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全套 (第五套;并战计)

 草庐经略 2014-11-09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全套 (第五套;并战计)


 
                     第五套〖并战计〗
 
第25计 偷梁换柱; 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也。
 

第26计 指桑骂槐; 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

第27计 假痴不癫; 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

第28计 上屋抽梯; 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

第29计 树上开花; 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渐于陆,其羽可以为仪也。

第30计 反客为主; 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


 
                                            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

 
【原文】

         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 而后乘之①,曳其轮也②。

 
【注释】

         ①句中的几个“其”字,均指盟友、盟军言之。

  ②曳其轮也:“语出《易经,既济》纷。既济,龄名,本卦为异卦相叠(离下坎上)。上卦为坎为水,下卦为离为火。水处火上,水势压倒火势,救火之事,大告成功,故卦名“即济”。既,已经;济,成功。本卦初九?《象》辞:“曳其轮,义无咎也。”意为,拖住了车轮,车子就不能运行了。

  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好比拖住了车轮,车子就不能运行了。己方抽其友方劲旅,如同抽出梁木,房屋就会坍塌,于是己方就可以控制他了。

 
【按语】

         阵有纵横,天衡为梁,地轴为柱。梁柱以精兵为之,故观其阵,则知精兵之所有。共战他敌时,频更其阵,暗中抽换其精兵,或竟代其为梁柱;势成阵塌,遂兼其兵。并此敌以击他敌之首策也。


 
【解析】

        这则按语,主要是从军事部署的角度讲的。古代作战,双方要摆开阵式。列阵都要按东、西、南、北方位部署。阵中有“天横”,首尾相对,是阵的大梁;“地轴”在阵中央,是阵的支枕。梁和柱的位置都是部署主力部队的地方。因此,观察敌阵,就能发现敌军的主力的位置。如果与友军联合作战,应设法多次变动友军的阵容,暗中更换它的主力,派自己的部队去代替它的梁柱,这样一定使它的阵地无法由它自己控制,这时,立即吞并友军的部队。这是吞并这一股敌人再去攻击另一股敌人的首要战略。

  以上的这段按语,反映了封建社会里,军阀割据,所谓“友军”,不过只是暂时的联合而已,所以“兼并盟友”是常事。不过,从军事谋略上去理解本计,重点也可以放在对敌军“频更共阵”上。也就是多次佯攻,促使敌人变换阵容,然后伺机攻其弱点。这种调动敌人的谋略,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探源】

         偷梁换柱,指用偷换的办法,暗中改换事物的本质和内容,以达蒙混欺骗的目的。“偷天换日”、“偷龙换凤”、“调包计”,都是同样的意思。在军事上,联合对敌作战时,反复变动友军阵线,借以调换其兵力,等待友军有机可乘、一败涂地之时,将其全部控制。此计归于第五套“并战计”中,本意是乘友军作战不利,借机兼并他的主力为己方所用。此计中包含尔虞我诈、乘机控制别人的权术,所以也往往用于政治谋略和外交谋略。

  秦始皇称帝,自以江山一统,是子孙万代的家业了。但是,他自以为身体还不错,一直没有去立太子,指定接班人,宫庭内,存在两个实力强大的政治集团。一个是长子扶苏、蒙恬集团,—个是幼子胡亥、赵高集团。扶苏恭顺好仁,为人正派,在全国有很高的声誉。泰始皇本意欲立扶苏为太子,为了锻炼他,派他到著名将领蒙恬驻守的北线为监军。幼子胡亥,早被娇宠坏了,在宦官赵高教唆下,只知吃喝玩乐。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南巡,到达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县附近),突然一病不起。此时,秦始皇也知道自己的大限将至.于是,连忙召丞相李斯,要李斯传达秘诏,立扶苏为太子。当时掌管玉玺和起草诏书的是宦官头儿赵高。赵高早有野心,看准了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故意扣压秘诏,等待时机。

  几天后,秦始皇在沙丘平召(今河北广宗县境)驾崩。李斯怕太子回来之前,政局动荡,所以秘不发丧。赵高特此去找李斯,告诉他,皇上赐给扶苏的信,还扣在我这里。现在,立谁为太子,我和你就可以决定。狡猾的赵高又对李斯讲明利害,说,如果扶苏做了皇帝,一定会重用蒙恬,到那个时候,宰相的位置你能坐得稳吗?一席话,说得李斯果然心动,二人合谋,制造假诏书,赐死扶苏,杀了蒙恬。

  赵高未用一兵一卒,只用偷梁换柱的手段,就把昏庸无能的胡亥扶为秦二世,为自己今后的专权打下基础,也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故事】

         吕后杀韩信,历史众说纷纭。历史上的是非功过,不是一下子说得清楚的。这里并不想作什么评价,仅用此例,再次说明“偷梁换柱”的计谋,在历史上也往往发挥政治权术作用。

  楚汉相争,以刘邦大胜,建立汉朝为结局。这时,各异姓王拥兵自重,是对刘氏天下潜在的威胁。翦灭异姓诸王,是刘邦日夜考虑的大事。异姓诸王中,韩信势力最大。刘邦借口韩信袒护一叛将为由,把他由楚王贬为淮阴侯,调到京城居住,实际上有点“软禁”的味道。韩信功高盖世,忠于刘邦。当年楚汉相争,战斗激烈之时,谋士蒯彻曾建议韩信与刘邦分手,使天下三分。韩信拒绝了蒯彻的建议,辅佐刘邦夺得天下。而今却落得这样的下场,心中怨恨至极。

