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些家具

 面对朝阳 2014-11-08
1.The Chair
丹麦名师韦格纳(Wegner)1949设计。 1950 Osker Fitsher将其命名为"The Chair"。 这张椅子造形完美,坐来舒适,细部处理和材料使用等方面都表现出众。 它也因甘迺迪(John F. Kennedy)总统坐过而声名大噪。1960美国总统大选,他和尼克森(Richard Nixon)在电视辩论,主办单位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念及甘氏因背疾所苦,于是在辩论会上就选用这款椅子。
一些家具

2.玛洛夫摇椅
1981雷根(Ronald Reagan)总统接受玛洛夫摇椅(Sam Maloof's Rocker)赠礼时的镜头。 这是首件当代工匠家具(Studio Furniture)进驻充满骨董家具布置的白宫。


3.专业vs业余
美国前总统卡特(Jimmy Carter),本身也是位业余木匠。 1981年底他造访玛洛夫的工作室,随后并定购两张摇椅,其中一张还是新款双人座椅。 无独有偶,中国也有一位酷爱木工的君王,《酌中志》关于明熹宗(朱由校)的记载,称其性巧多艺能,善木工营造。 「自操斧锯凿削,即巧工不能及也」上有好者,下必有什焉,明代是中国传统家具的黄金年代,想必与此风气有关。


4.鹿角椅
此张独特的座椅,其扶手、靠背和四腿是以八只鹿角制成。 根据靠背板上的乾隆题诗可知,此椅乃是康熙时的猎物所制,是清代特有的家具。 黄花梨靠背板边缘镶嵌以象牙细条,而整张椅子又装饰以精雕云纹的骨材,更增添其华丽的气派。 乾隆另有诗咏鹿角椅:弯弓曾逐鹿制器拟乘龙七宝何须羡八叉更足供那敢端然坐山养胜新茸宝藏常古质千秋示俭恭不过镌刻于皇太极的鹿角椅上,现藏沈阳故宫博物院。


5.滚凳
在明万历(1573~1619)被广泛使用。 当时出版之《鲁班经》可为佐证「见附图」。 此外,刊印于同时期文震亨(文征明曾孙)着《长物志》亦有对于滚凳的描述。 文氏颇为赞许滚凳对人体的刺激良效,「以脚踹轴滚动往来,盖涌泉穴精气所生,以运动为妙」。 刺激气血循环的同时,也暖和了双脚。 可以想见,学者若于严冬镇日研读于书斋案前,滚凳确是一具疗效实惠的家具。


6.交杌、胡床
交杌俗称「马闸、马架」,直接来自古代的胡床,为西北游牧民族所常用,除了当成坐具,有时也在上马或下马时做为垫脚之用。 东汉灵帝(168~188 AD)从西域传至中土后,千百年来流传甚广,基本形式,由八根直木构成,长期不变。
由于交杌轻巧携带方便,可以轻易地被扛在肩上。 或在行军作战时,常见将师使用这种坐具;或于家居中,常用作庭院随意安放的坐具;或于行路途中可随意陈放坐息,或步行携带,或置车船中;或用于狩猎、竞射活动中。由此可看出胡床由北方胡汉杂居之地,普及于南方。
西方考古发现最早之折凳为带皮座,出自埃及第十二王朝(1991-1786 BC),现藏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如以当代三件丹麦折叠名作看来,人类最早的折叠坐具,四千多年来简直未多变化。 在丹麦,设计师能否被认定为大师级,就看他是否有能力设计制作折叠式或三只腿足的椅凳而定。








7.方凳
这张凳子是Petersen在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就读时创作设计的,并且成为他的毕业专题作品(1959)。 在原本的设计中,椅座是由棉带编制而成。 现在则是以藤皮编成。 凳子框架看来很单薄,但实际结构却很坚固。 雕塑般的椅腿柔化了刚硬的外表,而腿足末端亦设计成高雅的猫脚形状。 这张凳子现仍在生产中。


8.灯挂椅
只有靠背,没有扶手的椅子都叫靠背椅。 其中面窄而背高的一种别有专称叫「灯挂椅」,它以形似南方悬挂灯盏的高梁竹制灯架而得名,多为明式。 西方人士以其搭脑两端突出后腿,形似牛轭(Yoke)而称「轭背椅」。
清式的「一统碑椅」或台湾早期家具「公婆椅」,则因搭脑未挑出而与明式「灯挂椅」有所区隔。
近代丹麦名师Arne Jacobsen,早期(1935)曾为配合建造在Klampenborg的餐厅设计一款餐椅,而这张椅子设计就展现出受到中国明代灯挂椅的强烈影响。



