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故事学中药 七

 图书 馆员 2014-11-12
 41.五加皮的故事 

说起“郅中和五加皮酒”,历史上流传一段佳话。

  在很久以前,浙江西部严州府东关镇(今建德境内)的新安江畔,住着一个叫郅中和的青年,他为人忠厚,有一手祖传造酒手艺。有一天,东海龙王的五公主佳婢来到人间,爱上了淳朴勤劳的郅中和,后结为伉丽,仍以营酒为生。五公主见当地老百姓多患有风湿病,她建议郅中和,酿造一种既能健身又能治病的酒来。经五公主指点,郅中和在造酒时加入了五加皮、甘松、木瓜、玉竹等名贵中药,并把酿出的酒取名为“郅中和五加皮酒”。此酒问世后,黎民百姓,达官贵人纷至沓来,捧碗品尝,酒香扑鼻,人人赞不绝口,于是生意越做越兴隆。由于该地属严州府东关镇,后又有人称之为“严东关五加皮酒”。

  此酒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并经久不衰。五加皮酒有舒筋骨解疲劳的功能和祛风湿强腰膝的作用,善治筋骨拘挛,手足麻木,关节酸痛,腰疼腿软等证,酒味甘香可口,且无药味,无病之人常服可健骨强身,益寿延年。近几年来,据有关科研工作者鉴定,五加皮酒天天喝一杯,能预防胆结石,能抗癌,并能降低血清胆固醇,因而享有“健康食品”的美称。    

  【药名】五加皮                         

  【别名】五加、五夹、五夹皮、南五加、南五夹、南五加皮、刺五加、刺五夹、刺五甲、加皮、真五加皮、豺漆皮、豺节皮、文章草根皮、五花根皮、木骨根皮、追风使皮、刺通皮、白刺皮、茨五甲皮、五叶路刺皮、细柱五加皮、老虎獐根皮、五花眉根皮、水面油根皮、白芦刺根皮、五加花根皮、鸡脚风根皮、五佳皮。                      

  【药性】辛、苦,温。归肝、肾经。                
  【功效】祛风除湿,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利水消肿。        
  【应用】 


  1.风湿痹证 本品辛能散风,苦能燥湿,温能祛寒,且兼补益之功,为强壮性祛风湿药,尤宜于老人及久病体虚者。治风湿痹证,腰膝疼痛,筋脉拘挛,可单用或配当归、牛膝、地榆等,如五加皮酒(《本草纲目》);亦可与木瓜、松节同用,如五加皮散(《沈氏尊生书》)。 

  2.筋骨痿软,小儿行迟,体虚乏力 本品有温补之效,能补肝肾,强筋骨。又常用于肝肾不足,筋骨痿软者,常与杜仲、牛膝等配伍,如五加皮散(《卫生家宝》);治小儿行迟,则与龟甲、牛膝、木瓜等同用,如五加皮散(《保婴撮要》)。

  3.水肿,脚气肿痛 本品能温肾而除湿利水。治水肿,小便不利,每与茯苓皮、大腹皮、生姜皮、地骨皮配伍,如五皮散(《和剂局方》);若寒湿壅滞之脚气肿痛,可与远志同用,如五加皮丸(《瑞竹堂经验方》)。        
  【用法用量】煎服,5~10g;或酒浸、入丸、散服。

42.桑寄生的故事          

  从前,有个财主家的儿子得了风湿病,腰膝酸痛、行动艰难。一连好几年他都瘫倒在床上,医生也没有办法治。

  财主听说南山有个药农,就让药农给他儿子送药医治。由于南山远在二十里地之外,所以,财主就指派一个小长工,隔两天去取一次药。可是,药农一连换了好几种药草,财主的儿子也不见效。 

  这年冬天多雪,一下起来就是几天几夜。小长工每次取药,都得在一尺多深的雪地上来回走四十里路。有一天实在太冷,小长工身上的衣服又单薄,冻得他浑身打颤。俗话说:“捧人碗,受人管”,取不回药来,是没法交差的。小长工在村外站了半天,忽然看见一棵老桑树的空树洞里,长出一些小树枝条。他想:这不是很像财主儿子吃的药吗?反正他吃什么也不见好,就给他弄点这个拿回去顶药算啦。于是,他爬到树上,撅起几根小树枝。然后,他偷偷跑到一个小伙伴家中,把树枝切成节儿,用纸包好。小长工在那里暖和了一会儿,又帮人干了些零活,估计工夫差不多了才回到财主家。 

  财主也不知道纸包里是什么,他照样让人煎给儿子喝了。小长工一看骗过了财主,以后就照“方”抓“药”,每隔两天撅一把桑树上的细枝条回来。
冬天过去了,春暖雪化。财主的儿子,居然好了。

  南山的药农听说后很奇怪:“一冬天没来取药,他吃什么好的呢?”药农很想认认这种药,就来找财主。他刚走到财主门外,正碰见小长工。小长工生怕药农见了财主后,自己就露馅了,准得挨打,急忙把前后经过讲了出来,并说:“大叔,你千万别对财主讲啊!” 

  药农笑道:“那好,可是你得告诉我,到底给他儿子吃什么来的。”

  “树枝子呗。”

  “什么树的枝子?”

  “就是村头那棵老桑树啊!”

  “没听说过桑树的枝子能治瘫病啊!你带我看看去。”

  小长工带着药农来到村外。药农上树一看,原来在老桑树的空洞里,长着一种像槐树叶子的东西。他便采了一些下来,说:“我先试试再说。”

  药农用这种树枝子一试,果真治好了几个风湿病病人。后来,人们因为这种小树枝子生在桑枝上,就给它取了个名字——“桑寄生”。

  【药名】桑寄生                         

  【别名】茑、寓木、宛童、桑上寄生、寄屑、寄生树、寄生草、茑木、冰粉树、蠹心宝。      

  【药性】苦、甘,平。归肝、肾经。        
  【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元。

  【应用】                             
  1.风湿痹证,腰膝酸软,筋骨无力 本品苦能燥,甘能补,祛风湿又长于补肝肾、强筋骨,对痹证日久,伤及肝肾,腰膝酸软,筋骨无力者尤宜,常与独活、杜仲、牛膝、桂心等同用,如独活寄生汤(《千金方》)。

  2.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 本品能补肝肾,养血而固冲任,安胎。治肝肾亏虚,月经过多,崩漏,妊娠下血,胎动不安者,每与阿胶、续断、当归、香附等配伍,如桑寄生散(《证治准绳》);或配阿胶、续断、菟丝子,如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

  3.头晕目眩 本品尚能补益肝肾以平肝降压,用于高血压病头晕目眩属肝肾不足者,可与杜仲、牛膝等药配伍。                 
  【用法用量】煎服,9~15g。

43.狗脊的故事          

   中药“金毛狗脊”以四川青城出产的最为地道。关于这味药,有一个人与狗的情深意重的传奇故事。 

  传说很早以前,青城山下有个名叫张方的人,养了一只聪敏驯服的黄狗,名叫“阿黄”,每日进进出出都和主人在一起。一天,张方在外饮酒后,提灯笼回家,经过一片沼泽地时,竟醉倒在草丛里。灯笼里的烛火,燃着了身边的枯草,“阿黄”急得“汪汪”直叫,急忙跑向旁边的水坑,用爪子沾了水,洒在张方的脸上。张方惊醒过来,看到草丛中火仍在烧,便折下树枝,把火扑灭。然后感激地吻了一下“阿黄”的脸,带它回家。     

  又一次,张方因为夜里摸黑赶路,掉进一口很深的枯井里, “阿黄”又直急得“汪汪”叫,一直在井边守到天亮。当有个人经过这里时,“阿黄”便跑过去瞌头求救。那人到井边一看,发现了井下的张方。张方说:“请你把我救出来!我把衣袋里的十元钱给予您作酬劳。”那人说:“您如果把黄狗给我,我就救您上来。”张方说:“这狗是我的命根子,我不能送给您。钱如果不够,就给一二百元也可以。”那人说:“不把狗送给我,你就别想出井。”

  眼看要成了僵局,“阿黄”听了,走到井边,伸出头来,向张方摇了摇头。张方懂得“阿黄”的心思,就对那人说:“好吧,我把'阿黄’送给您,快救我上来!”那人才把张方救了上来,并用绳子系了“阿黄”,把“阿黄”带走了。过了三天,“阿黄”在夜里悄悄跑了回来。张方亲吻着“阿黄”,高兴极了!   一天夜里,家里进了贼,“阿黄”猛地跃起,咬住贼的手,贼力气大,竟用匕首刺穿了“阿黄”的喉头,鲜血顿时涌了出来。张方醒后高喊抓贼,邻居们闻声赶来,把贼捉住送到官府治罪。他们走后,张方挣扎着爬起来,一眼看到“阿黄”死在血泊里,心疼得放声大哭。      张方含泪埋藏了“阿黄”。每隔几天,他就去坟地看看。一个月后,见“阿黄”的坟头上长出了一株草,草叶上有密密麻麻的黄毛,很像“阿黄”。张方便拔起这草,放在鼻边闻着,一阵异香,浑身舒畅,他患病的腰部的伤痛仿佛好了不少。他想:一定是“阿黄”送这药来给我治腰伤了。于是,就将这草连根拿回家去煎了吃。第二天,腰伤果然痊愈了。因为这草像死去的“阿黄”,所以便取名为“金毛狗脊草”,也就是现代称谓的“狗脊”了。

  【药名】狗脊                          

  【别名】金毛狗脊、金毛狗、金狗脊、金毛狮子、猴毛头、黄狗头、百枝、狗青、强膂、扶盖、扶筋、苟脊、毛狗儿、金丝毛、金扶筋、金猫咪。                           

药性】苦、甘,温。归肝、肾经。                
  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
  应用】                            
  1.风湿痹证 本品苦温能温散风寒湿邪,甘温以补肝肾、强腰膝、坚筋骨,能行能补,对肝肾不足,兼有风寒湿邪之腰痛脊强,不能俯仰者最为适宜。常与杜仲、续断、海风藤等配伍,如狗脊饮(《中国医学大辞典》);与萆薢、菟丝子同用,以治腰痛,如狗脊丸(《圣惠方》)。 
  2.腰膝酸软,下肢无力 本品有补肝肾,强腰膝之功,又能治肝肾虚损,腰膝酸软,下肢无力者,可配杜仲、牛膝、熟地、鹿角胶等。
  3.肾虚不固,遗尿尿频,带下清稀 本品又有温补固摄作用。治肾虚不固之尿频、遗尿,可与益智仁、茯苓、杜仲等配伍;若冲任虚寒,带下过多清稀,宜与鹿茸、白蔹、艾叶同用,如白蔹丸(《普济方》)。           
  此外,狗脊的绒毛有止血作用,外敷可用于金疮出血。        
  用法用量】煎服,6~12g。
  使用注意】肾虚有热,小便不利或短涩黄赤者慎服。

44.千年健的故事          

  关于千年健,曾流传过这样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相传,曾经有个妖精,心地非常善良,经常帮助人们,因此触犯了妖规,而被其他妖精排斥。但是他并不孤独,他化作了人形,大家也不知道他是妖精,所以不会畏惧他,相处的很融洽。一次偶然的机会,与来到凡间偷玩的仙女相识了,并且很快坠入爱河。后来,玉帝知道了这件事,勃然大怒,要把仙女贬下凡间。但是,王母娘娘平时最喜爱她,也最疼她,就替她向玉帝求情,给她一次改过的机会。玉帝也不忍心就这样把女儿贬下凡间,于是就把她囚禁起来,防止她再次私下凡间。俩人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见面,但彼此却非常思念。后来妖精一打听,才知道仙女是被囚禁起来了。                      

  随着时光的推移,妖精对仙女的思念与日俱增,他想方设法要见到她。他不断地钻研究妖道,想尽千方百计要见到仙女。功夫不负有心人,过了一千年,妖精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见到仙女的禁术。他对一种用于治疗风湿的植物施法,这种植物的叶子就会出现仙女的身影,他们之间就能看到对方,还能够对话。但是妖精这样做会消耗一千年的修行,并且这个法术只能维持半天。即使是这样,妖精也很满足了,至少一千年还能见一面。于是,每一千年,妖精和仙女都会见上一面。所以,人们就给这种植物取了个名字叫“千年健”。         

  【药名】千年健                         

  【别名】一包针、千年见、团芋、千颗针、湾洪、绫丝线。                   

  【药性】苦、辛,温。归肝、肾经。     

  【功效】祛风湿,强筋骨。

  【应用】风寒湿痹,腰膝冷痛,拘挛麻木,筋骨痿软 本品辛散苦燥温通,既能祛风湿,又能入肝肾强筋骨,颇宜于老人。治风寒湿痹,腰膝冷痛,下肢拘挛麻木,常与钻地风相须为用,并配牛膝、枸杞子、萆薢、蚕沙等酒浸服(《本草纲目拾遗》)。

  【用法用量】煎服,4.5~9g;或酒浸服。              

  【使用注意】阴虚内热者慎服。

  45.雪莲花的故事(附药:天山雪莲)     

  很久以前,天山上住着一个非常美丽的仙女。因为在天宫时,她非常想念自由自在的生活,以至于在侍奉王母时走神,被贬下凡间。天宫没有安排她去条件比较好的地方,而是把她贬到了非常寒冷的天山顶上,不让她和凡间的人说话。
  仙女在寒冷的雪山上孤独地生活。一天,天山顶上忽然闯进了一个小伙子。仙女见小伙子满面愁容,他身上的衣服因终日跋山涉水而破烂不堪。尽管这样,仍然无损小伙子英俊非凡的外表。仙女倾慕眼前这个小伙子,想暗中帮助他开心起来。                       

  小伙子名叫阿合曼,是天山脚下的牧民。他的妻子得了一种怪病,浑身发热,四肢无力,脸色煞白,浑身还长有大小不一的紫斑。阿合曼焦急万分,请了好多医生来看病,但医生都摇头说这病没得治,叫他早早准备后事。可阿合曼不相信,他用尽所有的力量到处寻找药方。就这样拖了半年多,小伙子听草原上一位老人讲,天山上经常有异光出现,每当异光出现后都会有一朵雪白美丽,像荷花一样的花开放,人们把这花叫做雪莲。

  传说雪莲花与西王母有关。每当王母沐浴时,就有一朵雪莲溢出浴缸,而那时天山上就会有异光出现。雪莲是天山的神物,不要说吃上一口,就是放在鼻下闻上一闻,也会神清气爽,百病不侵。老人最后对小伙子说:“要想救你妻子的命,不妨到天山上试一试运气"。阿合曼安置好妻子,背上干粮,顶风冒雪地爬上雪山。就这样,阿合曼闯入了仙女的生活。仙女暗地里听他说话,明白了他是想救妻子才来天山寻找雪莲的。尽管有些失望,但仙女还是被小伙子的真诚所感动,决定先试探这年轻人一下。于是,她把自己打扮了一番,不顾天宫的禁律,现出了自己的身形。这倒把阿合曼吓了一跳,他做梦也没想到,一位仙女会突然出现在他面前。只见那仙女面容俏丽,肌肤白皙,身穿华贵的衣裙。仙女对他说:“只要你答应我一个条件,你就会得到雪莲,救活你的妻子”。阿合曼一脸惊讶,点头说:“美丽的仙女,只要我能做到,我会答应你的。”仙女说:“我要你得到雪莲救活你妻子后,就必须赶快抛弃她,然后和我成亲,你能做到吗?”阿合曼听完大惊失色,他想了一会儿,神情坚毅地说:“不!尊敬的仙女,我不能答应你的条件。我和妻子的结合是上天安排好的,我不能因为得到雪莲就抛弃她,那样的话,就是让我们活着,也是生不如死。”仙女见他这样说,就问:“难道你嫌我没有你妻子漂亮吗?”阿合曼摇了摇头。仙女又问:“难道你以为我没有她富有和高贵?”阿合曼也摇头。仙女叹了口气,说:“真想不到,人间的情意要比天宫深出许多,你宁可冒着找不到雪莲的危险,也不愿抛弃你的妻子。也罢!为了人间能有你这样感人的真情厚意,我就成全你。”说完话,仙女身上忽然泛起万道霞光,慢慢地变成了一朵美丽的雪莲花。看到眼前的情景,小伙子惊呆了。过了好久,才用颤抖的手慢慢摘了几片雪莲花瓣,小心翼翼地放入怀中。
  下山后,阿合曼把雪莲花瓣喂给妻子吃,果然,妻子慢慢地好了起来。后来,人们发现天山的雪地上开满了美丽的雪莲花。

  有人说,天山上的雪莲就是那个仙女幻化的,而这种神奇的植物也被老百姓看成是坚贞爱情的象征。 

  【药名】雪莲花                         

  【别名雪莲、雪荷花、大拇花、大木花大苞雪莲、荷莲、优钵罗花。             

  【药性】甘、微苦,温。归肝、肾经。       
  【功效】祛风湿,强筋骨,补肾阳,调经止血。
  【应用】                            
  1.风湿痹证 本品苦燥温通,甘而能补,既能祛风湿,又能补肝肾、强筋骨,尤宜于风湿痹证而寒湿偏盛,及风湿日久,肝肾亏损,腰膝软弱者。可单用泡酒服,或与五加皮、桑寄生、狗脊等同用。  
  2.肾虚阳痿 本品能补肾壮阳,治肾虚阳痿,腰膝酸软,筋骨无力,可单用或与冬虫夏草酒浸饮。 
  3.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崩漏带下 本品能补肾阳,调冲任,止血。治下元虚冷,寒凝血脉之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崩漏带下,可单用蒸服,或与党参等炖鸡食。                   
  用法用量】煎服,6~12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附药:天山雪莲                         

  天山雪莲,又名雪荷花,当地维吾尔语称其为塔格依力斯。属菊科凤毛菊,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新疆特有的珍奇名贵中草药;生长于天山山脉海拔4000左右的悬崖陡壁之上、冰渍岩缝之中;那里气候奇寒、终年积雪不化,一般植物根本无法生存,而雪莲却能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和空气稀薄的缺氧环境中傲霜斗雪、顽强生长。这种独有的生存习性和独特的生长环境使其天然而稀有,并造就了它独特的药理作用和神奇的药用价值,人们奉雪莲为“百草之王”、“药中极品”。本品性味微苦,温。功能温肾助阳,祛风胜湿,通经活血。适用于风寒湿痹痛、类风湿性关节炎,小腹疼痛,月经不调。煎服,36g,水煎或酒浸服。外用适量。孕妇禁用。

46.广藿香的故事         

  很久以前,深山里住着一户人家,哥哥与妹妹霍香相依为命。后来,哥哥娶亲后就从军在外,家里只有姑嫂二人。平日里,姑嫂相互体贴,每天一起下地,一块儿操持家务,日子过得和和美美。一年夏天,天气连日闷热潮湿,嫂子因劳累中暑,突然病倒。只见她发热恶寒、头痛恶心、倦怠乏力,十分难受。霍香急忙把嫂子扶到床上,说:“您恐怕是中了暑,治这种病不难,咱家的后山上就有能治这种病的香味药草。让我赶快上山去把它采来,早日治愈你的病。”嫂子念小姑年轻,出门不便,劝她别去。霍香却全然不顾,执意进了深山。
  霍香一去就是一天,直到天大黑时才跌跌撞撞回到家里。只见她手里提着一小筐药草,两眼发直,精神萎靡,一进门便扑倒在地,瘫软一团。嫂子连忙下床将她扶坐床上,询问缘由,才知她在采药时,不慎被毒蛇咬伤了右脚,中了蛇毒。嫂子听后顿时神情紧张,赶紧脱下霍香右脚的鞋袜。只见在霍香的脚面上有两排蛇咬的牙印,右脚又红又肿,连小腿也肿胀变粗了。嫂子一面惊叫,一面抱起霍香的右脚,准备用嘴从伤口处吮吸毒汁。但霍香怕嫂子中毒,死活不肯。等乡亲们听见嫂子的呼救将郎中找来时,却为时已晚。

