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点1氪晚间版:今天都14号了,撇开双11谈点别的好嘛?比如约个跑?

 昵称535749 2014-11-15
Shirlene · 20:09 / 14

今天都14号了,咱们别再说双十一电商了好嘛?不过,能解决电商欺诈交易的Forter还是值得谈一谈。HTML 5定稿后喜大普奔的程序员们,还是得冷静地想想到底怎么“改变世界”,AWS推出的Lambda帮助你们“从此只需要考虑代码就够了”,所以妹子、约炮什么的都不用考虑了,用“咕咚”的话没准还能约个跑什么的,注意是“跑”!

p6

在双11成交571亿这天,欺诈交易解决方案Forter获得了1500万美元融资

在双十一这天,一家专门为电商提供欺诈交易解决方案的以色列初创公司Forter(十分应景的)获得了来自 NEA 和红杉资本的 1500 万美元融资。

Forter 的安全系统可以无缝整合进电商网站(为电商提供可调用的 API),利用系统的欺诈交易检测引擎,Forter 可以依据多种数据模型实时并且自动帮电商决定交易的合法性,自主接受或者拒绝交易。

Forter 的欺诈交易检测手段主要针对三个方面:首先是最基本的网络安全方面,比如网络链接的安全性等;然后是身份验证方面,利用一些金融数据判断正在购物的消费者身份;最后是看消费者的实时操作状态有没有异常。如果 Forter 的系统犯了错误导致欺诈交易的发生,电商们遭受的损失将由他们来承担。

若是在中国,凭国人如此“机智”,Forter需要迭代的速度一定超过开发者们的想象......

HTML 5定稿了?背后还是那场闹剧

HTML 5虽然只是一个技术标准,但是眼下更多承载着颠覆苹果与谷歌移动生态的理想。我并不想单纯从技术角度谈论HTML5的现实处境,因为技术从来不会成为发展的绝对瓶颈,尤其是HTML 5本身就不存在任何重大的技术难题。反而“商业”成了HTML 5发展无法逾越的鸿沟。只可惜“商业”从来都掺杂大量的投机成分,当然也有商业政治的成分。

HTML5所谓的“标准定稿”在我看来只是一场公众秀。HTML 5标准自始至终就不是W3C组织一家的自留地,更不是唯一的代言人。原本W3C组织对外宣传“要到2022年才会完成HTML 5正式标准的颁布”,现在为何又如此匆忙的定稿?这种定稿真的会对移动开发产生多大影响?

开发者对于HTML5的定稿,心态大可保持平和,短期内不会带来任何的实质性改变。浏览器特别是操作系统厂商也不会因为W3C标准的定稿而放弃一直维护的自身利益,该支持的早已经支持,不该支持的也不会遵照标准去支持。只是HTML 5作为进步的一代标准,抛开利益和政治的博弈,还是会给开发者带来更多的价值。只要不盲从,以学习的心态积极对待,仍会从中获益。

1/未完待续,下一篇将是“再论Web app和Native app的未来”

2/友情提示,非程序员可以跳过下面这一条↓↓↓

亚马逊AWS发布事件驱动计算服务Lambda,这可能改变程序员使用AWS的方式

亚马逊云计算服务AWS(Amazon Web Services)今日发布面向动态应用的无状态事件驱动计算服务 Lambda,用户不再需要任何计算基础设施就可创建动态应用。从此程序员只需关心自己的代码就好了。

对于一个应用来说,除了 functions、data、events 这三个东西是根本之外,其他无论什么代码和框架,都是应该被外包出去的低附加值对象。 Lambda 就是这样一个外包服务平台,程序员可以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应用核心工作当中,他们只需编写代码,定义函数触发条件,此后程序会在条件满足时自动运行。

Lambda遵循的是基本的编程原则,目前该服务仅支持JS/node,不过未来会支持更多语言。用户在创建了函数后,需要赋予与它关联的上下文和资源。当资源发生变化时,函数会被触发,并且在没有任何人为干预的情况下自动运行。

“从此程序员只需关心自己的代码就好了”......你是和程序员多大仇恨......

开发者专版发布后,Firefox 开始面向消费者展示广告

一向以无广告著称的 Mozilla Firefox 终于在它十岁这年做出了改变。现在开始,普通用户首次开启浏览器时会在快速拨号区看到赞助商广告。

消费者版和开发者版的分化能帮助 Firefox 服务好不同的人群,毕竟开源软件要生存发展最终还得靠产品和资源。此外,Firefox 也并没有阻止普通消费者选择下载开发者版本。

一些广告会在用户首次开启浏览器时于快速拨号区展示,当用户二次开启浏览器时则恢复为正常快速拨号。此外,用户在快速拨号区删除自动记录的历史时,广告也会出现。

出来混的,还是要吃饭的嘛,不过Firefox说了他们不会在标签页贴满广告的.......贴满- -

Lyft进军商务用车领域,推Lyft for Work给合作公司员工发放乘车积分

Lyft推出了 Lyft for Work 项目,允许参与该项目的公司为员工提供 Lyft 积分,员工可直接用此积分打车。这种 To B 的推广思路明显有助于 Lyft 更快扩大市场占有率。

目前,已有 29 家公司注册参与,包括 Adobe、Yelp、Stripe、Postmates 和 Thumbtack。据 Lyft 联合创始人兼 CEO Logan Green 透露,多数公司给员工发放的月积分价值在 100 美元到 200 美元之间。

Lyft 可不是唯一一个想到怂恿企业成为自己大客户的公司,早在今年夏天,Uber 就推出了类似的 Uber for Business 项目,并尝试与费用管理工具Concur深度整合,以提供更好的支付体验。

你们真的不觉得粉红胡子的Logo很有“弯”的意味么?请告诉我不只我一个人这么觉得!