9.官帽椅
顾名思义,官帽椅是由于像古代官吏所戴的帽子而得名。 古代官帽不论那种式样,都是前低后高,分成两部。 而椅子搭脑两端出头,犹如官帽展脚(俗称纱帽翅),故有此名。 不过其说似难成立,因官帽椅进一步区分,即有「四出头」与「南官帽」之别,而「南官帽」四处无一出头。 因此椅子与官帽之间的联系,应从形象整体比较,而不宜拘鉴于某部位似与不似。

10.玫瑰椅
凡有靠背又有扶手的椅子,除圈椅、交椅外,都叫扶手椅,有三种主要形式。 一种形制矮小,后背和扶手的高度相差不大,而且与椅座垂直的一种,北方叫「玫瑰椅」,江浙地区通称「文椅」。 据称文椅因文人喜欢使用而得名。 「玫瑰」之称,今尚不得其解。 《扬州画舫录》讲到鬼子椅,不知即此椅否? 论其形制是直接上承宋式。 玫瑰椅用材单细,轻巧灵便,多以黄花梨制成。 在明清画本中可以看到玫瑰椅往往放在桌案两边,对面而设;或不用桌案,双双并列;或不规则斜对着;摆法灵活多变。 由于背矮不遮挡视线,置诸室内,处处相宜,惟现代有玻璃窗的屋子中,则当背靠窗台置放。 但也正因后背不高,搭脑正当人背,只适坐以写作,不宜倚靠休憩,为其缺憾。

11.禅椅
「追求简单是一种天赋」摘自夏克族人的老歌《无上的荣耀》明式禅椅与包浩斯風格相辉映。 当我们把布鲁厄(Marcel Breuer)的瓦西里椅(Wassily Armchair)和明式禅椅对照来看,可以发现这二组椅子的基本形式相同,都用极少的材料,以简单的几何形状构成。
这张黄花梨禅椅的设计并不是当时的异数,相反地,它是悠远工艺传统的巅峰代表作品。 这种形式的椅子早从六世纪就开始生产,而且细木作的基本工法更是早在西元前四世纪就已经被广泛运用。 但以黄花梨之类的硬木制作家具则是十六世纪中叶后才开始。 以硬木为家具材料使得家具结构变得更修长,榫卯和设计手法亦更精巧,而瓦西里椅可以说是革命性的作品,因为这是第一件以弯曲钢管制成的家具。
虽然瓦西里椅和禅椅是以不同的材料制成:前者以钢管和织品为材,后者以木材和编藤为料,但两者的架构不管是在形状、比例及嶙瘦的感觉都非常相似。 两件都是实用性极高的座椅。 椅子没有装饰,整件家具的视觉美感来自单纯的几何造形及其架构出来的空间感。 设计师并不是看在有形的部分,而是根据线条与平面所围成的空间感来思考。 对二十世纪的欧洲来说,这种急进的设计概念乃源自于日本建筑的影响,但实际上中国早在西元前五世纪,老子《道德经》就阐述了这种概念。




12.圈椅
圈椅一名,见《清代匠作则例》,并为北京匠师所习用。 明代或直称为「圆椅」,参见明万历版(1609)的百科全书《三才图会》(三才为天地人之谓)。 而马掌椅(Horseshoe Chair)是西方人士给它的名称。 它的后背与扶手一顺而下,圆婉柔和,极为美观。 就坐时不仅肘部可以倚搁,掖下臂膀也得到支承,故甚为舒适。 当代丹麦设计师韦格纳(Hans Wegner)设计之Chinese Chair (1943~1944)系根 渠中国古老的明朝圈椅改造而成。坚固的结构使得座框下无须中国传统椅子惯用的管脚枨构件。 椅圈(月牙扶手)部份由三段组成,借指接(finger joint)结合组成,有别于传统的楔钉榫造法。 优雅的曲线和造形显示出精湛的做工。 韦格纳至少设计过九款中国式椅子。 在丹麦海事博物馆(Danish Maritime Museum)可见证到中国影响到丹麦家具设计,令人感到好奇的实例。 1731(清雍正九年),Cronprintz Christian号轮船到访广州。 停泊期间,制作脸谱匠人为该船官员制作塑像,所有泥像都坐在中国古老传统的圈椅上。






13.交椅式躺椅
明代的百科全书《三才图会》中,把这种椅子称为「醉翁椅」。 诚然,这样的设计的确有让人放松姿势的倾向,难怪类似的椅子常可在春宫图里见到。 此外,这类躺椅并具有可折叠的功能,可以带着游山玩水。



