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亲历者忆:张治中曾反对国徽设计称太像大前门香烟|张治中|秘书

 山里人的书架 2014-11-08

冼福龄站在中山公园南门位置,他印象比较深的也是阅兵,“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阅兵,大规模的阅兵。”新中国成立前他一直在北平,并加入了地下党,在学校里参加学生运动,和国民党特务进行过激烈斗争。国民党从北平撤退时,留下了宪兵十九团,那里边特务很多,所以10月1日前后,北京还不是很太平,开国大典的警卫工作还很严密。当时21岁的机要处干部苏维民是北京人,他也讲道:“解放前北平白色恐怖,国民党的特务见了卖报的小孩就打。卖书的书摊,哪本书看不顺眼,特务马上就没收了,有时直接把卖书人带走。”

今年92岁的赵峰,是我们见到的年龄最长的“老中办”,他当时在香山党委担任秘书。耄耋之年,再回想起开国时的往事,他也有了别样的感触:“天安门上这些领导人当时年纪都不小了,包括民主党派人士,这些人能够集中,按时到会,这非常不容易。因为当时不太安全,还有特务,所以是让他们先到东北,又从东北到西柏坡。这个工作量是很大的。”此外,他还深情回忆起自己护送领导人家属进北平的经历:“领导把我叫到办公室跟我说这个队伍由你来带队,任务艰巨,问我怎么样,我说保证完成任务。我能接到这个任务并顺利完成,是我这辈子非常骄傲的事情。没有什么人能有机会接受这种任务,所以我很感动。”

“大典”背后的小故事

采访中,我们多次提出,能不能讲讲当时的一些细节或故事,遗憾的是,多数老同志都记不清了。所以对他们努力回忆起的种种细节,我们倍感珍惜。

“10月1日那天,我们凌晨4点起床,吃过饭后乘车进城参加开国大典。当时我只有一双前后都打了补丁的鞋,怎好穿它去参加庄严的开国大典呢?正发愁时,有位同志借给我一双崭新的球鞋,这让我感到了大家庭的温暖。临行前,每人发五个烧饼,两个煮鸡蛋,两个鸭梨,作为午餐。”苏维民回忆道,“我的位置在天安门金水桥西侧,受阅部队通过天安门时,我近在咫尺。部队通过天安门后,天色渐暗,群众提灯游行开始,军民两支队伍同样壮观,遗憾的是我们要返回香山提前撤退。”

当年17岁的成正荣是特会室干部,他的回忆最完整:“下午三点开国大典开始,我们大概一点多就到了,在金水桥的位置,队伍陆续都来了,人们就开始唱歌。当时为了保密我们还是叫‘劳大(劳动大学)’。我们机关的人就会唱两个,唱来唱去就是《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那时候有个统战部干训班,都是青年学生,非常活跃,后来就由他们代表我们唱。之后大家坐下来休息了一会儿。那天下了点雨,地有点湿,一人一张报纸垫着。

“两点40分首长都上来了,大家都很高兴,不停地欢呼。毛主席一到天安门城楼,林伯渠就宣布开会,大家热烈鼓掌,在下面高喊:‘毛主席万岁!’大会这就开始了,接下来,毛主席讲话,朱老总下来检阅部队,然后队伍游行。大典结束以后,我们特会室有会餐,自己雇的炊事员,手艺还可以,做了木须肉、红烧肉,一共三四个菜。赖祖烈(时任特会室主任)还说,有家属的有亲戚的,把他们叫来,都一起来吃。那天,大家高高兴兴地在一起,喝了点酒。晚上那时候也没电视,就听着收音机,听收音机里报道开国大典。”

作为秘书处的速记员,张长行为我们讲述了全程参与政治协商会议速记工作的珍贵记忆。“开国大典我确实很激动,但也没有十分激动。因为大家平时见不到毛主席,而毛主席作报告时,我就在旁边记录,能近距离看到伟大领袖。记得毛主席在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上讲:‘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吧!……’讲得慷慨激昂,振奋人心,很提气。”回忆起当时的速记工作,他说:“当时我都是用速记符号,这样也不能保证全记下来,有的时候两个人一起记,那时候没有录音机,只能速记,漏掉之后,以后就补不上了。所以那时晚饭都吃不好,满脑子想的都是这个,紧张得不得了。有的女同志因为记不下来紧张得都哭了。”他还讲述了国徽诞生的过程:“开国大典前那次政协会,讨论国徽的时候发生了分歧。张治中觉得不好,说像前门牌香烟,不够严肃。因为前门和天安门看起来差不多。当时马叙伦在会上很激动,说(张治中)怎么能这样说呢。毛主席认为有争论好,争论体现民主。后来投票表决,李维汉让我监票,我说那么多人怎么监啊,手刚举起来就落下去了。他说,你这小鬼,举手的是大部分,你就数不举手的,再用签到人数减去不举手的就是支持人数。”采访过程中,张长行还向我们展示了他当年用过的工作证、速记本、小胸章等,这些物品他都视若珍宝地收藏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