  嫂子用小姑采来的药草治好了病,并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埋葬了霍香。为牢记小姑之情,嫂子便把这种有香味的药草亲切地称为“霍香”,并让大家把它种植在房前屋后、地边路旁,以便随时采用。从此“霍香”草的名声越传越广,治好了不少中暑的病人。因为是药草的缘故,久之,人们便在霍字头上加了一个“草”头,将霍香写成了“藿香”

  【药名】广藿香                         

  【别名】广藿香,土藿香,枝香,川藿香,正香,肇庆香,禄步香,海藿香,海南藿香,石牌藿香,要高藿香,湛江藿香,鲜藿香,野藿香,排香草,兜娄婆香,钵怛罗香,玲珑霍去病。          

  【药性】辛,微温。归脾、胃、肺经。      
  【功效】化湿,止呕,解暑。

  【应用】                            
  1.湿浊中阻,脘腹痞闷 本品气味芳香,为芳香化湿浊要药。又因其性微温,故多用于寒湿困脾所致的脘腹痞闷,少食作呕,神疲体倦等症,常与苍术、厚朴等同用,如不换金正气散(《和剂局方》)。

  2.呕吐 本品既能芳香化湿浊,又能和中止呕。故以治湿浊中阻所致之呕吐最为捷要。常与半夏、丁香等同用,如藿香半夏汤(《和剂局方》)。若偏于湿热者,配黄连、竹茹等;妊娠呕吐,配砂仁、苏梗等;脾胃虚弱者,配党参、白术等。

  3.暑湿表证,湿温衩起,发热倦怠,胸闷不舒;寒湿闭暑,腹痛吐泻 本品既能化湿,又可发表解暑。治暑湿表证,或湿温初起,湿热并重,发热倦怠,胸闷不舒,多与黄芩、滑石、茵陈等同用,如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治暑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而致恶寒发热,头痛脘闷,腹痛吐泻的寒湿闭证,常配伍紫苏、厚朴、半夏等,如藿香正气散(《和剂局方》)。

  【用法用量】煎服,5~10g。鲜品加倍。

48.苍术的故事         

  茅山观音庵有个会看病的老尼姑,她懂得不少中草药,在附近很有名气。山里山外的人害了病,常到观音庵求医。老尼姑自己并不采药,她把这活儿派给一个小尼姑。小尼姑每天都照着老尼姑所说漫山遍野地去采药,至于什么药草能治什么病,她就一窍不通了。老尼姑很贪财,谁给的钱多,她就给谁下好药;钱少的,她就用些不济事的野草去蒙骗人家。小尼姑看着不公平,可是因为她自己并不认识药,只能干着急。
  有一天,一个穷人来求药,这人一个钱也没有。老尼姑问也不问,硬把那人赶走了。
  小尼姑十分气忿,她偷偷从屋里抓了一把开白花的药草,追到庵外,唤住那个人说:“大哥,你先拿回去吃吃看。”
  可是,等那人一走,小尼姑的心又不安了:“那人到底有什么病,给的药草能治他的病吗?千万别吃坏了人呀!”
  谁知过了些日子,那个穷人来到观音庵,竟找到老尼姑千恩万谢说:“多亏你们那位少菩萨,她把我爹害了多年的足膝软瘫病治好了。”

  老尼姑十分奇怪,庵里没有治那种病的药呵!就审问小尼姑:“你偷了我的什么药?快说!”。

  小尼姑也弄不清这是怎么回事,后来留心一查,才明白:原来那开白花的叫苍术,不是老尼姑叫她采的,大概是自己采药时没小心裹进了药篮子,又被老尼姑当成没用的野草扔到一边了。从此,小尼姑知道苍术可以治病。                           
  过了些日子,小尼姑受不了老尼姑的气,逃出观音庵回家还俗了。从此就靠挖苍术为生,不光治好了许多足膝软瘫的病人,慢慢又知道,苍术还能治呕吐、腹泻等几种病呢。                

  【药名】苍术                          

  【别名】山精、赤术、马蓟、青术、仙术、茅术、南苍术、穹窿术、和苍术、东苍术。

  【药性】辛,苦,温。归脾、胃、肝经。     

  【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

  【应用】                   

  1.湿阻中焦证,脘腹胀满,泄泻,水肿 本品苦温燥湿以祛湿浊,辛香健脾以和脾胃。对湿阻中焦,脾失健运而致脘腹胀闷,呕恶食少,吐泻乏力,舌苔白腻等症,最为适宜。常与厚朴、陈皮等配伍,如平胃散(《和剂局方》)。若脾虚湿聚,水湿内停的痰饮或外溢的水肿,则同利水渗湿之茯苓、泽泻、猪苓等同用,如胃苓汤(《证治准绳》)。若湿热或暑湿证,则可与清热燥湿药同用。

  2.风湿痹痛,脚气痿躄 本品辛散苦燥,长于祛湿,故痹证湿胜者尤宜,可与薏苡仁、独活等祛风湿药同用,如薏苡仁汤(《类证治裁》)。若湿热痹痛,可配石膏、知母等清热泻火药,如白虎加苍术汤(《普济本事方》),或与黄柏、薏苡仁、牛膝配伍合用,用于湿热痿证,即四妙散(《成方便读》)。若与龙胆草、黄芩、栀子清热燥湿药同用,可治下部湿浊带下、湿疮、湿疹等。

  3.风寒感冒 本品辛香燥烈,能开肌腠而发汗,祛肌表之风寒表邪,又因其长于胜湿,故以风寒表证挟湿最为适宜,常与羌活、白芷、防风等同用,如神术散(《和剂局方》)

  4.夜盲,眼目昏涩 本品尚能明目,用于夜盲症,眼目昏涩。可单用,或与羊肝、猪肝蒸煮同食。

  【用法用量】煎服,5~10g。                   

  【使用注意】阴虚内热,气虚多汗者忌用。

  【鉴别用药】苍术、藿香、佩兰均为芳香化湿药,具有化湿之力,用于湿阻中焦证。但苍术苦温燥烈,可燥湿健脾,不仅适用于湿阻中焦,亦可用于其它湿邪泛滥之症;而藿香、佩兰性微温或平,以化湿醒脾为主,多用于湿邪困脾之症。

47.佩兰的故事          

  从前,有一户人家,哥哥从军在外,家里只有姑嫂二人,嫂子叫佩兰,小姑叫藿香。佩兰十分疼爱妹妹,藿香也很体贴嫂子。两人每天一块儿下田干活,一块儿操持家务,从来也没有闹过别扭。
  一年夏天,嫂子不幸中了暑热,只觉得头痛眩晕,心悸恶心。藿香急忙把嫂子扶到床上说:“哥哥在家时,教我认识过两种祛暑解热的药草,我上山挖些回来,煎汤给你喝吧!”“那可不成!”佩兰拉住妹妹的手说:“你一个女孩子家,怎么能单独出门儿呢?”藿香一心想赶快把嫂子的病治好,不管她怎么劝说,还是换上哥哥的旧衣裳,女扮男装,进山去了

  佩兰深恐妹妹有什么闪失,两眼紧盯着房门,一直盼到天黑,才看见妹妹的影儿。佩兰才松了一口气,却见藿香两眼发直,四肢无力,一进门就跌倒在地。佩兰挣扎着身子,忙下床去搀藿香:“妹妹呀!妳这是怎么啦?”藿香有气无力地说:“我被毒蛇咬了。”嫂子吓得急忙问道:“咬了哪儿啦?”“这儿……”藿香说着指了指脚。佩兰赶紧扒下藿香的鞋袜,看见妹妹的脚面又红又肿,连小腿也肿得变粗了。”哎唷!这还得了,得赶紧把毒血吸出来才成啊!“嫂子,别吸了,怕你也要中毒啊!”藿香哭着推开嫂子。佩兰紧紧握住妹妹的脚,说道:“要死咱俩一块儿死,要活咱俩一块儿活。没了妹妹,我一个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第二天,邻居们发现姑嫂二人都躺在地上,急忙抢救。可是,藿香已经死了,佩兰也只剩下最后一口气。佩兰从身边的小筐里拿出两株药草,哭着说:“乡亲们,我妹妹挖回来的这种草,是我们家祖传下来治暑热的,一直还没起过名字。这圆叶粗茎的,能祛暑湿,治疗头痛发热、腹胀胸闷,还能止呕、止泻,就叫“藿香”吧!这种尖叶细茎的,主治暑湿内阻、头昏呕吐,就叫“佩兰”吧……”话还没说完,佩兰也咽了气。

  邻居们无不感动。大家把姑嫂二人埋葬后,又将两种祛暑的药草培植起来。从此,人们一看到藿香和佩兰这两种药草,就想起当年那对感情深厚的姑嫂。

  【药名】佩兰                          

  【别名】兰草、水香、都梁香、大泽兰、燕尾草、燕尾香、香水兰、香草、醒头草、省头草、女兰、兰泽、圆梗泽兰。                        

  【药性】辛,平。归脾、胃、肺经。        

  【功效】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发表解暑。

  【应用】                            

  1.湿阻中焦,脘痞呕恶 本品气味芳香,其化湿和中之功与藿香相似,治湿阻中焦之证,每相须为用,并配苍术、厚朴、蔻仁等,以增强芳香化湿之功。

   2.口中甜,口臭,多涎 又因其性平,芳香化湿浊,醒脾开胃,去陈腐,用治脾经湿热,口中甜腻、多涎、口臭等的脾瘅症,可单用煎汤服,如兰草汤(《素问》),或配伍黄芩、白芍、甘草等药。

  3.暑湿表证、湿温初起,发热倦怠,胸闷不舒 本品化湿又能解暑,治暑湿表证,常与藿香、荷叶、青蒿等同用;若湿温初起,可与滑石、薏苡仁、藿香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30g。鲜品加倍。
48.苍术的故事         

  茅山观音庵有个会看病的老尼姑,她懂得不少中草药,在附近很有名气。山里山外的人害了病,常到观音庵求医。老尼姑自己并不采药,她把这活儿派给一个小尼姑。小尼姑每天都照着老尼姑所说漫山遍野地去采药,至于什么药草能治什么病,她就一窍不通了。老尼姑很贪财,谁给的钱多,她就给谁下好药;钱少的,她就用些不济事的野草去蒙骗人家。小尼姑看着不公平,可是因为她自己并不认识药,只能干着急。
  有一天,一个穷人来求药,这人一个钱也没有。老尼姑问也不问,硬把那人赶走了。
  小尼姑十分气忿,她偷偷从屋里抓了一把开白花的药草,追到庵外,唤住那个人说:“大哥,你先拿回去吃吃看。”
  可是,等那人一走,小尼姑的心又不安了:“那人到底有什么病,给的药草能治他的病吗?千万别吃坏了人呀!”
  谁知过了些日子,那个穷人来到观音庵,竟找到老尼姑千恩万谢说:“多亏你们那位少菩萨,她把我爹害了多年的足膝软瘫病治好了。”

  老尼姑十分奇怪,庵里没有治那种病的药呵!就审问小尼姑:“你偷了我的什么药?快说!”。

  小尼姑也弄不清这是怎么回事,后来留心一查,才明白:原来那开白花的叫苍术,不是老尼姑叫她采的,大概是自己采药时没小心裹进了药篮子,又被老尼姑当成没用的野草扔到一边了。从此,小尼姑知道苍术可以治病。
  过了些日子,小尼姑受不了老尼姑的气,逃出观音庵回家还俗了。从此就靠挖苍术为生,不光治好了许多足膝软瘫的病人,慢慢又知道,苍术还能治呕吐、腹泻等几种病呢。                

  【药名】苍术                          

  【别名】山精、赤术、马蓟、青术、仙术、茅术、南苍术、穹窿术、和苍术、东苍术。

  【药性】辛,苦,温。归脾、胃、肝经。     

  【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

  【应用】                   

  1.湿阻中焦证,脘腹胀满,泄泻,水肿 本品苦温燥湿以祛湿浊,辛香健脾以和脾胃。对湿阻中焦,脾失健运而致脘腹胀闷,呕恶食少,吐泻乏力,舌苔白腻等症,最为适宜。常与厚朴、陈皮等配伍,如平胃散(《和剂局方》)。若脾虚湿聚,水湿内停的痰饮或外溢的水肿,则同利水渗湿之茯苓、泽泻、猪苓等同用,如胃苓汤(《证治准绳》)。若湿热或暑湿证,则可与清热燥湿药同用。

  2.风湿痹痛,脚气痿躄 本品辛散苦燥,长于祛湿,故痹证湿胜者尤宜,可与薏苡仁、独活等祛风湿药同用,如薏苡仁汤(《类证治裁》)。若湿热痹痛,可配石膏、知母等清热泻火药,如白虎加苍术汤(《普济本事方》),或与黄柏、薏苡仁、牛膝配伍合用,用于湿热痿证,即四妙散(《成方便读》)。若与龙胆草、黄芩、栀子清热燥湿药同用,可治下部湿浊带下、湿疮、湿疹等。

  3.风寒感冒 本品辛香燥烈,能开肌腠而发汗,祛肌表之风寒表邪,又因其长于胜湿,故以风寒表证挟湿最为适宜,常与羌活、白芷、防风等同用,如神术散(《和剂局方》)

  4.夜盲,眼目昏涩 本品尚能明目,用于夜盲症,眼目昏涩。可单用,或与羊肝、猪肝蒸煮同食。

  【用法用量】煎服,5~10g。                   

  【使用注意】阴虚内热,气虚多汗者忌用。

  【鉴别用药】苍术、藿香、佩兰均为芳香化湿药,具有化湿之力,用于湿阻中焦证。但苍术苦温燥烈,可燥湿健脾,不仅适用于湿阻中焦,亦可用于其它湿邪泛滥之症;而藿香、佩兰性微温或平,以化湿醒脾为主,多用于湿邪困脾之症。

49.厚朴的故事(附药厚朴花)     

  相传,几百年以前,厚朴树本是上帝最宠爱的长子。

  一次,上帝带着长子在考察疆域,了解民情,游山玩水时途经东乡。路过长岭岗时,英俊潇洒、情窦初开的太子,被东乡朴实的乡风民情,美丽的大自然风光所陶醉。当他正要随父皇起驾时,发现在翠竹掩映,挂满大红柿子的树旁的吊脚楼上,一群土家姑娘在纺纱、绣花,编织西蓝卡普。姑娘们开心的、毫无拘谨银铃般的笑声,洒脱自如且优雅的举止,颜如桃花满月般的面容深深吸引住了他。他看到,虽是在这荒山野岭,但姑娘们举手投足妩媚秀雅,身材窈窕,步履轻盈,款款细语,落落大方。太子蓦然感觉到,这白云深处的木屋吊脚楼,比自己居住的天宫更舒适自由,姑娘们比身边的仙女更多情美丽,他当即请示父皇要留下来。父皇一听,觉得这简直是天方夜潭,自己年事已高,这次带他出来巡游,原本是要开拓他的眼界,回去就要传位给他。几个皇子中数他最聪明,具有镇疆治国的鸿鹄大志和能力。再说皇帝的长子,百姓的么儿,就算他是阿斗也不能把他留在这穷乡僻壤,拉屎不生蛆的地方。但是太子的决心已定,怎么也不肯再回到皇宫。父皇气急了,一挥手就把儿子变成了一棵厚朴树放在了木屋旁的田里,心想,让他经受山风苦雨的洗刷,让他遭受严寒贫瘠地考验,让他对这群野丫头可望而不可及。心想让他经受这样的磨难后,再接他回宫接任大位,他一定会从命的。

  天上一天,地下一年。回宫的上帝吃不香睡不着,整日牵挂着儿子。于是派遣天兵天将到长岭岗接太子回宫。天兵天将看见太子化的大树经过人间烟火熏陶,已置根于深深的泥土里,长得郁郁葱葱,和山村木屋浑然一体。太子表示,坚决不回去,要留下与山姑土家人为伴。天兵天将和太子本是铁哥们,见太子深爱着这方土地,深爱着这木楼里的姑娘,不忍心强迫太子回宫,于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成全了太子的心愿让他留在了人间。临行时,天兵天将问太子有什么要帮助的,太子看了看身边的人们,对哥们说:“他们虽然很贫穷,但很勤劳,你们有什么办法来帮助他们?”天兵天将说“我们是神仙,他们是凡人,就是有神丹妙药也不能直接送给他们,要经过一种转换,要让他们经过勤劳才能获取。”太子一听觉得有理,连忙与天兵天将商量办法。最后太子决定,让天兵天将把上帝御赐的让他们在途中急用的仙丹留下来,普助人间。天兵天将觉得有理,于是告诉太子,仙丹只能经过他的身体后,再变换成另一种物质,让山民通过劳作才能获取,以帮助他们解除疾苦,达到幸福快乐地生活的目的。
  就在太子满心高兴地接受仙丹的时候,天兵天将却拉住太子的手哭了。天兵天将说“在天宫,你贵为太子,但你从不把我们不当下人看,而是把我们当哥们,亲如手足。今天你已经违反天条,遭受了凡尘之苦,但还可以随我们回到天上,享受荣华富贵,回到从前。如果你现在一接过仙丹,你就再也回不到天宫了,你就永远成为凡尘之物了。”
  太子不解的连忙问“为什么?”

