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上海高中生,凭什么拿到了英国伊顿公学的百万奖学金?

 海派書鄉 2014-11-11

2014-11-11 上海新闻





什么样的学生可以成为百万精英奖学金得主?学霸们都应该看过来!

世界名中学联盟(WLSA)是一个国际间非盈利组织,致力于联合全世界的名中学资源,为精英学生搭建成长平台。

今年,WLSA的百万奖学金颁给了复旦附中学生闫呼和,英国伊顿公学校长亲自颁发奖学金,并认为闫同学获得奖金的理由有三:首先是学术成绩好,二是有专长,第三是对不同文化的适应力。



百万奖学金得主闫呼和

在10月30日世界名中学联盟(WLSA)精英奖学金成立大会上,作为联盟主席的伊顿公学校长Tony Little来到了会场,分别为两位学生颁发了人民币45万及100万元的奖学金。

当主持人念到100万奖学金得主闫呼和名字的时候,一位一米九的高个男生在大家的注目之下步伐沉稳地走上舞台,他微笑着从伊顿公学的校长手中接过奖学金证书,礼貌的等待。作为WLSA(世界名中学联盟)今年奖学金的获得者之一,闫呼和同学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向我们分享了他获奖的喜悦和成长的经历。

Tony Little在之后媒体见面会上提到,能够获得奖学金的学生应当具备的三个条件:第一具有优异的成绩和学术表现;第二,有一项专长或者爱好,实践能力方面要优秀;第三,就是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灵活性,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良好地学习和生活。若以此为标准,闫同学的表现可谓是“正中下怀”,无愧这份荣誉。


好成绩和好英语是必备

闫同学高二的时候从呼和浩特市第二中转学到复旦附中,之后开始接受国际课程教育。在校除了必修的regular courses(常规课程),每人还要指定选修两门honor courses(荣誉课程),最后学生的GPA根据必修课和指选荣誉课程算出。“我选了三门荣誉课程,加上必修的绩点是4.493,满分是4.53,”与满分只有零点几分差距的闫同学在学术成绩上就有了很大的优势。

“在校的学习给了我很多帮助”,闫呼和告诉记者,他在学校的课程包括美国历史、经济学、美国社会文化方面等课程,除此之外,还有一门来自温彻斯顿公学的课程,叫做Colloquy。“十分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老师会布置一些课题让你去构想,比如他让我们每人建立一个自己的乌托邦,学生要自己去架构国家机构、设立法律体系、年终做presentation来展示成果。”这些课程在他看来,不仅有丰富的知识教育,还让自己学会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

闫呼和除了GPA高,英语也是他的强项。在去年12月份的托福考试中,他拿到了117分,SAT的成绩也有2200分左右。闫同学告诉记者,在他5、6岁的时候,父母就开始把他送到当地的英语培训机构学习,“一直学到我初中毕业,所以从小基础打得比较好”。

高一的时候,他就利用英语优势,在学校创办了英语的广播节目,就是在那时不断的练习中,他的英语能力又得到了飞速的增长。

“刚来到复旦附中的时候,我发现我开不了口,口语也不流利了”,一段时间英语练习的缺乏曾让他的英语优势一度减弱,好在学校国际化的教学环境帮助他重拾自信。“如果语言关打通了,那么你的学习还有对异国文化的融入便也不成问题了。”


课外活动多而精,个人实力绝对加分

闫呼和在面试奖学金的时候,提到了自己在今年夏天找到的一个组织Living Positive Kenya,之后便通过该组织前往肯尼亚当地一个叫做Ngong的小镇参与了实习加志愿者的工作。“这个组织帮助当地遭到家庭抛弃的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学习健康和医疗知识,然后教会他们一技之长,最后给他们提供资金去完成商业企划,实现她们的再就业和发展。”

闫同学当时的工作在social network department,主要工作是进入贫民窟中去家访,找到具有潜力的妇女来提供帮助,并回访已经毕业的妇女提醒他们医疗检查、免疫接种,为她们建立档案等等。

闫呼和细致地为记者介绍了自己的义工经历,“我还帮助他们写作8月份的新闻稿,校对排版等等。”他所在的义工项目所管理的一个日托中心由于下雨,校舍遭到了毁坏。他就参与到了教室重建的工作里,“他们都没有黑板,于是我们买了黑漆,在墙上画出黑板的面积涂上涂料当黑板用。”做义工时,闫呼和每天6点起床,到晚上才能休息,虽然实习项目只有3周,但是到第三国家所经历的这些都让人非常难忘。

在转学来到复旦附中之前,闫呼和在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里,还担任过学校广播站站长。他坦言,他上任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广播站进行改革,“我把那种名人故事之类陈旧的节目统统砍掉了,所有成员必须重新写节目企划,规划节目时间,”当时他和辅导员老师把广播站的节目重新调整和编排,节目做得有声有色,得到了校长的支持和赞赏。

在离开高一校区的时候,他还利用暑假时间写下了《播音员指导手册》,将一年来播音稿写作、节目企划的心得写成资料,留给了后辈的学生作为参考。他用拇指和食指跟我比划了一下,“你看A4纸印出来差不多这么厚的一叠,”他的手册里不仅有如何使用音响,联系学生会等内容,还有之前的企划模板之类的,“当时印了15份,今年又翻印了,就像我留下的一个‘遗产’一样。”

高二转到复旦附中之后,他参加了许多社团活动,比如辩论队、校报社还有戏剧社。在今年的春季戏剧中,他参演了但丁的《炼狱》(The Crucible),扮演男主角普鲁克托。唱歌是闫呼和的又一爱好,“我一直坚持下来的是唱歌”,闫同学是校合唱团的一员,平时他喜欢听的流行音乐,他跟记者说“我最近比较喜欢Ed Sheeran。不过我不喜欢把爱好拿去参加比赛,一定要弄一个证书这样的”。