  公元前200年,刘邦派陈烯为代相,统率边兵,对付匈奴。韩信私下里会见陈烯,以自己的遭遇为例,警告陈烯,你虽然拥有重兵,但并不安全,刘邦不会一直信任你,不如乘此机会,带兵反汉,我在京城里接应你。两个人秘密地商量好,决定伺机起事。

  公元前197年,陈烯在代郡反汉,自立为代王。刘邦领兵亲自声讨陈烯。
韩信陈烯约定,起事后他在京城诈称奉刘邦密诏,袭击吕后及太子,两面夹击刘邦。可是,韩信的计谋被吕后得知。吕后与丞相陈平设下一计,对付韩信。

  吕后派人在京城散布:陈烯已死,皇上得胜,即将凯旋。韩信听到这个消息,又没有见到陈烯派人来联系,心中甚为恐慌。一日.丞相陈平亲自到韩信家中,谎称陈烯已死,叛乱已定,皇上已班师回朝,文武百官都要入朝庆贺,请韩信立即进宫。韩信本来心虚,只得与陈平同车进宫。结果被吕后逮捕,囚系在长乐宫之钟室。半夜时分,韩信被杀。后世称“未央官斩韩信”。盖世英名的韩信至死也不知道,陈烯已死的消息,完全是谎言。陈烯叛乱,是在韩信死了两年之后才平定的。

 


 
                                            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


 
【原文】

    大凌小者,警以诱之①。刚中而应,行险而顺②。


 
【注释】

    ①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强大者要控制弱下者,要用警戒的办法去诱导他。

    ②刚中而应,行险而顺:语出《易经.师》卦。师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坎下坤上)。本卦下卦为坎为水,上卦为坤为地,水流地下,随势而行。这正如军旅之象,故名为“师”。本卦《彖》辟说:“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刚中而应”是说九二以阳爻居于下坎的中信,叫“刚中”,又上应上坤的六五,此为此应。下卦为坎,坎表示险,上卦为坤,坤表示顺,故又有“行险而顺”之象。以此卦象的道理督治天下,百姓就会服从。这是吉祥之象。“毒”,督音,治的意思。

  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治军,有时采取适当的强刚手段便会得到应和,行险则遇顺。


 
【按语】

    率数未服者以对敌,若策之不行,而利诱之,又反启其疑,于是故为自误,责他人之失,以暗警之。警之者,反诱之也。此盖以刚险驱之也。或曰:此遣将之法也。


 
【解析】

    统率不服从自己的部队去打仗,如果你调动不了他们,这时你想用金钱去利诱他们,反而会引起他们的怀疑。正确的方法是:你可以故意制造些错误,然后责备别人的过失,借此暗中警告那些不服自己指挥的人。这种警戒,是从反面去诱导他们。迄就是用强硬而险诈的方法去迫使士兵服从。或者说,这就是调遣部将的方法。

  对待部下将士,必须恩威并重,刚柔相济。军纪不严,乌合之众,哪能取胜?如果只是一味地严厉,甚至近于残酷,也难做到让将士们心服。所以关心将士,体贴将士,使将士们心中感激敬佩,这才算得上是称职的指挥官。《孙子兵法》中对此早有名训:“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这就是强调治军要严。“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这就是强调要关心将士,使他们愿意与将帅一同战死。



 
【探源】

    指桑骂槐,此计的比喻意义应从两方面广为理解。一是要运用各种政治和外交谋略,“指桑”而“骂槐”,施加压力配合军事行动。对于弱小的对手,可以用警告和利诱的方法,不战而胜。对于比较强大的对手也可以旁敲侧击威慑他。春秋时期,齐相管仲为了降服鲁国和宋国,就是运用此计。他先攻下弱小的遂国,鲁国畏惧,立即谢罪求和,宋见齐鲁联盟,也只得认输求和。管仲“敲山震虎”,不用大的损失就使鲁、宋两国臣服。

  另外,作为部队的指挥官,必须做到令行禁止,法令严明。否则,指挥不灵,令出不行,士兵一盘散沙,怎能打仗!所以,历代名将都特别注意军记严明。管理部队,刚柔相济,关心和爱护士兵,假决不能有令不从,有禁不止。所以,有时采用“杀鸡儆猴”的方法,抓住个别坏典型,从严处理,就可以震慑全军将士。

