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亚洲整体性崛起及其效应

 3gzylon 2014-11-13

2014-11-13 09:06 来源:《国际问题研究》  我有话说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高祖贵

  进入21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持续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消长持续演进,特别是“9·11”事件、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金融危机、中东大变局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持续冲击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世界格局变动日益增强。其中,亚洲及其关联的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作为一个地缘板块的整体性崛起尤显突出,新态势持续展现,引发的动力和产生的效应不断变化和释放。

  一、亚洲整体性崛起态势持续显现

  从综合性和全方位角度而言,亚洲的整体性崛起既包括地缘战略角度的板块隆升,又强调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和影响力的提升等方面,还强调是由多个国家的显著发展甚至不同程度的崛起所共同支撑。作为世界格局变动的一个重大趋势,亚洲的整体性崛起态势,可以从世界发展的纵与横两个方向加以界定。

  就纵向而言,亚洲整体性崛起是一大批亚洲发展中国家继20世纪50、60年代实现民族解放和政治独立后,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利用资本和技术的全球性流动、产业的全球性扩展、贸易的全球性发展等条件,实现经济发展和政治影响力提升的综合体现。从这个角度看,亚洲整体性崛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的快速发展和实现工业化,紧随其后是90年代亚洲“四小虎”(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的快速发展,在进入21世纪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印度、俄罗斯、土耳其、哈萨克斯坦等大国和中等强国的快速发展。这种崛起在经济、政治、军事等多个维度上均有体现,但以经济层面表现最为突出。2013年底,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前十位国家有四个在亚洲(中国第二、日本第三、印度第八和俄罗斯第九),整个地区的经济规模占世界1/3。[1] 亚洲开发银行预测,到2035年亚洲经济占世界比重将升至44%,到2050年达到52%。[2]

  就横向而言,亚洲整体性崛起是相对于18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欧洲崛起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北美崛起,以及2008年以来美欧在金融危机冲击下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有所下降等变化而言。换言之,正是在美欧长期强势转而走弱的国际背景下,亚洲整体性崛起态势才愈加突出,对世界的冲击才更为强烈。

  面对亚洲在纵横两个方向的崛起,区域外战略力量纷纷加大对亚洲的关注和力量投放。美国为了掌控从西太平洋和东亚延伸到印度洋和南亚的弧形地带,进而掌控整个亚洲和继续维护其全球领导地位,在中东(西亚和西南亚等)和亚太进行“再平衡”(rebalance)或“转轴”(pivot),一方面适度减少小布什政府时期因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而在中东过多投入的力量,但不离开该区域;另一方面增加对亚太的关注和投入,确保美国在该区域的存在和主导地位不受严重削弱。为此,奥巴马政府持续加大投入,推进“新丝绸之路倡议”,打造以阿富汗为核心,囊括中亚国家、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在内的贸易和能源合作机制,为2014年撤军之后继续保持足够的影响力进行相关部署;推进与菲律宾、越南、新加坡、印尼、澳大利亚等国的外交联系、经贸往来与安全合作,进一步激活与泰国的安全同盟关系,改善与缅甸、老挝等国的关系。

  受美国战略调整的刺激和推动,欧盟、澳大利亚等纷纷强化与亚洲国家的多方面关系。欧盟《2020年战略》强调重视与亚洲国家的关系,英、法、德等国均越发重视并不断推进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国家关系。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专家指出,亚洲各国对于欧洲的重要性是决定性的,无论欧洲愿意与否,其安全问题都与亚洲发生的一切息息相关。澳大利亚更是越来越重视加强与亚洲的联系,扩展在亚洲的利益。吉拉德政府2012年10月发表的《亚洲世纪中的澳大利亚》白皮书认为,亚洲成为世界经济龙头的进程势不可挡,步伐加快;澳大利亚要在2025年前变得更加繁荣、更有活力并分享新机遇,进而成为亚洲世纪的赢家,就要成为一个更了解亚洲、更具能力的国家;要有明确的计划,抓住即将涌现的经济机遇,应对将要出现的战略挑战。[3] 2013年9月上台执政的阿博特政府更是明确表示,将把与亚洲的关系放在第一位,认为“影响国家利益的决策将在雅加达、北京、东京和首尔产生”。[4] 这表明澳大利亚将继续保持强化与亚洲国家关系的态势。

  这些国家的战略调整部分是亚洲整体性崛起的结果,反过来又由外向内进一步助推了亚洲整体性崛起态势。

[责任编辑:康慧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