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平梨园金石记 张次溪

 老北京的记忆 2014-11-09

燕京梨园子弟,多来自江南田间,或因避乱,或以年荒,侨居既久,渐成土著。顾其人极重乡谊,于是有会馆义庄诸设施,所以养生送死扶老济贫也。虽时至今日,风俗卑污,而旧制尤存,其沿革尚可考见。兹将年来访询遗迹,及躬录金石文字之经过略志之。
  《梨园馆碑记》石刻,旧在右安门内陶然亭,列石阶上老槐根旁,现已倒卧。民国十九年,为人磨去字迹,改刻“陶然亭”三个字。幸其碑文在十九年以前,经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会拓存,得以留传。余见此碑最早,初无意及此,亦忽略之,其后搜集梨园史料,及从会中借抄,并就该石之碑阴,抄出未经磨去之原文,内列捐赀助善之班名人名,始称完璧。考碑文末,刻有“右安门内”四字,而该碑又久置于陶然亭中,则所谓梨园馆者,或在陶然亭左右,抑梨园馆在雍正时,附设于此中,然他无可证,不敢决也。就此碑后人名籍贯考之,大抵多为北人,盖当时江南伶人,尚少北来也。
  崇文门外精忠庙,乾嘉时伶人,多于此地聚会,曾于庙中立喜神祖师庙。乾隆五十年,一度重饰;五十三年,油饰手阁;五十五年,增置佛前器物;五十七年,油饰山门,俱见刘跃云所撰《重修喜神祖师庙》碑文中,其碑石尚存也。其后于嘉庆十七年二月,又饰喜神庙;二十一年,修戏台罩棚。道光六年,补修后阁墙垣,皆见道光七年程祥翠所撰《重修喜神殿碑文序》,其石尚存。光绪某年,王有廉等捐赀重饰天喜宫祖师像,有碑记事。光绪十三年,梨园子弟,立聚议会于此,定规律以资约束,其意至善,北平孙汝梅为文记事,刻石亦存。民国初年,伶人谭鑫培、田际云,更创正乐育化会于此,宗旨亦与聚议会相同,至今其名犹存,惟久未开会,名存而实废也。
  崇文门外四眼井安庆义园,俗呼曰“戏子坟”,当嘉道间安庆业伶者,多客死北都,即葬于此,无形中即变为伶人独有义园。道光七年,名伶高朗亭等,捐赀重修园侧之关帝庙,树有《重修安庆义园、关帝庙碑记》,今亦存。高朗亭复为请于大兴县正堂,令该地居民,勿得刨土滋扰之谕,书刻于石上,今尚存,惟该地所葬伶人,年代湮远,莫可考稽矣。
  沙窝门内南极庙南极庙旁,有春台班义园,原有神殿三楹,今已圯废,而老伶钱宝峰、傅芷芬之遗骨,尚理于此。园前尚存有道光十七年所立《春台义园碑记》。
  潜山义园,在右安门内盆儿胡同,咸丰七年,程玉珊、余三胜等捐赀购置,倪文蔚为撰文,刻石今存。
  安苏义园,在右安门几猪营,其地有松柏庵,俗呼其地曰松柏庵。同治九年,朱连芬、程玉珊诸人捐赀购置,以园地与松析庵毗连,遂挽庵僧看管。近年庵内厢房中,祀近代伶工各位,庵外树有王方所撰碑记,今尚完整。
  彰仪门外稍北有天宁寺,向为历来名伶名士游赏之地,李莼客先生旅居北都时,尝偕沈芷秋辈来此避嚣,其事叠见于《越缦堂日记》中。今寺中三圣殿佛案上供器,尚是早年和春、洪福两班所献。
  樱桃斜街梨园新馆,有八卦铁香炉,及铁馨诸物,上铸有“四喜班光裕堂”字样,考此物旧在正阳门外,西珠市口天寿堂中。天寿堂旧为梨园馆,明时为惠济祠,乾嘉间名伶魏长生尝一居于北,犹为谈燕都故事者所乐道。民国元年,伶界欲将此地改建正式会所,遂与天寿堂饭庄涉讼,讼事失利,判归天寿堂所有,梨园馆因以迁出。闻老年人云,早年此处罩棚及屋檐,悬有梨园匾额甚多,梨园人姓氏,多刻于匾上,今无一存,仅余二三供器,移入新址。
  余数年以来,访询梨园史料,书本之外所得者亦仅如上述,然依借残碑败鼎,亦可考见当时侨京某省人士之多寡,更足见剧风之习尚,斯亦此编之不虚作也。至燕都各庙宇中似尚有梨园子弟所献供器,如城内之广慧寺、东岳庙、南城隍庙,城外之白云观、潭柘寺、妙峰山,久为伶人常游之地,当不乏遗迹可寻,容当走访,别作续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