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汝新: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搞专业摄影的? 高玉峰:我是1980年从烧结总厂工会调到鞍钢展览馆搞专业摄影的。那时候对摄影特别痴迷,有一种为摄影可以放弃一切的精神。你可能不知道,我是放弃科长不当去搞摄影的,当时在鞍钢还有点小轰动。那时我是鞍钢日报和鞍山日报的通讯员,天天背着相机到处跑,在四年时间里,我把鞍钢、包括矿山在内,都跑遍了,甚至连每道工序的工艺流程我都掌握了,但很少有作品能过关。 傅汝新:为什么? 高玉峰:三烧会战,我拍了大量作品。鞍山日报的摄影前辈指点我说,你只注意到形式,构图、光线都可以,但你却没有真正地进入摄影的状态,没有情感投入,缺乏责任感,没把建设工人的那种主人翁精神表现出来,作品就苍白。1984年组织成立了鞍钢摄影家协会。我觉得鞍钢创作题材太多了,一个人力不从心,应该有更多的人来拍鞍钢。四年后,《中国摄影家》杂志社社长朱宪民选中我的《炉前》,发表在该杂志1985年第三期的封三上。1987年,这幅作品获全国冶金摄影展银奖。 傅汝新:这个作品表现的是什么? 高玉峰:是一个炉前工工作的场面,但没有通常的铁水奔流、钢花四溅的场面,而突出劳动者的形体,一种力量的美。我始终追求愉快完美的瞬间,反对展现丑陋的东西。 傅汝新:你有一幅名为《对话》的作品,我很喜欢。画面是几百名工人在指问厂长,厂长好像很耐心地在回答工人的问题。场面很宏大,又有工人们极为复杂的表情细节。而且工人们戴的安全帽是黄色,厂长戴的是红色。这幅作品的含义极其丰富,很有冲击力。 高玉峰:那是鞍钢某厂发生了一次事故,工人们聚集在一起,不工作了,要求与厂领导对话,给个说法,发生争论。是一个朋友告诉我这件事的,我在争论最激烈的时候赶到现场,抓拍了那个场面宏大的历史性瞬间。 傅汝新:我不是泛泛地反对风光、城市一类的东西,但文学艺术作品总是要有一定的深度,要有思想的重量。 高玉峰:摄影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本质是真实的记录,是历史的瞬间,具有不可重复性,这种观念在中国摄影界占主导地位。另外一种就是你说的是摄影家的一种思想的表达,是对现实生活挖掘的结果。但不论哪一种,我认为最终都要落实到人的身上,是对人的思想灵魂的追问。 傅汝新:去年鞍山市文联、《鞍山文艺》召开了鞍山工业题材文艺创作座谈会,会上你就工业题材摄影发表了意见。你强调鞍山的摄影家应该把工业题材当作重点来创作,鞍山的作家、艺术家,没有理由不把自己的目光聚焦到这方面来。 高玉峰:跟文学一样,鞍山摄影也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辉煌与传统。王洛夫拍摄了《鞍钢第一根无缝钢管下线》,王纯德拍摄了《炼钢能手李绍奎》,蒋建球拍摄了《老英雄孟泰》;进入80年代,李秀行创作了《待发》,尚共社创作了《炉前速写》,冀焕发创作了《铁水奔流》,这些作品一方面为我们留下历史永恒的瞬间,另一方面,也确立了鞍山工业题材摄影在辽宁及全国的重要地位。每个时代都应该有每个时代的创作源流与艺术特征,奇怪的是,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鞍钢更是翻天覆地一般,可是工业摄影却沉默了,几乎是无人问津了。因此,在你组织的鞍山工业题材文艺创作座谈会之前,就是去年,我组织召开了全省的工业题材摄影创作座谈会,跟你的想法一样,一是倡导,二是想听听专家们的意见,使工业摄影在新的历史时期能有一个新的突破。 傅汝新:问题的关键可能是艺术家要有一种创新的勇气,要敢于否定自己,要执著探索,真正的艺术往往距离艺术家仅仅一步之遥。当然,这一步需要艺术家付出的努力也是难以想象的。 高玉峰小传 山东平度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辽宁摄影家协会理事、鞍山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现任鞍山市科协《鞍山科普》编辑部主任。作品先后参加省、全国各类展,并获多种奖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