  春秋时期,齐景公任命田禳苴为将,带兵攻打晋、燕联军,又派宠臣庄贾作监军。禳苴与庄贾约定,第二天中午在营门集合。第二天,禳苴早早到了营中,命令装好作为计时器的标杆和滴漏盘。约定时间一到,禳苴就到军营宣布军令,整顿部队。可是庄贾迟迟不到,禳苴几次派人催促,直到黄昏时分,庄贾才带着醉容到达营门。禳苴问他为何不按时到军营来,庄贾无所谓,只说什么亲威朋友都来为我设宴饯行,我总得应酬应酬吧?所以来得迟了。禳苴非常气愤,斥责他身为国家大臣,有监军重任,却只恋自已的小家,不以国家大事为重。庄贾以为这是区区小事,仗着自己是国王的宠臣亲信,对禳苴的话不以为然。禳苴当着全军将士,命令叫来军法官,问:“无故误了时间,按照军法应当如何处理?”军法官答道:“该斩!”禳苴即命拿下庄贾。庄贾吓得浑身发抖,他的随从连忙飞马进宫,向齐景公报告情况,请求景公派人救命。

  在景公派的使者没有赶到之前,禳苴即令将庄贾斩首示众。全军将士,看到主将杀违犯军令的大臣,个个吓得发抖,谁还再敢不遵将令。这时,警公派来的使臣飞马闯入军营,拿景公的命令叫禳苴放了庄贾。禳苴沉着地应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见来人骄狂,便又叫来军法官,问道:“乱在军营跑马,按军法应当如何处理?”军法官答道:“该斩。’来使吓得面如土色。禳苴不慌不忙地说道:“君王派来的使者,可以不杀。”于是下令杀了他的随从和三驾车的左马,砍断马车左边的木柱。然后让使者回去报告。禳苴军纪严明,军队战斗力旺盛,果然打了不少胜仗。



 
【故事】


         春秋时期,吴王阖庐看了大军事家孙武的著作《孙子兵法》,非常佩服,立即召见孙武。吴王说:“你的兵法,真是精妙绝伦。你能不能当面给我演示一下,让我开开眼界呢?”孙武说:“这个不难。您可以随便找些人来,我马上操练给您看看。” 吴王一听,好生好奇。随便找些人来就可操练?吴王存心为难—下孙武,说道:“我的后宫里美女多得很,先生能不能让她们来操练操练?”孙武一笑说:“行呀!任何人都可以操练。”

  于是,吴王从后宫叫来180名美女。众美女一到校军场上,只见旌旗招展,战鼓排列,煞是好看。她们嘻嘻哈哈,东瞅西瞧,漫不经心。孙武下令180名美女编成两队,并命令吴王的两个爱姬作为队长。两个爱姬哪里作过带兵的官儿,只是觉得好笑好玩。好不容易,才把稀稀拉拉、叫叫嚷嚷的美女们排成两列。

  孙武十分耐心地、认真细致地对这些美女们讲解操练要领。交待完毕,命令在校军场上摆下刑具。然后威严地说:“练兵可不是儿戏!你们一定要听从命令,不得马马虎虎,嘻笑打闹,如果谁违犯军令,一律按军法处理!”

  美女们以为大家是来做做游戏的,不想碰见这么个一脸正经的人!这时,孙武命令擂起战鼓,开始操练。孙武发令:“全体向右转!”美女们一个也没有动,反而轰然大笑。孙武并不生气,说道:“将军没有把动作要领交待清楚,这是我的错!”于是他又一次详细讲述了动作要领,并问道:“大家听明白了没有?”众美女齐声回答:“听明白了!”

  鼓声再起,孙武发令:“全体向左转:”美女们还是一个未动,笑得比上次更加厉害了。吴王见此情景,也觉得有趣,心想:你孙武再大的本领,也无法让这些美女们听你的调动。

  孙武沉下脸来,说道:“动作要领没有交待清楚,是将军的过错,交待清楚了,而士兵不服从命令,就是士兵的过错了。按军法,违犯军令者斩,队长带队不力,应先受罚。来人,将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一听,慌了手脚,急忙派人对孙武说:“将军确实善于用兵,军令严明,吴王十分佩服。这次,请放过寡人的两个爱姬。”孙武回答道:“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吴王既然要我演习兵阵,我一定要按军法规定操练。”于是,将两名爱姬斩首示众,吓得众美女魂飞魄散。孙武命令继续操练。他命令排头两名美女继任队长。全场鸡雀无声。

  鼓声第三次响起,众美女精神集中,处处按规定动作 ,一丝不苟,顺利地完成了操练任务。

  吴王见孙武斩了自己的爱姬,心中不悦,但仍然佩服孙膑治兵的才能。后来以孙武为将,终使吴国挤进强国之列。
 
 


 
                                                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


 
【原文】

   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①。静不露机,云雪屯也②。

 
【注释】

    ①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宁可假装着无知而不行动,不可以假装假知而去轻举妄动。

    ②静不露机,云雷屯也:语出《易经.屯》卦。屯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震下坎上),震为雷,坎为雨, 此卦象为雷雨并作,环境险恶,为事困难。“屯,难也”。《屯卦》的《彖》辞又说“云雷,屯。”坎为雨,又为云,震为雷。这是说,云行于上,雷动于下,云在上有压抑雷之象征,这是屯卦之卦象。

  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在军事上,有时为了以退求进,必得假痴不癫,老成持重,以达后发制人。这就如同云势压住雷动,且不露机巧一样,最后一旦爆发攻击,便出奇不意而获胜。


