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景这边独好——潘宝泉版画艺术解析

 红豆居士 2014-11-09


【鉴藏】风景这边独好——潘宝泉版画艺术解析

2014-11-07 17:33江城晚报

  人物周刊

  人物简介

  

  潘宝泉,1959年出生,吉林省吉林市人,1982年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美术系版画专业。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吉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吉林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版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美展,曾参加全国首届青年美展、全国第八届版画展、全国第六届藏书票大展,中国美协第十八届新人新作展,版画作品《夺电》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出版《宝泉人像素描》《东周列国连环画》等专著及著作,多篇学术论文发表在《美术观察》等国家核心期刊。

  潘宝泉的版画散发着醇厚、朴拙的泥土芳香,在当今纷繁的绘画世界,有着别样的韵致,透射一种神秘深沉之美。他的版画,以黑白木刻见长。古人论画有“知白守黑”之说,并把这作为一种极高的境界。这当然是就国画而言,但对版画艺术,这“知白守黑”也具有一种特别重要的意义。

  版画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套色已经被使用得越来越普遍。然而,就其本源而言,版画原本就是一种黑白的艺术。在黑白世界中,潘宝泉以粗犷的绘画语言和独特的艺术观念倾诉着他的爱憎、情愫、思绪、理想,昭示出对生命的感悟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潘宝泉出生于吉林,有着北方汉子特有的真诚和豪爽,北方民风的豁达、坚实、张力,也不知不觉地渗入他的创作中,成就了他艺术作品的大气和厚重。他的内心对纯真质朴的渴望,使其在大学期间就选择了单纯直白的黑白木刻。他认为在版画家族中,唯有黑白木刻能更拉开与其他绘画形式之间的距离,黑白两色相互依存、衬托,构成了一种最稳定、最永恒的色彩基调。大四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版画作品入选了全国青年美展并获奖,还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这更坚定了他追求梦想的决心。1982年大学毕业后几十年的版画教学与探索,让他的版画创作渐渐形成风格。他作画前往往把木板涂成褐色,然后以墨直接起稿,再借助木板的自然肌理,以刀带笔,直刀向木。他以娴熟的版画语言在黑白两色间穿插、迂回、渐变、过渡,以多变的节奏绘制出一幅幅心灵的印痕。

  纵观潘宝泉的艺术探索,他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创作的《山风》《月夜》《晨》等作品,突破了传统木刻的造型方式,试探着把理性的哲思用象征意味的装饰手法表现出来,理性多于感性。如果说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是对绘画形式美和装饰美的追求,那么他在2000年以后创作的《竟》《雪韵》等作品则成为他艺术探索的分水岭,在吸收装饰艺术造型意趣的过程中,作者做了大胆尝试,画面更注重观念的表达。

  由于多年北方农村生活的积累,潘宝泉形成了浓浓的“乡土情结”。近几年,他的这种“情结”又得到了升华,《葵》《微风》《夏日》等近期的几幅作品,表现出形质相谐的完美,塑造出一个浑厚而博大的世界,犹如一座座纪念碑,弥漫着一种悲情的壮美。

  多年来,潘宝泉一直以干枯的葵花隐喻自然与生命。在他的眼里,那些凋零的、干枯的葵花不仅仅是一株株植物,而且象征着四季生命的盛衰轮回以及生命复归大地的永恒。不论是《葵》系列中那片伫立风中的被剥去果实的葵花地,还是《夏日》中充满沧桑岁月、刀痕纵横的葵之特写,都呈现出画家对于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思考,那些平凡的植物由鲜活娇嫩到苍老枯萎,永远保留着难以穷尽的神秘。潘宝泉早期的向日葵偏于温顺,压抑,而近期的《葵》系列则一反往日的拘谨束缚,洋溢着生命的充盈,灿烂与辉煌,那是他为乡土大地谱写的雄伟而深沉的交响乐。

  从对画面形式的探索,到对作品主观意向的表达,潘宝泉在平实朴素的黑白韵律中,表达出了北方大地特有的人文气息,不随俗而雷同,不逐声而寄论。祝愿潘宝泉在艺术之旅中不断创新。风轻云淡,这边风景独好。

  ○李延 (河北联合大学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