完成B轮融资的咕咚“邂逅”运动社交

刚刚完成B轮融资的咕咚也要强化运动社交了。最新的 iOS 版本增加了邂逅功能,将“运动社交”正式推向前台。和其他社交运动 App 的功能类似,咕咚用户可在基于 GPS 的运动轨迹中搜索并显示附近一同锻炼的爱好者(将会展现最多 10 位附近好友),建立联系。

目前咕咚有超过 2000 万的用户基础,这不仅仅是一个数据平台,更可以看作通过简单关系建立、具有持续增值空间的移动互联网社交平台,从好基友到生活伴侣,数据、装备、路线都是可以切入的关注点,而且从事同一项运动的过程中,人数越多,社交的愿望就会越强烈。这也是咕咚的优势所在。

运动社交热的背后是国家在近期明确了发展体育产业的目标。随着体育设施、场地的进一步完善,运动的人只会越来越多。

内什么广告词来着:约跑,不约炮!

对于微博来说,现在是谈论广告收入的时间

随着微博和电视节目的互动性的提升,广告主开始将他们线上广告预算的一部分投向微博,因为微博更能和电视节目结合,并帮助电视节目进行传播。而且电视台来也希望广告主将线上预算转移到微博的,因为微博可以很好的与电视节目互动,提升电视节目收视率。

上市之后微博首次出现了日活跃用户(DAU)加速增长的态势,三季度 DAU 为 7660 万,同比增长 30%,环比增长 10%。环比增长率高于第二季度。移动端的渗透率达到了 78%。

但是与此同时,月活跃用户数为 1.67 亿,同比增长 36%,环比增长 7%,环比增长率低于上一季度。因此最后的用户活跃度呈现出的是DAU增速提升,MAU增速放缓,而且DAU增速高于MAU的矛盾景象。不知道这是否与世界杯后半段的拉动作用相关。

我想四爷肯定不知道《古剑奇谭》,不看的人都知道苏苏和大西轰给微博带来了多少DAU、MAU......

微信推网络电话:既要看利弊,也要问时机!

微信为何在此时推出电话本功能?从利益方角度来说,可能已经和运营商高层有所通气。从入口背后的目的来讲,微信可能已经完成一部分 O2O 服务布局了,对接商户和服务已经达到一定量级,拥有像大众点评这样的生活服务产品。从盈利角度来说第三季财报表明腾讯在社交+游戏方面的收入增长有所停滞,虽然广告收入依旧井喷,但需要拓展线下服务交易获得更稳定商业模式并进一步推广自己的支付。

对运营商的电话业务极具攻击性?恐怕要等很久!事实上,且不论电话用户中有多少流失到网络电话服务中,运营商因此少了多少营业额。网络电话想要颠覆传统电话首先需要克服网络普及和通话质量的问题。

目前,有一批二三线城市用户还在使用 2.5G 网络,网络不稳定或者 Wifi 网络切换时都有可能体验不太好。技术上需要通过降低音质来保证流畅度。商务人士可能更倾向于清晰且保险的普通通话。当用户达到一定高峰,服务器布点跟不上,带宽无法满足通话需要时,就有可能出现资源占用,断断续续和呼叫等待的情况。

可能会等很久,但还是希望让运营商们颤抖的这一天快快来吧......TM这个月长途又打欠费了......

借助微信平台搞社交招聘,仟寻想让企业所有员工都变身HR

在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移动设备浏览招聘信息的今天,有没有更好的移动端招聘方案可以到达剩余那 70% 的被动求职者?仟寻想出的答案是:微信社交招聘 +ATS 系统。

仟寻是一款基于 SaaS 的架设在云端的微信平台移动招聘系统,主要功能包括职位的移动端发 布、传播和申请,以及基于社交关系的员工绑定和内部推荐。仟寻系统记录企业和用户端所有 的发布、传播、申请和入职数据,同时可以与企业现有的 ATS(申请追踪系统 / 或企业招聘系 统)系统无缝整合。

这一种方式主要借助微信传播的效率和速度,让招聘信息更容易更精确的到达被动求职者。而相对封闭的微信朋友圈具有较高信任度的社交关系,申请人更有可能因为朋友的推荐完成申请,而这种内推在中国一直都是效率较高的招聘方式

记住了,以后名正言顺地“找关系”!

投行&咨询出身能不能创业?不试试你们怎么知道!

一个人的塑造并不仅仅取决于他做什么工作,工作以外的经历、性格,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比如我虽没有在咨询和投资中直面“失败”,但我在人生经历中的遭遇却让我学会很多。同一个大学可以培养出各色人等,同样做咨询和投行,自然也是千面万相。最后取决于我们每个人选择怎么去走自己脚下的路。而路不分对错和好坏。

所以你适合不适合加入创业公司甚至是自己去创业,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需要的是你自己脚踏实地地寻找答案。当你迈出了第一步之后,你可能会发现现实比你想象地更容易,也可能更难。如果比你想象地更容易,那么就不妨顺着这条路走下去,如果比你想象地更难,那么就记住乔布斯的那句话,十年之后你回头看,你就可以把今天的付出的努力和十年后的结果串起来。一切一切的一切,最重要的还是取决于你的内心。

对于创业公司,如果想招咨询和投行的人,当然需要考察他是否具备了做咨询 / 投行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蔡崇信这样的人在公司内部是培养不出来的”,但并不意味着你按一样的资历找来的就都是“蔡崇信“。更重要的是,一定要看他 / 她是否对创业这件事想清楚了。“想清楚”不是因为你画了饼。而是他自己看过了、想过了、自己给自己打了鸡血,愿意放弃高薪,从零干起。

是不分对错,可是我真的觉得路也会分好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