【按语】

    假作不知而实知,假作不为而实不可为,或将有所为。司马懿之假病昏以诛曹爽,受巾帼假请命以老蜀兵,所以成功;姜维九伐中原,明知不可为而妄为之,则似痴矣,所以破灭。兵书曰:“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当其机未发时,静屯似痴;若假癫,则不但露机,则乱动而群疑。故假痴者胜,假癫者败。或日:假痴可以对敌,并可以用兵。宋代,南俗尚鬼。狄青征侬智高时,大兵始出桂林之南,因佯祝曰:“胜负无以为据。”乃取百钱自持,与神约,果大捷,则投此钱尽钱面也。左右谏止,傥不如意,恐沮师,青不听。万众方耸视,已而挥手一掷,百钱旨面。于是举兵欢呼,声震林野,青亦大喜;顾左右.取百丁(钉)来,即随钱疏密,布地而帖丁(钉)之,加以青纱笼,手自封焉。曰:“俟凯旋,当酬神取钱。”其后平邕州还师,如言取钱,幕府士大夫共祝视,乃两面钱也。

 
【解析】

    表面装糊涂,实际很清楚,假装不行动实际上是在暗中策划等待时机。如司马懿假病夺兵权;当时机不成熟时,决不可轻举妄动。如姜维明知蜀汉国力不及曹魏,却劳师动众九伐中原,以至蜀汉民穷兵疲,终被曹魏所灭。在军事上,此计不但是麻痹敌人、待机破敌的一种策略,还可作为“愚兵”之计来治军。如宋代狄青在征伐壮族首领侬智高时,以两面钱来装神弄鬼,让士兵误以为有神相助,于是士气大振。

 

【探源】

 
    假痴不癫,重点在—个“假”字。这里的“假”,意思是伪装。装聋作哑,痴痴呆呆,而内心里却特别清醒。此计作为政治谋略和军事谋略,都算高招。用于政治谋略,就是韬晦之术,在形势不利于自己的时候,表面上装疯卖傻,给人以碌碌无为的印象,隐藏自己的才能,掩盖内心的政治抱负,以免引起政敌的警觉,专一等待时机,实现自己的抱负。

  三国时期,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这段故事,就是个典型的例证。刘备早已有夺取天下的抱负,只是当时力量太弱,根本无法与曹操抗衡,而且还处在曹操控制之下。刘备装作每日只是饮酒种菜,不问世事。一日曹操请他喝酒,席上曹操问刘备谁是天下英雄,刘备列了几个名字,都被曹操否定了。忽然,曹操说道:“天下的英雄,只有我和你两个人!”一句话说得刘备惊慌失措,深怕曹操了解自己的政治抱负,吓得手中的筷子掉在地下。

  幸好此时一阵炸雷,刘备急忙遮掩,说自己被雷声吓掉了筷子。曹操见状,大笑不止,认为刘备连打雷都害怕,成不了大事,对刘备放松了警觉。后来刘备摆脱了曹操的控制,终于在中国历史上干出了一番事业。

  此计用在军事上,指的是,虽然自己具有相当强大的实力,但故意不露锋芒,显得软弱可欺,用以麻痹敌人,骄纵敌人,然后伺机给敌人以措手不及的打击。

  秦朝末年,匈奴内部政权变动,人心不稳。邻近一个强大的民族东胡,借机向匈奴勒索。东胡存心挑衅,要匈奴献上国宝千里马。匈奴的将领们都说东胡欺人太甚,国宝决不能轻易送绘了们。匈奴单于冒顿却决定:“给他们吧!不能因为一匹马与邻国失和嘛。”匈奴的将领们都不服气,冒顿却若无其事。东胡见匈奴软弱可欺,竟然向冒顿要一名妻妾。众将见东胡得寸进尺,个个义愤填膺,冒顿却说:“给他们吧,不能因为舍不得一个女子与邻国失和嘛!”东胡不费吹灰之力,连连得手,料定匈奴软弱,不堪一击,根本不把匈奴放在眼里。这正是冒顿单于求之不得的。不久之后,东胡看中了与甸奴交界处的一片茫茫荒原,这荒原属于匈奴的领土。东胡派使臣去匈奴,要匈奴以此地相赠。匈奴众将认为冒顿一再忍让,这荒原又是杳无人烟之地.恐怕只得答应割让了。谁知冒顿此次突然说道:“千里荒原,杳无人烟,但也是我匈奴的国土,怎可随便让人?”于是,下令集合部队,进攻东胡。匈奴将士受够了东胡的气,这一下,人人奋勇争先,锐不可挡。东胡做梦也没想到那个痴愚的冒顿会突然发兵攻打自已,所以毫无准备。仓促应战,哪里是匈奴的对手。战争的结局是东胡被灭,东胡王被杀于乱军之中。
 
【故事】
 

    三国时期,魏国的魏明帝去世,继位的曹芳年仅八岁,朝政由太尉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共同执掌,曹爽是宗亲贵胄,飞扬拔扈,怎能让异姓的司马氏分享权力。他用明升暗降的手段剥夺了司马懿的兵权。

  司马懿立过赫赫战功,如今却大权旁落,心中十分怨恨,但他看到曹爽现在势力强大,一时恐怕斗他不过。于是,司马懿称病不再上朝,曹爽当然十分高兴。他心里也明白,司马懿是他当权的唯一潜在对手。一次,他派亲信李胜去司马家探听虚实。