  天兵天将说:“因为你现在是身处凡尘,双脚已伸进泥土中,半神半人,仙丹一接触你的身体,你就会变成你现在的模样,永远也回不到你太子的原形了,并且再也回不到天宫了。”

  太子一听急了,说:“那我赶快把脚从泥土中拔出来,在空中接受。”

  天兵天将们笑了,说:“那正是我们前来的目的,一道回宫。”一个平时与太子特铁的天兵连忙补充道:“你只要把脚挪动一下,不接仙丹,你就会随同我们立刻飞到天上。”

  太子一听哭了。经再三权衡,太子最后还是决定长留人间!要用自己的一生为人类做实事,来解决人们的疾苦,让姑娘小伙们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因此,太子毫不犹豫地接过仙丹,一口吞进了肚子。随即,太子那挺拔单薄的身体披上了一件柔软暖和深紫色的龙袍,供他遮风挡雨。

  在后来漫长的岁月中,当看到大山里的人们受苦受难的时候,太子就用身上的这件龙袍普度众生。当人们遇到胸腹疼痛、翻胃、呕吐、寒温、泻痢等系列疾病的困扰时,只要从龙袍上取下一小块皮熬汤喝,病痛顿除。当人们婚丧嫁娶没有经费来源时,只要砍倒厚朴树,剥去树身上的龙袍到集市上去,就能换回大把的钱,解决他们的一切困难。再说去了皮的厚朴树同时也是制作高档家具的最佳木料呢。

  【药名】厚朴                          

  【别名】川朴川厚朴、姜厚朴、姜朴、厚皮、重皮、紫油厚朴、温厚扑、温朴、凹叶厚朴、紫朴、紫油朴、毛根朴、根朴、靴朴、筒朴、枝朴、鸡肠朴、脑朴、兜朴、蔸朴、如意朴、如意厚朴、靴角朴、庐山厚朴、庐山朴、赤朴、烈朴、淡柏、淡伯。                      

  【药性】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

  【功效】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应用】                             

  1.湿滞伤中,脘痞吐泻 本品苦燥辛散,能燥湿,又下气除胀满,为消除胀满的要药。治疗湿阻中焦,脘腹痞满,呕吐泄泻,常与苍术、陈皮等同用,如平胃散(《和剂局方》)。

  2.食积气滞,腹胀便秘 本品可下气宽中,消积导滞。治疗积滞便秘,常与大黄、枳实同用,如厚朴三物汤(《金匮要略》)。常与大黄、芒硝、枳实同以达峻下热结,消积导滞,常用于热结便秘者,如大承气汤(《伤寒论》)。

  3.痰饮喘咳 本品能燥湿消痰,下气平喘。若痰饮阻肺,肺气不降,咳喘胸闷者,可与苏子、陈皮、半夏等同用,如苏子降气汤(《和剂局方》)。若寒饮化热,胸闷气喘,喉间痰声漉漉,烦躁不安者,与麻黄、石膏、杏仁等同用,如厚朴麻黄汤(《金匮要略》)。若宿有喘病,因外感风寒而发者,可与桂枝、杏仁等同用,如桂枝和厚朴杏子汤(《伤寒论》)。               

  此外,七情郁结,痰气互阻,咽中如有物阻,咽之不下,吐之不出的梅核气证,亦可取本品燥湿消痰,下气宽中之效,配伍半夏、茯苓、苏叶、生姜等药,如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本品辛苦温燥湿,易耗气伤津,故气虚津亏者及孕妇当慎用。

  【鉴别用药】厚朴、苍术均为化湿药,药性辛苦温,具有燥湿之功,常相须为用,治疗湿阻中焦之证。但厚朴以苦味为重,苦降下气消积除胀满,又下气消痰平喘,既可除无形之湿满,又可消有形之实满,为消除胀满的要药;而苍术辛散温燥为主,为治湿阻中焦之要药,又可祛风湿。

  附药厚朴花                          
  厚朴花为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干燥花蕾。性味苦,微温;归脾、胃经。功能芳香化湿,理气宽中。适用于脾胃湿阻气滞,胸腹胀满疼痛,纳谷不香。煎服,3~9g。

50.砂仁的故事(附药:砂仁壳)

  传说很久以前,广东西部的阳春县发生了一次范围较广的牛瘟,全县境内方圆数百里的耕牛,一头一头地病死。惟有蟠龙金花坑附近村庄一带的耕牛,却没有发瘟,而且头头健强力壮。当地几个老农感到十分惊奇,便召集这一带牧童,查问他们每天在哪一带放牧?牛吃些什么草?牧童们纷纷争着说:“我们全在金花坑放牧,这儿生长一种叶子散发出浓郁芳香、根部发达结果实的草,牛很喜欢吃”。
  老农们听后,就和他们一同到金花坑,看见那里漫山遍野生长着这种草,将其连根拔起,摘下几粒果实,放口中嚼之,一股带有香、甜、酸、苦、辣的气味冲入了脾胃,感到十分舒畅。大家品尝了以后,觉得这种草既然可治牛瘟,是否也能治人病?所以就采挖了这种草带回村中,一些因受了风寒引起胃脘胀痛、不思饮食,连连呃逆的人吃了后,效果较好。后来人们又将这种草移植到房前屋后,进行栽培,久而久之成为一味常用的中药,这就是阳春砂仁的由来。

  【别名】缩砂、缩砂仁、春砂仁、缩沙蜜、阳春砂、阳春砂仁、海南砂、海南砂仁、西砂、西砂仁、进口砂、进口砂仁、壳砂仁、砂米、砂头、砂王、大砂王、原砂仁、白砂仁、奎砂仁、赛桂香、风味团头、罗定砂仁、蟠龙正春砂。

  【药性】辛,温。归脾、胃、肾经。
  【功效】化湿行气,温中止泻,理气安胎。
  【应用】
  1.湿阻中阻,脘痞不饥 本品辛散温通,气味芬芳,其化湿醒脾开胃,行气温中之效均佳,古人曰其:“为醒脾调胃要药。”故凡湿阻或气滞所致之脘腹胀痛等脾胃不和诸证常用,尤其是寒湿气滞者最为适宜。若湿阻中焦者,常与厚朴、陈皮、枳实等同用。若脾胃气滞,可与木香、枳实同用,如香砂枳术丸(《景岳全书》);若脾胃虚弱之证,可配健脾益气之党参、白术、茯苓等,如香砂六君子汤(《和剂局方》)。

  2.脾胃虚寒,呕吐泄泻 本品善能温中暖胃以达止呕止泻之功,但其重在温脾。治疗脾胃虚寒,呕吐泄泻,可单用研末吞服,或与干姜、附子等药同用。

  3.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本品能行气和中而止呕安胎。若妊娠呕逆不能食,可单用,如缩砂散(《济生方》),或与苏梗、白术等配伍同用;若气血不足,胎动不安者,可与人参、白术、熟地黄等配伍,以益气养血安胎,如泰山磐石散(《古今医统》)。
  【用法用量】煎服,3~6g,入汤剂宜后下。            
  【使用注意】阴虚血燥者慎用。

  附药:砂仁壳                          
  砂仁壳为砂仁之果壳。性味功效与砂仁相似,而温性略减,药力薄弱,适用脾胃气滞,脘腹胀痛,呕恶食少等症。用量同砂仁。

51.豆蔻的故事(附药:豆蔻壳)

  “豆蔻年华”在文学里是比喻娉婷少女的常用词,如杜牧《樊川文集》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之语。二月初,豆蔻花正含苞待放,因而诗人借用“豆蔻稍头二月初”来比喻“娉娉袅袅十三余”的少女,言其年少而体态柔美,自此后人们便常以“豆蔻年华”一词特指十三四岁尚未成年的少女。在古老的中药里也有“豆蔻”,以“豆蔻”为名的中药有四味,即白豆蔻、草豆蔻、红豆蔻和肉豆蔻。四药均富含挥发油,具芳香之气,性温而作用于中焦。因其名称相近,功用类同,临床应用大致相同。

  【药名】豆蔻。                          

  【别名】肉蔻、肉叩、肉豆蔻、肉豆叩、肉果、玉果、迦枸勒、煨肉蔻、煨玉果、白豆蔻、圆豆蔻、原豆蔻、扣米、紫蔻、十开蔻、漏蔻、草蔻、大草蔻、偶子、草蔻仁、飞雷子、弯子。

  【药性】辛,温。归肺、脾、胃经。

  【应用】

  1.湿阻中焦,不思饮食,胸腹胀痛,食积不消 本品既可化湿行气,又能开胃消食。治疗湿阻中焦,脘腹痞满,不思饮食,常与藿香、佩兰、陈皮等同用;若脾虚湿阻气滞之胸腹虚胀,食少无力者,常与黄芪、白术、人参等同用,如白豆蔻丸(《圣惠方》)。治疗脾胃气滞,食积不消,胸腹胀痛,可与陈皮、枳实、木香等药配伍。

  2.湿温初起,胸闷不饥 本品辛散入肺而宣化湿邪,故还常用于湿温初起,胸闷不饥。若湿邪偏重者,每与薏苡仁、杏仁等同用,如三仁汤(《温病条辨》);若热重于湿者,又常与黄芩、滑石等配伍,如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

  3.寒湿呕逆 本品能行气宽中,温胃止呕,尤以胃寒湿阻气滞呕吐最为适宜。可单用为未服,或配藿香、半夏等药,如白豆蔻汤(《沈氏尊生书》)。若小儿胃寒,吐乳不食者,可与砂仁、甘草等药研细末服之。

  【用法用量】煎服,3~6g,入汤剂宜后下。

  【使用注意】阴虚血燥者慎用。

  附药:豆蔻壳
  豆蔻壳为白豆蔻的果壳。性味功效与白豆蔻相似,但温性不强,力亦较弱。适用于湿阻气滞所致的脘腹痞闷,食欲不振,呕吐等。煎服,3~5g。

52.草豆蔻的故事

   相传有一个郎中一直想要个孩子,未果,老年终得一女,却不想女儿总是吐乳、腹泻。郎中想这是脾虚胃寒,可小孩子又不肯喝药,他试着给女儿熬了几付中药,可女儿喝不下去不说,有次他想硬灌几口下去,差点把女儿给吐死。从此他再也不敢轻易地逼女儿喝中药了。

  有一次郎中在清理采回来的中草药时,旁边的女儿爬了过来,抓着颗草豆蔻把玩不已。也难怪,草豆蔻果实饱满,非常好看,一开始郎中也没管她,小孩子玩这玩那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可后来女儿竟然把草豆蔻往嘴里塞,郎中连忙阻止,这脏东西可不能乱吃,但小孩子才不管那么多,见什么东西都想往嘴里塞。可这次,女儿却喜欢草豆蔻这味药的味道!而草豆蔻辛热香散,刚好对了女儿的脾虚胃寒的证,但女儿不喜欢喝中药啊。怎么办呢?郎中想啊想,决定干脆就单用草豆蔻煎汤试试,看女儿肯不肯喝,再不肯喝就罢了。 

令郎中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单方用对了,女儿很喜欢这味道,连喝了好几口,喝了这汤之后喝奶也积极多了,慢慢地女儿的身体也好了起来。这草豆蔻可真是好东西啊,郎中想,愿女儿也像这草豆蔻一样美丽……

  【药名】草豆蔻

  【别名】白豆蔻、圆豆蔻、原豆蔻、扣米、紫蔻、十开蔻、漏蔻、草果、草蔻、大草蔻、草蔻仁、偶子、飞雷子、弯子。

  【药性】辛,温。归脾、胃经。

  【功效】燥湿行气,温中止呕。

  【应用】

  1.寒湿内阻,脘腹胀满冷,不思饮食 本品芳香温燥,长于燥湿化浊,温中散寒,行气消胀。故脾胃寒湿偏重,气机不畅者宜之。常与干姜、厚朴、陈皮等温中行气之品同用,如厚朴温中汤(《内外伤辨惑论》)。

  2.嗳气呕吐 本品可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治疗寒湿内盛,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多与肉桂、高良姜、陈皮等药同用,如草豆蔻散(《博济方》)。 

  另外,亦取本品温燥之性,温脾燥湿,以除中焦之寒湿而止泻痢。用于寒湿内盛,清浊不分而腹痛泻痢者,可与苍术、厚朴、木香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6g。入散剂较佳。入汤剂宜后下。

  【使用注意】阴虚血燥者慎用。
53.草果的故事          

  草果现在被广泛应用于香料制作及药草配伍,可你万万想不到的是,古时候,它曾因成熟时种子破碎发出特异臭味而让人望而却步,很不招人待见,直到有一天……

  古时候,有一家人在地里忙活了一天,渐渐地天色晚了。“你先带孩子回去做饭吧,我把这点活干完再回。”丈夫擦了把汗对妻子说道。“嗯,干不完明天再来吧,你也早点回来。”妻子说着就引着两个孩子回去了。两个孩子都不到十岁,蹦来跳去的,相互嬉戏。回到家,妻子一边做饭,一边收拾着屋子。

  天黑了好一会儿后,丈夫才回来。“爸爸回来了,吃饭了!”在两个小孩的叫嚷声中,开饭了。“嗯,饭好香。”一个小孩赞道。“是啊,今天的饭你是怎么做的。”丈夫也诧异道。“还能怎么做,还不是白米加水做出来的。”妻子虽然也觉得今天的饭味道不一样,可她也不知道其中的缘由。丈夫跑到锅边看了看,没发现什么不同,只看到锅边有几粒草果,又扒开饭找了找,发现里面也有几粒草果,已经煮变了样。“原来这草果是种香料啊。” 丈夫恍然大悟。

  原来,在妻子做饭的时候,两个小孩拿着从山上摘的艳丽的草果子扔着玩,不巧几粒草果掉进了锅里,这才做出了这锅特别香味的饭。从此,草果便被人们用作香料广为流传。

  【药名】草果                          

  【别名】草果仁、草果子、老蔻。       

  【药性】辛,温。归脾、胃经。        

  【功效】燥湿温中,除痰截疟。

  【应用】                  

  1.寒湿内阻,脘腹胀痛,痞满呕吐 本品辛温燥烈,气浓味厚,其燥湿、温中之力皆强于草豆蔻,故多用于寒湿偏盛之脘腹痞满胀痛,呕吐泄泻,舌苔浊腻,常与吴茱萸、干姜、砂仁、半夏等药同用。

  2.疟疾寒热,瘟疫发热 本品芳香辟浊,温脾燥湿,除痰截疟。治疗疟疾寒热往来,多可与常山、知母、槟榔等同用,如草果饮(《慈幼新书》)。治疗瘟疫发热,可与青蒿、黄芩,贯众等配伍。

  【用法用量】煎服,3~6g。                   

  【使用用量】阴虚血燥者慎用。

54.茯苓的故事(附药:茯苓皮、茯神)      

  从前,在泰山脚下的一个庄子里,住着一家富户,男的名叫王得财。夫妻俩年轻的时候,也没生个孩子,到了中年才生了一个女儿,取名叫兰妮。王得财本一心盼着生个男孩,盼了多少年却才生下了一个女孩,心里很不高兴。以后,他一看见这女孩就挂着个肉墩子脸。但他老婆和他想的却不一样,觉得自己年轻的时候没生儿育女,这都是王得财贪财行恶,对庄子里的人手毒心狠造成的恶果,多亏了自己长年敬神供仙,烧香拜佛,感动了神灵,才赐给她这个女孩,所以她很爱女儿。

  女儿兰妮长到十七八,美得在这片庄子里出了名,有很多老大娘都相信算卦人说的话,都来她家里看下凡的仙女。那些年轻小伙子,不管是多么地老实,碰到她也要回头看几眼,嘴里不说心里却老是想着她。近处的大财主和官宦人家都争着来给自己的儿子说亲,把王得财乐得合不拢嘴,挑了这家挑那家。后来,挑了几家有钱有势的,就问兰妮愿意不愿意,可兰妮谁家也不同意。

  王得财听了怒火中烧,不过兰妮妈护着女儿他也没办法,谁叫他怕老婆呢。他心里想:怎么十七八岁的闺女还不愿意出嫁呢?内中必有缘故。于是,他到处去查访打听,耳闻兰妮已经有了个相好的人。

  兰妮这个相好的,名叫大胜,没爹没娘,二亩薄田,三间草屋,是个不第秀才。他把地里的活干完了,就把庄稼人的孩子们集合起来,教他们念书识字。王得财探听明白以后,气得浑身哆嗦。

  原来,兰妮和大胜,从很小就一同在果林里玩耍,在小河边上捉鱼。后来长大了时常背着人在树林和河边上见面……。如今两个人的事被王得财摸着了底儿,王得财一心想法拦住她,不让她再和大胜见面。兰妮不能再到河边和树林去,就在楼窗口和大胜谈话。王得财知道了,就把兰妮撵到楼下平房去住。兰妮又偷着跳出后窗,跑到山坡上去找大胜。

  王得财想方设法,左拦右挡,还是拦不住。

  正当王得财急得没办法的时候,听说那个年轻人忽然得了病,浑身肿起来,脸也肿得变了样,众人都说他得了麻风病。

  兰妮妈本来同意女儿找个心投意合的人,听说大胜有了病,也愁得走投无路。

  王得财呢,现在可高兴了。他把街坊邻居都约了来,说:“大家伙想想,凡是生了麻风病的人,都不能住在庄里,要让大胜自己住在另一个地方,得离大家远远的才好。”有的人虽然同情大胜,但也害怕危及自己,只好同意把大胜赶出庄去。                                

  王得财派他的几个雇工,到泰山中天门边上的拦住山上垒了一间小石屋,硬把大胜抬到那里去了。

  王得财瞒着兰妮,把大胜抬走了以后,坐在大厅的核桃木太师椅上吸着水烟,笑咪咪地想:这回可好了,把他送得远远的,谁也不去管,他自己又不能动,过不了几天,病不死也得饿死。那个地方叫拦住山,山陡路又远,这回兰妮也被拦住了。

  兰妮从雇工那里得到了消息后,伤心地哭了一夜,也盘算了一夜:大胜有了病我不去照顾他,还有谁能去照顾他呢?深山野沟没吃没喝,他自己又不能动,我不去救他的命,谁会去救他呢?

  兰妮悄悄问明了路程,收拾了几件衣裳,挎着饭篮子,自己上了泰山。过了中天门,到了拦住山,找到了大胜。从此,她给大胜做饭吃,照顾着他的病体,两个人就在深山的松树林里过起日子来了。

  王得财听说女儿偷偷上了拦住山,急得直跺脚,对兰妮妈说:“看!看!兰妮,兰妮!你给她起了个好名字,一座拦住山也没把她拦住!你把闺女娇惯成这个样子,如今才生出了这等丑事来!”

  兰妮妈正在惦念着女儿,心里烦躁得很,就对男人说:“你办的好事!这么拦那么拦,你能把她的心拦住吗?如今你把她也引到深山里去了。你成心想把她也饿死冻死呀!”她哭闹了一阵,就派雇工给女儿去送饭,一天两趟把饭送到拦住山。

  半年过去了,有一天,送饭的雇工回来传言说,兰妮也传染上了麻风病。兰妮妈听了,吓了个半死,也心疼了个半死。

  王得财听到女儿也得了病,咬牙切齿地说:“报应!报应!这真是自作自受!”他转念一想:“这病得到身上反正没好了,让她俩早早死去算了!”于是,吩咐送饭的雇工把饭在半路上扔掉,不准送到拦住山去。

  兰妮和大胜两个人躺在小石屋里,饿了就爬到山沟里摘些野果子吃。天气渐渐冷了,山上的野果子也光了,两个人连病带饿,走也走不动了。

  大胜伤心地说:“兰妮呀,你对我这么好,再生再世我也忘不了!咱俩病到这样子已没有指望了,不如抱着跳下这个悬崖,一块死了算了!” 

  兰妮掉着泪,扶着大胜说:“你不能说这话,咱们得的这个病,谁也没有好办法治好过。但是,咱们得想办法活下去!现在咱俩还能爬得动,爬着找点野菜药草吃,爬遍这座拦住山,也饿不死人。”

  大胜听了兰妮这番话,也提起了精神,两个人一块爬到那千年松林里找东西吃。找着找着,忽然看见松树下面的草地上,有一双小白兔抱着腰打滚、摔跟头,十分可爱。两个人爬过去想把小白兔捉住,一转眼,小白兔钻到一棵老松树底下不见了。他俩觉得奇怪,就爬到老松树底下去察看。寻了一阵子,见一个碗口大的洞,二人就用树枝挖起来。挖到有两尺多深时,挖出来两个大萝卜似的东西。兰妮和大胜非常高兴。因为他们好久没有吃到东西了,有了这两个象大萝卜样的东西,吃了它能撑两三天。于是,一人抱着一个爬回小石屋里。

  他们煮熟吃了,觉得肚子里饱饱的,都出了一身大汗,三天也不觉得饿。过了几天,两人身上全消了肿,脱了一层皮,浑身又干净又好看,和没生病以前一模一样。若是有人在深山里碰到兰妮的话,还真会以为她是一位下凡的仙女呢。

那两个大萝卜到底是什么药,把两个人的病都治好了呢?后来人们请来了几位有名的老医生和挖草药的老人,看了他们吃剩下来的萝卜皮,说:“原来这两个大萝卜不是别的药,就是那万年的老茯苓啊!”

