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材料 1、水乡吴江——桥之博物馆 吴江地处“吴头越尾”,北接苏州,南近杭州,东邻上海,西濒太湖。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建县,1992年2月撤县设市。境内河港纵横,湖荡棋布,水面积2.67万顷(不含所辖太湖水面),占全市总面积的22.7%,是著名的江南水乡。 吴江,是水的国度,也是桥的世界。据清康熙《吴江县志》所称,当时桥梁即“以数千计”。至清末,有桥名可查者503座。1935年统计,共有桥梁1194座,其中唐桥2座、宋桥8座、元桥11座、明桥114座、清桥409座、民国时桥梁447座、年代不明者203座。1985年文物普查尚存各类石桥260余座。这些建于不同时代的古石桥,有的恢宏伟岸,有的娇小玲珑,有的九曲迤,有的一线平直。或飞越于河港,横跨于街面;或盘旋于要津,点缀于园林。 一座座桥,既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又为风光秀丽的吴江增添了迷人的色彩。 ——摘自《吴江古桥》吴国良著 据现有的文献记载,吴江最早的桥是建于西晋泰始年间的盛泽庙桥,惜已不存。如今,吴江所存最古老的桥要数七都东庙桥、八都香花桥和同里思本桥这3座古朴逸秀的南宋桥梁了。被誉为“江南第一长桥”的垂虹桥,原系72孔连拱石桥,“环如半月,长若垂虹”,其壮丽秀美独步江南。现尚存20余孔元代遗迹,仍不失胜迹风采。明代石桥已经不多,仅存4座,其中以七都洪恩桥和广福桥最具代表性。两桥均由民间捐银建造,前者拱券采用分节并列式,是典型的明代做法;后者拱券则以分节并列式和纵联分节并列式两种方法砌置,具有明显的由明向清过渡的时代特征。在吴江现存石桥中,清代和民国桥占绝大多数。其中规模最大者,当为跨越古运河的松陵三里桥,全长54.5米,矢高8.15米;而最小者则是七都东庵桥,其长2.18米,宽仅1.54米。真是大者恢宏,小者纤巧。形制最为特殊的是盛泽中和桥,中孔架梁通航,两边桥台各开拱形泄水孔,美观典雅,独具匠心。最能体现桥边景物风光的首推震泽禹迹桥,它与近旁慈云寺塔互相映照,构成了江南水乡特有的“拱桥塔影”景观。最能反映民间风情的是同里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婚娶佳日,抬花轿,“走三桥”,喜气洋洋,情趣浓浓。最富传奇色彩的则是那些与历史名人密切相关的纪念性桥梁,如思范桥、甫里桥、天到桥、张公桥等等,每一座桥就是一段故事。 ——摘自《吴江古桥》吴国良著 附:吴江县志卷一共006页 第005页 2、垂虹桥——吴江历史的活化石 项怀诚先生说过,一座古桥就是一部历史,它们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亘古文明。垂虹桥饱经苍桑,走过千年的风雨历程,它承载、记忆、见证的,如从它身下流过的涛涛河水。它的每一块石头,都深深地镌刻着已逝去的云烟。 “十里波光连宝带,一弯月影映垂虹。” 这副对联中的“宝带”,是指俗称“小长桥”的苏州宝带桥,“垂虹”便是被誉为“江南第一长桥”的吴江垂虹桥。 垂虹桥最早兴建的历史要追溯到千年前的北宋时期。