  其实,司马懿看破曹爽的心事,早有准备,李胜被引到司马懿的卧室,只见司马懿病容满面,头发散乱,躺在床上,由两名侍女服侍。李胜说:“好久没来拜望,不知您病得这么严重。现在我被命为荆州刺史,特来向您辞行。”司马懿假装听错了,说道:“并州是近境要地,一定要抓好防务。”李胜忙说:“是荆州,不是并州:”司马懿还是装作听不明白。这时,两个侍女给他喂药,他吞得很艰难,汤水还从口中流出。他装作有气无力地说:“我已命在旦夕,我死之后,请你转告大将军,一定要多多照顾我的孩子们。”

  李胜回去向曹爽作了汇报,曹爽喜不自胜,说道:“只要这老头一死,我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

  过了不久,公元249年2月15日,天子曹芳要去济阳城北扫墓,祭祀祖先。曹爽带着他的三个兄弟和亲信等护驾出行。

  司马懿听到这个消息,认为时机已到。马上调集家将,召集过去的老部下,迅速占据了曹氏兵营,然后进宫威逼太后,历数曹爽罪过,要求废黜这个奸贼。太后无奈,只得同意。司马懿又派人占据了武库。

  等到曹爽闻讯回城,大势已去。司马懿以篡逆的罪名,诛杀曹爽一家,终于独揽大权,曹魏政权实际上已是有名无实。

 
 
                                            
                                               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


 
【原文】


    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①。遇毒,位不当也②。
 

【注释】

①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假,借。句意:借给敌人一些方便(即我故意暴露出一些破绽),以诱导敌人深入我方,乘机切断他的后援和前应,最终陷他于死地。

②遇毒,位不当也:语出《易经.噬嗑》卦。噬嗑,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震下离上)。上卦为离为火,下卦为震为雷,是既打雷,又闪电,威严得很。又离为阴卦,震为阳卦,是阴阳相济,刚柔相交,以喻人要恩威并用,严明结合,故封名为“噬嗑”,意为咀嚼。本卦六三.《象》辞:“遇毒,位不当也。”本是说,抢腊肉中了毒(古人认为腊肉不新鲜,含有毒素,吃了可能中毒),因为六三阴兑爻于阳位,是位不当。

  此计运用此理,是说敌入受我之唆,犹如贪食抢吃,只怪自己见利而受骗,才陷于了死地。

 
【按语】

    唆者,利使之也。利使之而不先为之便,或犹且不行。故抽梯之局,须先置梯,或示之梯。如:慕容垂、姚苌诸人怂秦苻坚侵晋,以乘机自起。
 

【解析】

 
    什么是唆?就是用利去引诱敌人。如果敌人不肯轻易上钩,怎么办呢?本来,你不给敌人先开个方便之门,它怎么会进你预先设下的口袋呢?开方便之门,就是事先给敌人安放一个梯子。既不能使它猜疑,也要能让敌人清楚的看到梯子。只要敌人爬上了梯子,就不怕它不进己方事先设置的圈套。苻坚就是中了慕容垂、姚苌的上屋抽梯之计,轻易去攻打晋国,大败于淝水。慕容垂、姚苌的势力就迅速扩张起来了。

【探源】

    上屋抽梯,有一个典故。后汉末年,刘表偏爱少子刘琦,不喜欢长子刘琮。刘琮的后母害怕刘琦得势,影响到儿子刘琮的地位,非常嫉恨他。刘琦感到自己处在十分危险的环境中,多次请教诸葛亮,但诸葛亮一直不肯为他出主意。有一天,刘琦约诸葛亮到一座高楼上饮酒,等二人正坐下饮酒之时,刘琦暗中派人拆走了楼梯。刘琦说:“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出君之口,入琦之耳,可以赐教矣”诸葛亮见状,无可奈何,便给讲一个故事。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想谋害晋献公的两个儿子:申生和重耳。重耳知道骊姬居心险恶,只得逃亡国外。申生为人厚道,要尽孝心,侍奉父王。一日,申生派人给父王送去一些好吃的东西,骊姬乘机用有毒的食品将太子送来的食品更换了。晋献公哪里知道,准备去吃,骊姬故意说道,这膳食从外面送来,最好让人先尝尝看。于是命左右侍从尝一尝,刚刚尝了一点,侍从倒地而死。晋献公大怒,大骂申生不孝,阴谋杀父夺位,决定要杀申生。申生闻讯,也不作申辩,自刎身亡。诸葛亮对刘琦说:“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刘琦马上领会了诸葛亮的意图,立即上表请求派往江夏(令湖北武昌西),避开了后母,终于免遭陷害。

  刘琦引诱诸葛亮“上屋”,是为了求他指点,“抽梯”,是断其后路,也就是打消诸葛亮的顾虑。此计用在军事上,是指利用小利引诱敌人,然后截断敌人援兵,以便将敌围歼的谋略。这种诱敌之计,自有其高明之处。敌人一般不是那么容易上当的,所以,你应该先给它安放好“梯子”,也就是故意给以方便。等敌人“上楼”,也就是进入已布好的“口袋”之后即可拆掉“梯子”,围歼敌人。

