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食用菌冬季栽培技术

 老刻刀 2014-11-10

食用菌冬季栽培技术

 

12月至来年2月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也是食用菌生产最繁忙的时段,此期大多数栽培品种正在出菇,部分春季出菇型品种正在发菌,还有部分菌种正在制作或发菌中。因此,应做好各食用菌品种的冬季管理,确保冬季生产。

进入12月份后,温度急速下降,大部分地区日均温度都在0℃以下,对于食用菌生长是个不小的考验,菇农一定要合理安排,抓好管理,升温保湿却保证食用菌正常生长。

 

一、食用菌冬季管理措施

冬季气温低,菌丝和子实体生长缓慢,呼吸强度低,出菇量少,但菇肉厚、品质好。只要解决好升温保湿与通风之间的矛盾,食用菌就能获得较理想的产量。

1、提高菇床温度,创造出菇条件

冬季寒冷,只能靠自然气温,结合人为地调节提高温度。香菇大棚揭去棚上的遮盖物,菇床上的薄膜除采菇须揭开外,其余时间都要罩紧;平菇大棚把棚上的遮盖物摊稀;双孢菇大棚在棚的外表再覆盖一层薄膜。白天靠自然阳光的照射及菌丝自身的生物热量来保持菇棚内的温度,晚上棚外加盖遮阳网或草苫防冻防霜。一般采取以上措施后,棚内温度能提高5℃~10℃,可保证食用菌在寒冷的冬季仍能正常出菇。

冬季要注意保温 和通风菇房的室温最好保持在3度以上,不使室内结冰,以防冻坏菌丝。在天气暖和的日子,要注意通风,使室内空气新鲜。通风的方法:中午打开菇房南窗两三个小时;如果天暖无风,室外温度又在8度以上,可将南、北窗都打开,让空气对流;如中午室外温度低于5度,应暂停通风。

以平菇为例,平菇低于5℃不再生长,即使低温型菌株如2006、特抗1号等,尽管在4℃左右不至于发生生理性病害,但也需要10℃以上的温度才能长得好。因此,冬季生产中的升温与保湿,便成为至关重要的管理任务。一般温度的提高通过日光增温、棚内生火炉等方式即可解决。但生火炉增温时,大多数菇农常怕 “跑了热气”而密闭菇棚,结果导致通风严重不良,二氧化碳积聚,湿度居高不下,在产生畸形菇的同时,也会引致某些侵染性病害的发生。生产中常见的茶花菇、拐棍菇、菜花菇等均因此而发生,一些浸染性病害如腐烂病等也与通风不良、湿度过大有着密切的关系。解决办法:自然条件下,晴好天气时,上午10时后开始通风,至14时左右结束。从棚内上方拉一层遮阳网或黑色薄膜,揭开草苫后日晒增温,令热量进入而将直射光挡住。通风过程中会有不同程度的降温,风量只要不是过大,有时反而对出菇和子实体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条件的可安装水温空调,既可有效调温控温,又因该设备可对菇棚吹出循环风而使棚内空气清新,避免了因通风不良发生的各种问题。

2补水控湿,保暖防寒

香菇、平菇经发菌和秋季生长,菌棒失水较多,只有原重的50%~60%,这时应及时补水。补水前敞开棚门通风34天,补水时用注水针刺入菌棒内,借助水泵的压力,使菌棒在短时间内吸足水分,水源以井水为宜。喷水的原则:喷雾状水,菇多时多喷,菇少时少喷,蕾期多喷,采收期少喷。双孢菇冬季基本不需进行补水。

适当的基料持水和棚内的空气湿度,统称为水分,生产中一般分别调控在63%85%~95%,才可能保证菌丝和子实体的正常生长。但是,水分只是食用菌生长的条件之一,并非唯一因素,尤其子实体生长期间,适量的通风是不可少的。而通风与湿度的保持是一对实际存在的矛盾,通风则降湿。实际上,一定条件下,如冬季中午时分,因适当通入高于棚温的空气,可使棚温略微升高,并因此引发棚内水分的蒸发,使此时的湿度有所升高。如同变温可刺激出菇一样,一定的湿度差有时还会有促进出菇的作用,并且,在湿度相对偏低的情况下,还可抑制某些病害的存活和生长,但应根据子实体的不同阶段,将湿度差控制在10%~20%,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生产效果。

