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彤云治疗囊肿型痤疮医案

 学中医书馆 2014-11-10

囊肿性痤疮初起损害多为黑头粉刺,加以挤压,可见有头部呈黑色而体部呈黄白色半透明的脂栓排出,皮疹顶端可出现小脓疱,破溃或吸收后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或小凹状疤痕。少数严重患者,除黑头粉刺、丘疹、脓疱外,尚可见有蚕豆至指甲大的炎性结节或囊肿。

引发囊肿性痤疮的主凶:内分泌失调、皮脂分泌过多以及毛囊内微生物感染是痤疮发病的主要因素。目前公认雄性激素在囊肿性痤疮的发生、发展和持续状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陈彤云教授,1921年生于北京中医世家。从事中医皮肤科,自幼随其父著名中医陈树人先生出诊;后在继承哈锐川老大夫治疗经验的同时,又得到著名中医赵炳南老先生的指点。重点治疗黄褐斑、痤疮以及扁平疣等疾病,对治疗颜面损容性皮肤病更有独特的疗效,还改进了古代治疗痤疮的名方枇杷清肺饮,取得了理想效果。案1.

患者,男,23 岁,2004 年2 月5 日初诊。主诉面、胸背起疹1 年余。面、颈及胸背部多发粉刺、脓疱、丘疹,伴囊肿和结节,皮损密集、色红。患者口干渴,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数。西医诊断:囊肿型痤疮;中医辨证:肺胃实热,兼染毒邪;治则:清热解毒、软坚散结。处方:生石膏20 g,生牡蛎30 g,生栀子10 g,生大黄10 g,金银花30 g,夏枯草20 g,黄芩10 g,黄连10 g,连翘30 g,茵陈20 g,贝母15 g,丹参30 g,生地15 g,白英20 g,赤芍15 g。水煎服14 剂。

2004 年2 月19 日二诊:服药后少有新发皮疹,大部分丘疹、脓疱消退,囊肿渐消,减石膏,加黄柏10g。水煎服,30 剂。2004 年3 月20 日三诊:服药后未发囊肿结节,原有皮疹全部消退,偶见小丘疹1~2 处。减牡蛎、贝母、夏枯草,继服14 剂巩固疗效。

2004 年4 月5 日四诊:结节、囊肿基本消退,仅见色素沉着,无新疹发生,临床痊愈。

按:本案取大黄黄连泻心汤之意,生大黄泻下攻积、泻火利水、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清化湿热;生石膏味辛、甘,性大寒而质不燥,归肺、胃经,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功效,清泄里热亦兼透散,最宜用于热在肺胃气分,二药清泻肺胃积热,荡涤肠胃,解毒泻火。黄连大苦大寒而质燥,清热燥湿之力甚强,且兼解毒作用;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四药合用共奏清泻肺胃实热、解毒燥湿之功。生栀子清热泻火;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入血分,此药在一派大苦大寒药中兼以顾护肺阴, 充分体现了陈老在诊治疾病之中的整体观———祛邪不忘扶正。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散结;生牡蛎、夏枯草、贝母软坚散结;茵陈、白英清热利湿;丹参、赤芍凉血祛瘀。

陈老在此病的治疗中, 除按中医辨证以清解肺胃实热为主外, 还针对本病发病与痤疮丙酸杆菌感染有关的特点,结合现代药理研究,用药时兼以解毒消散,如茵陈、丹参、黄芩、连翘等中药既有清热解毒利湿活血的功效,又有抗痤疮丙酸杆菌作用,因此达到了病证同治。

陈老喜用生大黄,取其清热泻火、通腑泻下、消脂导积之力, 对肺胃积热者, 用生大黄可使热毒下泄,开导有形之邪,还可深入血分、活血化瘀以散结消肿。

陈老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大黄治病的范围极为广泛。其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善解疮疡热毒,攻毒尤有特效;又可主下瘀血,行气消胀;又可下肠胃宿食,利肝胆之热;还可止吐衄,化无形之痞满。故大黄是一味可使“一窍通诸窍皆通,大关通而百关皆通的要药”。陈老认为现代人生活条件相对较好,衣食无忧,往往嗜食膏粱厚味,以致积滞实证、湿热、实火及热性之症居多,故陈老每遇适症必用大黄以荡涤肠胃积热、清热泻火解毒、活血祛瘀散结、清导湿热除脂。
 

案2.患者,男,23 岁,1997 年7 月9 日初诊。主诉:颜面反复起疹2 年余,复发加重2 个月。面颈、前胸、后肩背部红色毛囊性丘疹,上有脓头,部分为囊肿、结节,颜面重度脂溢,局部毛孔粗大。伴痒痛,口

渴喜冷饮,口臭,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黄厚腻,脉滑。西医诊断:囊性痤疮;中医辨证:痰湿聚结,热毒蕴肤;治则:祛痰除湿,软坚散结,佐以清热解毒。处方:夏枯草15 g,浙贝母15 g,炒山甲6 g 海藻10 g,银花15 g,连翘15 g,蒲公英30 g,土茯苓15 g,当归10 g,赤芍15 g,丹参15 g,苦参15 g,生石膏30 g,生军5 g。水煎服14 剂。