性格是成功的关键

“我发现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我融入地非常好”,很多中国留学生在异国求学的时候往往会碰到像是思维习惯不一致,交流障碍等问题,可是在闫呼和身上似乎并没有这种顾虑。

今年6月份到8月份,闫同学参加了哈佛大学的夏校,这也是他第一次出国。“参加哈佛夏校绝对是我一个转折性的经历”,他从洛杉矶过海关时看到了很多中国人,海关工作人都是亚裔面孔,他便暗下决心,来到美国要充分感受西方文化,不能再抱团。

于是,他认识了来自像是科威特、迪拜、卡塔尔各个国家的学生,他坦言到“我现在连科威特具体在哪我都不太清楚,但是和各国学生的交流让他很开心。”

“思维是一方面,语言也很重要”,靠着流畅的语言表达和外向的性格,闫呼和在哈佛夏校结识的异国伙伴建立起了很深的友谊。“当时我们是1点钟宵禁,我和同伴算是违规了,我们2点钟溜出去,然后5点钟又回到Annenberg 吃早餐。当时在河对面空无一人的橄榄球场彻夜聊天,聊了很多人生的问题,我觉得如果不是语言畅通是无法实现的。”

领奖时举手投足都很有规矩的闫同学,在接受外滩君的采访时,展露出了自己开朗而健谈的一面。在带领记者走到采访的地点时,一路上有不少同学和他打招呼,在电梯里他也细心地为人挡住门。

“我非常喜欢和人打交道,和人交流能给我带来很多思想上的碰撞,能够启发我很多”,闫呼和告诉记者自己比较外向,“可能也比较喜欢展现自己”,因此未来大学的专业方向想学习传播学。哥伦比亚大学是他的心之所向,不过,今年的SAT考试成绩推迟公布也让他有所担心。

在总结这个奖学金的考量标准时候说,闫呼和说WLSA奖学金的颁发不只是看学生的一个成绩有多好,“并不是说我的SAT,我的托福成绩有多高,我觉得他们看到的是一个潜力,我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而不是我达到了什么水平”,他觉得奖学金颁给自己是对于他个人一个全面的考量,不只是一个量化的成绩,“成绩固然是一方面,但是不能总把目光放在单纯的考试上,现在太多中国家长只关心成绩的东西,而事实上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能积极向上全面发展的人。”


在简单的发布仪式结束之后,Little先生同复旦附中校长郑方贤教授一起,接受了记者的访问。


伊顿公学校长Tony Little(左)和复旦附中校长郑方贤(右)

T=伊顿公学校长Tony Little

Z=复旦附中校长郑方贤


Q:Little先生刚才提到自己年轻时被伊顿录取就是获得了奖学金,由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那么您认为自己是以什么性格特质在50年前得以拿到全奖,而现在的伊顿公学在评定奖学金标准方面有没有变化?

T:先说我个人,得到奖学金幸运占很大成分。

我们挑选奖学金有3个标准:首先是学业优异;其次,有一门非常热爱的兴趣或者一技之长;然后能够适应文化和社交的转化学习。当然,中国学生必须有很好的英语水平。

对比我自己以前学习的感受,虽然拿了奖学金,但是总觉得有点格格不入,所以希望WLSA奖学金能够不仅提供奖金,还能兼顾学生的心智发展。


Q:今天颁发的奖学金有这样一个条款:获得奖学金资助赴国外深造的学生在之后要为国家服务5年。那么,伊顿得到奖学金的学生有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奖学金的发放有什么比例上的控制吗?

T: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

我们希望这些学生总体表现良好,能够快乐阳光的发展,不希望他们因为拿到奖学金而有所负担,或觉得自己有什么义务之类的。但同时,我们也会暗中观察和记录他们的表现。

在伊顿,有这样一个规定:捐赠者不能得知奖学金学生的信息。但是有意思的是,有学生在18岁之后,主动提出要知道它的资助人的信息,要求会面和感谢。——但是这必须有学生提出,赞助者本人不能知道被捐助的学生信息。

奖学金发放方面,中国和英国货币不同,很难具体说出数字。

对于伊顿来说,这280个学生被资助也是根据学生的家庭状况发放的。其中有70个学生可以拿到全额奖学金,其他学生的奖学金设定为可以支付2/3的学杂费。


Z:刚才仪式上第一位得到高中课程45万元奖学金的女孩,发放是按照三年的学费和生活费所需计算的;获得100万元奖学金的那位高三学生,是以半奖形式资助他完成接下去的前往美国读书的费用,以保障他顺利完成学业。


Q: 如果采用中国的教育方式来改变英国的考试系统会有什么后果?或者反过来?两者是否可以相互借鉴?

T:试图将一种文化的模式转换到另一种文化语境下是很危险的,比如要把中国的教育系统转移到英国,或者英国转移到中国,都是不适应的。

具体来说,我觉得英国的教育系统是可以从上海的教育中吸取经验的,特别是数学。中国的中小学生从小对数学、数字很有自信,但是英国的孩子通常都觉得自己数学不好,到了中考的时候就很头疼。


Z:但是说中国的学生从小就很喜欢数学或许也是一个假象,因为我们绝大部分的升学是靠数学来筛选的,这样导致对数学的绝对重视和训练,可是往往忽略了与年龄段适应的其它教育内容。


Q:伊顿是否有计划在中国建立国际学校?

T:不会,伊顿设立的分校应该要非常契合伊顿的精神:就是寄宿制+男校。而现在上海的国际学校是混校和走读,并且上的是IB课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