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费滢的作文怎样修改为好

 sanmin 2014-11-09

费滢的作文怎样修改为好

作者:悦群 『语文网』

【修改导语】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总文理,统首尾,定予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以至于“辞附会意,务总纲领”。大意是,行文具篇,起承转合,都应该完全统摄在主题之中,文章各个部分都应该充分地表现作者的创作意旨。今年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给一篇题为“人情与季节”的作文判了25分,引起了有关媒体的激烈争论。主要焦点是这篇作文有没有跑题。其实《人情与季节》这篇作文并没有完全跑题,结尾明确写道“人们因为感情的淡漠而忽视了节日”。这个主题与作文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是相容的,即“人们由于对传统节日在感情上存有疏远有亲近,所以造成了认知的正确与错误”。可惜,这一对前后件要素及其关系在文中没有明确地表述出来,四个节日的叙述和论说都没有讲清楚“感情与认知”两者之间的关系,只是泛泛地写了人们在感情上对传统节日的冷漠或依赖:给阅卷老师造成了跑题的感觉。
【原文略】
【病理剖析】
这篇《人情与季节》的作者费滢曾参加由《美文》杂志社和中华少年文学网共同举办的第一届“全球华人少年美文写作征文大赛”,她的作文《平台》荣获大赛金奖,并选进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试验修订本·必读)第五册。应该说考生费滢是一个写手,但她并不真正懂得应试作文。她没有确立正确的、科学的写作思想;只知道为自己而写,不知道为考试作文的要求而写,为话题作文的中心而写。
在文中,作者满怀深情地倾诉了自己对传统节日情有独钟的"认知"――这一点值得每一个语文教师欣赏,远不是所有中学生都知道中国的传统节日的典故的――而这些恰恰是许多人缺乏或者忽略的的"认知"。她看到了世人"认知"方面的缺陷,而这种缺陷映照出了人们精神深处的虚空现象,可见文章的底蕴是丰厚的。但是,她只在结尾点了一句“人们因为感情的淡漠而忽视了节日”。这个结论大体符合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可是四个节日的表达重心与这个结论并不吻合。四个节日的表达重心应该是:对于传统节日,“我”一贯 亲近它,所以我有热爱它的理由与认知;但一般人已经疏远了,所以出现了漠不关心遗忘忽视的现象。2003年高考作文的话题有两个明确的要素――“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并且是前后件关系,即由于“感情亲疏”而导致“对事物的认知”。 据此,这篇文章的中心与四个节日的重心也应该从属于这样的前后件关系:“人们对传统节日在感情上的疏远”与“人们不能认知传统节日的文化涵义”, 或“人们对传统节日在感情上的亲近”与“人们能够认知传统节日的文化涵义”。可是,在《人情与季节》的通篇叙述中,“人们感情的淡漠”与“忽视了节日”两者是融在一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法分成前因后果的现部分。尽管作者结论了一句“人们因为感情的淡漠而忽视了节日”,仅仅是“语言暴力”所为,在四个季节的叙述之中并没有明确表示出来。
【知识点击】
生:老师,费滢写的作文《平台》都能被选进高三语文教材,为什么她的高考作文只得了25分?
师:写一篇漂亮的文字,不少中学生都容易做到,但把一个道理梳理得清清楚楚,把一个中心写得明确而突出,就不容易了。所以,一些“优秀的作文”也往往是逻辑混乱,言不及意的。
生:费滢这篇《人情与季节》是不是属于这一类呢?
师:首先,《人情与季节》最好换成《人情与节日》,因为“季节”是“一年中有特点的时期”,如“农忙季节”“严寒季节”等。
生:对。元宵、端午根本不是季节。
师:这是小问题。关键在于这篇文章逻辑梳理不清晰;虽有中心但表述模糊,并且结论与材料油水分离。阅卷者误认为文章跑题,其实并没有完全跑题,只是偏题而已。给25分,显然不妥当。
生:老师,你觉得应该给多少分?
师:给45分较为合适。不过我说的不能算数,阅卷早已结束。(笑)
生:老师,您能与我们具体说说理由吗?能不能先把审题说一说?
师:对于今年的高考作文的审题,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我们可以把命题的四个要素综合起来进行逻辑梳理。
生:哪四个要素?
