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现运动障碍 警惕帕金森病

 nizijun 2014-11-10

  老人可从日常起居的细枝末节中感受帕金森病到来的信号。

  我国目前拥有170万~200万帕金森病患者,65岁以上人群帕金森发病率已高达1.7%。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趋势不断发展,帕金森病对患者和社会的负担将越来越重。“它确实令现代医学很尴尬,由于发病机理尚不清楚,所以无法积极预防;药物和手术治疗都存在效果或范围受限,导致疾病不能根治。”专家表示,在此背景下,从老人日常起居的细枝末节中感受帕金森病到来并及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医学指导/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陈玲教授、刘金龙副教授

  帕金森患者越来越年轻

  “我们临床发现,帕金森发病似乎正有越来越年轻的趋势,而低于50岁发病的患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病情进展会比老年患者更迅速。”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刘金龙副教授如此介绍。据了解,这或与人体生理状态越年轻,相关病理改变或发展越快有关。

  “由于发病机理目前仍不清楚,所以暂时没有有效办法让中年人及早开始防范。”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陈玲教授介绍,所以,目前对于该病的干预更多还是发病后而非发病前。

  专家介绍,帕金森氏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是因位于中脑部位黑质中的细胞发生病理性改变后,多巴胺的合成减少,抑制乙酰胆碱的功能降低,而乙酰胆碱的兴奋作用相对增强。两者失衡的结果便出现了‘震颤麻痹’。” 

  “普遍发病高峰是50岁以后开始,大约发病率占据此年龄往上的人群的1%;而我国近年有调查数据显示,65岁以上更是发病率大增,达到1.7%。我国目前帕金森病患者总人数大概在170万~200万之间。”陈玲教授介绍,帕金森病发病人群的男女比例相差不大,虽然发病没有明确的遗传因素,但却带有遗传易感性。

  80%患者长期服药病情越来越难控制

  刘金龙副教授介绍,目前对于帕金森氏病的治疗方式主要有两种: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

  “这两者都可以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一般来说,都会先经神经内科进行药物疗法,药物实在没法治疗时再经神经外科手术参与。”刘金龙表示。 

  据介绍,在帕金森病早期,药物确实可以较好地改善症状,而全世界范围而言,临床使用最为广泛也最有效的药物是左旋多巴制剂。“但服药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必须长期服用,而一旦吃药超过5~8年,80%的患者就会受到药物比较严重的副作用影响,而且药效会一天天丧失,直至微效、无效。”

  他表示,药物治疗临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长期使用后患者的病情会越来越难以控制,而且它的副作用也会渐渐显露并且加重。“像尿频、尿急、便秘等,都可能是药物服用太久带来的问题,可能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而相应的是,它的疗效越来越差。”

  外科微创治疗难以改善晚期患者病情

  刘金龙介绍,外科介入正在逐渐普及,现今世界上最前沿的“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俗称“脑起搏器”已经在帕金森患者中逐步推广。

  陈玲教授介绍,帕金森病是大脑内缺少一种神经传导物质引起的,神经控制命令不能传达,手脚由此不听使唤,中期(即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发性帕金森病病人建议考虑此外科手术治疗方法。

  刘金龙介绍,该外科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医生在患者头部钻2个小孔,在立体定向仪指导下,将电极植入脑部相应控制神经核团,再在腹部皮下植入2个火柴盒大小的刺激器,通过刺激器发放的电脉冲阻断异常,帮助病人重建神经传导通路,以控制帕金森病病情。“有手术指征的病人越早治疗获益越大,但它只适用于明确诊断的原发性帕金森氏病患者,如果是帕金森综合征或其他相类似疾病,进行该手术则无效。”他说。

  同时,专家介绍,做手术时间不宜太晚,如果患者已经属于晚期高龄病人,并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心脏病,此时进行手术较难改善其病情、提高其术后生活质量。 

  三大症状预示

  早期帕金森病已发生

  由于目前在帕金森病的晚期治疗上仍然有很多难题尚待解决,而中老年人又无法有针对性地积极预防,由此,陈玲教授特别提醒,对于帕金森病的早发现尤为重要,越早确诊,疗效越好。“它不是一天发生的,它起病缓慢、逐渐发展,并不会一下变得非常严重,所以患者本人以及家属能够通过各种小细节及早发现、就医,这对于疗效的影响非常关键。”她说。

  据介绍,病人最突出的是以下三大症状: 

  1.运动障碍。

  可以概括为:运动难——进行随意运动启动困难;运动少——自发、自动运动减少,运动幅度减少;运动慢——随意运动执行缓慢。患者运动迟缓,随意动作减少,尤其是开始活动时表现动作困难吃力、缓慢。做重复动作时,幅度和速度均逐渐减弱。有些会出现语言困难,声音变小,音域变窄。吞咽困难,进食饮水时可出现呛咳。有的患者起身时全身不动,持续数秒至数十分钟。 

  2.震颤。

  表现为缓慢节律性震颤,往往是从一侧手指开始,波及整个上肢、下肢、下颌、口唇和头部。典型的震颤表现为静止性震颤,就是指病人在静止的状况下,出现不自主的颤抖。主要累及上肢,两手像搓丸子那样颤动着,有时下肢也有震颤。个别患者可累及下颌、唇、舌和颈部等。每秒钟4~6次震颤,幅度不定,精神紧张时会加剧。不少患者还伴有5~8次/秒的体位性震颤。部分患者没有震颤,尤其是发病年龄在70岁以上者。 

  3.强直。

  即肌肉僵直,致使四肢、颈部、面部的肌肉发硬,肢体活动时有费力、沉重和无力感,可出现面部表情僵硬和眨眼动作减少;身体向前弯曲,走路、转颈和转身动作特别缓慢、困难。行走时上肢协同摆动动作消失,步幅缩短,结合屈曲体态,可使患者以碎步、前冲动作行走。有的患者还可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油脂脸、多汗、垂涎、大小便困难和直立性低血压,也可能出现忧郁和痴呆症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