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曾老师原创:怎样积累素材

 昵称503199 2014-11-14

[转载]曾老师原创:怎样积累素材
第四章  如何写好命题作文

第一单元  如何写好人物命题作文

第三讲  怎样积累写作素材

    上一讲,我们通过学习达成写作目的的途径,明确了如何根据写作目的,找到达成写作目的的途径,并根据这些途径,明确文章主体各部分分别表现什么,创设了文章主体写作提纲,构建了文章的主框架。按照学习流程,这一讲,本来应该学习选材,对应各部分的表现核心,找到好的支撑材料,为下一步具体写作做好原材料材准备。但这一讲,我们不得不退一步来解决如何积累素材问题——因为很多作者感觉没有素材可写,没有素材,何谈选材?

    一.什么是写作素材

    写作素材就是写作时可运用的原材料。就像建房用的水泥、石头、钢筋一样。写作素材分为两种:一种是行文时可用、可写的内容;一种是可参考可借鉴的表现形式。从内容角度看,所有生活中出现的人、事、物、景都是素材;从表现形式上看,描述同一内容,表现同一主题,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形式——上下五千年,积累了很多令人叫绝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些可传承的表现形式,也是写作素材。

    二.为什么我们没有素材可写

   人活着,必然要融入自然和社会,我们每天都会和各种各样的人、事、物、景不期而遇。同时,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看电视电影、听广播、读书、读报,甚至于他人交流,都会面对各种表现形式。只要有生命存在,我们就无法远离这些纷繁复杂的内容和形式,为什么一到写作的时候,我们会觉得没有素材可用呢?

   (一)缺少关注。我们每天都要开关自己的家门,防盗门的门锁在门边的正中间吗?每天都要在自家的住宅楼上下,各楼层的台阶数一样吗?类似这样一些很简单的问题,我们回答时一般只能凭印象,无法确定到底是,还是不是。很多本来觉得非常熟悉的东西,我们实际对它们很陌生。走马观花式的生活习惯,让我们对身边的一切熟视无睹——素材就在那里,没有用心观察,大量的素材就从我们的身边溜走了。

   (二)缺乏思考。一棵树伫立在原野之中,一片树叶从枝头飘落.....这些现象是值得积累的好素材吗?很多人会摇头,司空见惯的东西,在我们的眼里常常一文不值——其实它们都是极好的素材。一个优秀的作者,面对一棵孤树,会感受到它的孤独与寂寞,会感受到它的卓然不群与超然物外,会理解它的隐忍与抗争;面对一片凋零的落叶,他会感悟到时光和生命的短暂,他会体验到个体离开团队和游子飘零的悲凉,他会理解游子对家园和祖国的眷恋,他会彻悟前辈落红化泥的无私奉献。一旦这些寻常物象和灵动的思想、敏感的神经结合在一起,它们就是无价之宝——表现这种思想感情时,这些常见的生活景象就会变成最好的素材。遗憾的是我们常常麻木地活着,从未将这些平常事物背后的“灵魂”挖掘出来,并与这些事物形成对应关系,因此一旦要表现这些事物背后的灵魂,即便它们近在咫尺,我们也会视而不见,茫然无措。很多非常好的素材,就这样在我们的眼中变成了垃圾。

    (三)行为盲目。很多作者经常深入社会采风,体验生活,表面看似乎是很随意的旅游,实际他们出发前都有着非常明确的行动目的,要收集哪方面的素材,要着重体验什么,他们都有细致的规划。然而我们很多人,从没有做过这种有意识收集材料的工作。比如收集一下文章开头的写法,收集一下社会底层人痛苦生活的细节等。一堆石头,收藏者从中选出奇石;建筑者从中选出基石;珠宝匠从中选出美玉;生物学家从中选出化石。我们茫然地站在石堆前手足无措,是因为我们行动上缺乏主动性,又带着非常明显的盲目性,自然不知道该收集什么!

    (四)缺少研究总结。俗话说:古今文章一大抄。抄什么?抄内容是剽窃,为人所不耻,能“抄”的是卓越的艺术表现形式。上下五千年,流传下来经典名著浩如烟海。这些优秀的作品,以鲜活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们应该在阅读过程中,总结前人的表现技巧,继承前辈的艺术形式,古为今用。然而大多数人读作品,只了解了故事情节就把它们丢在一边,读一本名著的收获等同于读一本庸俗故事,实在是愧对先人。没有研究总结,读一辈子书也会两手空空。

    (五)缺少笔头积累。能够过目不忘的人很少。“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这句俗语道出了笔头积累的重要性。因为缺乏关注、缺乏思考、行为盲目、疏于研究,很多有价值的素材已经游离于我们的视觉之外,剩下的一点有限的资源,如果再手懒笔惰,不及时记录在案,大多内容都会在半年之内,被时光抹平。

    (六)缺少记忆积累。老舍说“只有入口成章,才能出口成章”。积累下来的文字素材,要经常翻看,避免遗忘,很多好内容、好形式,要像背课文一样一个字不差地背下来。特别是在考场上,监考老师是不允许我们像平常一样,翻开记录本查找素材的——只有平时背下来的,这一刻才用的上,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同时,我们的记忆具有关联性,背诵的越多,生成的关联记忆就越多,能回忆起来的素材就越多。

    三.如何积累素材

    (一)做一个有心人。改变“马大哈”式的观察习惯,对每天接触的人、事、物,多一份注意,既要留意整体轮廓和过程脉络,又注意情节和细节。保证自己看得到、看得细。把经过生活、浏览生活,变成观察生活。

    (二)做一个喜欢用脑的人。改正思维懒惰的缺点,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将每天的所见、所闻与生命的感悟和认知结合起来思考,使各种社会现象都能成为人的思想感情载体。保证看到形,也看到神;看得明白,也看得透彻,把观察生活转化成透视生活,体验生活。

    (三)做一个有目的收集材料的人。为自己制定一个计划,明确自己每天收集哪方面材料,做到每天任务明确,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有了计划,我们就会有目的地去观察和感受生活,收集到的材料就会成倍增加。

    (四)做一个善于归纳总结的人。读一篇文章,感觉写得很好,读完以后就要认真分析是内容好还是形式好。如果是内容非常好,就可以采用记录、做图书卡片、摘抄等形式将内容积累下来;如果是形式比较好,要研究作者采取形式的内在规律性和固定表现形式,做好总结,以便在以后的写作实践中加以运用。

    (五)做一个愿意动笔的人。坚持一天一记,或随时记录。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同时也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将客观和主观紧密结合在一起,确保好素材不被时间遗忘。同时,通过记录,强化我们的印象,增强对素材的记忆。

    (六)做一个博闻强记的人。记到笔记上的东西,如果不进入大脑,依旧不是自己的东西。任何一个优秀的作家,都是背诵记忆的典范。我们要每天给自己一份背诵任务,凡是好的东西,就尽最大努力背下来。博闻强记,才能文思泉涌,厚积薄发。

    小结:万事万物皆可入文章,做到以上六条实属不易,需要坚持。如果你不想成为文学家,那么你就努力做到(一)、(二)、(四)条,也能保证你的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为生活变化万千,只要多一份关注,多一份思考,世间万物都可成为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因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经验可供我们借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