  还有一则关于茯苓的故事:传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年少时体弱多病,夏天因为脾胃弱而饮食不消,食欲不振;冬天则因为肺肾气虚而经常感冒、咳嗽。请了许多大夫,服了许多药物也未能根除。直到苏辙过了而立之年,他向人学习养生之道,练习导引气功,经常服用茯苓,一年之后,以前多年的疾病才消失得无影无踪。从此后,他便专心研究起药物养生来,并写了《服茯苓赋并引》一文。文中写道:服茯苓可以固形养气,延年而却老者。久服能安魂魄而定心志,颜如处子,神止气定。

  我国魏晋时期,茯苓就被当作养生佳品,王公大臣们常用茯苓与白蜜同服。而清宫中,慈禧长年让御厨为她制作茯苓饼食用。

  茯苓,又名松腴、不死面,为寄生于松树根下的腐生真菌。味甘淡,性平。入心脾肺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作用。古代把茯苓列为上品,有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的作用。老人常用白茯苓粉与粳米同煮粥服用,有养生之效。

  【药名】茯苓                          

  【别名】茯苓个、茯苓皮、茯苓块、赤茯苓、白茯苓、茯菟、伏灵、松腴、不死面、云苓、松薯、松苓、松木薯。                 

  【药性】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功效】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

  【应用】                            

  1.水肿尿少 本品味甘而淡,甘则能补,淡则能渗,药性平和,既可祛邪,又可扶正,利水而不伤正气,实为利水消肿之要药。可用治寒热虚实各种水肿。治疗水湿内停所致之水肿、小便不利,常与泽泻、猪苓、白术、桂枝等同用,如五苓散(《伤寒论》);治脾肾阳虚水肿,可与附子、生姜同用,如真武汤(《伤寒论》);用于水热互结,阴虚小便不利水肿,与滑石、阿胶、泽泻合用,如猪苓汤(《伤寒论》)。

  2.痰饮眩悸 本品善于渗泄水湿,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可治痰饮之目眩心悸,配以桂枝、白术、甘草同用,如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若饮停于胃而呕吐者,多和半夏、生姜合用,如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

  3.脾虚食少,便溏泄泻 本品能健脾渗湿而止泻,尤宜于脾虚湿盛泄泻,可与山药、白术、薏苡仁同用,如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茯苓味甘,善入脾经,能健脾补中治疗脾胃虚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常配伍以人参、白术、甘草,如四君子汤(《和剂局方》)。

  4.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本品益心脾而宁心安神。常用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悸,失眠,健忘,多与黄芪、当归、远志同用,如归脾汤(《济生方》);若心气虚,不能藏神,惊恐而不安卧者,常与人参、龙齿、远志同用,如安神定志丸(《医学心悟》)。

  【用法用量】煎服,9~15g。

  附药:茯苓皮、茯神

  1.茯苓皮 为茯苓菌核的黑色外皮。性能同茯苓。功效利水消肿。应用长于行皮肤水湿,多治皮肤水肿。煎服,15~30g。

  2.茯神 为茯苓菌核中间带有松根的部分。性能同茯苓。功效宁心安神,应用专治心神不安、惊悸、健忘等。煎服,15~30g。
55.薏苡仁的故事          

  “薏苡仁”俗称苡米、薏珠子,是一味常用的中药,又是常吃的药食同源的食物。关于它,有一个叫“薏苡明珠”的故事。

  相传东汉时期,南方一带流行瘴气,患病的人手足麻木、下肢浮肿、进而发展为全身肿胀,由于病多从下肢起,故中医称之为“脚气病”。

  号称“伏波将军”的马援,奉汉光武帝刘秀之命,率兵远征广西,平息南疆之乱。军中士卒都是北方人,染此病者颇多,仗也不能打。马援只好下令安营扎寨,请随军郎中诊治,可随军郎中从没治过这种病,眼看患病将士日益增多,马援便下令贴告示:“只要有人献方能治这种病,悬赏白银五百两。”,告示贴在大营门外,可是一天,二天,三天过去了,没见有人来献方。一直等到第七天,才见一个手拿着一根打狗棍的乞丐来到营门外,看了告示后将它揭下来。于是士兵们将乞丐带到大营内,马援便问:“你有何妙方?”乞丐笑一笑,从讨饭罐里拿出一把像珠子一样的东西说:这叫“慧珠子”,也叫“薏苡仁”,这边田里都有种植。用它煎汤,喝完后就会好的。马援半信半疑,遂让士兵采集一些来试一试。可没想到,这个乞丐献的方子,治瘴真灵验,患病的士兵服了薏苡仁汤后很快全好了。马援非常高兴,准备拿出五百两银子重谢乞丐,可是乞丐却不知去向了。

  马援平定南疆凯旋时,带回几车薏苡仁种子,准备在北方种植。谁知此事被好事者诬告为搜刮大量明珠,要请皇上治罪,但整个朝野都认为这是一宗冤案,故把它称为“薏苡之谤”。白居易也曾写有“薏苡谗忧马伏波”之诗句。

  后人为纪念这位清廉奉公的将军,便把那座山称为“伏波山”,山中的洞称为“还珠洞”。这就是现今桂林漓江畔上“伏波胜境”,而“薏苡仁”也就有了“薏珠子”的美誉了。

  【药名】薏苡仁                         

  【别名】解蠡、起英、赣米、感米、薏珠子、回回米、草珠儿、赣珠、薏米、米仁、薏仁、苡仁、玉秣、六谷米、珠珠米、药玉米、水玉米、沟子米、裕米、益米。

  【药性】甘、淡,凉。归脾、胃、肺经。

  【功效】利水消肿,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

  【应用】                             

  1.水肿,脚气浮肿,小便不利 本品淡渗甘补,既能利水消肿,又健脾补中。常用于脾虚湿盛之水肿腹胀,小便不利,可与茯苓、白术、黄芪等药同用;治水肿喘急,如(《集验独行方》)与郁李仁汁煮饭服食;治脚气浮肿,可与防己、木瓜、苍术同用。

  2.脾虚泄泻 本品能渗除脾湿,健脾止泻,尤宜治脾虚湿盛之泄泻,常与人参、茯苓、白术等合用,如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

  3.湿痹拘挛 本品渗湿除痹,能舒筋脉,缓和拘挛。常用治湿痹而筋脉挛急疼痛者,与独活、防风、苍术同用,如薏苡仁汤(《类证治裁》);若治风湿久痹,筋脉挛急,用薏苡仁煮粥服,如薏苡仁粥(《食医心镜》);本品药性偏凉,能清热而利湿,配杏仁、白豆蔻、滑石,可治湿温初起或暑湿邪在气分,头痛恶寒,胸闷身重者,如三仁汤(《温病条辨》)。

  4.肺痈,肠痈 本品清肺肠之热,排脓消痈。治疗肺痈胸痛,咳吐脓痰,常与苇茎、冬瓜仁、桃仁等同用,如苇茎汤(《千金方》);治肠痈,可与附子、败酱草、牡丹皮合用,如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

  5.赘疣,癌肿 薏苡仁能解毒散结。临床亦可用于赘疣,癌肿。
  【用法用量】煎服,9~30g。清利湿热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

  【使用注意】本品性质滑利,孕妇慎用。

  【鉴别用药】薏苡仁与茯苓均归脾经,都能健脾利水渗湿,对于脾虚湿盛之证,常相须应用。但薏苡仁性凉能除痹,排脓,解毒散结;对于湿痹拘挛、肺痈,肠痈、赘疣,癌肿为常用。而茯苓性平和缓,为利水渗湿之要药,其利水渗湿较薏苡仁为强;对于水肿,无论寒热虚实,均可配伍使用。取其利水健脾之功,常用治痰饮病眩晕、心悸、咳嗽等,为治痰饮病之要药;又有宁心作用,常用治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等。
56.猪苓的故事          

   关于猪苓的故事很多,其中还包括我亲自经历过的,都比较传奇。

  先说一个传说。太白山主峰拔仙台(海拔3760米)南面的密林中,有一种叫猪苓的药材,药用价值很高,尤其在名为大黑沟的山谷深处,野生猪苓饱满个大,品质很好,不少采药人都喜欢到沟里挖猪苓。这条深沟入口狭窄,林木非常茂密,地上腐殖质很厚,并且遍地溪流,很难行进。穿过几小时的暗黑密林后,面前豁然一亮,一处桃花源般的坪坝出现在眼前。但这里没有人家,只有一头个头很大的黑熊出没,它就是采药人传说中的山神。这山神有个规矩,要求每个采药人挖到猪苓后,必须把最先挖出的猪苓装满一个大口袋,放到一块大岩石上奉献给它,然后采药人才可以放心地去挖,肯定会满载而归;如果采药人不向黑熊山神奉献第一批猪苓,那么不管他挖出多少,在稍不留神时,那些装猪苓的口袋就会失踪。人们非常奇怪,猜测黑熊山神要猪苓做什么?后来纷纷认为,这可能是一种仪式性的举动,想在采药人心目中树立自己慷慨又权威的形象吧。

   猪苓是一种野生中药材,属菌科植物的干燥菌核。寄生于稀有树种,如柞树、槭树、及山毛榉科植物的根部。由于所处环境在海拔2000米以上,采挖时间一般在每年的夏、秋两季。这一季节,正是暴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的时期,并且还是虫兽出没的旺季。再加上其在地面无任何附属物,因此给采挖带来一定的难度。采挖者必须凭借经验、耐力和勇气,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在我很小的时候,从长辈那儿听到这样一个有关挖猪苓的传说。说从前有个挖猪苓的人。他一连跑了几十趟空路,但是他不失望,依然天天上山。有天晚上,他做了个梦,有位花白胡子的老者给他指了路。说在某某山上有一块石板,只要抬起石板,下面就是一个猪苓窖子,要多少就能取多少。第二天,他照例上山,可直到太阳落山,他照样没挖到猪苓。这时,他感到饥饿难耐,便顺势坐在路边的一块石板上吃干粮。忽然,他听到石板下有动静,便想起了昨晚的梦,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他抬起了石板,结果下面全是猪苓。这天,他终于满载而归。

  常言说,物以稀为贵,采挖困难,也自然抬高了猪苓的身价,挖猪苓也理所当然的成为山里人农闲时一项看好的副业。三十年前,我就曾经和舅舅一起上山挖过猪苓,而当时的情形,至今都历历在目。

  那年,我还是一个中学生,擅长挖药的舅舅住进我家。经不住我的软缠硬磨,母亲便准许我和舅舅一起上山挖猪苓。她之所准许我上山,一是暑假期间找点事干,锻炼锻炼;二是顺便挣几个钱准备开学后的学费。其实,我愿意跟舅舅一起上山挖猪苓的更重要的原因,还是那些关于猪苓的神乎其神的民间传说,我想利用自己亲身经历,揭开猪苓神秘的面纱。

  次日,我被舅舅叫醒的时候,窗外还是灰蒙蒙的。我心里不悦,这么早就叫我起床,还不把人辛苦死了。舅舅倒很认真:“挖猪苓和干任何事一样,都得起早,最起码要赶在别人之前”。吃罢早饭,我和舅舅带上干粮、水和镢头,向秦岭深山进发。由于是首次上山挖猪苓,又加上一路上舅舅对猪苓夸大其词的宣传,所以我们走得很快,两小时后,我们如愿以偿地赶到了目的地。

  舅舅观了观山势,这里地势开阔,林木茂密,土壤肥沃,无疑是猪苓生长的极好环境。舅舅告诉我:“咱舅甥俩一字儿排开,一镢头一镢头的挖,每个状如猪苓的块状物都不要轻易放过,那可能就是猪苓引子。”我有些不解,啥叫猪苓引子?舅舅神秘的一笑:“这引子嘛,就是裸露在地表的某一块猪苓,只要找到这块猪苓引子,然后循着引子所指的方向朝前寻找,这就好像在漆黑的夜晚见到北斗星,有了引子就不愁挖不到猪苓。”舅舅的这番话无异于给我一路上的憧憬泼了一盆凉水,可我手中的镢头却始终没有停下。一下、两下、十下……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转眼就太阳西斜了。往身后一看,我们几乎把一面坡挖了个底朝天。遗憾的是,这天我们一无所获,别说找到猪苓引子,就连猪苓影子也未找到。第一天挖药,我们以失败而告终。

  第二天,舅舅还是很早就叫醒了我。看我有些泄气的样子,舅舅连连给我“打气”:“不就是跑了一天空路吗,有啥了不起的,人家唐僧取经还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再说了,这挖猪苓也是碰运气,十次上山九次空,只有一次能成功。说不定今天咱就碰上好运,挖他个满载而归。”听了舅舅的话我没再说什么,就冲着我不服输的倔脾气,还是跟着舅舅再次上山。数小时后,我们再次到达目的地,舅舅再次观山势,再次给我讲挖猪苓的要领。我们再次一字儿排开,再次一镢头一镢头的挖、再次不放过任何细枝末节。也许是猪苓故意跟我们做对,到太阳落山时,我们依然两手空空。以后的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我和舅舅照例上山,照例重复我们前两天所经历的每一个环节。我和舅舅如同输红了眼的赌徒,我们几乎把所有的力气都豁了出去。在我情绪低沉时,舅舅不时地鼓励我说:“不要急,慢慢来,要有信心、要有耐力,一伸手就能得到的东西不值钱。”也正因为有了舅舅别有用心的鼓励,我们一共坚持了九天。

  就在我和舅舅第九次无功而返的时候,下山时由于走得急,我脚下一滑,一骨碌给溜下去好远,要不是被一根藤条阻拦,还不知道要发生多大的危险。就在舅舅赶下来准备扶我的时候,冷不丁发出一声惊叫:“快看看!快看看!你把啥给踩出来了,你把咱舅甥俩九天来苦苦找寻的猪苓引子给踩出来了,你这一跤摔的值呀!咱舅甥俩今日可要真正的满载而归了。”说着,捡起一块拳头大的猪苓在我眼前晃了晃。这意外的惊喜,让我立刻忘记了疼痛,和舅舅一起沿引子所辐射的方向,一镢头一镢头的寻找。很快,我们就寻到了猪苓,一块、两块、三块……我们喜出望外,这一天终于真正地满载而归。

  一晃三十年过去了。三十年前的许多往事大都如过眼云烟,唯有这次挖猪苓的经历却深深地珍藏于我的记忆深处。舅舅的那些朴素的哲理,“挖猪苓和干任何事是一样的,都得起早”、“十次上山九次空,只有一次能成功”、“一伸手就能得到的东西不值钱”时常回荡在我的耳边,让我觉得,不论人生路上遇到多少艰难险阻,只要能勇敢地克服,就一定会获取成功的喜悦。(本故事作者:黄仕虎)

  【药名】猪苓                          

  【别名豕零、猳猪屎、豕橐、司马彪、豨苓、地乌桃、野猪食、猪屎苓、猪茯苓、野猪粪。  

  【药性】甘、淡,平。归肾、膀胱经。
  【功效】利水渗湿。

  【应用】                  

  水肿,小便不利,泄泻,淋浊,带下 本品甘淡渗泄,利水渗湿作用较强,用于水湿停滞的各种水肿,单味应用即可取效。如(《子母秘录》)治妊娠从脚至腹肿,小便不利,及(《杨氏产乳方》)治通身肿满,小便不利,皆单用一味猪苓为末,热水调服以治;治疗水湿内停所致之水肿、小便不利,常与泽泻、茯苓、白术等同用,如四苓散(《明医指掌》);治肠胃寒湿,濡泻无度,常与肉豆蔻、黄柏同用,如猪苓丸(《圣济总录》)。猪苓药性沉降,通利水道,小便畅则淋浊除,用于阴虚有热之小便不利,淋浊证,多与阿胶、泽泻等同用,如猪苓汤(《伤寒论》);治湿浊带下,与茯苓、泽泻合用,如止带方(《世补斋不谢方》)。
  【用法用量】煎服,6~12g。                   
  【鉴别用药】猪苓与茯苓均能利水渗湿,用治水肿,小便不利等水湿内停证。然猪苓利水作用较强,无补益之功。而茯苓性平和,能补能利,既善渗泄水湿,又能健脾宁心。

57.泽泻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医徒从老医师那里学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后,老医师告诉医徒,要想更上一层楼,须到外面游历,积累更多的经验,方能成为一名大医。于是医徒开始了他的游医生涯。

  这一天,医徒来到一个湖区,他发现这里的居民多患水湿之疾,当地的大夫多用茯苓、白术治之,然效果不佳,患者多服药之际有所好转,且见效颇慢,断药后即复发,而该疾疗程长,患者多因经济或疗效不佳等原因不能坚持用药,终成顽疾

  医徒认为凡是问题终有解决的办法,他决定解决这个难题再去他地。他想,大部分患者是因为不能承担长期治疗的经济压力而放弃治疗的,因此必须找到一种廉价的药材,才能解决根本问题。于是他开始研究本地盛产哪些药材,经过数十天的收集,他发现该地盛产一种水生植物,它善利水渗湿。医徒采了一些单独煎水给一些患者喝,其中病情较轻者效果很好,而水湿症重者效果不佳。医徒令重症者自愿买茯苓、白术等其他利水渗湿之品一起煎服,见效颇佳,待症状减轻后再仅用泽泻及一些当地能采集的草药调服,该法不仅水肿消的快,花钱也不多,患者可自行采集遍地都是的泽泻长期煎服。

  这一方法得到了周围郎中的认可,他们请医徒为这种药草取名,医徒道:“去水曰泻,如泽水之泻也,就依其功用而取名泽泻吧。”

  【药名】泽泻

  【别名】水泻、芒芋、鹄泻、泽芝、及泻、天鹅蛋、天秃     

  【药性】甘,寒。归肾、膀胱经。        

  【功效】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

  【应用】                            

  1.水肿胀满,小便不利,泄泻尿少,痰饮眩晕 本品淡渗,其利水作用较强,治疗水湿停蓄之小便不利,水肿,常与茯苓、猪苓、桂枝配用,如五苓散(《伤寒论》);本品“能利小便而实大便”,治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泻不止,与厚朴、苍术、陈皮配用,如胃苓汤(《丹溪心法》);本品泻水湿,行痰饮,常治痰饮停聚,清阳不升之头目昏眩,配白术同用,如泽泻汤(《金匮要略》)。

  2.热淋涩痛,遗精 本品性寒,既能清膀胱之热,又能泄肾经之虚火,下焦湿热者尤为适宜。用治湿热蕴结之热淋涩痛,常与木通、车前子等药同用;对肾阴不足,相火偏亢之遗精、潮热,则与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同用,如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3.高血脂症 本品利水渗湿,可化浊降脂,常用于治疗高血脂症,可与决明子、荷叶、何首乌等药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5~10g。

58.冬瓜皮的故事(附药:冬瓜子)       

  冬瓜是神农培育的。东南西北都有瓜,并命名为东瓜、南瓜、西瓜、北瓜。其它的瓜都到自己的封地安家落户,造福于民,只有东瓜犟头怪脑的,不愿意去,说东方海风大,生活不习惯。神农只好让它换个地方,西方它嫌沙多,北方它怕冷,南方它惧热,最后还是去了东方。神农氏看到冬瓜回心转意了,便高兴地说:“东瓜,东瓜,东方为家”。东瓜立即答道:“是冬瓜不是东瓜,处处都是我的家。”神农氏说:“冬天无瓜,你喜欢叫冬瓜。愿意四海为家,就叫冬瓜吧。”

  冬瓜是人们喜爱的夏季蔬菜。殊不知,冬瓜的瓜皮还是一味常用中药,用来治疗一些常见疾病,既简便又显效。

  治孕妇水肿:取冬瓜皮适量,用水洗净后,煎水代茶。

  治小儿暑热:取冬瓜皮50g,柚子核5g,共煎水代茶。

  治急性肾炎水肿、小便不利:取冬瓜皮、西瓜皮、玉米须各25g,红小豆50g,水煎分3次服用,连服10~15剂

  治腹胀、厌食:取冬瓜皮100g,鲫鱼1条共煮,炖烂服食,隔日1次,连用3~5次   

  治肺痈:取冬瓜皮、生薏仁各30g,洗净后加水适量煎服,1日2次,可祛痰排脓

  治痔疮:取冬瓜皮50g煎水,外洗肛痔处,能消肿止痛。

  【药名】冬瓜皮                         

  【别名】白瓜皮、白东瓜皮。         

  【药性】甘,凉。归脾、小肠经。       
  【功效】利水消肿,清热解暑。

  【应用】                  
  1.水肿胀满,小便不利 本品味甘,药性平和,善于利水消肿。用于治水肿,如《湖南药物志》以本品配五加皮、姜皮,煎服;若治体虚浮肿,如(《浙江药用植物志》)用冬瓜皮、赤小豆、红糖适量。煮烂,食豆服汤。