当时吴江县城为古松江所分隔,东门外泱泱一片水域,百姓关居其东,关居其西,往返均靠船只摆渡,十分不方便,而一旦遇到风浪,更是寸步难行。以桥代舟已是势在必然。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新桥落成,全长千余尺,用木万计,取名利往桥,俗称长桥。为方便路人歇息,桥之两堍分别建有“汇泽”、“底定”凉亭。桥中心也构宇其上,名曰“垂虹”,登以四望,万景在目,世人遂以垂虹名桥。 垂虹桥的木桥历史一直延续了270余年,期间曾因风涛冲击或兵燹之灾而数度重建,桥孔最多时达99孔。直到元泰定二年(1325年)才改建为连拱石桥,共62孔,总长一千三百余尺,其中有三孔特大桥孔,以通巨舟 。桥心仍建垂虹亭,并在两堍汇泽亭、底定亭前镇以四大石狮。此后,历经明清两朝近十次的修建,孔数增至72孔。到1915年时,垂虹桥桥堍两亭、石狮,桥面栏板均已荡然无存,桥孔亦半陷陆地,仅存44孔,础圯柱斜,颓卧波心,因此又进行了大修。 垂虹桥在我国古代桥梁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1957年被列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由于年久失修,垂虹桥于1967年5月2日夜晚坍塌,给吴江的文物史上留下了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目前,它仅存在东西两端27余孔,吴江市政府已对外露的7孔进行了修缮,并辟建了垂虹遗址公园。 附:吴江县志卷六 共015页 第039页 3、垂虹胜境——引文人骚客竞风流 历代文人歌咏垂虹的诗作,可谓浩如烟海。吴国良先生收集了多达400余首,其中有宋朝的苏轼、王安石、米芾、郑獬、元朝的倪瓒、刺多拉,明朝的唐寅、沈周、文征明、王士贞,清朝的吴梅,民国的陈去病等。这在桥史上恐怕也应该是个“之最”了。 附录一些文学及书画作品。 作品1:《过垂虹》宋·姜夔 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作品2:《松江》北宋·张先 春后银鱼霜下鲈,远人曾到合思吴。欲图江色不上笔,静觅鸟声深在芦。落日末昏闻市散,青天都净见山孤。桥南水涨虹垂影,清夜澄光合太湖。 ——摘自《笠泽诗韵》吴江市中学校本课程 作品3:《吴江垂虹亭作》宋·米芾 断云一片洞庭帆,玉破鲈鱼金破柑。好作新诗寄桑苎,垂虹秋色满江南。 作品4:《水调歌头·垂虹桥亭词》宋·崔敦礼 倚棹太湖畔,踏月上垂虹。银涛万顷无际,渺渺欲浮空。为问瀛洲何在,我欲骑鲸归去,挥手谢尘笼。未得世缘了,佳处且从容。饮湖光,披晓月,抹春风。平生豪气安用,江海兴无穷。身在冰壶千里,独倚朱栏一啸,惊起睡中龙。此乐岂多得,归去莫匆匆。 作品5:《小垂虹桥》宋·叶茵 冯夷掣开潜蛟锁,御云飞过松江左。 悬腰展鬣眠东湖,生绡描作垂虹图。 隐君骑背占空阔,百尺阑干景轩豁。 有亭翼然芙蕖开,风朝月夕尤佳哉。 柳边何曾官船来,回视驿桥多尘埃。 作品6:《虞美人·题吴江》宋·刘仙伦 重唤松江渡。叹垂虹亭下,销磨几番今古。依旧四桥风景在,为问坡仙甚处。但遗爱、沙边鸥鹭。天水相连苍茫外,更碧云、去尽山无数。潮正落,日还暮。 十年到此长凝伫。