性跟文人,题材比较广一些。人数都比较多,应当说从总体上反映比较认可。台湾的是既保持传统的中国的民俗民艺的东西,有的是从我们福州学过去的,还有泉州那边,泉州的木偶啊,这方面他们都做的很好。也有新的世界上的一些流派,趋向,还有现代派的。我们是既保持我们民间民俗的雕刻艺术,又有一些学院派。”

  林学善说,之所以两岸的艺术作品有那么多共通的地方,就是因为大家的创作根基都是建立在中国民俗民艺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而这就是艺术作品的生命源泉所在:

  “民间的东西,越是民俗的,民间的本土的文化一定会立足于天下,这个是我们大家搞美术的,老师也承认的,有的就是从民俗民间他发挥艺术创造的一些路。象毕加索,世界的,他的一些作品就是受到传统的墨西哥古代的木雕,还有非洲木雕面具的影响,还有中国的水墨画,他就看了很多东西形成自己的手法。”

  树桩、树根,本不是艺术,但是将这些"璞玉"雕琢成"器",构成丰富多彩的优美造型。这就是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在林学善看来艺术的源泉来自于生活。他是一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外出的时候他总是背着一个摄影包:

  “从摄影中间很多的作品也是我们创作的素材,我们要创作一些东西一定要体验生活,体验生活拿起照相机把这个拍下来,这个就是素材,这个不是很好吗。摄影从他的命题还有生活的记录的话,对自己创作题材的普遍性有所发展,我的作品岁月、沧桑就是从摄影作品中影响过来的,对我来说摄影是我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如果说艺术的源泉来自于生活,那么创新就是艺术作品生命力的所在了:

  “创新一定有创,不断的新的东西出来,每个人都懂得文化很重要,建筑也需要文化,城市也需要文化,但是怎么样创新这个文化,怎么样走出新的路,这个是大家要探索的。这个我们搞雕塑艺术也是必走的路,多看多学,多介入社会艺术团体,艺术沙龙,包括一些展览会。目的是学习,看的东西多了,作品中间一定会呈现出来。象昨天我看到的这次组织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原作展,昨天看了今天又有新的发挥。发挥什么,我现在在下面不是也做了一个达摩吗,对脸部的形象的处理有进一步的深入的了解,他原作中间有一件是达芬奇画的骑士,他里面的虚实关系用线条来处理的,对解剖上面的认识,怎么把两个地区的马的形象结合在一起。这些都会应用到我们的雕刻上面,他的笔就是我们的刀,两者是完全可以融在一起,所以看完以后就在作品中体现一些虚实关系,线条关系,还有结构怎么样更严谨。”

  

 

  如今,林学善已经退休了,但是他说的创作还在继续,并且不断地拓宽领域,因为退休以后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艺术无止境,林学善说他现在比以前更忙碌了:

  “我现在除开刻木雕以外,还有介入一些国画,这方面对我也是艺术上的一个锻炼,再者我做了一些雕塑,象陵园的将军像,名人的塑像,最近有介入一些寿山石雕的创作,有16吨8 的,有8吨的,有6吨8的,跟雕塑雕刻结合起来。也是达摩,蒲团达摩在石头上面做达摩现在做的是6吨8的。当然里面要利用寿山石的材质,原材料的特点,还有搞一些圆雕跟浮雕相结合。想走出一条寿山石雕路之一,因为寿山石雕流派很多吗,现在在探索中。”

  虽说在艺术上林学善还像年青人一样,还在不断的学习、创新、进步,但毕竟岁月不饶人,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他感到了时间的紧迫和肩上的压力。他说,面对艺术品越来越商品化的趋势,经营的人多了,而潜心创作的人少了;做艺术商品的快枪手多了,而甘于寂寞学艺的人少了。这种状况让他感到忧心,所以他现在要多带一些学生,自己的所学和心得传授给他们:

  “学生他们这边有的是从桂林来的,有的是从浙江过来的,那我就选择了,真正有天赋的我就留下,有的还要观察。我们年纪大的这一代学到的一些知识,现在我自己有一定的经验,一定的风格的话,也有责任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的目的是继承传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