由于冬季北方地区寒冷、干燥,给菇棚补水增湿还是很必要的。一般补水增湿的主要方式就是地面洒水、空间喷雾,墙壁喷水。补水增湿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水尽可能与菇棚温度一致,不要用寒冷的水。二是水尽可能不要喷在菇体上,特别是在原基、菇蕾期,由于这时菇体的生命很娇嫩,你给它们洗冷水澡它们也会感冒生病,甚至死亡。所以,补水最好用喷雾器,喷嘴朝上向空间喷雾来增加湿度。当然,当菇蕾长大以后,有一定抵抗力时,水喷在上面也问题不大。三是补水后,如发现菇体上有水珠应尽快通过加强通风管理去除,否则会给细菌繁殖造成条件,在菇体上形成病斑。由于细菌繁殖极快,一般经一夜时间就可能造成危害,影响菇的质量。另外注意,冬季下霜期尽量不要喷水,只要保持湿润即可。

     冬季菇床喷水次数的多少,要看土粒的干湿程度而定,一般能保持潮湿就行了。要防止喷水过勤、过多,使低温时萌发的菌丝遭受冻害。菇床追肥,可结合喷水一起进行。追施的粪水最好用纱布过滤,浓度在20%左右。

3注意通风换气,避免北风袭击

菇蕾生出后,呼吸旺盛,如果空气不流通,二氧化碳沉积过多,就会抑制子实体的形成与生长。通风换气掌握在气温较高的中午前后进行,时间1020分钟。进出棚内操作,从棚的南侧进出,防止干冷寒风袭击。

4冬季栽培食用菌防寒防冻措施

冬季栽培的食用菌菌丝体生长的极限最低温度都在3-6℃之间,如果遭遇0℃以下气温,菇棚(房)只要能提高2-3℃的温度就可以减少菌丝的冻伤。菇棚(房)保温、防止菌丝体细胞结冰,避免造成机械损伤是当前食用菌防寒防冻工作的重点。

1)清除冰雪,开沟排水。及时清除菇棚(房)顶部及周围蓄积的冰雪,防止菇棚(房)倒塌。在菇棚(房)四周开挖排水沟,保持排水顺畅,避免雨水、雪水对菇料的侵袭。

2)立即停止喷水,尽量保持料面干爽。因低温时食用菌菌丝体都进入冬眠状态,喷水容易死亡。

3)加强菇棚(房)保温管理。可以在大棚内扣小拱棚;棚外加盖薄膜、草帘等覆盖物等保温除湿。棚内底部用塑料薄膜作围裙,以减少底部的冷空气侵袭;堵塞缝隙,尽量减少缝隙散热;在大棚北面用作物秸秆堆成防风障,挡风防寒;减少进出菇房的次数,这样可使菇棚(房)内比外界的温度高3-5℃,基本可以保证维持菌丝的活性。

4)气温稳定回升后,及时向料面喷水,恢复日常管理。

 5搞好床面松土除老根

菇房条件好、土层内菌丝生长旺盛的,可以将菇床细土刮开,松动粗土,松动的面可以大一些;生长一般的,将粗土松动一下即可;生长较差,冬季可不松土。待来年34月份春季出菇前,将粗、细土轻轻松动一次。不过,松土不能将大量的白色菌丝剥离。在清除菇床老根和死菇时,要重新把粗、细土铺平、铺好。当菌丝已经萌发时,要在菇床上覆盖一层新的细土,厚23厘米。覆土之前,需喷水结合追肥两三次。

 

二、各种冬菇的具体管理

1、平菇 

大多处于出菇阶段,部分秋季栽培的已进入出菇尾声,管理重点是保温,关键要解决菇棚升温保湿与通风之间的矛盾。用广温型菌株的如8359、农科12等,应保持棚温下限在5℃左右,最适温度为15℃左右;选用低温型菌株的如2006、特抗1、鲁抗28等,尽管0℃条件下子实体不会被冻死,但长速太慢,赶不上上市的黄金期,也应设法使棚温保持在10以上。通风问题是该时段最大的难题,与升温保湿严重的矛盾,应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协调,不可顾此失彼。 安装大棚水温空调,升温和降温均以吹风形式实现,可以有效解决通风问题。