  2.暑热口渴,小便短赤 本品性凉,有清热解暑的作用。用于治夏日暑热口渴,小便短赤,如(《四川中药志》)冬瓜皮、西瓜皮等量,煎水代茶饮;若治暑湿证,可与生薏苡仁、滑石、扁豆花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15~30g。

  附药:冬瓜子                           
  冬瓜子为为葫芒科植物冬瓜的干燥成熟种子。性味甘,微寒;归肺、脾、小肠经。功能清肺化痰,排脓,利湿。适应用于肺热咳嗽,肺痈,肠痈,带下,白浊等证。用量10~15g。
59.玉米须的故事

  古时有个王员外,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越来越差,不时患头疾,腰痛无力,动则气喘。请了无数大夫也没能医好,当地人都说这是报应,谁叫他欺压百姓,尽做恶事。

  一天,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称他能治好王员外的病。王员外见其穿着打扮,料其定是个饿昏了头的乞丐,想在他这里骗一顿好吃好喝的,正要撵他走,这时一个下人道:“何不让他试试,若是他说不出个好歹来,再处置他不迟。”员外也被这病折磨够了,心想死马当活马医吧。于是把这老人请了进来,不过从言语上看出,王员外还是不太信任老人的。老人说:“你这病是欺压老百姓而遭到上苍惩罚的,必须发粮给老百姓来消灾,祈求上苍赐予良方,定能药到病除。”员外笑道:“果然是个骗吃骗喝的,自身都难保,还想帮别人吃饭?”于是令人把老人连骂带打的赶了出去。

  没几日,员外又犯病了,这次下不了床,急得府里人心惶惶的。“该喝药了,老爷!”下人端了一碗药水请示道:“又是这些苦水,不喝了,喝了又不见好。”员外一把掀翻碗勺,喝道:“老爷,上次被撵出去的那个老乞丐又来了,他说他愿帮老爷祈福,请求上苍赐予良方,夫人已经把他请进来了。”说着老人已经到了。“老爷,如若再不发粮消灾恐生他变啊!”王员外正要发作,便听王夫人道:“老爷,就依老先生的吧!你若是走了,这一家老小可怎么办啊?”说着就哽咽了起来。王员外想到,就权且按夫人的意思办吧,安抚一下周围的百姓也好,不然我这一走,这家老别被人给拆了。

  待王员外发粮后,老人做了场法事,然后给了王员外一个单方,说来奇怪,用过这方子之后,王员外的病竟慢慢好了起来。后来老人又来了一次,他告诉王员外,以后要多做善事,不可行恶,不然这病还得复发,复发必取其性命。从这以后,王员外经常在洪涝灾害时候救济老百姓,这倒不是他心地变好了,而是他怕老病复发,要了他的老命。

  相传老人是上苍派下来的神仙,他用的单方就是玉米须,他就是要王员外吃老百姓都不吃的东西,以此来惩罚他。

  【药名】玉米须                         

  【别名】玉蜀黍须、蜀黍须、包谷须、玉麦须、玉米黍蕊。

  【药性】甘,平。归膀胱、肝、胆经。     
  【功效】利水消肿,利湿退黄。
  1.水肿 本品甘淡渗泄,专攻利水渗湿消肿。治疗水肿,小便不利,可单用玉米须大剂量煎服;或与泽泻、冬瓜皮、赤小豆等利水药同用;亦可治脾虚水肿,与白术、茯苓等相伍;本品归膀胱经,利水而通淋,尤宜于膀胱湿热之小便短赤涩痛,可单味大量煎服,亦可与车前草、珍珠草等同用;用于石淋、如(《贵阳市秘方验方》)中以本品单味煎浓汤顿服,也可与海金沙、金钱草等同用。 
  2.黄疸 本品能利湿而退黄,药性平和,故阳黄或阴黄均可用。治疗湿热阳黄,可单味大剂量煎汤服,亦可与金钱草、郁金、茵陈等配伍;若寒湿黄疸,可与附子、干姜、茵陈蒿等药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0~60g。鲜者加倍。

60.葫芦的故事          

  葫芦在中国又称神仙瓜,这可能与古书和现在的影视中,神仙多用它来装仙丹有关吧!如孙悟空偷吃了太上老君的仙丹,就是用葫芦装的。据民间传说,房间挂葫芦有辟邪之功效,因此有人专门种了葫芦,并刻上“佛”字挂在阳台上。

  葫芦为一年生植物,多在春天播植,夏天结瓜,结瓜嫩时可食用,过老就不能食,判断的办法是用指甲掐一掐,轻易掐入就可食用。如果错过食用期,可改长老瓜,老瓜越老,瓜壳越厚,越结实,瓜秧干枯时收最好。晒干的葫芦敲击时有“咯咯”声,耐水浸。据说五大洲都有葫芦生长,这与它的果实结构有关。老熟的葫芦被水冲到大海,漂到其它大洲,被海浪冲上海滩,就在彼处生长了。
  老熟的葫芦瓜收成后,在瓜蒂处钻个孔,装入清水,使之里边的瓜肉沤烂,连水连瓜籽一起倒出来,反复好多次,使其没有异味,即可用来装东西了,如仙丹、酒、茶水等。如要装酒和茶水,则要预装多次,才能正式使用,因为初时有异味。随着装酒或茶水的次数增多,酒越来越香,茶则越来越浓,到了几十年,就更上乘了。我有一个世叔伯,据说解放前天天用葫芦装酒代茶,至近七十岁尚能干重体力活。但大数农家,则只用来装茶,带着干农活。葫芦装茶有一个特性:即使你把滚热的茶水装进去,很快就不烫嘴能喝了,即便放在太阳下曝晒,茶水也不会发烫,真是大自然的造化之物。有一时期曾流行军用水壶,但如果夏天放在太阳底下曝晒的话,喝时就会觉得烫嘴,用葫芦盛装就无此弊病。据说用葫芦装酒,效果更佳,《水浒传》中,林冲在山神庙时就是用葫芦打酒的。现在有好些酒厂装酒时也喜欢用葫芦形的包装,不过用的不是真葫芦,或许是成本太高之故吧。
  “葫芦”,读起来有点像糊涂,故有些地方用来隐讽别人糊涂。如《红楼梦》有一回的题目就叫“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讽刺那个糊涂县官(他做过僧人)乱判案。广州市人早些时候曾用“放葫芦”替代过扯大炮和说谎,现在好像不那么流行了。

  【药名】葫芦                          

  【别名】瓠子、葫芦、瓠瓜、蒲瓜、长瓜、天瓜、甘瓠、甜瓠、长瓠、扁蒲、壶卢、腰舟、龙蜜瓜。

  【药性】甘,平。归肺、肾经。

  【功效】利水消肿。

  【应用

  1.水肿胀满 本品味淡气薄,功专利水道而消肿,用于面目浮肿,大腹水肿,小便不利证,如(《简便方》)用本品烧灰存性,用酒或开水送服,亦可与猪苓、茯苓、泽泻等同用            

  2.淋证 本品利水而通淋。用于热淋,配伍滑石、木通、车前子等;用于血淋,配萹蓄、白茅根、小蓟等。

  此外,葫芦还可利湿而退黄,用治湿热黄疸,可与茵陈、栀子、金钱草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15~30。鲜者加倍。
61.香加皮的故事          

  香加皮又称北五加皮,其作为祛风湿、强筋骨药物使用时宜慎用,以防中毒。制作五加皮酒时应该用南五加皮,不宜用北五加皮,处方用药也应注明南、北五加皮。

  相传古时候南、北五加皮还没区分,有一个叫张医仙的大夫在湘南一带闻名遐迩。南方多阴邪水湿,该地居民多嗜烟酒,因此病多风湿。

  风湿之邪易阻气机、重浊、黏滞、趋下,病程长,预后不佳。外感湿邪,常见恶寒风热、汗出身热不退、四肢倦怠、关节肌肉疼痛等症状;湿浊内阻肠胃,常见胸闷不舒、食欲不振、大便溏泄、小便不利等症状。

  张医仙所治的病人中八成都患风湿邪气,该地大夫也颇多,但张医仙凭借其多年的从医经验,疗效多验,因此其病人尤多。张医仙治湿亦多用防己、秦艽、莶草、臭梧桐、络石藤、桑寄生、海桐皮、寻骨风等利湿药,当然也包括五加皮。当时亦流行药酒调养各种慢性疾病,张医仙常利用晚上或其他闲暇时间调制一些药酒或指导患者自行配制各种药酒。针对湿邪张医仙常加入五加皮以加强利湿之功。

  当时尚未区分南、北五加皮,张医仙平时配药所购买的五加皮多是南五加皮,也就是现称的五加皮,而有一次,当地五加皮畅销,药商进购了一批北五加皮,也就是现称的香加皮,张医仙买进这批五加皮后按往常的配制调制成药酒,并处方给患者服用。

  一周过去了,大量患者前来复诊,皆称病情并未好转,并有患者自觉饮用药酒后出现心慌、气短等不适。张医仙并不知问题之所在,令患者停服药酒,重新发药予以煎服。

  张医仙闲下来便想,这次的问题出在那儿,明显不药方的问题,因为以前也按这个方子配过,并未出现过类似情况。

  又过了几日,处以煎药处方的患者又前来复诊,其中有大量患者称症状并未改善,依旧有病人服药后出现心慌、气短等不适,还有一些患者并未按时前来复诊。

  张医仙想道,问题肯定出在这批药材上面,而这期间有的药材重新购置过,没重新购置的药材就那几种,而其他的也没换过药商,唯独五加皮当时吃紧,是北方的一个药商来兜售的。张医仙重新购买了些当地的药商的五加皮作对比研究,他发现上次买的五加皮也有利水消肿,祛风湿,强筋骨的功效,但其有毒性。这就是现在所说的香加皮,多禁用于药酒。

  【药名】香加皮

  【别名】北五加皮、五加皮、杠柳皮、臭五加、山五加皮、香五加皮。

药性】辛、苦,温。有毒。归肝、肾、心经。   
  【功效】利水消肿,祛风湿,强筋骨。

  【应用】                             

1.下肢浮肿,心悸气短 本品入心、肾二经,有温助心肾,利水消肿作用,临常用治下肢浮肿,心悸气短,可与葶苈子、黄芪等药同用。

  2.风寒湿痹,腰膝酸软 本品辛散苦燥,具有祛风湿、强筋骨之功,为治风湿痹证常用药。用于风寒湿痹,腰膝酸软,常与当归、独活等同用,如五加皮酒(《中国药物大全》);若筋骨痿软行迟,则与怀牛膝、木瓜、巴戟天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6g。浸酒或入丸、散,酌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服用不宜过量。

  【鉴别用药】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的根皮,为五加皮,习称“南五加皮”。萝藦科植物杠柳的根皮,为香加皮,习称“北五加皮”。两者均能祛风湿,强筋骨。但南、北五加皮,科属不同,功效也有不同。南五加皮无毒,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作用较好;北五加皮有强心利尿作用,有毒,故两药临床不可混用。

62.枳椇子的故事         

  喝酒的人不少都有过“醉酒”的经历,特别是一些不胜酒力或者对酒精过敏的人,则更容易“醉酒”,这个时候需采用某种方式快速解酒,以减小乙醇对人体的危害,而中药枳椇子就是不错的解酒方法。

  枳椇子,我们常说的拐枣,又名鸡距子,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曾记载“其枝、叶,止呕逆,解酒毒,辟虫毒”。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枳椇子含葡萄糖、果糖、硝酸钾、过氧化物酶等成分,能清除酒后体内产生的过量自由基,阻碍过氧化脂质的形成,从而显著降低乙醇在血液中的浓度,减轻乙醇对肝组织的损伤,避免酒精中毒。民间就有“千杯不醉枳椇子”的说法,酒后生吃几颗拐枣,能醒酒安神。

  关于枳椇子解酒的趣闻,古书中有很多记载。陆玑《疏义》云:“……昔有南人修舍用此木,误落一片入酒瓮中,酒化为水也”。《本草衍义补遗》中记有:“一男子年三十余,因饮酒发热,又兼房劳虚乏……必须鸡距子解其毒,遂煎药中加而服之,乃愈”。

  《苏东坡集》中还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苏东坡的一个同乡揭颖臣因长期喝酒得了一种饮食倍增、小便频数的病,久治不愈,并越发严重。后来苏东坡向他推荐了一个名叫张肱的医生,张肱诊后认为是慢性酒精中毒。于是张肱用醒酒药为他治疗,多年痼疾就此痊愈。张肱所用的一味主药就是“枳椇子”。苏东坡不仅记录了这个小医案,还常以枳椇子作为醒酒良药向友人推荐。

  【药名】枳椇子

  【别名】木蜜、树蜜、木饧、白石木子、蜜屈律、鸡距子、癞汉指头、背洪子、兼穹拐枣、天藤、还阳藤、木珊瑚、鸡爪子、鸡橘子、结留子、曹公爪、棘枸、白石枣、万寿果、鸡爪梨、甜半夜、龙爪、碧久子、金钩钩、酸枣、鸡爪果、枳枣、转钮子、鸡脚爪、万字果、橘扭子、九扭、金约子。

  【药性】甘、酸,平。归脾经。                  
  【功效】利水消肿,解酒毒。

  【应用】                            
  1.水肿 本品通利二便而消肿。用于水湿停蓄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证,可与茯苓、猪苓、泽泻等同用。
  2.酒醉 本品善解酒毒,清胸膈之热。治酒醉后诸症,将本品与麝香为末,面糊为丸,盐汤送服,如枳椇子丸(《世医得效方》);用于饮酒过度,成痨吐血,如《重庆草药》以之与红甘蔗、猪心、猪肺炖服(重庆草药))。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63.车前子的故事(附药:车前草)      

  我国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由于饮食不当,患了腹泻,请遍了京城名医,不见好转,名医们束手无策,纷纷告退。

  一日,欧阳修之妻听说,京城中来了位跑江湖的郎中,颇有名气。其妻建议欧阳修去看一下,欧阳修则认为自己的病情较重,草药万一不对症反而误事。因此,拒绝妻子的要求,其妻无奈,便瞒着欧阳修,叫仆人去郎中处用三文钱,取回一付专治腹泻的药,伪称是太医院王太医所开。欧阳修服药一个多时辰后,小便增多。次日,腹泻停止,真是药到病除,欧阳修大喜, 要去感谢王太医,他的妻子只得以实相告。

  欧阳修听罢,即命仆人上街请来郎中,以上宾之礼相待,并问:“先生用何妙方? 治愈老夫顽疾。”那郎中答道:“不瞒相公,仅一味药——车前子研末,用米汤送服而已。”欧阳修暗思:“《神农本草经》谓车前子治气癃、止痛、利水道,除湿痹。并未言可治腹泻。”想到这里,脸上露出惊讶之色。那郎中又言:“此药利水道而不动气,水道利则清浊分。相公因湿盛引起的水泄,用车前子引导水湿从小便排出,而达到止泻的目的,此即'分利’止泻法也。”欧阳修听后,恍然大悟,“先生一言,茅塞顿开,实乃金玉良言,老夫受益匪浅。”说罢,重金相酬。

  【药名】车前子                         

  【别名】车辙草、车轱辘草子、牛舌菜、车前实、牛么草子、车前仁、虾蟆衣子、猪耳朵穗子、凤眼前仁。

  【药性】甘,微寒。归肝、肾、肺、小肠经。

  【功效】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祛痰。

  【应用

  1.热淋涩痛,水肿胀满 本品甘寒而利,善于通利水道,清膀胱热结。治疗湿热下注于膀胱而致小便淋沥涩痛者,常与木通、滑石、瞿麦等药同用,如八正散(《和剂局方》);对水湿停滞水肿,小便不利,可与猪苓、茯苓、泽泻同用;若病久肾虚,腰重脚肿,可与牛膝、熟地黄、山茱萸、肉桂等同用,如济生肾气丸(《济生方》)。

  2.暑湿泄泻 本品能利水湿,分清浊而止泻,即利小便以实大便。尤宜于小便不利之水泻,可单用本品研末,米饮送服;若暑湿泄泻,可与香薷、茯苓、猪苓等同用,如车前子散(《杨氏家藏方》);若脾虚湿盛泄泻,可配白术同用。

  3.目赤肿痛,目暗昏花 车前子善清肝热而明目,故治目赤涩痛,多与菊花、决明子等同用;若肝肾阴亏,两目昏花,则配熟地黄、菟丝子等养肝明目药,如驻景丸(《圣惠方》)。

  4.痰热咳嗽 本品入肺经,能清肺化痰止咳。治肺热咳嗽痰多,多与瓜蒌、浙贝母、枇杷叶等清肺化痰药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9~15g。宜包煎。

  【使用注意】肾虚遗滑及孕妇者慎用。

   附药:车前草的故事

  相传尧舜禹时期,江西雨水过多,而河流因泥沙淤阻,致使逐年发生水灾,使老百姓的水田被淹没,房屋被冲倒,无家可归。舜帝知情后,要禹派副手伯益前往江西治水。他们采用疏导法,疏通赣江,工程进展很快,不到一年就修到了吉安一带。

  当年夏天,因久旱无雨,天气炎热,工人们发昏发烧,小便短赤,病倒的人不计其数,大大地影响了工程的进展。

  舜帝知道后,派禹带医师前往工地诊治仍无济于事,急得禹和伯益将军在帐蓬前来回踱步,坐立不安。一天,一位老大爷捧了一把草要见伯益将军和禹,禹命老大爷入帐,问其何事,老大爷说:“我是喂马的马夫,我观察到马群中有一些马匹撒尿清澈明亮,饮食很好。而有一些马匹却不吃不喝,撒尿短赤而少。原来那些饮食很好的马经常吃长在马车前面的这种草。我就扯了这种草喂那些生病的马,第二天这些病马全好了。我又试着用这种草熬成水给一些有病的工人喝,他们的病也好了。”禹和伯益听后十分高兴,于是命令手下都去扯这种草来治病,患病的士兵喝了这种草熬成的水后,不到两天就都痊愈了。

  因为马匹是在马车前面吃的这种草,所以就将这种草药命名为“车前草”。

  【药名车前草

  车前草为车前科植物车前或平车前的干燥全草。性味甘,寒;归肝、肾、肺、小肠经。功能清热利尿通淋,祛痰,凉血,解毒。适用于热淋涩痛,水肿尿少,暑湿泄泻,痰热咳嗽,吐血衄血,痈肿疮毒。煎服,10~30g

64.滑石的故事

  说到滑石,其实我们在夏天时经常用到它,不知你有没有留意到呢?如果婴孩或者儿童长“痱子”了,妈妈会用“痱子粉”,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痱子粉”的重要组成就是“六一散”了。

  而在琳琅满目的中成药里“六一散”要算是最简单的品种之一了。一是它的处方简单,是由滑石六份和甘草一份所组成;二是制法也简单,只是将两味药研粉拌匀就可以了。

  相传“六一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又名刘河间)所创。

  在公元1147年(金皇统元年)的仲夏,金熙宗晋尚书右丞相韩企先为濮王,赐宴三日。谁料想,未出三天,却得了一种“怪病”:发热、口渴、烦躁不安、小便不畅、大便泻痢。家人四处求医,熙宗也派太医前来诊治,无奈近百剂药下去,病势有增无减,便在城门悬榜求医。

  当时20岁的刘完素正在京城购置药品,见了榜文。一则初出茅庐,不知深浅;二则自认为对此病颇有把握;三则早闻韩博通经文典章,能仿宋律制定皇统新律,很想见这位贤相,因此他揭了榜,入王府为韩企先诊治。

  经过按脉察色后,他问道:“可有身热、心烦、口渴、头晕、少气、多汗之症?”韩闭眼而微微点头。

  “当有恶心泄泻、胸闷纳呆、倦怠身重。”

  “对,对……”韩企先半睁着眼半眯着眼不耐烦地打量了一下刘完素的模样。

  “此乃暑湿也,治暑不治湿,医之过也!”