师:1、寓言材料,2、引语解说,3、话题,4、作文要求。把这四要素综合起来分析,就会发现其中有一个“三维”结构。
生:“三维”?
师:一维是感情性质,即亲近与疏远;二维是认知性质,即正确深刻与错误肤浅;三维是对待方式,即认识事物与处理问题。综合这三个维度可以梳理成如下8个“分支”:
1.认识事物时,感情上的亲近造成对事物认知的正确或深刻;
2.认识事物时,感情上的亲近造成对事物认知的错误或肤浅;
3.认识事物时,感情上的疏远造成对事物认知的正确或深刻;
4.认识事物时,感情上的疏远造成对事物认知的错误或肤浅;
5.处理问题时,感情上的亲近造成对事物认知的正确或深刻;
6.处理问题时,感情上的亲近造成对事物认知的错误或肤浅;
7.处理问题时,感情上的疏远造成对事物认知的正确或深刻;
8.处理问题时,感情上的疏远造成对事物认知的错误或肤浅。
生:这样进行逻辑梳理,多难啊。
师:缺乏逻辑思维训练的考生是难以做到的。当然,考生凭着少年的灵性,在潜意识中完全有可能体会到其中的一些内容。有考生批评“情人眼里出西施”,则属于“2”;有考生论证“知子莫若父”,则属于“1”;有考生盛赞“管宁割席”,则属于“5”。也可以把两点或几点综合在一起,如有考生否定“爱屋及乌”与“恨屋及鸟”,则是“2”与“4”的综合;有考生抨击美国在国际问题上施行双重标准,则是则属于“6”与“8”综合。
生:那么,费滢这篇《感情与季节》属于什么呢?
师:文中那些人对待传统节日的认知态度是什么?
生:是遗忘与淡漠。
师:这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生:是错误的。
师:这种错误是感情的亲近造成的,还是疏远造成的?
生:是人们对传统节日感情疏远的造成的。
师:不过,《重阳》一节倒是一个相反的例子,恰恰是作者欣赏的。
生:对,对。一个女儿在重阳节买糕看望母亲,她倒是作者的“知音”。
师:这位女儿在感情上可能与传统节日没有疏远,所以,她在母亲生病时按照传统节日的习俗,买糕来表达自己的祈求与祝福。文中既有正例,又有反例,既有人们,又有“我”;所以这篇文章的中心在上述8个分支中所处的位置比较复杂。请看下表:
人们的表现
侧重
“我”的表现
侧重
端午
因疏远而不挂艾和菖蒲
“8”
因亲近而挂艾和菖
“5”
元宵
因疏远而不点灯观灯
“8”
因亲近元宵而点灯
“5”
重阳
因亲近而买糕送母亲
“5”
因亲近而当成老朋友
“1”
冬至
因疏远而不知道
“4”
因亲近而问同学
“5”
生:嗬,“1”“4”“5”“8”,有了四项。
师生(合):“1”、“我”认识重阳时,由于感情上的亲近而产生正确的认知;“4”、班上同学认识冬至,因感情上的疏远而遗忘了冬至;“5”、一女儿看望生病的母亲,因感情与重阳亲近而产生正确的认知与行为,“我”在端午节与元宵节中,因感情亲近而产生正确的认知并践行传统习俗;“8”人们对待端午与元宵,因感疏远而产生不正确(无所谓)的认知。
生:要是费滢像这样表现主题,就好了。
【修改方略】
师:她在结尾不是有一句结论吗?
生:“人们因为感情的淡漠而忽视了节日”不全面;既没有统摄到“我”,也没有统摄到重阳节的那个买糕给母亲的女儿。
师:应该怎样说才正确呢?
生:对于传统节日及其文化,亲近它才能正确的认知与践行;疏远它就会产生不当的认知与行为。
师:好。
生:老师,如果修改这篇作文,就以结尾的那一句议论为这篇文章的主题,可以吗?
师:也可以。不过,至少要进行两项处理,一是删除重阳一节,因为它与中心相反;二是弱化“我”的内容,因为它与“人们因为…….”这个要素不吻合。也就是说,应该一篇文章应能充分地表现中心,应能集中地表现主题。
生:好。我们就这样去修改。
师:不过,这样修改有悖于修改原则,因为把原作的基本内容都改掉了。
生:还是根据他既定的材料来修改。
师:注意两项处理:一是结尾的概括要扩大范围,要能涵盖正反两边的例子,要能包括“我”与人们两方面的内容。二是四个节日的叙述与论说都要强化感情对认知的作用;感情如何,认知与行为如何,都要写得清清楚楚的。
生:老师,您能举一个例子修改给我们看看?
师:就以《端午》一节为例吧。
前几天是端午,当我把去年的艾和菖蒲从门上拿下来,换上新的时,我听到干枯草木细微的碎裂声,闻到灰尘中混有的一种特别的香气,这是艾的味道。艾和菖蒲是两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植物,被认为是辟邪之物。记得小时侯,每到端午,就看见每个回家的人自行车篓里都会放着束好的菖蒲和艾。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这样的习俗已经疏远(强化感情),家家门口都是空荡荡的,没有人在端午节挂艾和菖蒲了(强化行为)。人们已经忘却了它们的含义与作用,甚至觉得在每扇紧闭的门边摆放它们是件可笑的事情(强化认知)。 【升格作文】