  2、金针菇 

大多处于出菇或即将出菇阶段。由于品种特性的关系,金针菇管理相对简单,只需将温度保持在415℃,湿度保持在适宜的条件下,即可获得好的收成。 要获得高品质菇,应控制温度在7℃左右、湿度在70%以下。

 3、香菇

12月是培育花菇的最佳季节,应做好干燥、强光、冷风等管理措施,菇房湿度不能超过70%,尤其要注意幼菇开花后湿度不能上升,否则会形成茶花菇,降低商品性。遇雨雪雾等高湿天气,可采取棚内烧煤炉法除湿,烟雾要排出棚外,以免菇体二氧化硫超标。培育厚菇时应注意通风和湿度的保持,根据市场等条件可以降低温度,使其长成较厚的鲜菇,最大限度地提高商品价值。冬季不提倡培育水菇。

  4、双孢菇 

温度10℃以下难以出菇,管理重点是升温保湿,一旦温度低于8℃,则无出菇的可能。可以在棚内顶部加盖一层黑色塑料薄膜或遮阳网,天气晴好时揭开草苫,使阳光进入,提高棚温。如果安装水温空调,可以随意调节棚温,确保生产效果。畦面覆土层含水量要比911月份低,保持在30%以下的湿润状态即可,不要喷大水。由于子实体数量少,对氧气的需求量不大,通风量可以比平菇少。

5、茶树菇

该品种不太适应低温季节出菇,但由于对鲜菇的季节性需要,冬季市场更为火爆,故可加大投资力度,配置相应的升温设备,使之产出优质鲜菇供应市场,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益。

6、鸡腿菇

北方地区,自然条件下进入12月份则难以出菇,但是,目前有相当数量的天然设施如山洞、人防工事等资源利用,山东等地还有一定数量的人工菇洞,出菇效果极好,另外,配备水温空调的菇棚,其温度可以自由调节,出菇效果令人满意。一般调控至10℃以上即可出菇,15℃条件出菇较为理想,由于产品属于反季节应市,故可获得较好的市场效果。

7、柳松菇

自然条件下,该品种不会出菇,但凡是要求该季节出菇的,必定有相应的升温保温措施,一般达到15℃以上时,即可有较好的出菇效果。此外,管理重点是通风和保湿。

    8、小平菇、猴头菇等品种,应将保温作为管理的第一重点,其次是通风,并应根据品种和出菇的不同阶段进行管理,不可一刀切

    9、赶元旦至春节上市的品种,正处于发菌尾期或菌丝后熟阶段,如平菇、金针菇、猴头菇、茶树菇等,管理重点是保温,配合适当的通风措施,即可顺利完成发菌。

    10计划春季35出菇的香菇、鸡腿菇、柳松菇等,处于发菌的初始阶段,保温即可,不必有过多的管理,但要注意不要码高后覆盖保温材料,并要常检查管理,否则,一旦发生烧菌,则后悔晚矣。

   

三、食用菌低温异常现象处理

  冬季是食用菌的主要出菇季节,管理不善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应采取措施预防。

  1、菇蕾难以分化  

主要问题有二:第一,棚温偏低,不适合幼蕾发育分化,可以通过提高棚温解决。第二,药物影响。有的菇农使用大量农药拌料,发菌期间也喷洒农药防止病害发生,结果使得菌袋内废气重,甚至抑制菌丝发生。处理方法:将料面破坏后,喷施6%石灰水溶液,每天2次,连喷2~3天,静养发菌,再次现蕾时即可正常管理。如果使用的药物浓度较高,需采取石灰水浸泡菌袋的办法予以解决。

 2、幼菇生长速度慢  

主要是棚温过低,或者所选菌株不适合低温期栽培。处理方法:提高棚温。第一,安装大棚水温空调器,温度可随意调节,即使选用了中高温型菌株,也能正常出菇;第二,安装土暖气,注意烟囱要通畅,并保持足量的进风,以免棚内氧气不足;第三,在棚内顶部设黑色塑料薄膜或高密度遮阳网,卷起草苫,棚内进热但不进光,采用这种方法雨雪天气无法增温。有低压炉的栽培户,可将小白龙在棚内靠墙安放一圈,最后接到锅炉上,烧开后的蒸汽源源不断的输送到塑管,给菇棚加温,效果很好。如果是中高温型菌株,又无力升温,则可降温、降湿,待气温回升时再行出菇。

