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琢玉相王路
![]() ![]() ![]() ![]() 打磨出一件精品的前提是让无数含有“弊病”的玉石葬身垃圾堆。
![]() ![]() ![]() ![]() ![]() ![]() 依然坚守在相王路的陈雪飞,完成了玉雕作品品牌化的道路。
![]() ![]() 多年淘玉琢玉的阅历,让陈雪飞练就了一双慧眼,擅长变废为宝,依料依形,巧思妙雕,衬出亮点。
□陈晓雯/文 大 沐/图
由深渐淡的褐色发辫,似乎在肩头跳动,好期待那少女回眸一笑;黑点红翅蝴蝶、金色蝴蝶,翩翩飞舞花丛中; 暗褐枯荷红锦鲤,越发衬托莲花之洁白;撒金点的半月形花窗前,鬓戴红花的古典女子,不知是杨贵妃还是杜丽娘……一枚枚并不完美的玉石,巧雕妙想,在陈雪飞的手中化为有神有韵的玉雕作品。 一个农家子弟,凭借着跟姐夫学的玉雕手艺,上世纪90年代,陈雪飞怀揣着借来的2千元,从吴江八坼来到苏州,在相王路租房开始他的新生活,见证了相王路苏州玉器市场的起起落落。 相王路,北起十全街,南至竹辉路。路中段东侧有唐代始建的赤阑相王庙,亦称相王行祠。无论生时任相、死后被尊为王的伍子胥,还是另说相王指赤阑将军,皆为纪念他们有筑城之功。 20多年前,相王路还属于南园大队,附近到处是菜地和农家小院,是苏州蔬菜基地,那时的南园青菜是相当有名的。刚开始时有玉雕师傅到相王路租间农舍,生产加工玉器,也只有几个做玉器的苏州人。过了几年,来了河南人、安徽人,渐渐五湖四海的人都有了。相王路原称相王弄,如今人们依旧习惯称它为相王弄。目前,相王路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玉器产业链,配套齐全,专业打磨、雕刻工具、黄金镶嵌,还有做玉石鉴定的,自产和加工生产形式并存,形成国内最大的和田玉精品玉雕市场,不管是生产制作工艺,还是交易规模,都遥遥领先。 开店面卖玉器是相王路近几年的新变化,凡沿街可利用的都开了店面,前店后工场也是苏帮玉雕传统特色。从月租金二百多元十来平方米的民房,到现在将一家约三百平方米的仓库,改造成前店后坊的“飞”玉雕工作室,陈雪飞坚守在相王路,并以仿古雕、巧色雕为特色而渐为人知,完成了玉雕作品品牌化的道路。 过去行内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淘石头去新疆,买玉器下江南。”后来苏州也成了玉石原料最大集散地,这给陈雪飞等一批苏州玉雕师提供了极好的选料机会。原石,从外表上看不出玉石的品相和质量,有看起来光滑而白的,也有看上去黑灰粗糙的,选择原石全凭经验和运气。 与别人一掷千万易获美玉不同,多年淘玉琢玉的阅历,让陈雪飞练就了一双慧眼,擅长变废为宝,依料依形,巧思妙雕,衬出亮点。那线条流畅的童子拜观音,本是一块灰白不规则的玉,陈雪飞巧妙地将灰色部分如素描般地构成观音、童子身上的衣褶阴影,突出作品的立体感。同样另一块灰白料玉,运用灰白明暗对比,让波涛云纹翻卷,上演着鹰鱼之战…… “螺蛳壳里做道场”,走进相王路,处处闻琢玉声。相王路里究竟有多少琢玉人,从相王路走出一批,又走进一批,谁也说不清。相王路造就了多少琢玉人已不再重要,因为这是苏州玉雕艺术的沃土,是苏州玉雕的底蕴和根脉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