  安放梯子,有很大学问,对性贪之敌,则以利诱之;对情骄之敌,则以示我方之弱以惑之;对莽撞无谋之敌,则设下埋仗以使其中计。总之,要根据情况,巧妙地安放梯子,致敌中计。

  《孙子兵法》中最早出现“去梯”之说。《孙子.九地篇》:“帅兴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这句话的意思是把自己的队伍置于有进无退之地,破釜沉舟,迫使士兵同敌人决一死战。

  如果将上面两层意思结合起来运用,真是相当厉害的谋略。

 
【故事】
 
 
    秦朝灭亡之后,各路诸侯逐鹿中原。到后来,只有项羽和刘邦的势力最为强大。其他诸侯,有的被消灭,有的急忙寻找靠山。赵王歇在钜鹿之战中,看到了项羽是个了不得的英雄,所以,心中十分佩服,在楚汉相争时期,当然投靠了项羽。

  刘邦为了削弱项王的力量,命令韩信、张耳率两万精兵攻打赵王歇的势力。赵王歇听到消息之后,呵呵一笑,心想,自己有项羽作靠山,又控制有二十万人马,何惧韩信、张耳。

  赵王歇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驻守井陉,准备迎敌。韩信、张耳的部队也向井陉进发,他们在离井陉三十里外安营扎寨,两军对峙,一场大战即将开始。

  韩信分析了两边的兵力,敌军人数比自己的多上十倍,硬拼攻城,恐怕不是对方的敌手,如果久拖不决,我军经不起消耗,经过反复思考,他定下了一条妙计。

  他召集将军们在营中部署。命一将领率两千精兵到山谷树林隐蔽之处埋伏起来,等到我军与赵军开战后,我军佯败逃跑,赵军肯定倾巢出动,追击我军。这时,你们迅速杀入敌营,插上我军的军旗。他又命令张耳率军一万,在绵延河东岸,摆下背水一战的阵式。自己亲率八千人马正面佯攻。

  第二天天刚亮,只听见韩信营中的战鼓隆隆,韩信亲率大军向井陉杀来:赵军主帅陈余,早有准备,立即下令出击。两军杀得个昏天黑地。韩信早已部署好了,此时一声令下,部队立即佯装败退,并且故意遗留下大量的武器及军用物资。陈余见韩信败,大笑道:“区区韩信,怎是我的对手1”他下令追击,—定要全歼韩信的部队。

  韩信带着败退的队伍撤到绵延河边,与张耳的部队合为一股。韩信对士兵们进行动员:“前边是滔滔河水,后面是几十万追击的敌军,我们已经没有退路,只能背水一战,击溃追兵。”士兵们知道已无退路,个个奋勇争先,要与赵军拼个你死我活。

  韩信、张耳突然率部杀了回来,陈余完全没有料到,他的部队认为以多胜少,胜利在握,斗志已不很旺盛,加上韩信故意在路上遗留了大量军用物资,士兵们你争我夺,一片混乱。

  锐不可挡的汉军奋勇冲进敌阵,只杀得赵军丢盔弃甲,一派狼籍。正是“兵败如山例”,陈余下令马上收兵回营,准备修整之后,再与汉军作战。当他们退到自己大营前面时,只见大营那边飞过无数箭来,射向赵军。陈余在慌乱中,才注意到营中已插遍汉军军旗。赵军惊魂未定,营中汉军已经冲杀出,与韩信、张耳从两边夹击赵军。张耳—刀将陈余斩干马下,赵王歇也被汉军生擒,赵军二十万人马全军覆没。


 
 

 
                                             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

 
 
【原文】

   借局布势,力小势大①。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②。

 
【注释】

    ①借局布势,力小势大:句意为借助某种局面(或手段)布成有利的阵势,兵力弱小但可使阵势显出强大的样子。

    ②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语出《易经.渐》卦。渐,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艮下巽上).上卦为巽为木,下卦为艮为山。卦象为木植长于山上,不断生长,也喻人培养自己的德性,进而影响他人,渐,即渐进。本卦上九说“鸿渐于陆,其羽可为仪,吉利,”是说鸿雁走到山头,它的羽毛可用来编织舞具这是吉利之兆。

  此计运用此理,是说弱小的部队通过凭借某种因素,改变外部形态之后,自已阵容显得充实强大了,就象鸿雁长了羽毛丰满的翅膀一样。

 

【按语】

 
    此树本无花,而树则可以有花,剪彩贴之,不细察者不易发,使花与树交相辉映,而成玲珑全局也。此盖布精兵于友军之阵,完其势以威敌也。

 
【解析】

    用假花冒充真花,取得乱真的效果,前边已作过分析。因为战场上情况复杂,瞬息万变,指挥官很容易被假象所惑。所以,善于布置假情况,巧布迷魂阵,虚张声势,可以慑服甚至击败敌人。