3、气生菌丝旺盛  

主要原因是碳氮比失调、氮素过多。处理方法:对料面喷洒浓度为5%的石灰水,或者用石灰水浸泡菌袋,分解氮素,使之尽快达到可同化的水平,同时加强通风,使气生菌丝尽快倒伏,纽结现蕾。以后注意调配基料营养,使之全面均衡,尤其要加入三维精素。另外,碳氮比失调还会造成厚菌皮。

4、不出菇  

主要原因除基料营养不均衡和碳氮比例失调以外,还有菌株的温型不符合现阶段温度等原因。此外,基料中含有不明物质,尤其是农药,会抑制菌丝发生,导致不出菇。处理方法参考上述使用石灰水进行处理。

5、子实体基部有“菌毛” 

子实体基部有菌毛发生,菇品显得不周正,商品质量低下主要原因是基部有菌毛,就是白色的菌丝,有的是因为通气不良、湿度较高,食用菌长出气生菌丝;有的是真菌感染,前期表现为菌丝状,温度上升后发展为病害,如褐腐病等即为该种表现。处理方法:清理料面后喷洒“百病傻”400倍液,降低湿度,观察1周不再发展即可转为正常管理。  

6、菌盖毛刺

菌盖毛刺即菌盖上出现一些疙疙瘩瘩的菌肉组织,很是影响菇品质量,主要原因是棚温低,或菌株不是真正的低温型,如2006等菌株,即使0℃以下也不会发生毛刺等畸形菇,这才是真正的低温菌株。处理方法:增温保温。
  7、菜花疙瘩、粗菌柄

前者是菇蕾不分化,后者是菌盖组织不分化,原因是棚内二氧化碳浓度高、氧气不足所致。处理方法:强化通风。
  8、菌盖上翘喇叭

原因有药物作用、通气不良、菌株种性退化或菌株的温型与该时段条件不符合。处理方法:应在晴好天气的中午时段进行通风;种性退化则无法可治,菌株温型不适合该季节,可采取升高棚温的办法解决。
  9、厚菌皮

厚菌皮其原因与上相同,只是发生时间更长而已。
         

四、食用菌防寒防冻措施

     1、低温冷冻对食用菌生产的影响

      冬季栽培的主要品种是双孢蘑菇、金针菇和香菇等低温品种,耐低温能力较强,菌丝体自身在低温下大多会停止生长,进入休眠状态,加上部分菇种床面覆土,也具有一定的保温能力,所以低温对食用菌不会有太大的伤害,即使表层有少部分菌丝受到冻害,里面的菌丝也依然可以保持活力。

      菌丝体生长的极限最低温度都在3-6℃之间,如果遭遇0℃以下气温,菇棚(房)只要能提高2-3℃的温度就可以减少菌丝的冻伤。但由于广西大部分蘑菇以在田地栽培为主,所以做好蘑菇菇棚(房)保温、防止菌丝体细胞结冰,避免造成机械损伤是当前食用菌防寒防冻工作的重中之重。

2、防止冻害的主要技术措施

1)立即停止喷水,尽量保持料面干爽(因低温时食用菌菌丝体都进入冬眠状态,如喷水容易死亡)。

      2)加强菇棚(房)保温管理。可以在大棚内扣小拱棚;棚外加盖薄膜、草帘等覆盖物等保温除湿。棚内底部用塑料薄膜作围裙,以减少底部的冷空气侵袭;堵塞缝隙,尽量减少缝隙散热;在大棚北面用作物秸秆堆成防风障,挡风防寒;减少进出菇房的次数,这样可使菇棚(房)内比外界的温度高3--5度,基本可以保证维持菌丝的活性。

      3)抓紧中午气温回升时机,及时通风换气,防止栽培料变质发酸。

      4)及时清除菇棚(房)顶部及周围蓄积的冰雪,防止菇棚(房)倒塌。

      5)在菇棚(房)四周开挖排水沟,保持排水顺畅,避免雨水、雪水对菇料的侵袭。

6)有条件的地方,可参照蘑菇二次发酵的方法,向菇棚(房)内通入蒸汽,提升棚内温度。但是温度不好掌握,难度较大,且如多日加温,成本较高。

7)待气温稳定回升后,及时向料面喷水,恢复日常管理。

 