  “暑湿?”太医忍不住说:“吾等岂不知暑湿之理?”

  刘完素说:“你们治暑祛湿,泻热不养阴,尤其小便不利、大便泄泻,定然不敢使用寒凉之剂,故治而无效。”

  韩企先挺起身子,睁大眼睛问:“你有何方?”刘完素思索有顷举笔处方:滑石、甘草,共研细末。

  一旁韩夫人问:“此为何方?”刘指着方中“滑石六两,甘草一两”,脱口而出:“六一散。”

  他解释道:“滑石能解肌清热,滑窍行水而利湿,统治表里上下三焦。加入甘草泻火和中,便能清暑利湿。”

  “如何服法?”

  “每用三钱,和白蜜少许,冷开水或灯心汤调服,三日见效。”

  韩企先见他说得有理,就照方服了三贴,果然小便通而泄泻止,不禁感慨万分。

  韩企先找来刘完素,请他弃医从政,但刘却只要求赐医书若干。此后仍然用心攻读,终于成为一代名医。

  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也颔首称赞六一散。因此六一散被誉为“凡人之仙药”。

  【药名】滑石

  【别名画石、液石、共石、脱石、番石、夕冷、活石脆石、留石。

  【药性】甘、淡,寒。归膀胱、肺、胃经。

  【功效】利尿通淋,清热解暑;外用收湿敛疮。

  【应用】

  1.热淋,石淋,尿热涩痛 滑石性滑利窍,寒则清热,故能清膀胱湿热而通利水道,是治淋证常用药。若湿热下注之小便不利,热淋及尿闭等,常与木通、车前子、瞿麦等同用,如八正散(《和剂局方》);若用于石淋,可与海金沙、金钱草、木通等配用。

  2.暑湿烦渴,湿温初起 本品甘淡而寒,既能利水湿,又能解暑热,是治暑湿之常用药。若暑热烦渴,小便短赤,可与甘草同用,即六一散(《伤寒标本》);若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头痛恶寒,身重胸闷,脉弦细而濡,则与薏苡仁、白蔻仁、杏仁等配用,如三仁汤(《温病条辨》)。

  3.湿热水泻 本品既清热解暑除湿,又利水分清泌浊,即所谓能“分水道,实大肠”。尤宜于湿热或暑湿水泻,小便不利,可与猪苓、车前子、薏苡仁等用。治伏暑汇泄泻,可与藿香、丁香为末服用,如玉液散(《普济方》)。

  3.湿疮,湿疹,痱子 本品外用有清热收湿敛疮作用。治疗湿疮,湿疹,可单用或与枯矾、黄柏等为末,撒布患处;治痱子,则可与薄荷、甘草等配合制成痱子粉外用。

  【用法用量】煎服,10~20g。滑石块先煎,滑石粉包煎。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虚、热病伤津及孕妇忌用。
65.木通的故事(附药:川木通)

  相传长安城南有一个寡妇,她膝下有一个体弱多病的儿子,家里家外全靠她一个人来维持。

  给儿子取名叫做柱子,意思是希望年幼的儿子早日成为家庭的支柱。秋天的某一天儿子突然病倒了,这让寡妇很为难,因为自己每天就靠上山挖山上的药材卖钱来勉强维持家计,根本就没有多余的钱来请大夫,这可急坏了寡妇。寡妇实在不忍心,当看到儿子口舌生疮,皮肤有轻微的水肿,这几天尿量尿次都比往常减少了时,眼睛里湿湿地打转着。

  寡妇因为经常在药市进进出出,对一些药物的药效还是比较了解,但是心中还是有些不安,不敢给儿子随意买药用药,只是守在儿子面前,一步也不想离开。

夜已经很深了,寡妇本来白天上山采了一天的药已经相当辛苦了,现在还要看护孩子,坐在床边,煤油灯灯芯快要灭了,油也不多了,她挑了挑细细的灯芯,整个毛草房暗黄暗黄的,她的眼底也充满了昏黄的眼泪……

  不知过了多久,寡妇突然看到了她逝去的丈夫,丈夫对他说,他的坟地上长了一些植物,采摘过来就可以可以治好柱子的疾病——能让柱子利尿通淋。具体的采摘方法是截取茎部,除去细枝,阴干一下即得良药,然后洗净润透,切片,晒干,生用就可治愈儿子的病了。妻子连连地说着“诺”(诺,在古代语言中意为好的意思),准备和丈夫来说说家常里短的,可还没等妻子说出口,丈夫就越走越远了。醒来后,寡妇没多想,收拾了一下,准备去丈夫的坟前去看看。

  当天还是微微亮的时候,寡妇就怀着不舍的心,把儿子抱到邻居家,让邻居代为看护一下。自己背着背篓手拿工具,来到丈夫的坟墓前。果然看到了坟地上长了一些植物,正开着漂亮的花朵呢,寡妇就按照丈夫的方法,照样做了。

  几天后,儿子的病好了,又开始活蹦乱跳了。从此寡妇又知道了一味新的药以及药效了,她对收购药材的店铺解释这个药时,总是很自豪的说:这味药让柱子通尿了,所以就叫木通

  【药名】木通

  【别名】通草、附支、丁翁、丁父、葍藤、王翁、万年、万年藤、燕蕧、乌蕧、关木通、川木通、细木通、炒木通、马木通、东北木通。

药性】苦,寒。有毒。归心、小肠、膀胱经。

  【功效】利尿通淋,清心除烦,通经下乳。

  【应用
  1.淋证,水肿 本品能利水尿通淋,使湿热之邪下行从小便排出。治疗膀胱湿热,小便短赤,淋沥涩痛,常与车前子、滑石等配伍,如八下散(《和剂局方》);治疗水肿,可与猪苓、桑白皮等同用。

  2.心烦尿赤,口舌生疮 本品味苦气寒,性通利而清降,能上清心经之火,下泄小肠之热。常治心火上炎,口舌生疮,或心火下移小肠而致的心烦尿赤等症,多与生地黄、甘草、竹叶等配伍,如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3.经闭乳少,湿热痹痛 本品入血分,能通经下乳。用治血瘀经闭,可与红花、桃仁、丹参等同用;若用治乳汁短少或不通,可与王不留行、穿山甲等配伍;本品还能利血脉,通关节,与桑枝、薏苡仁等同用,治疗湿热痹痛。

  【用法用量】煎服,3~6g。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附药:川木通

  川木通毛茛科植物小木通或绣球藤的干燥藤茎。性味苦,寒;归心、小肠、膀胱经。功能利水通淋,清心除烦,通经下乳。适用淋证,水肿,心烦尿赤,口舌生疮,淋病,经闭乳少,湿热痹痛。煎服,3~6g。孕妇慎用。
66.通草的故事

  汉高祖刘邦早年在打天下时,可谓是屡战屡胜,这一切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当然也得益于他硬朗的身体。最后一次,刘邦在击败西楚霸王项羽大军后,天下大局已定,一个新的王朝诞生了。

  汉高祖刘邦当了皇帝后,拥有三宫六院,生活开始变得奢糜起来。由于早年驰骋沙场,操劳过度,现又随着年事渐高,身体开始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微恙。

  刘邦是一个敬业的统治者,白天要忙于政事,晚上还要批改奏折,深夜还要忙于宫闱生活,生活非常紧凑,忙得不亦乐乎。终于有一天夜晚,当汉高祖刘邦在更衣时,发现自己小便热赤,癃闭不止,淋沥涩痛,双下肢可见轻微水肿。

  这可把汉高祖刘邦吓坏了,担心自己就此寿终正寝,于是马上连夜传召御医前来会诊。御医们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几个御医管事在诺诺轻声地问诊,另几个在战战兢兢地切脉,还有几个负责察看端详刘邦的容颜以及按压高祖的下肢,他们不敢出大声,更不敢在皇帝面前有丝毫的不敬之意,前期诊断进行得很顺利。

  然后,这些京城御医们在烛光下进行会诊,大家各抒己见,甚是热闹。御医院汇集了全国各地的名医和名药,但是大家都畏畏缩缩,不敢独挑大梁。这时广东的一个御医果断建议用纸通为君药配伍组方给刘邦治病,因为他当初在岭南正是用此药为君药配伍组方治好了类似的病人。

  于是这个御医开好方,到御医房拿药,命令药膳房的人连夜煎服好送至刘邦寝宫。刘邦看到试药的奴才喝了片刻之后,自己也大口饮尽。

  第二日清晨,刘邦更衣时,觉小便爽,甚喜,大赏御医。问御医此药何方?御医如实答纸通。

  原来在两广一带,通草也叫纸通,现在广泛用于尿路不适症和妇女的通乳等临床应用。

  【药名】通草

  【别名】纸通,寇脱,离南,通脱木,葱草,白通草,通花,通大海,五加风,大木通、活莌、倚商、花草、大通草、泡通、五加风、宽肠、大通塔、五角加皮、通花五加、大叶五加皮。

  【药性】甘、淡,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利尿通淋,通气下乳。

  【应用】

  1.湿热淋证,水肿尿少 本品味甘淡性寒而体轻,入手太阴肺经,引热下降而利小便,既通淋,又消肿。尤宜于热淋之小便不利,淋沥涩痛,与冬葵子、滑石、石韦同用,如通草饮子《普济方》;用于石淋,可与金钱草、海金沙等同用;用于血淋,可与石韦、白茅根、蒲黄等同用;用于水湿停蓄之水肿证,可配猪苓、地龙、麝香,共研为末,米汤送服,如通草散《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2.产后乳汁不下 本品入胃经,通胃气上达而下乳汁。且味甘淡,多用于产后乳汁不畅或不下,与穿山甲、甘草、猪蹄同用,如通乳汤(《杂病源流犀烛》)。

  【用法用量】煎服,6~12g。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鉴别用药】通草、木通名称不同,气味有别。但今之木通,古书称为通草。今之通草,古书称为通脱木,当知区别,不可混淆。

  此外,小通草为旌节花科植物喜马山旌节花、中国旌节花,或山茱萸科植物青荚叶的干燥茎髓。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病证、用量用法与通草相似,部分地区亦作通草使用。
67.瞿麦的故事

  故事一

  相传瞿麦是天庭的一位花仙子,因触犯“天条”,被王母娘娘责罪贬下凡间而化作一园景之花。

  花仙子长得很漂亮,身材娇柔,善于舞蹈。一次,玉皇大帝路过御花园时,见到一大群仙女在跳舞,便驻足观看,同行的王母娘娘也跟着在此歇足。玉皇大帝本来和王母娘娘有说有笑的,这时候,正在跳舞的花仙子恰恰回眸一笑,玉皇大帝被其楚楚动人的容貌和纤细身材深深吸引,一下失了神,与王母娘娘的说笑戛然而止,王母娘娘连说了许久,玉皇大帝却还在发呆中。顺着玉皇大帝的眼光看去,王母娘娘发现他一直在看着那位花仙子,王母娘娘一下子怒从心起。

  过了许久,玉皇大帝才回过神来,脸上仍溢满笑容,继续和王母娘娘商议天上凡间的大事,久久地留在御花园不想离去。

  过后不久,天宫召开天庭会议,花仙子无故迟到,导致舞蹈跳得不合众仙家的意,扫了大家的兴,于是,王母娘娘以触犯“天条”为罪名,除去花仙子的功力和法术,把她贬到人间,化作一株杂草,让花仙子原本纤柔的身体变为多节、空心、易脆的茎,将她动人的容貌变为了棕紫色的花瓣,并且前端深裂成卷曲的丝状,结的果实也皱巴巴带有芒刺,很不招人喜欢。

  后来世人看到这种杂草,觉得花仙子很委屈,给取名叫瞿麦,将它栽培在自家的院子里。

  故事二

  自古以来,妇女妊娠生育,都充满了危机,对孕妇来说,生产就是一场生与死的考验。

  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英勇善战的将军,他娶了一位貌美如花的妻子,不久妻子便有了身孕。当时正逢战事吃紧,将军得令开赴前线。前线战火纷飞,持续了数月仍没有结束的迹象。

  一天,将军突然收到家中来信,信上说:将军的妻子生育时产下一男婴,生下没多久婴儿便死了。将军看后泪水如潮水般涌出,随从得知后也双眼泛红。将军回家探望之心日益迫切,可战场又离不开将军的统帅,只能速战速决,才能争取早日回家。

  也许是这份深情,也许是将军内心的坚强,极大地鼓舞了将士们的信心,他们很快就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

  班师回朝时,民众一片欢呼声。将军在王宫向皇帝汇报了战况,领了犒赏后快马加鞭赶到妻子身边。

  让将军没有想到的是,妻子还是卧床不起,面唇萎黄,少气懒言,有时还自言自语,神志不清,这可急坏了将军。将军立即吩咐下人再次请来了当地的名医。经把多位大夫脉后,大夫便说,夫人腹中还有一死胎。夫人不解,看了看将军,说:已经产下一死婴,腹中怎么还有一婴孩?

  将军开始也疑惑不解,但自己是一介武夫,不懂医学,只得乖乖地听从大夫的安排。经手术,果然从妻子子宫里产出一枯死之黑婴,四肢容貌齐全,随后大夫赶紧要他妻子服瞿麦浓煎水,以去除体内之败血留瘀,留瘀去则气血运行顺畅,新血则生,从而全身气血得以旺盛。

  喝了几碗瞿麦浓煎水,夫人逐渐好转,在大夫的精心调理下,夫人最终康复。

  【药名】瞿麦

  【别名】巨句麦、大兰、山瞿麦、瞿麦穗、南天竺草、麦句姜、剪绒花、龙须、四时美、圣茏草子、十样景花、竹节草花、剪绒花、野麦、石柱花、石竹子花、洛阳花、大兰瞿麦穗。

  【药性】苦,寒。归心、小肠经。
  【功效】利尿通淋,破血通经。

  【应用
  1.淋证,血淋,石淋,小便不通,淋沥涩痛 本品苦寒泄降,能清心与小肠火,导热下行,有利尿通淋之功,为治淋证之常用药。治疗热淋涩痛,常与萹蓄、木通、车前子同用,如八正散(《和剂局方》);治血淋涩痛,可与栀子、甘草等同用,如立效散(《和剂局方》);治石淋,与石韦、滑石、冬葵子等配伍,如石韦散(《症治汇补》)。

  2.瘀阻闭经,月经不调 本品能活血通经。对于血热瘀阻之经闭或月经不调尤为适宜,常与桃仁、红花、丹参、赤芍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9~15g。
  【使用注意】孕妇慎服。

68.萹蓄的故事

  陶弘景,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集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等。陶弘景先生曾对萹蓄做过这样的描述:煮汁与小儿饮,疗蛔虫有验。

  相传,陶弘景自幼聪慧,博览群书,每每读到不懂的地方,有疑问的地方都会去找方法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一次,陶弘景读到《神农本草经》:“主浸淫,疥瘙疽痔,杀三虫”时,自己想确认萹蓄的作用,因为常年隐居在山中,想要验证,只得苦苦等待,终于,一天有人来造访。这次来探望这位“山中宰相”的不是皇帝的钦差大臣,而是一介草民,他带着儿子前来看病。

  看到孩子面黄肌瘦的,再据其父亲说孩子反复出现腹部或脐周隐痛,或伴偏食、夜间磨牙、有时伴有呕吐等症状后,陶弘景思索片刻,便开方用萹蓄熬汤药给小孩服用,并吩咐说三天后随诊。

  过了三天,父亲和孩子又来了,父亲说孩子胃口好了,晚上睡觉没磨牙了,白天也没有因为肚子痛而哭闹了。陶弘景听后很高兴,因为他亲手验证了萹蓄有驱蛔虫的功效。

  【药名】萹蓄

  【别名】竹、扁竹、扁茿、畜辩、扁蔓、扁蓄、地扁蓄、编竹、扁畜、粉节草、道生草、扁竹蓼、乌蓼、大蓄片、野铁扫把、路柳、疳积药、斑鸠台、蚂蚁草、猪圈草、桌面草、路边草、七星草、铁片草、竹节草、扁猪牙、残竹草、妹子草、大铁马鞭、地蓼、牛鞭草、牛筋草。

  【药性】苦,微寒。归膀胱经。

  【功效】利尿通淋,杀虫、止痒。

  【应用

  1.淋证 本品性微寒,入膀胱经,清利下焦湿热。多用于热淋、石淋,常与木通、瞿麦、车前子同用,如八正散《和剂局方》;用于血淋,与大蓟、小蓟、白茅根等同用。

  2.虫证,湿疹,阴痒 本品苦能燥湿,微寒清热,又善“杀三虫”。用治蛔虫病,蛲虫病,钩虫病。用时宜煎汤空腹服,以提高疗效。治蛔虫腹痛,面青,如《药性论》以单味浓煎服用;治小儿蛲虫,下部痒,如《食医心镜》单味水煎,空腹饮之,还可用本品煎汤,熏洗肛门;用于湿疹、湿疮、阴痒等证,可单味煎水外洗,亦可配伍地肤子、蛇床子、荆芥等煎水外洗。

  【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者加倍。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虚者慎用。

69.地肤子的故事

地肤子这东西,儿时便对其印象颇深。农村人家房前屋后多有种植,茂盛者可长及人高。干啥用,扎扫帚用,俗名就叫铁扫帚。及长成砍割,干后其茎硬如铁骨,梢又极其柔韧,故可用作扫帚,极为耐用。乡村农人有瘙痒之疾常取全草熬水洗浴,其果实也可入药,称为“地肤子”。说起地肤子,还有一个故事。

  传说以前有个道士喜欢炼制丹药,以寻求长生不老。一天,他又在炼制丹药,可由于事先准备不足,丹药没有炼制成功。于是,他上山寻找各种金石药草,动物药材等,一连好几天都在山上度过。夏天的夜晚蚊虫叮咬甚是厉害,让道士受尽了折磨。

  眼看就要变天了,道士赶紧连夜下山,回到自己的道观中。回来后,他感觉浑身不自在,身上到处瘙痒不安,很多地方都被抠出血迹来了。实在难熬,他想着要烧一锅热水,泡个热水澡试一试,看能不能好受些。

  他用扫帚清洗了锅子,添了满满一锅子水。也许几天没有休息好了,这道士居然忘记把洗锅用的扫帚拿出来了,直到他把水烧热后才发现,不过,他顾不得这么多了,赶紧洗澡。洗浴完后,道士明显感觉到全身瘙痒减轻了,他一细想,这一切难道是因为那个扫把的缘故?以后连续几天,他都用扫帚熬水洗澡,果然身上的瘙痒全部去除。

  于是,他开始研究地肤子的功效,并题下药云地肤子,一干数十枝,攒簇直上,其子繁多,星之精也。其味苦寒,得太阳寒水气化,盖太阳之气,上及九天,下彻九泉,外弥肤腠。故地肤之功,上治头,而聪耳明目,下入膀胱而利水去疝,外去皮肤热气,而令润泽。服之病去,必小水通长为外征也。