恨无人、与共秋风,脍丝莼缕。小转朱弦弹九奏,拟致湘妃伴侣。俄皓月、飞来烟渚。恍若乘槎河汉上,怕客星、犯斗蛟龙怒。歌欸乃,过江去。 作品7:《声声慢》宋·吴文英 旋移轻鷁,浅傍垂虹,还因送客迟留。泪雨横波,遥山眉上新愁。行人倚阑心事,问谁知、只有沙鸥。念聚散,几枫丹霜渚,莼绿春洲。 渐近香菰炊黍,想红丝织字,未远青楼。寂寞渔乡,争如连醉温柔。西窗夜深翦烛,梦频生、不放云收。共怅望,认孤烟、起处是州。 作品8:《垂虹桥》元·萨都剌 插天螮蝀势嵯峨,截断吴江一幅罗。江北江南连地脉,人来人往渡天河。 龙腰撑云渔舟去,鳌背高驰驷马过。桥上青山桥下水,世人曾见几风波 作品9:《八声甘州》元·袁易 正丹枫乱叶舞诗情,惊鸿起汀洲。对苍茫独立,江山如此,羁思悠悠。尚忆幽坊小槛,笑语月侵楼。谁遣楼心月,来照行舟。 波影□云如镜,向沧浪唤酒,空阔呼鸥。纵并刀堪剪,还解剪离愁。待归来、轻讴浅醉,想旧时、张绪转风流。却说与、虹桥今夕,一片清秋。 作品10:《人月圆·客吴江》元·张可久 三高祠下天如镜,山色浸空蒙。莼羹张翰,渔舟范蠡,茶灶龟蒙。 故人何在,前程莫问,心事谁同?黄花庭院,青灯夜雨,白发秋风。 作品11:《松陵晚泊》明·唐寅 晚泊松陵系短蓬,埠头灯火集船丛。人行烟霭垂虹上,月出蒹葭涌水中。 自古三江多禹迹,长涛五夜是秋风。鲈鱼味老春醪贱,放箸金盘不觉空。 作品12:《松陵八景》明·陶振 太湖三万六千顷,总付雪滩垂钓翁。林屋参差红日下,洞庭缥渺白云中。 泉喷甘雨龙神庙,声吼蒲牢塔寺钟。回首简村凝望久,不知明月挂垂虹。 作品13:《吴江晚眺》明·吴宽 霜林摇落洞庭微,泽国茫茫对夕辉。湖上客来金橘熟,桥头人卖玉鲈肥。 作品14:《舟行》明·叶小鸾 舸摇秋水碧如天,两岸蘋花落日边。只有枫江秋色好,卖鱼沽酒尽渔船。 轻云澹澹水悠悠,野鹭沙鸥浴蓼洲。杨柳烟斜临古渡,小桥深处一渔舟。 芊芳草绿平川,远树微茫插远天。春水一江帆影乱,野花迎棹向人怜。 黄鸟啼时春已阑,扁舟载酒惜花残。远山如黛波如镜,宜入潇湘画里看。 作品15:《游吴江桥》明·王巨贞 吴江长桥天下稀,七十二星烟霏霏。桥上酒胡青帘肆,桥边浣女白苎衣。 桃花水涨月初偃,莲叶雨晴虹欲飞。北客风尘初极目,倚阑秋色淡忘归。 作品16:《好事近·吴江月夜》清·厉鹗 夹岸响青芦,瑟瑟吴波摇碧。天借一帆风势,看垂虹秋色。满船明月照无眠,今夕是夕?应被素娥笑我,太疏狂踪迹。 作品17:《菩萨蛮·垂虹步月》清·陈颀 月明一望清如昼,垂虹坐待黄昏后。风细浪花轻,云高雁字横。空亭来爽气,缥缈思无际。遥忆广寒深,青天夜夜心。 作品18:《晚过吴江》清·爱新觉罗·玄烨 垂虹蜿蜓跨长波,画戟牙樯薄暮过。灯火千家明似昼,好风好雨说时和。 作品19:《洞仙歌·吴江晓发》清·朱彝尊 澄湖淡月,响渔榔无数。一霎通波拨柔橹。过垂虹亭畔,语鸭桥边,篱根绽、点点牵牛花吐。红楼思此际,谢女檀郎,几处残灯在窗户。随分且欹眠,枕上吴歌,声未了,梦轻重作。也尽胜、鞭丝乱山中,听风铎郎当,马头冲雾。 作品20:《吴江》清·钱牧 春流澹沱欲生烟,未要吴江早泊船。近岸更行三十里,垂虹桥外月初圆。 作品21:《吴门依易生韵》苏曼殊 平原落日马萧萧,剩有山僧赋《大招》。最是令人凄绝处,垂虹亭畔柳波桥。 作品22:《独步垂虹亭望积雪并追怀顾雪滩诸先哲》陈去病 一夕朔风紧,大雪纷如埃。琼英满郊坰,照地清光来。 放步出东郭,纵望开我怀。