1997 年7 月23 日二诊时,皮疹色暗红,脓头较多,囊肿结节,未见明显变化,颜面脂溢仍较重,皮疹疼痛略缓解、不痒,口臭口干症状减轻,大便2~3 日一行,小便黄。舌红苔黄薄腻,脉滑。上方去炒山甲、海藻,加皂刺6 g、僵蚕6 g 消肿排脓散结。服药7 剂。

1997 年8 月1 日三诊:皮疹较前缓解,脓头减少,囊肿结节部分变软,疼痛减轻,一般情况可,大便同前,小便正常。舌红苔白,脉滑。上方去生石膏,加夏枯草15 g、羚羊粉0.6 g(分冲)以加强软坚散结清热力量,继服7 剂。1997 年8 月8 日四诊: 原毛囊性丘疹消退,囊肿结节大部分变平,面部明显,无脓头,无疼痛,大便通,每日一行,颜面脂溢减轻。舌淡红苔白,脉弦。上方去生军, 加生薏米30 g 利湿以减少皮脂溢出,继服7 剂。皮疹消退50 %以上,伴随症状基本消失。按:本证为重症痤疮,综观皮疹、证、舌苔及脉象为痰湿聚结、热毒蕴肤之征。患者痰湿聚结,发于肌肤故见囊肿及结节; 湿久化热, 热毒聚结则皮疹泛发;湿热上蒸证见颜面重度脂溢,局部毛孔粗大;湿盛则痒,湿阻气机不通则痛,故伴痒痛;热伤津液则口渴喜冷饮;痰湿夹杂,毒热炽盛,胃肠运化失司,证见口臭,大便秘结,小便黄。治以祛痰除湿、软坚散结为法,佐以清热解毒。方中用夏枯草、浙贝母、炒山甲、海藻祛痰软坚散结为主药;生石膏、银花、连翘、公英、土茯苓清热解毒为臣药;当归、赤芍、丹参活血消斑,苦参、土茯苓清热燥湿解毒共为佐药;生军泻热通便为使药。

案3. 患者,男,19 岁,2001 年10 月10 日初诊。主诉:面、颈、胸起疹6 年, 逐渐加重。查:面、颈及前胸多数密集粉刺、脓疱、丘疹、囊肿和结节,粟粒至枣大小,其间夹杂深浅不一的疤痕,皮疹色红或暗红,舌质红,苔黄,脉数。平素大便秘结,口干渴。西医诊断:聚合型痤疮;中医辨证:肺胃实热,兼感毒邪;治则:清热解毒,软坚散结。处方:银花、丹参、虎杖、白花蛇舌草各30 g,连翘、草河车各15 g,夏枯草10 g,茵陈、生石膏各20 g,当归、苦参、黄柏、川军(后下) 各10 g,北豆根6 g;同时外抹硫雷洗剂,以减少局部的油脂分泌。

2001 年10 月24 日二诊:服药14 剂后,皮疹基本无新生,丘疹、脓疱消退,囊肿渐消,二便调。前方去生石膏、川军,加土茯苓20 g、黄连10 g 以清热解毒除湿。

2001 年11 月6 日三诊:又服14 剂,皮疹渐消。嘱患者饮食忌辛辣、煎炸、油腻、酒及甜食等,宜生活起居规律,饮食均衡,适当运动,调整情绪,保证睡眠等。

患者坚持服药3 个月后,无新发囊肿、结节,原疹色素减退,无新生瘢痕。

按:患者生机旺盛,发病年龄较早,本为素体血热,加之病程较久,致使热毒炽盛,故皮疹泛发:见密集粉刺、脓疱、丘疹、囊肿和结节。舌质红,苔黄,脉数,伴大便秘结,口干渴等证为肺胃实热,兼感毒邪之征。热邪炽盛,上炎头面及胸,证见皮疹泛发,皮疹多形,囊肿结节兼见;热伤津液则口干渴;热结肠燥则大便秘结。治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为大法。

陈老在临床实践中认识到, 现代人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饮食结构和习惯也有了很大变化,人们如果饮食不节,酒酪为浆,日久则生痰化热。正如《内经》云:“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由此导致的皮肤病早期多为实热证,故陈老善用清热之法。如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热疏风、清热养阴、清热安神、清热渗湿、清热利湿、通腑泻热等,都是临床实践中陈老应用较多的方法。常用中药有金银花、连翘、栀子、黄芩、黄连、黄柏、生地、赤芍、牡丹皮、生石膏、知母、白茅根、夏枯草、紫草、茜草、丹参、龙胆草、藿香、佩兰、薏苡仁、茯苓、猪苓、白术、白扁豆、金钱草、滑石、车前子、车前草、白鲜皮、地肤子、茵陈、扁蓄、瞿麦、生大黄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