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间医生称谓

 字余 2014-11-11
     1.医生h%tj, 百拇医药

    “医生”的称呼最早起源于唐代。《唐六典·十四》有:“医生四十人。”注:“后周医正有医生三百人,隋太医有生一百二十八,皇朝置四十人。”这里的“医生”就是学医的生员。后来就演变成从事医疗工作的人的通称。如宋代范成大《书事》诗就有:“门外虽无车辙,医生卜叟犹来。”到了近代,医生成了较文雅的称呼,农村则多叫郎中、大夫、先生等。h%tj, 百拇医药

    又一说:据《新唐书·百官志》载,唐代太医署中普设“医生”一职,位在医工之下,典药之上。后衍为对医家的统称。h%tj, 百拇医药

    2.郎中h%tj, 百拇医药

    郎中最早是官名,起于战国时。宋代在医官中设有“郎”这一级,民间就开始称医生为郎中。如宋代洪迈《夷坚志·刘师道医》:“伸手求脉……妇在旁,忽鼓常笑曰:刘郎中细审此病,不可医也。”周密《武林旧事·诸色伎艺人·说药》有“杨郎中”、“徐郎中”。直到现在江西、湖南方言和吴方言中仍称中医医生为郎中。如《吴歌乙集》:“十字街口有高明郎中来一个,看好奴情郎,头上金钗拔一双。”《吴组缃小说散文集》:“请郎中开了许多药方,吃了并不见效。”“郎中”之称多见于南方,北方则多称“大夫”。h%tj, 百拇医药

    3.大夫h%tj, 百拇医药

    北方民间多叫医生为大夫,如民谚:“交了九月九,省了大夫的手。家家吃萝卜,病从何处有。”“大夫”在是一种较高的官职,春秋时大夫有上、中、下之分,到了秦汉,又有谏议大夫,唐代有御史大夫。宋代在医官中设大夫、郎、医效、祗候等。这就是说“大夫”是医官中最高的一级,后来民间把医生通称为大夫了。不过,口语中说的“大夫”,在古代多指设馆医病的医生,近代多指正规医院的医生。至于草药店或走乡串镇的医生,南方多称郎中,北方多称先生。h%tj, 百拇医药

    4.医士h%tj, 百拇医药

    医士,今天已成为医药界的一种职称,在古代则是医生的别称。如元方回《次韵仇仁近有怀见寄》诗:“但苦老身多疾痛,时呼医士问方书。”h%tj, 百拇医药

    5.医师h%tj, 百拇医药

    医师,古代为掌医事的官员。《周礼·天官·医师》:“医师掌医之政令。”后秋用作对医生的敬称。今天泛指在医疗单位负责临床医疗工作的医务人员,又是一种业务技术职称,如主任医师、主治医师等。

    6.医工qc'r, 百拇医药

    古代对医生也称“医工”,语出《黄帝内经》。汉代设置医工长,主管宫廷医事。唐代医工职位在医师之下,医生之上。后来泛称医生为医工。qc'r, 百拇医药

    7.医匠qc'r, 百拇医药

    医生古时又称“医匠”。《急就篇》卷四:“笃癃?废迎医匠。”颜师古注:“医匠,疗病之工也。”qc'r, 百拇医药

    8.先生qc'r, 百拇医药

    “先生”本意为父史。如《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何晏集解引马融曰:“先生,谓父兄。”又指老师或年老有学问的人,或妇女称自己的丈夫。方言中出于敬重,常称医生为先生。如《简明吴语方言词典》“先生”条下举例说:“勿适意,请先生看过(口伐)?”北方乡间亦把医生称为先生。qc'r, 百拇医药

    9.衙推qc'r, 百拇医药

    “衙推”原为唐代所设的官名,五代、宋时用来称操医卜星相之业的人。宋代又用于称市井医。如宋陆游《老学阉笔记》卷二“陈亚诗云:‘陈亚今年新及第,满城人贺李衙推。’李乃亚之舅,为医者也……北方人市医皆称衙推。”又称“牙槌”,似为衙推之讹。如元代古君宝《秋胡戏妻》:“怕不待要请太医看脉息,着甚么,做药钱调治,赤紧的当村里都是些打当的牙槌。”qc'r, 百拇医药

    10.杏林qc'r, 百拇医药

    医生还有个别号称杏林。传说三国时东吴有位名医叫董奉,医德也很好。他为贫穷百姓治病不收钱,但要求病人痊愈后到山上栽上几棵杏树,不到几年,满山成了杏林。后来人称那些医术精、医德也高的医生为杏林。qc'r, 百拇医药

    11.儒医qc'r, 百拇医药

    旧时称原来业儒而习医的人叫“儒医”。古人认为,儒者不可不知医。俗谚说:“秀才习医,快刀杀鸡。”意思是秀才习医学得快学得精。又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说。据考此称始于宋代。宋洪迈《夷坚甲志·谢与权医》:“有蕲人谢与权,世为儒医。”清王士?《池北偶谈·谈异五》:“文登生员刘大成以儒医耆德,为乡党所推。”qc'r, 百拇医药

    再如《山东中医药志》载:“明代著名医家黄元御“出身于诗书门第,少有奇才,且负大志,初攻儒术,后因目病误治,遂弃儒学医。以医术精湛,治多奇验,而名闻乡邑。曾行医北京、江浙,颇负盛名。”虽然“不幸早亡”,仍有《伤寒说意》等八种医学著作留传于世。中医药界,像黄元御这样在科举或仕途上受挫后改攻医学而成名者不胜枚举。qc'r, 百拇医药

    12.官医qc'r, 百拇医药

    历史上虽无官医这种称呼,却有这样一种现象,就是不少关心群众疾苦的知识分他,在居官时为群众诊治疾病,并成为一代名医。qc'r, 百拇医药

    最突出要数张仲景,官至长沙太守,在任期间经常为群众看病,并写出了名著《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受到百姓的爱戴。中医学史上称之为“张长沙”,后人又称“医圣”。又如清代医学名著《奇效医述》,就是江西清江人聂尚恒任宁化县令时,治疗疑难重病的记录。再如清代江苏溧阳人陈公亮,精于医术,在任山东海阳知县期间,听说城内“百合堂”坐堂医生李渎亭医术高明,便与之结为至友。之后,常乘公余之时至百合堂应诊,一时门庭若市,他还常常拿出钱来施舍药物,救济贫苦病人。在历史上做县令同时为百姓看病的人数不胜数。qc'r, 百拇医药

    13.赤脚医生qc'r, 百拇医药

    赤脚医生是“文化大革命”这一特定时期对农村疾病防治工作人员的称呼。“赤脚”指不脱离农业劳动。这种人员一般经过短期培训后边劳动边行医,不拿工资,由生产队记工分作报酬。所在的机构叫大队卫生室,卫生室的收入归大队所有。qc'r, 百拇医药

    14.乡村医生qc'r, 百拇医药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行政上由公社、大队改为乡(镇)村,村卫生室里的赤脚医生亦改称“乡村医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