踟躇上垂虹,恍惚登瑶台。 孤塔耸云表,危机临水隈。群鸦竞乱飞,入暮林未归。 噪寒哑不声,拍翅重徘徊。缅怀钓雪人,一去今未回。 亭空逼寒气,桥横余莓苔。淼淼松江流,咽塞久不开。 宁关节寒沍,萑蒲成阜堆。忆昔承平时,风雅多雄恢。 斗大松陵城,而有天下才。此间足胜游,清酒时一杯。 雪拥雪滩叟,钓雪盈琼瑰。于时良不远,兴衰遽遞催。 遗献半沧丧,一白无根荄。临风发浩汉,悲壮声如雷。 作品23:《次巢南吴门阻雪韵》柳亚子 银海琼楼汗漫过,玉龙鳞甲蜕如何。披帷望远天都白,借酒浇愁面易酡。 林下风流才女絮,淮西战血健儿戈。何当十四桥头去,蓑笠垂虹有棹歌。 作品24:《东效偶成》周麟书 垂虹亭外春波漫,钓雪滩前夕照斜。江上何人吹玉笛,东风一夜落梅花。 作品25:《车过苏州作》姚锡钧 烟凝远岫雨涵空,风物江南自不同。万项湖光欧灭没,何人吹笛过垂虹。 作品26:《垂虹暮色图》明·沈周 作品27:《垂虹亭图》明·文嘉 作品28:华严塔与垂虹桥 作品29:米芾书“垂虹亭诗” 作品30: 除了宝带桥以外,吴江市的驻跸地松陵镇上还有一座千年长桥叫垂虹桥。此桥原名利往桥。《利往桥记》中对此桥的兴建有详细介绍。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的冬天县知事李问,县尉王廷坚募捐要建县学,后来上级不同意,于是将募捐来的钱用来造桥,1084年6月18日建成,东西长300多米。题名为“利往桥”,意思是‘便来济往,安若履道 ’”。这座桥的两堍各有一亭,一名“汇泽”,一名“底定”,桥心建有“垂虹亭”。当时人说,坐在垂虹亭内四面望去,风景尽收眼底,“湖光万顷,与天接白,洞庭荐碧,云烟战消,月秋风夏,嚣来埃断,牧呕渔吟,喑鸣间发,榜声棹歌,呕哑互引,后盼前睨,千里一素,是亦有足乐焉。 ——节选《故乡的桥》项怀诚 4、垂虹桥——吴江民间文化不绝的源泉 当年的垂虹桥,座落在东门外的湖上。細长的五个大拱形,错落有致,形如彩虹。 一天,一位溫文儒雅的世家书生,到东门外踏青,走在桥头。楼上,一位年轻女子,望到了他,私心爱慕,一見钟情。拘於礼教,小姐当然不敢有任何表示。却从此像着了魔一样,暮想朝思,茶饭无心,恹恹終日。终于,小姐臥病妝楼,药石罔效。就在良玉生烟之际,她把女儿家的心事告诉母亲。女孩子刚刚咽气,书生恰好路过门前。女孩子的母亲赶忙下来拦住,向他转达女兒临终的话语。那书生听了,肝肠寸断,跌足捶胸,奔進女孩子的香闺,抚尸痛哭。這时候,才见女孩子轻轻的瞌上了眼睛…… 这是朱彝尊在《高阳台》一词里面记载的故事。 词小序:“吴江叶元礼,少日过流虹桥,有女子在楼上,见而慕之,竟至病死。气方绝,适元礼复过其门,女之母以女临终之言告叶,叶入哭,女目始瞑。友人为作传,余记以词。” 朱彝尊这首词很快流传开來,一時轰动江南。人们争相传诵,而且都想看看大“帅哥”叶元礼。他每次经过市衢,都有人指指点点围观;一些闺阁小姐,则从帘后、楼头偷窥。据说后来甚至惊动当道,把他召入官署中去读书。 这首词题名“记恨”,正文如下: 桥影流虹,湖光映雪,翠帘不卷春深。一寸横波,断肠人在楼阴。游丝不系羊车住,倩何人传语青禽?最难禁,倚遍雕阑,梦遍罗衾。 重来已是朝云散,怅明珠佩冷,紫玉烟沉。前度桃花,依然开满江浔。钟情怕到相思路,盼长堤草尽红心。动愁吟,碧落黄泉,两处难寻。 