  此按语的最后—句,是将此计解释为:把自己的军队布置在盟军阵地上,以造成强大声势慑服敌人。不过,古今战争史上,还没有发现这方面的出色例子。

 
【探源】

    树上开花,是指树上本来没有开花,但可以用彩色的绸子剪成花朵粘在树上,做得和真花一祥,不仔细去看,真假难辩。

  此计用在军事上,指的是:自已的力量比较小,却可以借友军势力或借某种因素制造假象,使自己的阵营显得强大,也就是说,在战争中要善于借助各种因素来为自己壮大声势。

  无人不知张飞是一员猛将,而他却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大将。刘备起兵之初,与曹操交战,多次失利。刘表死后,刘备在荆州,势孤力弱。这时,曹操领兵南下,直达宛城,刘备荒忙率荆州军民退守江陵。由于老百姓跟着撤退的人太多,所以撤退的速度非常慢。曹兵追到当阳,与刘备的部队打了一仗,刘备败退,他的妻子和儿子都在乱军中被冲散了。刘备只得狼狈败退,令张飞断后,阻截追兵。

  张飞只有二三十个骑兵,怎敌得过曹操的大队人马?那张飞临危不惧,临阵不慌,顿时心生一计。他命令所率的二二十名骑兵都到树林子里去,砍下树枝,绑在马后,然后骑马在林中飞跑打转。张飞一人骑着黑马,横着丈二长矛,威风凛凛站在长板坡的桥上。

  追兵赶到,见张飞独自骑马横矛站在桥中,好生奇怪,又看见桥东树林里尘土飞扬。追击的曹兵马上停止前进,以为树林之中定有伏兵。张飞只带二三十名骑兵,阻止住了追击的曹兵,让刘备和荆州军民顺利撤退,靠的就是这“树上开花”计。

【故事】

    战国中期,著名军事家乐毅率领燕国大军攻打齐国,连下七十余城,齐国只剩下褛莒和即墨这两座城了。乐毅乘胜追击,围困莒和即墨。齐国拼死抵抗,燕军久攻不下。

  这时,有人在燕王而前说:“乐毅不是我燕国人,当然不会真心为了燕国,不然,两座城怎么会久攻不下呢?恐怕他是想自己当齐王吧,”燕昭王倒不怀疑。可是燕昭王去世,继位的惠王马上用自己的亲信名叫骑劫的大臣去取代乐毅。乐毅知道与己不利,只得逃回赵国老家。

  齐国守将是非常有名的军事家田单,他深知骑劫根本不是将才,虽然燕军强大,只要计谋得当,一定可以击败。

  田单首先利用两国的士兵都具有迷信心理,他要求齐国军民每天饭前要拿食物到门前空地上祭祀祖先。

  这样,成群的乌鸦、麻雀结伙地赶来争食。域外燕军一看,觉得奇怪:原来听说齐国有神师相助,现在真的连飞鸟每天都定时朝拜。弄得人心惶惶,非食害怕。

  田单的第二手,是让骑劫本人上当。田单派人放风,说乐毅过于仁慈,谁也不怕他。如果燕军割下齐军俘虏的鼻于,齐人肯定会吓破胆。骑劫觉得有道理,果然下令歌下俘虏的鼻子,挖了城外齐人的坟墓,这样残暴的行为激起了齐国军民的义愤。

  田单的第三手,是派人送信,大夸骑劫治军的才能,表示原意投降。一边还派人装成富户,带着财宝偷偷出城投降燕军。骑劫确信齐国已无作战能力了,只等田单开城投降吧!

  田单最绝的一招是:齐军人数太少,即使进攻,也难取胜。于是他把城中的一千多头牛集中起来,在牛角上绑上尖刀,牛身上披上画有五颜六色、稀奇古怪图案的红色衣服,牛尾巴上绑一大把浸了油的麻苇。另外,选了五千名精壮士兵,穿上五色花衣,脸上绘上五颜六色,手持兵器,命他们跟在牛的后面。

  这天夜晚,田单命令把牛从新挖的城塘洞中放出,点燃麻苇,牛又惊又燥,直冲燕国军营。燕军根本没有防备,再说,这火牛阵势,谁也没有见过,—个个吓得魂飞天外,哪里能够还手。齐军五干勇士接着冲杀进来,燕军死伤无数。骑劫也在乱军中被杀,燕军一败涂地。齐军乘胜追击,收复七十余城,使齐国转危为安。田单可以算是善于运用各种因素壮大自已声势的典范。

 
                    第三十计:反客为主


【原文】
 
   乘隙插足,扼其主机①,渐之进也②。

【注释】
 

    ①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把准时机插足进去,掌握他的要害关节之处。

    ②渐之进也:语出《易经.渐》卦。(渐卦解释见前计②)本卦《彖》辞:“渐之进也。”意为渐就是渐进的意思。

  此计运用此理,是说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易经.渐》卦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要循序渐进。


【按语】

 
    为人驱使者为奴,为人尊处者为客,不能立足者为暂客,能立足者为久客,客久而不能主事者为贱客,能主事则可渐握机要,而为主矣。故反客为主之局:第—步须争客位;第二步须乘隙;第三步须插足;第四足须握机;第五乃为主。为主,则并人之军矣;此渐进之阴谋也。如李渊书尊李密,密卒以败;汉高视势未敌项羽之先,卑事项羽。使其见信,而渐以侵其势,至垓下—役,—亡举之。