五、冬栽食用菌四注意

冬季栽培平菇、香菇等食用菌,要实现高产、高效、优质、低耗,应注意以下4点:

1、注意场地的选择

食用菌栽培有多种方式,在寒冷的冬季,采取室内加温栽培最为合适。室内加温方式有管道暖气、煤炉等,而考虑到成本和实用性,采用煤炉加温最有效,该装置适合比较寒冷的地区,可实现成本低,升温快,操作便利。在低温季节栽培平菇等食用菌,病虫危害轻,杂菌污染率低,高产稳产性能好,菇体盖大、盖厚,柄短,色质好,质量高。而且冬季蔬菜少,很容易占领市场,获得理想的效益。

2栽培方式的选择

培养料有生料栽培和熟料栽培,以平菇为例,最好是选择成本低、操作简便的生料栽培方式。生料栽培是培养料没有经过高温灭菌,采取堆制发酵的栽培方法。将培养料拌适量的水,堆成堆,上覆塑料布,使其自然升温,料堆中心温度达到60℃时将边缘的培养料翻到中间,继续堆闷发酵,让其再次升温。反复三次后即可接种装袋栽培。通过控制一定的碳氮比和高温环境条件,可有效抑制杂菌繁殖,促进平菇快速生长。

3装袋

对于袋装培养料,有人认为小袋装料少,周期短,但产量低,费工时;有人认为大袋装料多,产量高,但周期长,效益并不高。通过栽培试验比较发现,用规格为18厘米×45厘米的塑料袋(装料后长度30厘米),0.6千克的干料。这样的配比能达到最理想的产量。装袋方式上,用三层菌种两层料,也就是两头各铺一层,中间加一层菌种的方式比较适合集约化生产。

4、管理

在管理上可以采用定位出菇法,也就是为了防止平菇菇蕾在生长的过程中因为竞争养分而造成萎缩,而采取的不敞袋口,使其从装袋时预留的增氧孔中生长出菇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防止敞口出菇所造成的菇丛过大、死菇多、质量差等。定位出菇法不敞袋口,菌袋的水分蒸发量少。

 

六、冬季进菌棚小心蘑菇肺

蘑菇肺又名蘑菇工人肺、蘑菇喘咳症等,它是蘑菇栽培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变态反应性肺部疾病,属于过敏性肺炎的范畴。据测定,食用菌培殖棚空气中放线菌孢子每立方米可达16亿个,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每分钟可吸入75个孢子,菌类孢子很容易引起人的呼吸系统的一系列病变,如不及时治疗,它还会发展为慢性呼吸困难,导致劳动能力丧失。所以冬季栽培食用菌,一定要防“蘑菇肺”的发生,其防范要点是:
   
1)栽培食用菌时应选用少孢菌种,以使蘑菇自身菌孢的播散量减少,降低对人体的危害。操作时应佩戴加有过滤纸的防护口罩,过滤纸应略大于进气孔,使之不留缝隙,并且做到半天或者一天更换一次。                                  
   
2)加强工作现场管理由于栽培室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不能经常通风,因而室内空气中菌孢浓度很高,经常换气可减少菌孢吸入。所以要加强工作现场管理,在成熟期作业场所先充分通风后再进入,尽量减少人员在室内停留的时间,最好做到每隔半小时到室外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摘下的蘑菇要妥善安放,防止菌类孢子在培育室内滋长蔓延,还可以在栽培室洒水降尘,以减少人员对菌类孢子的吸入。忌连续工作。
   
3)定期进行预防性查体有呼吸道疾病和过敏性疾病的人忌从事蘑菇栽培工作。
   
4)及时做相关检查如近期有与蘑菇孢子接触史,并且发现有咳嗽、乏力、胸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做相关检查。“蘑菇肺”与一般肺病治疗相似,如止咳、平喘、祛痰、吸氧等,但主要是脱离工作现场休息,早期抗过敏、对症治疗,必要时可给激素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