  【药名】地肤子

  【别名】地葵、地麦、落帚子、独扫子、竹帚子、千头子、帚菜子、铁扫把子、扫帚子。

  【药性】辛、苦,寒。归肾、膀胱经。

  【功效】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应用】

  1.小便不利,热淋涩痛 本品苦寒降泄,能清利湿热而通淋,故用于膀胱湿热,小便不利,淋沥涩痛之证,常与木通、瞿麦、冬葵子等同用,如地肤子汤《济生方》。

  2.阴痒带下,风疹,湿疹,皮肤瘙痒 本品能清除皮肤中之湿热与风邪而止痒。治疗风疹,湿疹,皮肤瘙痒,常与白鲜皮、蝉蜕、黄柏等同用;若下焦湿热,外阴湿痒者,可与苦参、龙胆草、白矾等煎汤外洗患处;治湿热带下,可配黄柏、苍术等煎服。

  【用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适量。
70.海金沙的故事(附药:海金沙藤)      

  在遥远的4亿年前的志留纪晚期,海金沙默默地从水中来到陆地,开始在亘古洪荒的大地上出现。它绿色的眼睛里记录着我们无法想象的宇宙的斗转星移和世间的沧海桑田,时时提醒着我们,宇宙的生生不息,时间的浩淼无限。

  500年前就有人如此的形容它:生山林下,茎细如线,引于竹木上,叶背多皱纹,皱处有沙子,黄赤色,状如蒲黄粉;不开花,细根坚强,其沙及草皆可入药。其细小如沙的颗粒,细腻光滑,置于手中,犹如细沙从指缝间滑落,这或许就是海金沙名字的由来吧。

  其实,这种沙非叶、非花,是种子又不是种子,它只是那可爱的掌状小羽叶上的孢子。 孢子如它,有众多的兄弟姐妹,却注定无法与它的爱情相遇。没有爱情相伴,只能独自哼着歌的海金沙却喜爱攀援。作为唯一能够用叶轴攀爬的蕨类植物,攀爬是它的天性,向上是它的品格。凭着坚韧不拔的品性,海金沙从远古一路走来,生长得越来越繁茂,用它的藤和孢子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云:本品“甘寒无毒”。主治:通利小肠,疗伤寒热狂,治湿热肿毒,小便热淋膏淋血淋石淋经痛,解热毒气。被人们用于治疗热淋、砂淋、血淋、膏淋、尿道涩痛。

  【药名】海金沙

  【别名】金沙藤、左转藤、蛤蟆藤、罗网藤、铁线藤、吐丝草、鼎擦藤、猛古藤、左转藤灰、海金砂。

  【药性】甘、咸,寒。归膀胱、小肠经。    

  【功效】利尿通淋,止痛。

  【应用

  淋证,石淋,血淋,膏淋,尿道涩痛 本品其性下降,善清小肠、膀胱湿热,尤善止尿道疼痛,为治诸淋涩痛之要药。治热淋急病,如《泉州本草》以本品为末,甘草汤送服;治血淋,如《普济方》以本品为末,新汲水或沙糖水送服;治石淋,同鸡内金、金钱草等配伍;治膏淋,与滑石、麦冬、甘草同用,如海金沙散《世医得效方》;本品又能利水消肿,治疗水肿,多与泽泻、猪苓、防己、木通等配伍,以加强利尿的作用。

  【用法用量】煎服,6~15g。宜包煎。               

  【使用注意】肾阴亏虚者慎服。

  附药:海金沙藤

  海金沙藤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的全草。性能功效与海金沙相似,兼能清热解毒。除治淋证涩痛外,亦用于痈肿疮毒、痄腮和黄疸。用法用量:煎服,15~30g。外用适量,煎汤外洗或捣敷。
70.海金沙的故事(附药:海金沙藤)

  在遥远的4亿年前的志留纪晚期,海金沙默默地从水中来到陆地,开始在亘古洪荒的大地上出现。它绿色的眼睛里记录着我们无法想象的宇宙的斗转星移和世间的沧海桑田,时时提醒着我们,宇宙的生生不息,时间的浩淼无限。

  500年前就有人如此的形容它:生山林下,茎细如线,引于竹木上,叶背多皱纹,皱处有沙子,黄赤色,状如蒲黄粉;不开花,细根坚强,其沙及草皆可入药。其细小如沙的颗粒,细腻光滑,置于手中,犹如细沙从指缝间滑落,这或许就是海金沙名字的由来吧。

  其实,这种沙非叶、非花,是种子又不是种子,它只是那可爱的掌状小羽叶上的孢子。 孢子如它,有众多的兄弟姐妹,却注定无法与它的爱情相遇。没有爱情相伴,只能独自哼着歌的海金沙却喜爱攀援。作为唯一能够用叶轴攀爬的蕨类植物,攀爬是它的天性,向上是它的品格。凭着坚韧不拔的品性,海金沙从远古一路走来,生长得越来越繁茂,用它的藤和孢子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云:本品“甘寒无毒”。主治:通利小肠,疗伤寒热狂,治湿热肿毒,小便热淋膏淋血淋石淋经痛,解热毒气。被人们用于治疗热淋、砂淋、血淋、膏淋、尿道涩痛 

  【药名】海金沙                         

  【别名】金沙藤、左转藤、蛤蟆藤、罗网藤、铁线藤、吐丝草、鼎擦藤、猛古藤、左转藤灰、海金砂。

  【药性】甘、咸,寒。归膀胱、小肠经。    

  【功效】利尿通淋,止痛。

  【应用

  淋证,石淋,血淋,膏淋,尿道涩痛 本品其性下降,善清小肠、膀胱湿热,尤善止尿道疼痛,为治诸淋涩痛之要药。治热淋急病,如《泉州本草》以本品为末,甘草汤送服;治血淋,如《普济方》以本品为末,新汲水或沙糖水送服;治石淋,同鸡内金、金钱草等配伍;治膏淋,与滑石、麦冬、甘草同用,如海金沙散《世医得效方》;本品又能利水消肿,治疗水肿,多与泽泻、猪苓、防己、木通等配伍,以加强利尿的作用。

  【用法用量】煎服,6~15g。宜包煎。               

  【使用注意】肾阴亏虚者慎服。

  附药:海金沙藤

  海金沙藤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的全草。性能功效与海金沙相似,兼能清热解毒。除治淋证涩痛外,亦用于痈肿疮毒、痄腮和黄疸。用法用量:煎服,15~30g。外用适量,煎汤外洗或捣敷。
71.石韦的故事

  石韦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之功效。传说,《史记》作者司马迁早年因为李陵辩护,不料李陵“兵变匈奴”后,司马迁惨受宫刑。

  司马迁早年在宫廷当官,和其父亲一样,都是吏官,主要记录帝王的生活起居以及朝政大事,实为帝王之“傀儡”。帝王只许司马迁写颂其功勋而非过错,可司马迁经常不思变通,屡次得罪帝王。后来加之李陵叛变之事,司马迁惨遭帝王之毒刑。

  事后,司马迁隐居山林,开始撰写史书。有一天,司马迁突然感觉小便涩痛不爽,低头一看居然是血尿。司马迁不敢和女儿女婿说,便自己翻阅医籍,司马迁得知自己得的是“淋证”。便一个人上山采药,在路过一条小溪时,司马迁看到了溪流石头旁边长了不少原始而简单的蕨类植物,远看去就好象是长在石头表皮上一样,他知道,这就是他要找寻的中药。而在司马迁以前,有人把鞣制过的皮子称作“韦”,石韦的名字也就因此而来。

  中医认为,肺是人体治理和调节全身水液的枢纽,被誉为“水之上源”,而膀胱是贮存、排放尿液的枢纽,这些枢纽一旦被湿、热等邪气所侵扰,便可能引发一些与排尿有关的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短、尿道灼热、疼痛、尿色红、赤、浑浊或夹带砂、石等,中医将这些症状通称为“淋证”(注意:不是性病中的“淋病”)。

  【药名】石韦                          

  【别名】石皮、石苇、金星草、石兰、石剑、石背柳、生扯拢、金汤匙、肺心草、会全草、蛇舌风、小叶下红。

  【药性】甘、苦,微寒。归肺、膀胱经。

  【功效】利尿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

  【应用】

  1.热淋,血淋,石匠淋,小便不通,淋沥涩痛 本品药性寒凉,清利膀胱而通淋,兼可止血,尤宜于血淋。对膀胱湿热见小便淋沥涩痛诸淋者,也常应用。用于血淋,与当归、蒲黄、芍药同用,如石韦散《千金方》;用于热淋,如《圣惠方》以本品与滑石为末服;用于石淋,与滑石为末,用米饮或蜜冲服,如石韦散(《古今录验》)。

  2.肺热咳喘 石韦微寒,入肺经,清肺热,止咳喘。用于肺热咳喘气急,可与鱼腥草、黄芩、芦根等同用。

  3.血热出血 石韦微寒,功能凉血止血,用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尿血、崩漏尤为适宜,可单用,或随证配伍侧柏叶、栀子白茅根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612g

72.冬葵子的故事          

冬葵子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的《名医别录》:冬葵子,生少室山,十二月采之。”

传说,是居住在河南少室山附近的族民发现冬葵子以及其药效的。为什么叫少室山呢,因传说夏禹王的第二个妻子,涂山氏之妹栖于此,后人于山下建少姨庙以敬之,故此山名谓“少室山”。

一年,天大旱,连续数月滴雨未下,地面干涸,饮水困难,农民粮食欠收,把绝大部分的粮食上交给地主后,剩下的难以度过漫漫冬季。在嵩山的少室山,因为地势高,山脚山上都郁郁葱葱的,农民觉得上山应该不会挨饿。

  于是,陆陆续续有农民开始上山去找寻食物。在寻食的过程中,有很多农民,由于缺水缺食物而出现了少尿无尿、尿路感染等病症。其中有些农民实在饿极了,看到路边葵菜就摘来生食,发现味鲜汁浓,有些人连葵菜子也一起嚼食了,还有的农民干脆架起了火炉,煮着葵菜来充饥。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连续吃了几天葵菜后,农民们,尤其是合着籽吃的农民,发现二便通畅,小便也不涩了。于是,他们和没有合着籽吃的农民聊天时讲了这个事,大家很兴奋,都庆幸吃葵菜不但没中毒,而且还解了饥,治了病,这是多好的一件事。因此,第二年,农民纷纷在自家院子边种起了葵菜,由于葵菜冬天才结籽,所以结的籽就叫冬葵子。

  【药名】冬葵子                         

  【别名】葵子、葵菜子、原植物冬葵、葵、葵菜、露葵、冬葵菜、滑菜、卫足、马蹄菜、蕲菜、滑肠菜、金钱葵、金钱紫花葵、冬寒菜、冬苋菜、茴菜、滑滑菜、奇菜。

  【药性】甘、涩,凉。归大肠、小肠、膀胱经。           

  【功效】利尿通淋,下乳,润肠。

  【应用】
  1.淋证,水肿,尿闭 本品甘寒滑利,有利尿通淋之功。用于热淋,与石韦、瞿麦、滑石等同用,如石韦散《证治汇补》;用于血淋及妊娠子淋,如《千金方》本品单味用;用于石淋,与海金沙、金钱草、鸡内金等同用。本品质滑,通关格,利小便,消水肿,用于水肿胀满,小便不利,配猪苓、泽泻、茯苓等同用;若治关格胀满,大小便不通,如《肘后方》以本品单味为末服。

  2.乳汁不通、乳房胀痛 本品滑润利窍,有通乳汁之功。用于产后乳汁不通,乳房胀痛可与穿山甲、王不留行等同用。

  3.便秘 冬葵子质润滑利,润肠而通便。用于肠燥便秘证,可与郁李仁、苦杏仁、桃仁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9g。

  【使用注意】本品寒润滑利,脾虚便溏者与孕妇慎用。

73.灯心草的故事         

  传说在广东信宜灯心塘有个良家妇女陈氏,正直善良,勤劳,父亲是远近闻名的医生,她自然学到不少医学知识,谁家有人生病,有求必应,药到病除,无治不愈。父母亡故后,她嫁给一个老实贫苦农民为妻,婚后生下一男孩,日子过得挺不错。

  话说另有一对夫妻喜添一女儿,白白胖胖的,夫妻视为掌上明珠,可是出生不久就发生不幸的事:小女儿不吮奶,不哭也不动,继而双目紧闭,口角流水,心跳微弱,面色苍白,已经不省人事了。夫妻舍不得丢掉自己的亲骨肉,请来村里、县里的医生,都久治无效,眼看小女儿活不成了,夫妻俩急得直哭。村里人赶来看望,其中有人知道陈氏能治好小孩这样的病,叫他们赶快去请她来。

  陈氏知道后,马上带上几条白色细长柔软的草药,朝小孩家赶去。陈氏边诊边问病情,诊完后,劝小孩爹妈不要担心,她会治好小孩的病,并叫人准备所需要的东西。她找来一个浴盆,倒入热水,把采来的新鲜药物搓碎搅拌,然后帮小儿洗头、擦身,接着便是烫点,她拆下一段白色草药放在油里蘸蘸,又移到火里烧红,再贴到小孩身上烫,先是额头两点,最后手掌心两点,总共烫了十四点,不一会,烫点红起来,成为痂。这时,小孩仍无声响,也不动。但陈氏说,过几天小孩的病就会好的,她到时再来看,并嘱咐小孩爹妈严加照顾,说完就告辞了。不久后,小孩的病果然奇迹般地好了,这对夫妻开心极了。后来,陈氏又来看过几次,见小孩无事,便放心地离去了。

  后来,不知哪个顽皮鬼竟拾起弃落在地的白色草药,拿回家试作点灯,竟然灯光明亮。由于它可以作灯点,又因它是陈氏医生从她家乡信宜灯心塘带来的,所以灯心草这个名字不胫而走,从此就叫开了。

  【药名】灯心草

  【别名】虎须草、赤须、灯心、碧玉草、水灯心、蔺草、灯芯草、灯蕊草、灯草、龙须草、野席草。

  【药性】甘、淡,微寒。归心、肺、小肠经。

  【功效】利尿通淋,清心降火。

  【应用】

  1.尿少涩痛 本品甘淡能渗湿,性寒能清热。故可清热利尿,适用于小便不利,淋沥涩痛之证。因其质轻力薄,临证多与木通、瞿麦、车前子等同用,如八正散《和剂局方》。

  2.心烦失眠,口舌生疮 本品性寒,既能入心清心火,又可利尿泄热以引导心火下降。用于心烦失眠,如《集验方》单味煎服,也可与木通、竹叶、栀子等同用;用于小儿心热夜啼,可与淡竹叶配伍,开水泡服,也可配车前草,煎汤服;治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将灯心炭研为末,涂抹患处或拈盐吹喉。   

  【用法用量】煎服,1~3g。外用适量。

74.萆薢的故事

  萆薢在我国多个省份都有生产,为什么萆薢在全国范围具内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

  原来萆薢的品种有很多,在有的地方叫做“蛇头草”,有的地方叫做“粉萆薢”,但都具有治疗膏淋,白浊,白带过多,风湿痹痛,关节不利,腰膝疼痛等的功效。

  原来正是萆薢的功效这么多,才深得医家厚爱。现代也在广泛使用萆薢分清饮来治疗膏淋和风湿,而萆薢分清饮最早记载于《杨氏家藏方》。

  《杨氏家藏方》是由宋朝的杨倓所撰写。杨倓自幼饱读医书,对于行医看病,向来都是严谨客观,在书籍整理撰写方面规规矩矩,给后世医家留下了丰富的医学资源。而萆薢分清饮是其中的一首代表方。

  说起萆薢分清饮,还有一个故事,话说一天有个病人痛苦不堪,前来向杨倓探寻方药以解决周身的不适。

 杨倓看到病人后,还没等杨倓开口,病人就说自己小便不爽,尿时白如米泔水,陆陆续续已多日。

  杨倓帮其把了脉,看了舌象。思索了须臾,便写下了萆薢分清饮的组方。

  病人便去药房抓药熬汤,服了几剂药,小便开始不浑浊了,就来杨倓家登门拜谢。

  观察此方配伍特点就不难发现,杨倓对萆薢的了解非常深,如萆薢配伍怀牛膝,萆薢祛风湿、止痹痛,怀牛膝补肝肾、强筋骨,二者合用扶正祛邪并施,用于治疗着痹之肢体重痛、腰膝酸软等症。

  萆薢配伍石菖蒲:萆薢利湿而祛浊;石菖蒲芳香通窍而除湿,二者为伍而其利湿化浊之功更著,用于治疗湿浊不化之尿浊、尿频等症。

  萆薢配伍威灵仙:萆薢祛风除湿,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二者合用,则祛风除湿之功效更强,用于治疗行痹、着痹之关节肿痛、屈伸不利者。

  萆薢配伍益智仁:萆薢利湿祛浊、除痹止痛,功擅除湿,以分利为主;益智仁温脾止泻摄唾、补肾固精缩尿,长于温补以固涩为主,二者合用,共奏温补脾肾、通利小便、分清别浊之功效,用于治疗肾阳式微、下焦虚寒之小便白浊、频数无度、淋漓不爽以及妇女带下等症。

  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萆薢成为了治膏淋要药。

  【药名】萆薢

  【别名】百枝、竹木、赤节、白菝葜、粉萆薢、金刚、硬饭团、山田薯、土薯蓣、麻甲头。

  【药性】苦,平。归肾、胃经

  【功效】利湿去浊,祛风除痹。

  【应用】

  1.膏淋,白浊,白带过多 本品善利湿而分清去浊,为治膏淋要药。用于膏淋,小便混浊,白如米泔。常与乌药、益智仁、石菖蒲同用,如萆解分清饮(《杨氏家藏方》);亦可用治妇女白带属湿盛者,与猪苓、白术、泽泻同用。

  2.风湿痹痛,关节不利,腰膝疼痛 本品能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善治腰膝痹痛,筋脉屈伸不利。若偏于寒湿者,可与附子、牛膝同用,如萆薢丸(《圣济总录》);属湿热者,则与黄柏、忍冬藤、防己等配伍用。

  【用法用量】煎服,9~15g。

  【使用注意】肾阴亏虚、遗精滑精者慎用。

  【鉴别用药】据考,历代本草所记载的萆薢,主要来源于薯蓣科植物和百合科菝葜属植物。现时商品萆薢有:粉萆薢、绵萆薢、红萆薢、白萆薢、土萆薢之分。品种极为复杂,前二种主要来源于薯蓣科植物,后三种主要来源百合科菝葜属或肖菝葜属植物。萆薢应以薯蓣科粉萆薢和绵萆薢为正品。
75.茵陈的故事          

  有一个病人,身目俱黄,全身没有力气,人亦消瘦了。这天,他拄着拐杖,一步一哼地来找华佗:“先生,请你给我治治吧”。

  华佗见病人得的是黄疸病,皱着眉摇了摇头说:“眼下都还没有找到治这种病的办法,我也无能为力啊”!

  病人见华佗也不能治他的病,只好愁眉苦脸地回家等死了。

  半年后,华佗又碰见了那个人,他不但没有死,反而变得身强体壮,满面红光了。华佗大吃一惊,急忙问道:“你这个病是哪位先生治好的?快告诉我,让我跟他学习去”。

  那人回答说:“我没有请先生看,病是自己好的”

  华佗不信:“哪有这种事!你准是吃过什么药吧?“药也没有吃过”。 “这就怪了!”“哦,因为春荒没粮,我吃了些日子野草。”

  “这就对啦!草就是药。你吃了多少天?”“一个多月。”“吃的是什么草啊?”