14.温莎椅Windsor Chair
关于温莎椅名称的真正由来莫衷一是。 有一说法是英王乔治三世某日在温莎堡附近遇上暴风雨,当下寻找一处避难所,无意间在一农舍里发现几把这款椅子,国王坐起来感觉非常舒适,于是叫人制作几把供他专用,并赐名为「温莎椅」,后来世人就此称呼。 由于制作容易、模样动人而且价格低廉,温莎椅迅速风行,从伦敦城市住宅到乡间农舍到处可见。 甚至出口到波士顿、费城及美洲殖民地之其他城市。 当地的工匠进而发展出更加畅销的低背温莎椅,使用场合围也更广,从自家住宅、酒店客栈到公共建物都可见其芳踪,后者如费城州议会。 1778年北美大陆会议的全体代表正是坐在这款低背温莎椅在此开会。 当代丹麦设计师韦格纳(Hans Wegner)设计之孔雀椅(Peacock Chair 1947)与日裔美籍拿卡席玛(George Nakashima)之作品康诺德椅(Conoid Chair 1980),都源于古老英国温莎椅。






15.桌案
西方家具Table Desk有分,中国家具则有桌案之别。 传统方桌(凳)主要有三种结构:(一)有束腰或无束腰,腿足按于桌面四角,带蹄足-称桌形结体(Corner- leg Table)。 (二)入足,侧脚、带脚牙-案形结体(Recessed-leg Table)(三)仿竹结构,直腿足,带裹腿枨。 案:从木安声。 「案」字由木与安组成。 安有安装、安定、安静、安祥等意。 因案形结体乃从大木梁架构演变而来,腿足缩进,四腿八挓,比例适当即显四平八稳,表现出平衡与和谐之美。 桌:从木卓声。 「桌」为「卓」之重文,而「卓」本义为高,有高大、高尚、卓越诸意,故「桌」多泛只有脚相承之家具,而为承物之用,反映早期的用途多在祭供场合,而桌形结体据推系从壸门床与须弥座演进发展形成。

16.酒桌
酒桌远承五代、北宋,常用于酒宴。 沿面边缘多起阳线一道,名曰「拦水线」,为了阻挡酒肴倾洒,流沾衣襟而设。 此种家具明明为案形结体,北京匠师却称为「桌」,算是少有的例外。 武侠电影里常见江湖豪杰在乡村酒店,坐在酒桌独饮的场景,即使乾隆「千叟宴」盛事规模,文武百官亦是在酒桌前各就各位。 可见古人都采分食方式,不若今天围坐合食。




17.八仙桌
方桌一般有大中小三种尺寸。 按照匠师习惯约三尺见方、八个人可以围坐的方桌叫:「八仙」,约二尺六寸见方的叫「六仙」,约二尺四寸见方的叫「四仙」。 国人把方桌称为「八仙桌」的起源,至少可以推算到晚明,史籍文献中有多处记载,小说《金瓶梅》中就屡屡出现。 「八仙桌」一词也可见于木匠经典《鲁班经》,而其原文出处则可上推到宋代(960~1279)。 有趣的是《鲁班经》里的规制看起来更像是长方桌而不是正方桌。 此外,杜甫(712~770)亦有一诗以「饮中八仙歌」为题。 关于「八仙桌」一词,据传在宋代流行于民间的意象:八位成仙脱俗的男女,他们和乐融融地在天界与人间 之际作逍遥游,传下许多神异、善世之行谈。 这么看来,把一张平凡方正的桌子称为「八仙桌」,意指在桌上进行的不止是社交、饮食,同时更有与朋友、家人做心灵交流的意境 。




18.闷户橱
闷户橱由于抽屉下设有「闷仓」而得名,它兼备承置与储藏两种功能。 北京匠师将闷户橱更多地用来作为此种家具的总称,包括一个抽屉、两个抽屉、和三个抽屉。 但因两个抽屉的又叫「联二橱」,三个抽屉的又叫「联三橱」,所以闷户橱一名,更多地用来作为一个抽屉的名称。 闷户橱还有别称,一个抽屉的面宽有限,往往放在一对四件柜之间,可以占满一间卧室的墙面,故又叫「柜塞」,由其塞在两柜之间而得名。 闷户橱矮,不致遮挡后墙正中之高窗;如为山墙,闷户橱上的墙壁空间,还可悬挂画幅。 又艾克(Ecke)认为此款橱柜和过去肉床子(即羊肉铺当门摆放的素木肉案)形式有些相似,故写作「门户橱」,后来并经杨耀沿用。 台湾家具中的「元宝柜」与此亦有些相像。 古物今用现代居家常将其布置玄关,称为「门户橱」倒也名副其实。 又英文"Coffer"一词在西方意指中国式窄长型、带抽屉并下设闷仓的储物家具。





