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葫芦上针刻出《八仙过海》 辽源“赵葫芦”要带村民发葫芦财(图)

 岛里君子 2014-11-08
赵文秀展示他的葫芦画作品


赵文秀展示他的葫芦画作品

  “照(赵)葫芦画瓢,画出一片天地;文师傅挥笔,挥出锦绣前程。”这幅对联,说的是东辽县建安镇的葫芦画艺术家赵文秀,他的名字就蕴含在对联中。多年来,赵文秀醉心于葫芦画创作,并将这一技法发扬光大,带动村民致富。人们都亲切称他为“赵葫芦”。2008年,赵文秀被评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受兄长影响 痴迷美术

  赵文秀,今年45岁,是东辽县建安镇中学的一名美术教师,醉心葫芦画创作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小的时候,受大哥赵文砚的影响,赵文秀就开始喜欢美术。

  “大哥考上了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那时起我就羡慕大哥,也想学美术。”赵文秀介绍,1981年时,大学生还不多,大哥考上了大学,在全镇都轰动了。从那时起,他就立志向大哥学习。

  受大哥影响,赵文秀也开始接触美术,没想到,这一接触,就被深深地迷住了,那时的赵文秀刚刚11岁。他找到了东辽县文化馆,利用寒暑假和星期天去跟那的美术教师学习。

  当时的东辽县文化馆位于辽源市市内,距离赵文秀家有25公里。11岁的赵文秀一早6点钟就要从家里出发,骑自行车去市内学习,下午4点多再骑自行车回来,往返就是50公里。赵文秀坚持了足足有四年,直到升入了高中。

  六次高考 终圆绘画梦想

  高中时,赵文秀在渭津镇第二高中读了一年后,又转到了东辽县第一高中。他一边学习文化课知识,一边继续学习美术。色彩、速写、国画,学得越多,赵文秀越是喜欢美术,想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

  1987年,赵文秀迎来了高考,报考了原四平师范学院的美术系。专业加试顺利通过,但文化课成绩没有达到入取线,赵文秀第一次与大学失之交臂。

  “那时候没扩招,大学难考啊”,赵文秀说,落榜后,家人都劝他找工作,毕竟那时候大学生还不多。但是,怀着对美术的追求与梦想,赵文秀决定再考一次。

  没想到,这并不是赵文秀最后一次走进高考考场。他一边继续学习美术,一边学习文化课。1988年,赵文秀满怀信心走进考场。结果,再次落榜。

  执拗的赵文秀擦干悲伤的泪水,决定继续读书,一定要考上,继续自己的美术梦想。此时,家人强烈反对他继续读书,甚至不给他拿学费和生活费。为了继续学习,赵文秀利用暑假时间做起了小买卖,赚取费用。他卖过磁带,卖过袜子,个中艰辛,自不必提。

  就这样,赵文秀一次次走进了复读班的教室。靠着这份执着,1992年,在赵文秀参加的第六次高考中,他终于实现了梦想,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大学,系统地学习美术。

  旅途中迷上葫芦画

  在大学中,赵文秀整天沉迷在美术的世界中,乐此不疲。1993年,学校组织美术系的学生去秦皇岛采风。采风结束后就是暑假了,赵文秀没有回家,直接去蓬莱看望朋友。没想到,就是在那,让他第一次接触到了葫芦画。

  “蓬莱当地盛产葫芦,在一些旅游景点有卖葫芦画工艺品的”,赵文秀说,第一次见到葫芦画,就被深深地迷住了。以前都是在纸上画画,没想到在葫芦上也能画。刷刷几笔,简单的葫芦就成了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赵文秀花一元钱买了一个小葫芦,回到家中,就开始琢磨葫芦画创作。

  1994年春天,赵文秀从买回的小葫芦中取出了葫芦籽,让母亲种在自家院内。

  转眼间秋天到了,葫芦收获了。此时赵文秀已经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了建安镇中学,成为一名美术教师。当年一共结出了40多个小葫芦,赵文秀将这些葫芦都摆在屋内,尝试着在葫芦上作画。

  第一幅作品是《十二生肖》,画好后,亲戚朋友见了都说好,这就更加坚定了赵文秀葫芦画创作的信心。

  执着创作 技法不断提高

  很快,赵文秀的葫芦画作品越来越多,亲戚朋友见了都会要一个,挂在家中。但是,赵文秀却觉得自己遭遇了瓶颈,没法提高。2000年,赵文秀专程赶往山东蓬莱,向当地葫芦画艺人讨教。几天的学习不但让赵文秀开阔了眼界,还学到了葫芦画中的烫画技术。随后,赵文秀又赶往辽宁葫芦岛,参加了中国首届葫芦节。

  不断地学习,让赵文秀的葫芦画创作日趋完美,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2003年,建安镇中学将赵文秀的葫芦画纳入学校教学中,成为校本课。从那时起,赵文秀开始培养更多的葫芦画爱好者,将艺术这么传承下去。

  2008年,赵文秀因其精湛的葫芦画技艺,被评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发现商机 带动村民致富

  在不断地外出学习中,赵文秀发现,原来葫芦画当中蕴含着巨大的商机。市面上,一件葫芦画的工艺品,会卖到很高的价钱,尤其是端午节时,很多家庭都愿意挂一件葫芦画工艺品,寓意吉祥。

  2000年农历4月18,赵文秀将自己的400多件葫芦画工艺品拿到庙会上贩卖,很快就被抢购一空。从那时候,赵文秀开始走向市场,销售自己的葫芦画作品。

  如今,在赵文秀的带动下,建安镇已经有4户农民也开始搞葫芦画工艺品加工。同时,在周边还带动20多户农民种植葫芦。赵文秀的工作室现有6名工人,也解决了农民就业问题。

  赵文秀表示,葫芦画中蕴含着商机,这是农民发家致富的一条途径。所以,在未来,我希望有更多的农民都投入到这项事业当中。今年,赵文秀计划成立一个葫芦协会,让更多人都接触葫芦画,了解葫芦画。

  赵文秀说,葫芦画创作最早从宋朝就开始了。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宝贵遗产,需要我们去继承、发扬。他做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责任、有义务去讲葫芦画这门艺术传下去。而这门艺术当中蕴含着商机,也使得这门艺术不会枯萎。相信在未来,葫芦画艺术一定会焕发出灿烂的光辉。

  要将这项技术传下去

  自2005年开始,作为美术教师,他将葫芦画艺术创作引入美术教学中,使学生们不仅在学校学到文化课知识,也能学到一项职业技能,而他的葫芦作品也扩展到酒杯、灯具等多个种类。

  2008年,经过东辽县、辽源市文化局的推荐,赵文秀被授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表示,会将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想学的人。来源新文化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