  “我也说不清楚。”“你领我看看去。”“好吧。”

  他们走到山坡上,那人指着一片野草说:“就是这个。”

  华佗一看,说道:“这不是青蒿吗?莫非能治黄疸病?嗯,弄点回去试试看。”

  于是,华佗就用青蒿试着给黄疸病人下药治病。但连试用了几次,病人吃了没有一个见好的。华佗还以为先前的那个病人准是认错了草,便又找到他,叮问: “你真的是吃青蒿吃好的?”“没错。”华佗想了想又问:“你吃的是几月里的蒿子?”“三月里的。”

  “唔,春三月间阳气上升,百草发芽。也许三月里的青蒿有药力。”

  第二年开春,华佗又采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试着治害黄疸病的人吃。这回可真灵!吃一个,好一个。而过了春天再采的青蒿就不能治黄疸病了。

  为了把青蒿的药性摸得更准,等到第二年,华佗又一次做了试验,他逐月把青蒿采来,又分别按根、茎、叶放好,然后给病人吃,结果发现,只有幼嫩的茎叶才可以入药治黄疸病。为了使人们容易区别,华佗便把可以入药治黄疸病的幼嫩青蒿取名叫“茵陈”,他还编了四句话留给后人。

  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与后人要记牢。

  三月茵陈能治病,四月青蒿当柴烧。

  【药名】茵陈                          

  【别名】茵陈蒿、马蒿、绒蒿、安吕草、婆婆蒿、野兰草

  【药性】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功效】利湿退黄,解毒疗疮。

  【应用

  1.黄疸尿少 本品苦泄下降,微寒清热,善清利脾胃肝胆湿热,使之从小便而出,为治黄疸之要药。若身目发黄,小便短赤之阳黄证,常与栀子、黄柏、大黄同用,如茵陈蒿汤(《伤寒论》);若黄疸湿重于热者,可与茯苓、猪苓同用,如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若脾胃寒湿郁滞,阳气不得宣运之阴黄,多与附子、干姜等配用,如茵陈四逆汤(《卫生宝鉴·补遗》)。

  2.湿温暑湿 本品其气清芬,清利湿热,治疗外感湿温或暑湿,身体倦怠,胸闷腹胀,小便不利,常与滑石、黄芩、木通等药同用,如甘露消毒丹(《医效秘传》)

  2.湿疮瘙痒 本品苦而微寒,有清热利湿之功,可用于湿热内蕴之风瘙隐疹,湿疮瘙痒,可单味煎汤外洗,也可与黄柏、苦参、地肤子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6~15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使用注意】蓄血发黄者及血虚萎黄者慎用。
76.金钱草的故事(附药:连钱草、广金钱草、江西金钱草、小金钱草)

  金钱草因其叶子呈圆形或近似圆形,颇似金钱而得名。民间有一种说法,认为这种草比金钱还贵重,故以金钱称之。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对年轻恩爱的夫妻,平时日子过得很美满,有一天,丈夫突然腹痛,不久便死去了。妻子请来医生要查明丈夫的死因。医生根据死者的发病部位剖腹,在胆囊内取出一块小石头。为了纪念丈夫,妻子用红绿丝线织成一个小网兜,把石头放在里面挂在脖子上,形影不离地佩戴着亡夫腹内的遗物。

  有一天,她上山砍柴时,发现挂在脖子上的石头小了许多。为了解开这个谜,她又去请教医生。医生听了她的话,觉得可能是她上山砍柴时,接触到了一种能化石头的草药。后来,医生和那位妇女一起上山,在她砍柴的地方把各种草都割下来,试包石头。果然有一种草包了石头后,石头会缩小。医生就采了许多这种草,用作治疗结石病。人们都说,这种草真了不起,能治病,比金钱还贵重,于是就叫它金钱草。也有人根据它能化石,而叫它“化石丹”。

  【药名】金钱草

  【别名】过路草、大金钱草、铜钱草、一串钱、对坐草、神仙对坐草、延地蜈蚣、蜈蚣草、临时救、路边黄、遍地黄、金花菜、寸骨七、化石丹。

  【药性】甘、咸,微寒。归肝、胆、肾、膀胱经。

  【功效】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

  【应用】

  1.湿热黄疸,胆胀血痛 本品既清肝胆之火,又能除下焦湿热;有清热利湿退黄之效。治湿热黄疸,常与茵陈,栀子、虎杖等同用。本品还能清肝胆湿热,排除结石,与茵陈、大黄、郁金等同用,治疗肝胆结石,胆胀胁痛,如利胆排石片(颗粒)(《中华人民共各国药典·一部》2010版)

  2.石淋,热淋,小便涩痛 金钱草利尿通淋,善消结石,尤宜于治疗石淋,可单用大剂量金钱草煎汤代茶饮,或与海金沙、鸡内金、滑石等同用;治热淋,常与车前子、萹蓄等同用。

  3.痈肿疔疮、毒蛇咬伤 本品有解毒消肿之效,可用治恶疮肿毒,毒蛇咬伤等证。可用鲜品捣汁内服或捣烂外敷,或配蒲公英、野菊花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15~60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

  附药:连钱草、广金钱草、江西金钱草、小金钱草

  1.连钱草 别名:金钱草、大叶金钱草、透骨消。连钱草为唇形科植物活血丹的干燥地上部分,为江苏、浙江所习用,性味味辛、微苦,微寒;归肝、肾、膀胱经。功能利湿通淋,清热解毒,散瘀消肿,跌打损伤。煎服,15~30g。外用适量,煎汤洗。

  2.广金钱草 别名:金钱草、假花生、马蹄草、银蹄草、落地金钱、铜钱草。广金钱草为豆科植物广金钱草的干燥地上部分,为广东、广西所习用。性味甘、淡,凉;归肝、肾、膀胱经。功能利湿退黄,利尿通淋。适用于黄疸尿赤,热淋,石淋,小便涩痛,水肿尿少。煎服,15~30g。

  3.江西金钱草 别名:南昌金钱草、满天星、野芹菜、破铜钱、小金钱。

江西金钱草为伞形科植物白毛天胡荽的干燥地上部分,为江西所习用。性味甘、淡,微辛,凉;归肝、胆、肾经。功能清热利湿,解毒消肿。适用于湿热黄疸,痢疾,淋证,水肿。煎服,15~30g。

  4.小金钱草 别名:马蹄金、黄疸草、荷包草、肉馄饨草、金锁匙、螺丕草、酒杯窝、金挖耳、鸡眼草、小灯盏菜、小迎风草、小碗草、小半边莲、地不腊、星子草、小元宝草、落地金钱、小蛤蟆碗、九连环、玉蚀饨、小半边钱,仙居称:小碗头。小金钱草为旋复花科杆物马蹄金属的干燥地上部分,为四川部分地区所习用。性味:苦、辛,凉;归肺经、肝、胆经。功能清热利湿,利水消肿,活血解毒。适用于湿热黄疸,湿热下痢,热淋,水肿,小便不利,疔疮肿毒,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煎汤,15~30g

77.虎杖的故事          

  在四川历史文化名城———阆中城郊大佛寺旁的石壁上,至今还清晰可见石壁上刻有的“虎溪”两个大字。据传这与孙思邈用虎杖为老虎治腿病相关。
  相传这里曾山势险峻,林密草茂,生长着许多名贵药材。一天,孙思邈来到这里采药,忽听见呻吟之声不绝于耳。他急忙跨过山溪,却见对面岩石上有气无力地卧着一只吊睛白额大虎,正眼巴巴地张望着他。孙思邈走上前去,蹲下身来。那虎便慢慢地将脚抬起,放在他的膝上。孙思邈一见这腿又红又肿,就急忙从药囊中掏出药来,捣碎,取山泉调好,一边敷在老虎腿上,一边又将这药喂老虎吃下。几天后老虎的腿病便霍然痊愈了。从此,这老虎与孙思邈形影不离,竟成了他的坐骑。孙思邈骑着它爬山涉水采药,如履平地。

  孙思邈为老虎治病的事一下子传了开来。后人为了纪念他,在大佛寺里建了药王殿。那药因为治好了老虎的腿疾,大家便唤它为“虎杖”,意思是说仗着它治好了老虎的腿病。
  孙思邈是否真用虎杖治好过老虎的腿疾,现在已无法稽考。然而在中药里,虎杖的确是一味治疗关节疾病的良药。
  虎杖又名大虫杖、苦杖、血藤、九龙根,为寥科植物虎杖,以根茎入药。中医学认为,虎杖性味苦、平,有祛风、利湿、破淤、通经的功用。体外实验表明:虎杖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或乙型链球菌、大肠杆菌以及单纯疱疹病毒、流感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是一味比较理想的消炎、抗病毒的良药。

  虎杖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骨关节疾病以及因细菌、病毒引起的疾病。取虎杖洗净切碎,泡酒饮用,可治疗关节炎。将虎杖与阴阳莲、十大功劳、枇杷叶配伍,可治疗慢性气管炎。将虎杖加白花蛇舌草,用水煎服,可治阑尾炎。将虎杖水煎内服,可用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的治疗,有效率高达90%以上。

  虎杖外用还能治疗烧伤,可促使创面加快愈合。用虎杖水煎剂冲洗阴道,亦可治念珠菌性阴道炎。

  【药名】虎杖

  【别名】苦杖、酸杖、斑杖、斑柱根、斑根、大虫杖、酸桶笋、斑庄根、鸟不踏、酸杆、酸榴根、土地榆、酸通、雄黄连、蛇总管、大活血、血藤、紫金龙、酸汤秆、黄地榆、号筒草、斑龙紫、野黄连、活血丹、活血龙、红贯脚、阴阳莲、猴竹根、金锁王、大叶蛇总管、九龙根、山茄子、斑草、搬例甑、花斑竹、酸筒秆、酸汤梗、川金龙、铜箭铁骨草、川筋龙、舒筋龙、刚牙根、刚连根、活血连。

  【药性】微苦,微寒。归肝、胆、肺经。

  【功效】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化痰止咳。

  【应用】

  1.湿热黄疸,淋浊,带下 本品苦寒,有清热利湿之功,治湿热黄疸,可单用本品煎服即效,亦可与茵陈、黄柏、栀子配伍,效力更佳;治湿热蕴结膀胱之小便涩痛,淋浊带下等,单用即效,如(《姚僧里集验方》)以此为末,米饮送下,治五淋,亦可配利尿通淋药同用。

  2.痈肿疮毒,水火烫伤,毒蛇咬伤 本品入血分,有凉血清热解毒作用。治疗热毒蕴结肌肤所致痈肿疮毒,以虎杖根烧灰贴,或煎汤洗患处;若烧烫伤而致肤腠灼痛或溃后流黄水者,单用研末,香油调敷,亦可与地榆、冰片共研末,调油敷患处;若治毒蛇咬伤,可取鲜品捣烂敷患处,亦可煎浓汤内服。

  3.经闭,癥瘕,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本品有活血散瘀止痛之功。治瘀阻经闭、痛经,常与桃仁、延胡索、红花等配用;治癥瘕,如(《千金方》)以本品配土瓜根、牛膝合用;治风湿痹痛,可与威灵仙、徐长卿、络石藤等药同用;治跌打损伤疼痛,可与当归、乳香、没药、三七等配用。

  4.肺热咳嗽 本品既能苦降泄热,又能化痰止咳,治肺热咳嗽,可单味煎服,也可与浙贝母、枇杷叶、苦杏仁等配伍使用。

  此外,本品还有泻热通便作用,可用于热结便秘。

  【用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78.地耳草的故事
传说当年唐僧西天取经时,路遇红孩儿拦路劫持,让悟空、八戒、沙僧都很棘手。
红孩儿不仅会喷火,而且武艺超群。红孩儿本是牛魔王的儿子,因贪求长生不老之术便离开其父母,来到山中召集了众多小“喽罗”为伍,打算共享唐僧肉,以便长寿万年。
莫看红孩儿年纪小,可心机并不亚于狡猾的齐天大圣。在两人多次正面打斗,均以红孩儿占据上风而终止。眼看着师傅唐僧被掳走数日,众多妖魔鬼怪又都嚷嚷要活煮了唐僧,这可急坏了齐天大圣孙悟空,他一个跟斗便翻到了天庭,可众仙家没能给悟空出一个好的对策。
后来,孙悟空没法,想变作牛魔王的模样救走师傅唐僧。可这红孩儿太狡猾了,孙悟空刚走进洞中,他动则问东,静则问西,弄得悟空破绽百出,最后不得不现出原形,逃之夭夭。
南海观世音菩萨得知此事后前来解围,收了红孩儿的法器,并把他剃度了。剃度时红孩儿掉下的头发,落地便生了根,成了草。
若干年之后,一些药师上山采药,发现了这长约七寸的“红孩儿”,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毒的功效。

【药名】地耳草

别名】田基黄、斑鸠窝、雀舌草、蛇查口、合掌草、跌水草、七寸金、一条香、金锁匙、红孩儿、寸金草、田边菊、痧子草、光明草、莽壳草、小王不留行、细叶黄、观音莲、降龙草、七层塔、土防风、小元宝草、黄花仔、禾霞气、耳挖草、小田基黄、小还魂、小蚁药、小对叶草、八金刚草、蛇细草、对叶草。
药性】苦、甘,凉。归肝、胆经
功效】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应用
1.湿热黄疸 本品苦凉,入肝胆经,清热解毒利湿而退黄疸,用治湿热黄疸。可单用大剂量煎汤服,或与金钱草、茵陈、郁金、虎杖等同用。
2.痈肿,肠痈,痈肿疮毒 本品能清热解毒而消痈肿。治肺痈,常与鱼腥草、薏苡仁、芦根等同用;治乳痈,可与蒲公英、穿山甲等合用;治肠痈,与败酱草、冬瓜仁、红藤等药同用;若湿热毒气所致痈肿疮毒,可单用地耳草捣烂外敷,或煎水内服。
3.跌打损伤 本品能活血消肿,用治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单用或配骨碎补、乳香、没药等煎服,可同时用鲜品捣烂外敷。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外用适量。
79.垂盆草的故事
某年涝灾过后,众乡邻饥不择食,以腐烂动、植物果腹,继而染病,相互传播,一时恶骸遍野,坟冢埋满伊山一岭,秀美青山竟被唤作棺材山(后人因恶此山名,依山形似官印而改唤官印山)。
一日,伊尹偶闻伊山一岭生有巨蟾,体硕额阔,重达数斤。遂登临此岭,随踪寻访。
登上山岭,竟见一片凄惨之况,大为吃惊,打听乡民,才知恶疾肆意,无有良方,只有坐以待毙。再观余人,皆面色苍黄,体腹肿胀,无精打采,遂铺摊把诊,断为肝病,继以汤药调治,但不见起色。不几日自己亦被传染,病情日趋严重,众人束手,无奈散去,丢下伊尹一人于棺材山坡岩洞。
  次日凌晨,晓日东升,岩洞外数只巨蟾,目暴腮鼓,蹬卧于山岩,守护周围绿色叶草。但见其草葡匐延伸,三叶轮生,叶小形垂,状似鼠牙,肥硕翠嫩,秀色可餐。此时伊尹虽腹中饱涨,但忍不住驱走巨蟾,拽几株叶草放入口中咀嚼,顿时舌间生涎,一股清新气息直冲咽喉,精神为之一爽,遂配以茵陈等制成汤液,服下观效。半晌下来,竟毒解热清、肿消尿畅。不几日胀腹渐消,病体竟然康复。遂制成汤剂施于患民,皆见成效。因其叶草与半枝莲形似,为便区分,伊尹依此草形垂,命其垂盆草
  此后,以垂盆草入药,对各种肝病有独到疗效。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尿、排脓生肌之功效。可治肝病、痈肿、疱疹、蛇蝎咬伤、烫伤、烧伤。也可腌菜食用,亦可治口苦、胃滞、便赤、湿热。为中医治肝驱毒首选药方。《中国药典》对其有详细记载。
【药名】垂盆草
【别名】山护花、鼠牙半支,半枝莲、狗牙草、佛指甲、瓜子草、三叶佛甲草、白蜈蚣、地蜈蚣草、太阳花、枉开口、石指甲、狗牙瓣、狗牙半支、养鸡草、狗牙齿。
药性】甘、淡、微酸,微寒。归心、肝、胆经。
功效】利湿退黄,清热解毒。
应用
1.湿热黄疸,小便不利 本品能利湿退黄。用于湿热黄疸,小便不利,常与虎杖、茵陈等同用。
2.痈肿疮疡,喉痛,毒蛇咬伤,烧烫伤 本品有清热解毒及消痈散肿之功效。用于痈肿疮疡,可单用内服或外敷,或配伍野菊花、紫花地丁、半边莲等药用;用于咽喉肿痛,则与山豆根一起服用;治疗毒蛇咬伤,可与白花蛇舌草、鱼腥草合用。治疗烫伤,烧伤,可鲜品捣汁外涂。
用法用量】煎服,15~30g。鲜品250g。
80.鸡骨草的故事
“岭南文化”是我国特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岭南的文化传统不同于湘赣云贵之地,虽只有千里之隔,但独具特色。一提起“广东佬”的煲汤文化,大家都赞不绝口。
在很久以前,由于交通不便,教育、信息的传播亦有限,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有很大的欠缺和不足,大都是靠“口耳相传”的经验来学医看病。
一次王员外家的儿子胁肋多日不舒服,胃脘部胀痛不思茶饭,面色萎黄,身如橘色。花重金请来的大夫,在查脉观色问诊后开了几服药,吃了也未见好,这可急坏了王员外的一家老小。
于是王员外派家仆四处打听治疗的办法,也在全城内外张贴榜单,重金聘请能治此病的大夫。
一连好几天过去了,也没见有人揭榜。
王员外看着自己的儿子日益憔悴,少气懒言,眼目橘黄的样子,心里充满了自责和愧疚:自己只知道忙生意,很少关心自己的孩子。看着看着,王员外的眼眶终于掩盖不住哗啦啦的泪水,他心想肯定是自己造了什么孽,不然儿子怎么会得病呢?伤心之余,王员外也没再多想了,来到祠堂面前点起了香烛,虔诚地匍匐在祖辈的牌位前为儿子祈祷。
说来也巧,王员外烧香没多久,家仆便来报信说,院门口来了一个乞丐,他揭了榜。员外迟疑了一下,然后笑着说,请他进来。
乞丐也没多说什么,随即告诉员外要求笔墨纸砚,只见乞丐写下了汤药的配方:鸡骨草60g,猪横利250g,猪里脊250g,蜜枣3粒,姜1小块,盐1茶匙,清水1升余,3剂。
员外赶紧吩咐仆人下去抓药煎服,乞丐临走时强调说要煲汤服。
服了几碗汤剂后,员外孩子的病情明显有所好转,服完3剂后,便痊愈。
从此鸡骨草煲汤便成为了一种治疗“黄疸”的好方法,同时也验证了“药食同源”的中医理论。
【药名】鸡骨草
【别名】黄头草、黄仔强、大黄草、假牛甘子、红母鸡草、猪腰草、黄食草、小叶龙鳞草。
【药性】甘、微苦,凉。归肝、胃经
【功效】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疏肝止痛
【应用
1.黄疸 本品甘苦而凉,具有清热利湿而退黄之功,治疗肝胆湿热郁蒸引起的黄疸,可单味使用,或与茵陈、地耳草等药配伍,以加强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作用。
2.乳痈肿痛 本品有清热解毒之功,治疗乳痈,可用本品鲜叶捣烂外敷。
3.胁肋不舒,胃脘胀痛 本品入肝胃二经,具疏肝止痛功效,治肝气郁结之胁肋不舒,胃脘疼痛,常与两面针同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