【解析】

    客有多种:暂客、久客、贱客,这些都还是真正的“客”,可是一到渐渐掌握了主入的机要之处的话,就已经反客为主了。按语中将这个过程分为五步:争客位,乘隙,插足,握机,成功。概括地讲,就是变被动为主动,把主动权慢慢地掌握到自己手中来。分成五步,强调循序渐进,不可急躁莽撞,泄露机密,只会把事情搞坏。用在军事上,就要把别人的军队拿过来,控制指挥权。按语称此计为“渐进之阴谋”,既是“阴谋”,又必须“渐进”,才能奏效。李渊在夺得天下之前,写信恭维李密,后来还是把李密消灭了。刘邦在兵力不能与项羽抗衡的时候,很尊敬项羽,鸿门宴上,以屈求伸,对项羽谦卑到了极点。后来他力量扩大,由弱变强,垓下一战,终于将项羽逼死乌江。

  所以古人说,主客之势常常发生变化,有的变客为主,有的变主为客。关键在于要变被动为主动,争取掌握主动权。

 
【探源】

    反客为主,用在军事上,是指在战争中,要努力变被动为主动,争取掌握战争主动权的谋略。尽量想办法钻空子,插脚进去,控制它的首脑机关或者要害部位,抓住有利时机,兼并或者控制他人。古人使用本计,多是对于盟友的。往往是借援助盟军的机会,先站稳脚跟,然后步步为营,取而代之。

  袁绍和韩馥,应当是一对盟友,当年曾经共同讨伐过董卓。后来,袁绍势力渐渐强大,总想不断扩张,他屯兵河内,缺少粮草,十分犯愁。老友韩馥知道情况之后,主动派人送去粮草,帮袁绍解决供应困难。

  袁绍觉得等待别人送粮草,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他听了谋士逢纪的劝告,决定夺取粮仓冀州。而当时的冀州牧正是老友韩馥,袁绍犯顾不了那么多了,马上下手,实施他的锦囊妙计。

  他首先绘公孙瓒写了一封信,建议与他一起攻打冀州。公孙瓒早就想找个由头攻占冀州,这个建议,正中下怀。他立即下令,准备发兵攻打冀州。

  袁绍又暗地派人去见韩馥,说:公孙瓒和袁绍联合攻打冀州,冀州难以自保。袁绍过去不是你的老朋友吗?最近你不是还给他送过粮草吗?你何不联合袁绍,对付公孙瓒呢?让袁绍进城,冀州不就保住了吗?

  韩馥只得邀请袁绍带兵进入冀州。这位请来的客人,表面上尊重韩馥,实际上他逐渐将自己的部下一个一个似钉子扎进了冀州的要害部位,这时,韩馥清楚地知道,他这个“主”被“客”取而代之了。为了保全性命,他只得只身逃出冀州去了。
 

【故事】

 
    唐朝有个叛将,名字叫仆固怀恩。他煽动吐蕃和回纥两国联合出兵,进犯中原。大兵三十万,一路连战连捷,直逼泾阳。泾阳的守将是唐朝著名将军郭子代,他是奉命前来平息叛乱的,这时他只有一万余名精兵。面对漫山遍野的敌人,郭子仪知道形势十分严竣。

  正在这个时候,仆固怀恩病死了。吐蕃和回纥就失去了中间的联系和协调的人物。双方都想争夺指挥权,矛盾逐渐激化。两军各驻一地,互不联系往来。吐蕃驻扎东门外,回纥驻扎西门外。

  郭子仪想到何不乘机分化这两支军队?他在安史之乱时,曾和回纥将领并肩作战,对付安禄山。这种老关系何不利用一下呢?他秘密派人前往回纥营中转达郭子仪想与过去并肩作战的老友叙叙情谊。回纥都督药葛罗,也是个重视旧情的人。听说郭子仪就在泾阳,十分高兴。但是,他说:“除非郭老令公亲自让我们见到,我们才会相信。” 郭子仪听到汇报,决定亲赴回纥营中,会见药葛罗,叙叙旧情,并乘机说服他们不要和吐蕃联合反唐。将士们深怕回纥有诈,不让郭子仪前去。

  郭子仪说:“为国家,我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我去回纥营中,如果能谈得成,这—仗就打不起来了,天下从此太平,有什么不好?”他拒绝带卫队保卫,只带少数随从,到回纥营去。

  药葛罗见真的是郭子仪来了,非常高兴。设宴招待郭子仪,谈得十分亲热。酒宿时,郭子仪说道:“大唐、回纥关系很好,回纥在平定安史之乱时立了大功,大唐也没有亏待你们呀!今天怎么会和吐蕃联合进犯大唐呢?吐蕃是想利用你们与大唐作战,他们好乘机得利。” 药葛罗愤然说道:“老令公说得有理,我们是被他们骗了!我们愿意和大唐一起,攻打吐蕃。”双方马上立誓联盟。

  吐蕃得到报告,觉得形势骤变,与己不利,他们连夜准备,拔寨撤兵。郭子仪与回纥合兵追击,击败了吐蕃的十万大军。吐蕃大败,很长一段时期,边境无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