人情与节日
(一) 端午

前几天是端午。当我把去年的艾和菖蒲从门上拿下来,换上新的时,我听到干枯草木细微的碎裂声,闻到灰尘中混有的一种特别的香气。在民间传统习俗中,艾和菖蒲是两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植物,被认为是辟邪之物。记得小时侯,每到端午就看见每个回家的人自行车篓里,都会放着束好的菖蒲和艾。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早已与之疏远。你看,家家门口都是空荡荡的,没有人在端午节挂艾和菖蒲了。人们已经忘却了它们的含义与作用,甚至觉得在每扇紧闭的门边摆放艾和菖蒲是件可笑的事情。

(二)元宵

按照惯例,今年的元宵节我点灯到院子里转一圈。但看不见和我一样点灯的人,整个院子只我一盏孤独的灯。加上下雨,火光明明灭灭,显得格外微弱。回到家,电视里在说,今年夫子庙的灯市也由于雨而变得冷清。“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这是欧阳修笔下的元宵。现在,人们正与元宵节感情疏远,他们更宁愿呆在家里,也不出来看灯,更谈不上“正月里闹元宵”了。

(三)冬至

冬至这个名字我格外喜欢,每次我默念,都有老朋友来拜访的幸福感觉。古代每到冬至这一天,皇帝都会和大臣们祭天。而老百姓在这一天会怀念老友,回忆过去。这是一个冬天里的温暖的日子。但当这一天,我到学校问同学今天是什么日子,他们的表情都很冷漠,他们并不关心,也不在乎哪个节日在哪天。因为,他们与传统节日的感情已经疏远。

(四)重阳

看过一个挺感人的故事。一个母亲病了,女儿到医院探望她;在路上忽然想起这天是重阳,于是买了糕。她与重阳节可能比较亲近,所以她知道糕也有登高之意,是避免灾病与吉利的象征。后来也巧,糕送给母亲不久,老人家的病好了;但那碟糕也就一直放在那儿,没舍得吃。这件小事令人动容。如果这个女儿虽然在感情上与民间节日风俗不甚亲近,她怎能知道这个传统节日的祝福内涵呢?
我并不是好古者,但我一直崇敬我国的传统文化,有时近乎到了敬畏的程度;因为它凝聚了历史的沧桑,积淀了传统的精华,融入了民族的魂魄。当然传统的节日习俗,有的是落后的,甚至是迷信的;但那是特定时代的特定产物,我们可以赋予它新的内涵。亲近它,热爱它,发展它,让它焕发出崭新的青春。怎能在感情上疏远它,在心理上忽视它,在行动上抛弃它呢?
【修改回顾】
修改过的作文,主张人们应该亲近传统节日,以形成正确的认知与行为。该主题是在结尾部分通过充满深情的议论的表达出来的:“亲近它,热爱它,发展它,让它焕发出崭新的青春”;“怎能在感情上疏远它,在认知上忽视它,在行动上抛弃它呢?”感情的亲近与疏远在前,认知与行为的正确与否在后。结合前文稍加比照,就能清楚地看出语言背后两者之间的前后件关系。
前文如何呢?前文集中表现主题的标志非常明显。例如写到端午节时,以“人们早已与之疏远”表现感情,用“没有人在端午节挂艾和菖蒲”表现感情疏远的结果。再如写到元宵节时,以“惯例”表现“我”与元宵节感情亲近,以“人们正与元宵节感情疏远”表现与“我”相反的那些人的感情,用院子里“孤灯”表现两种感情导致的两种行为。又如写到冬至时,以“我格外喜欢,我每次默念”表现“我”一贯与冬至感情亲近,以“他们与传统节日的感情已经疏远”直接表白班上同学那种与“我”相反的感情;再用“我”问班上同学与他们漠不关心的表现,来表明两种不同的认知与行为。
另外,把重阳与冬至对调,意在重新构建章法。前三节,人们对传统节日在感情上都是疏远的,在认知或行为都是不当的;而第四节重阳一改这种状况,为最后通过结论表现主题造势。

返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