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与苹果从树上掉落有关。据他本人叙述,他当时是在埃尔斯索普庄园的家里靠着窗台坐着,看见一个苹果从树上垂直掉下来,于是联想到引力的普适性。一个更为夸张的说法是,当时牛顿正端坐在一棵苹果树下苦思冥想,突然一个苹果落下,正好砸中了他的头,使得他的脑海中灵光乍现,刹那之间明白了引力的奥妙。无论如何,后人都愿意相信是神奇的苹果带给了牛顿神奇的灵感,由此成就了一桩千古佳话。

2009年,伦敦帝国学院的里卡多·托雷斯(Ricardo Torres)以艾萨克·牛顿的名义在美国物理学会主办的《物理》(APS Physics)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关于一个二两四钱重的苹果对脑袋的冲击力”(On the Impact of a 0.12 kg Apple with the Head)的科幻文章,以全新的角度重新解构了苹果与引力的古老传说。文章的结构完全符合一般学术论文的要求,分为引言、实验步骤与结果、结论、致谢和参考文献五部分。在引言中,虚拟的牛顿强调了苹果之于人和神的重要性,并特别指出:摘苹果的人从来没有关注过苹果落下来可能给他带来的危险性。于是牛顿设计了一个实验,测量从树上掉下来的苹果砸到人的头上所导致的痛感。经过一番数据分析,牛顿得到了如下结论:一个重二两四钱的苹果从距离头部180厘米的正上方掉下来砸中头部,会引发人一定程度的痛感,其持续时间呈指数衰减。牛顿还指出:该实验属于首创,需要找一个博士研究生对此开展更为仔细的研究。
毋庸置疑,这是一篇带有轻喜剧色彩和戏谑成份的科幻故事。它一方面反映了科学研究中那较为轻松的另一面,同时也不动声色地讥讽了很多研究人员热衷于发表的那些无病呻吟的所谓学术成果。正如《物理》期刊编辑所评论的那样:好的科学——苹果落在了牛顿的头上,而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烂的科学——苹果落在了牛顿的头上,而牛顿发表了上述文章。
当然,科学探索的角度是多维的,也许此时我们不以为然的东西,在将来的某一天会展现出它的科学意义和价值。更重要的是,那些看似不伦不类的探索本身带给科学家的乐趣和启发,有时候可能远远超出人们所在意的意义或价值。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在我们中间,有谁从小到大曾问过自己“砸在牛顿头上的苹果有多重?”这样看似很傻其实不然的问题?
2000年,俄罗斯裔的荷兰物理学家安德烈·海姆(Andre Geim)与英国数学物理学家迈克尔·贝里(Michael Berry)利用先进的磁悬浮技术将一只活蹦乱跳的青蛙戏剧性地悬浮在空中,并由此分享了当年的“搞笑诺贝尔奖”(Ig Nobel Prize)。其实这两位科学家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都是极其优秀的,贝里因发现量子力学的“贝里相位”而闻名于世,海姆则因研究二维石墨烯材料的开创性实验而与他的学生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Konstantin Novoselov)一同荣获了201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海姆是史上第一位同时获得诺贝尔奖和诺贝尔搞笑奖的科学家。

正如搞笑诺贝尔奖的创始人马克·亚伯拉罕斯(Marc Abrahams)所强调的那样:科学家的工作从本质上来说是令人沮丧的。他们试图理解一些其他人无法理解的东西。他们很多时候都会失败,但偶尔也会成功,并因此改变世界。如果你知道你的职业生涯不可避免地将在无数失败中度过,拥有幽默感会是很有帮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