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食用菌熟料栽培的污染原因及对策

 老刻刀 2014-11-11

食用菌熟料栽培的污染原因及对策

在食用菌生产中,大多品种为熟料栽培生产,如木耳、香菇、灵芝、真姬菇、杏鲍菇、白灵菇、滑子蘑、灰树花、杨树菇、白玉菇以及金针菇、猴头菇等,已成为发展经济和农民增收的产业性项目,发展势头喜人。但存在问题是,由于是熟料栽培,操作及程序较为繁杂,牵涉技术、经验以及设施条件不能满足等原因,使得污染率居高不下,给菇农朋友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甚至已成为制约事业发展的主要障碍。现将常见的污染原因作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供菇农朋友参考:

1、基料配比不当,氮素营养过高。为使基质营养丰富,大量加入麦麸、米糠以及豆饼、尿素等氮素物质,使基质碳氮比降至201以下,料袋内充斥较大氨味,一方面抑制菌丝生长,另一方面又招致杂菌滋生。解决方法:合理配方,将基质碳氮比调至301,最高限定在251的水平;万一加入氮类物质过多,可在装袋前进行适当堆闷,以挥发部分氮素;装袋后发现氨味较大时,可在发生蒸汽的水中加入适量甲醛,使之与氨发生中和反应,借以降氮;灭菌后发现袋内氨味较重时,应降低室温,喷洒甲醛,以达抑制和中和的目的;若氨味极重,则不予接种,应将料倒出,重新进行配料处理。

2、原料选择不严,毒素腐败并存。原料中若掺入了松、柏、杉等树种的木屑,可抑制或杀伤菌丝;或者选用的麦麸等辅料陈旧、霉变,灭菌后可导致基料整体腐败,其后果必然是接种块不萌发,或者菌丝不吃料,致使杂菌大量发生而发菌失败。解决方法:原料选择应严格,坚决杜绝不合格的原辅料进入生产。

3、原料细碎、水大,基质透气性差。实际生产中,该种原因所致失败的例子较多,同时伴生的另一问题是装料偏紧。解决方法:认真分析,对症下药。

4、灭菌迟、升温慢,袋内基料酸败。装袋速度太慢,或者装袋后迟迟不能进行灭菌,或者灭菌起始温度太低,或者升温太慢等原因,使得基料在袋内即已发生酸败,此后即使各个环节的操作十分规范,也都是“无用功”,因为菌种在酸败的基质上是不会萌发或生长的。一段时间后,各种杂菌趁虚而入,导致生产失败。解决办法:集中人力,快速装袋操作,有条件时应尽量采用机械装袋;在装袋即将完成的最后一小时,灭菌灶开始生火。待灭菌室内温度约80℃左右时,料袋也已装好,此时应立即装锅,并加大火力,使料袋袋温在12小时内达到或超过100℃,然后保持816小时。采用高压灭菌时,最好也能使灭菌室内先达到一定温度,0.15兆帕保持2-3小时。该环节的要害问题,就是必须缩短装袋操作与灭菌操作之间的距离,并且,灭菌的起始火力要大,使料袋在很短时间内达到规定温度。

5、无菌观念不强,接种带入杂菌。该类问题发生较多,往往成为污染的重要原因,其主要症结是操作人员没有经过系统、严格培训,没有从思想上建立起无菌操作观念;尤其第一次接种“马马虎虎”侥幸成功的生产者,此后的操作更是极不认真,为杂菌污染创造了良好的发生和生长条件;或者由于设施、设备等条件的限制,根本不可能达到无菌的要求,致使杂菌孢子随菌种一同进入菌袋。从而发生批量性的污染。解决方法:接种室及培养室要进行彻底消杀,接种前的熏蒸灭菌,一需药物足量,二应严格时间;操作人员用75%的酒精棉球擦试双手及暴露的手臂后再进行接种;工作期间应保持安静,不得随便进入接种室,不得随便走动、大声说话,以减少空气流动;对所有待接或已接菌袋,均应轻拿轻放,以避免菌袋撞击收缩甚至袋壁破裂;培养室及进行严格清洁及消杀外,尚应保持良好的通风,以及采取避光措施,保持空气湿度在70%左右;地面及空间应经常喷洒消杀药物;有条件时应采取必要的控温措施。

6、接种时间不适,发菌遭遇高温。计划春季出菇时,三四月份才接种,因气温渐高而易污染杂菌。计划秋季出菇时,势必在七八月份接种,则恰在高温时间段内发菌,因此,杂菌的污染也是情理之中的。因大多食用菌在5℃以上菌丝即开始萌动并缓慢生长,而大多杂菌则需15℃以上才大量发生,因此,安排春季出菇时,要尽早接种,采取自然低温的发菌管理,可减轻或避免杂菌污染。高温季节发菌时,应创造条件进行温度控制。

7、考虑成本问题,菌种接种量偏小。适当的接种率,是保证发菌成功的必要条件。有些菇农,为降低生产成本,“聪明”地降低接种率在5%左右,使得菌种萌发后难以形成“集团优势”,而迟迟不能覆盖料面,杂菌趁虚而入导致生产失败。正常的接种率应控制在10%,自产菌种时可加大到15%以上,但也不可过高。低于8%或超过20%,对发菌和出菇将会产生不利影响。

8、环境污染偏重,杂菌基数较高。培养室以及周围环境不洁净,杂菌孢子多,势必造成污染严重。解决办法:选择远离村庄、空气新鲜、地势干燥、通风良好的地块建造生产用房;或者彻底清理原培养室周边的环境,附近不得有厕所、厩舍、垃圾堆、农产品仓库等设施;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菌袋、菌糠废料等,不得随丢乱弃,须集中处理;老旧菇房、菇棚等场所,应定期进行消杀处理,以避免杂菌孢子长期积累、污染环境;对培养室应采取预防性措施,经常喷洒杀菌药物。

   9、通风严重不良,导致菌丝弱势。菌丝生长需要一定量的氧气,发菌期间,良好的通风可使菌丝迅速生长,尽早长满菌袋料面,从而占领“阵地”,使杂菌无可乘之机。生产中一般可掌握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在0.6%以下,大于0.8%时,菌丝生长则会因此而受到抑制,轻则减缓长速,重则诱使厌氧菌类杂菌滋生。实际生产中,为避免通风时室温的影响,气温高时在晚间通风,反之则应于中午时间进行;必要时,可采取机械强制通风等措施,以保证足够的氧气供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