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丽贝卡·福欧柯:不要动不动拿脑子有病说事

 昵称535749 2014-11-11
2014-11-11 08:16:17


每隔5分钟,某个地方就会有某个人提到,自己得了处理邮件强迫症,或者流感季使用洗手液强迫症,或者在一周不同日子穿不同内裤的强迫症。好吧,这个数字是捏造的。但OCD,这一强迫性官能障碍(简称强迫症)的首字母缩写,的确常常被当做有条理、干净或挑剔的同义词被滥用。

在我们的文明对话(和推特发文)中,使用精神疾病名或其缩写来夸张地形容有些无害的气质习惯和体验已非常普遍。终结这一趋势很重要,不是因为这是我无法忍受的(这是事实),也不是因为我要管东管西(我并不是);而是因为如此轻率地提及那些疾病名,忽视了疾病本身的毁灭性,并且可能成为或延续假象和误解。

强迫症(OCD):不只是条理清晰

强迫症是一种焦虑症,患上这种疾病的人会产生一种不该有的、侵入性想法(妄想),这些想法迫使他们重复执行某些行为和程序(强迫性冲动习惯),以临时缓解焦虑。然而,那些过于爱干净的家伙也常常被使用类似的词形容,令公众对强迫症这种疾病的理解变得模糊起来。

国际强迫症基金会执行主任杰夫·西曼斯基博士表示,“‘我太OCD了’这句话已经不幸地成为‘我想得太多或担心得太多’、‘我喜欢事情整洁有序’的同义词”;“在强迫症宣传周,我们试着鼓励普通民众去了解,强迫症事实上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障碍’这层意思在OCD这个概念中很重要。”

在现实中,当一个人每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有强迫性意念和行为,以至影响了他/她自己的生活时,就被诊断为强迫症。强迫症的表现是复杂多样的,很多强迫症患者并不着迷于洁净,而可能要更糟,比如会强迫性囤积东西或自我伤害。

强迫症患者给人留下了强烈嗜好整洁和卫生的一维刻板印象,或许电影和电视作品要对此负有部分责任。演员及强迫症患者支持人士伊森·S·史密斯表示,好莱坞制造了强迫症患者反复检查、洗手的形象。如今,公众人物随意开玩笑就说自己“有点强迫症”的例子比比皆是,不过另外也有些人,比如演员出身的作家玛拉·威尔逊,则已开始公开反对这样的发展趋势。

所以,如果你就是喜欢一样东西,同时又并没有真正患上相关症状,那么还是把这称作强迫症就既不准确又欠缺考虑别人的感受了。你完全可以使用其他有趣的词更恰当地表达自己的状态,比如爱挑剔、一丝不苟什么的。

创伤后压力障碍(PTSD,也称创伤后应激障碍):不只是记性不好

有没有人也注意到,以前大学生物学专业的学生总是老生常谈地坚持说,有机化学课让他们产生了创伤后压力障碍?我怀疑大学第一次获得B的成绩,除了让人感到有点丢脸外还能带来什么。人们总是太容易夸大恐怖电影、尴尬约会、考试成绩等等的影响,称它们造成创伤后压力障碍。

不幸的是,创伤后压力障碍没有那么简单。创伤后训练师、获奖提名作家及电台节目主持人米歇尔·罗森塔尔指出,“PTSD在创伤性经历引发神经生理学变化后发生,创伤性经历的幸存者感到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同时完全失去了应对能力”;“这导致大脑和身体发生生物学和化学上的变化,个人的自我认同等也发生改变”。

创伤后压力障碍的症状包括创伤性情景闪回、噩梦、心因性遗忘或情感麻木、感觉没有未来、高度警惕、不眠、内疚、记忆受损,还有更多。所以,也许红袜队连败的经历的确让人身心交疲,但过于简单地把这种感受形容为PTSD就有点无礼了。

罗森塔尔表示,当创伤后压力障碍被用来形容一场严峻的考试或体育比赛失利时,这不仅是不尊重幸存者的经历,而且也强化了漠视的态度。这样一来,此类评论就在公共场合加剧了幸存者的心理创伤,加重了他们的自责,从而使康复努力受到破坏。因为外部世界贬低创伤后压力障碍的行为,会增加幸存者内心的羞耻感、内疚感和其他负面感受。

精神分裂(Schizophrenia):不只是状态不稳定

过去多年来,医生和有关倡议者一直呼吁媒体不要在报道政客、股市、天气或体育赛事时使用精神分裂这个词,这一点对我们所有人都一样适用。虽然某些词典对“精神分裂”的二级释义是“有前后矛盾或对立的品质和态度”,但用“精神分裂”来表达这样的意思延续了对这一疾病的错误、侮辱性看法。实际上,精神分裂是一种复发性的严重疾病,会对一个人清晰思考、控制情绪、做决定、与人交往的能力造成干扰。不同病例可能会出现不同症状,包括妄想、幻觉、和记忆问题等。

早在十几年前,哈佛医学院精神病学家发表的一份报告发现,1996年到1997年间,有1740篇报刊文章提到了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的或精神分裂症患者这样的词汇,其中近三分之一使用的是这些词汇的比喻含义。报告作者总结称,“我们期待有一天,预防和教育——而不是比喻和妖魔化宣传——是新闻媒体(提及这些词汇时)向公众传达的主要信息。”

不幸的是,现在似乎仍没什么大的变化。根据斯坦福大学的神经学家帕特里克·豪斯博士的统计,2012年《纽约时报》提及“精神分裂”的时候,38%是在引用其比喻含义。

《时代》周刊已发通知建议不要使用精神分裂的隐喻用法,解释称“以轻松或比喻的口吻使用该词,除了暗示人格分裂的误解外,还看起来不顾他人感受”。

上面提到的只是我遇到最多的几个例子,其实还有更多,包括形容经常改变音乐欣赏品味为注意力缺乏症(ADD),形容突然发布推文的行为是推特妥瑞氏症(Tourette)等。

我们在日常对话中越多使用这些精神疾病名作为滑稽的自我诊断或滥用的形容词,那些真正被临床诊断患有这些疾病的人就越难大胆说话和被听到。虽然有人可能认为,与我们根本不提这些疾病的时代相比,现在可以取笑这些疾病标志着时代进步了。但我想我们可以做得更好。(观察者网王璐菲编译自美国赫芬顿邮报网站11月3日文章“Let's Stop Using Mental Illnesses as Figures of Speech”)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