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下药是我们常见的成语,其出自【三国志·魏书·华佗传】。 症:病症。下药:用药。 华佗,字元化,是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华佗的医术非常高明,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其以外科最为擅长。他治病很讲究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病人的情况来治病开药。一次,州里有两个官吏同时患病,都是头痛发热,便一道来找华佗医治。华佗说:一个要服泻药,一个要服发散药。这两个人听后大为不解,问道:为什么病情一样而服药却是截然不同呢?华佗解释说:一位的身体外部没有病,病是从内部伤食引起的,所以宜服泻药;另一位体内无病,病是从外部受凉感冒引起的,所以要服发散药。结果,两人各自服了不同的药,病都好了。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就把华佗这种治病方法叫做‘对症下药’,并把它引申为成语,比喻要善于区别不同的情况,正确的处理各种问题。 读后感 对症下药其实就是辨证施治,就是用辩证的思想把握全局,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治好病。现在许多中医对于中医的内涵和知识不求甚解,喜欢囫囵吞枣,喜欢拿来主义,喜欢刻舟求剑。弄不清主次,颠倒了本末,所以才会造成中医现在的局面。许多中医在那里大谈特谈中西医结合,说白了就是想借用西医的各种仪器来掩盖自己对中医的无知。真正要想把中医发扬光大,就要学习华佗的这种精神,对医术精益求精。当然,医术再精深也不过是治病救人而已,和养生不是一回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