19.红眠床
床是坐具也是卧具。 台语中称「床」为「眠床」,语中清楚指出「床」系供睡眠之用。 而「八脚眠床」就是先人早期使用的大床,从其外表和结构来看,它可以说是「力」与「美」的结合。 因外表多施朱漆,而习称「红眠床」。 「八脚眠床」顾名思义在构造就是有八只脚,前后各两只,前脚常雕狮子牡丹主题,后脚粗硕可观,中间左右各由两只脚合并一起。 红眠床最令人欣赏的是,床的后背及左右两侧都安装二尺高的围子,其上多装饰雕刻,不但增加床的艺术性,同时也成了幼儿的游戏场所。 正后方横跨左右围子搁放横板橱柜。 白天储放枕被、衣物,空间充分利用。 台湾的红眠床与明式架子床非常相似。




20.《鲁班经》vs 《Gentleman's and Cabinetmaker's Director》
明代的木工手册《鲁班经》是我们了解当时家具,以及透视木工师傅崇拜鲁班的重要文献。 尽管现在能见的是万历时期(1573~1620)的版本,但这部著作看起来像是明代中早期有关资料之汇编,只是到了万历时期又加入插图并一起刊行,由该书序里记载了当时北京的行会参与此书之编撰工作可见。 鲁班经早期刻本《鲁班经营造正式》,只有木结构建筑造法,无一语道及家具。 到了万历(1573~1620)增编本《鲁班经匠家镜》,才加入了有关家具的条款五十二则,并附图式。 这也足以说明到此时家具的需要量大增,要求授予家具造法的人也多起来。 匠师们遂根据社会的需要做了这次增补。 《鲁班经》虽是流传民间的一部俗书,公私藏书目录都未著录,但却是一部真正的工技书。 不是注意雅俗,讲求生活享受的士大夫的书-例如:晚明文震亨的《长物志》、屠隆的《考盘余事》以及李渔的《闲情偶寄》等。 这些士大夫们只注意到器物的美丑、雅俗,叫他们真的动手去做,是办不到的,因此《鲁班经》的价值在这些书之上。 齐本德尔(Thomas Chippendale,1718-1779)是十八世纪英国最知名的椅匠之一,他有许多富有贵客,而其作坊当时在伦敦也是倍受推崇。 西元1754年齐本德尔出版一本图文并茂的型录-《Gentleman's and Cabinetmaker's Director,绅士与橱柜工匠指南》,内含作者个人160幅家具作品的版画,当中有不少的坐椅,且列出高度、宽度及深度等确切尺寸。



21.长物志
《长物志》「长」音「仗」,晚明才子文征明的曾孙-文震亨在万历末年(约1615~1620)编著。 虽然这部书中很多内容是从高濂的《遵生八笺》和屠隆的《考盘余事》中征引而来,但在文震亨自己的有关论述中,反映了他对当时每况愈下的文化氛围极度的批判态度。 除此之外,《长物志》还勾画了在当时社会变迁下的家具文化。 全书共十二卷,在其中的两卷里对相关家具如各种形制的床、凳、椅、桌、箱、书橱、凭几和脚凳的风格、装饰、用料、结构和用途等均有详尽描述。 故可看做是晚明江南文人列举家具品种、兼及使用、鉴赏和带有理论性的一篇文字。 沉春泽《长物志》序:「几榻有度,器具有式,位置有定,贵其精而便,简而裁,巧而自然也。」室内家具陈设的旨趣,这几句话中阐述得极为清楚了。 另在书中总论后面,又指出几句要领:「随方制象,各有所宜,宁古无时,宁拙无巧,宁俭无俗至于萧疏雅洁,又本性生,非强作解事者所得轻议矣」。 并呈供诸君思想。




22.超轻椅(Superleggera, Model 699) 1951~1957
《这张重量超轻的椅子系Ponti Gio根据传统义大利椅子做设计。 Ponti之设计理念衍自19世纪位于Chiavari渔村附近工厂所生产一系列简单传统的椅子-轻巧但稳重的构造。 1949年最初之图稿,乃就Chiavari椅做些基本改变,调整椅背使其更符人因,椅腿则收分着地。 接着1951年为卡希纳(Cassina)设计"Leggera"椅,更将Chiavari椅,简化到只剩必需要有的构造,除了椅腿和椅背条件外,此与目前"超轻椅" (Superleggera )极为相似。 虽然这些在消费者中相当成功,但Ponti继续努力追求使其更为完善,而于1957年为Cassina设计出此超轻椅,使用轻巧稳定的梣木材料,椅座则为偏藤或带颜色的Cellophane。 Ponti将圆棒椅腿减化成三角形断面,其边长仅有18mm,并设计巧妙的榫卯构造,使得各个构件组合成稳固的椅子,而其重量更仅有1.7公斤。 为了测试椅子结构强度,Ponti曾将它从4层楼高的公寓掷下,意外地椅子就像皮球般,弹落丝毫无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