这首词,脉络分明,音律和谐,有完整的情节,是一首纪实的叙事诗;这首词,有工细的描写,又是一首“记恨”的抒情诗。有人认为,明清的诗词,也不乏可观者,确实如此。 ——摘自《梦遍罗衾,梦遍垂虹》挑酥油灯看剑 垂虹桥的故事,象桥一样长,象虹一样的美。 5、垂虹景观——浓缩江南水乡桥艺术精华 在垂虹桥周边,历史上建有众多祠庙园第、亭台馆阁,它们与垂虹桥相互辉映,相得益彰,可谓人境俱胜,名闻天下。 松江亭,即古松陵驿。据著名诗人白居易《松江亭携乐观鱼宴集》诗,可知此亭唐代已建。后改名为“如归亭”。 吴江亭,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说此亭建于宋初,有别于松江亭。另一种则认为,吴江古称松江,昔人常以松江、吴江互称,故松江亭、吴江亭同为一亭。 鲈乡亭,旧在长桥南,宋熙宁三年(1070年)秋知县林肇建。著名诗人陈尧左作有《秋日泊吴江诗》:平波渺渺烟苍苍,菰蒲才熟梅柳黄。扁舟系不忍去,秋风斜日鲈鱼乡。 三高祠。三高者,即范蠡、张翰、陆龟蒙三位高士。三人并不同世,先后相隔一千二百余年,吴江缘何要设专祠致祭呢?传统说法为,“杨功之下,不可以久居;亡道之人,不可以久处;兵乱之世,不可以苟仕”。而范不居成功,张不处亡道,陆不仕乱世,遂得身名俱全,其清风峻节,诚为高士矣。 钓雪滩,位于长桥之北,与垂虹桥遥相对立,旧系宋代王份故居雕庵十八景之一。 爱遗亭,旧在浮玉洲。明万历七年(1579年)督理水利御史林应训应吴江绅士之请而建,以祀“捍灾御患为功于吴江水利甚大”的三位乡贤——叶绅、吴岩、沈晵。 宁境华严讲寺、华严塔。宁境华严讲寺始建无考。南朝梁人陆瓒舍庄基重建,占地四十五亩,名华严院。宋绍兴五年(1135年),与邻寺宁境院合而为一,赐额宁境华严讲寺。寺中原有七级浮屠,名华严塔,建于宋元祜四年(1089年)高十三丈,形方,故俗称方塔。宣统二年(1910年),因年久失修华严塔崩圯。 此外,垂虹桥畔尚有祭祀孔子的文庙,莘莘学子科举进阶之地的学宫,纪念伍子胥、张巡、岳飞的三忠祠,接待经游之僧而称为天下宝所的接待禅寺,传说经太湖通洞庭西山的仙人洞,以及佳胜绝俗的盘野、半野轩、小潇湘、远趣楼、翠娱园等历代名人园第。 “长桥为链塔为桩”,此谚说的即是垂虹桥与华严塔的关系。实际也道出了,垂虹桥与周边诸多景观的关系。正因为有了天下伟观垂虹桥,才会在历史上开成东门外的万景聚会。反之,华严塔塌了,垂虹桥倒了,其他景观也日渐衰亡了,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是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大概是垂虹乃至江城文脉所在的的缘故吧。 ——摘自《垂虹秋色满东南》吴国良著 6、以垂虹之名——垂虹文化因子世代相传 (1)1986年成立的《垂虹文学社》 (2)纵贯吴江老城的垂虹路 (3)2005年市政府开发的垂虹景区 (4)吴江垂虹旅行社 (5)垂虹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垂虹家俱厂、垂虹花苑等 (6)垂虹牌商标,如垂虹云糕等 7、垂虹桥旧影 8、垂虹桥遗址新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