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孤立主义
2014-11-15 | 阅:  转:  |  分享 
  
利益永恒。

所谓孤立主义,就是自己将自己独立于世界之外,它作为一种政策主张,是以尽量避免对外国承担政治和军事义务的同盟关系的方式来维护和扩展美国的利益,且侧重政治、军事和外交,而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并不限制与外界的交往联系。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是形成于建国初期,1796年9月7日,美国总统华盛顿在宣布退出政坛时发表的《告别词》中阐述了孤立主义原则:“我们对待国外重大行为的准则是在扩大我们的商务关系的同时,应尽可能少与他们发生政治上的牵连”,要将美国建成自由进步的伟大国家,最为重要的是应该排除对某些个别国家抱永久且根深蒂固的反感,而对另一些国家则又有感情上的依附;不要与任何外国建立永久的联盟,这种孤立主义政策所形成的影响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代美国领导人和美国公民,为美国十九世纪中后期美国的稳步和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21世纪的世界大融合时代,美国仍然没有抛弃孤立主义政策,虽然大多数美国人高举“全球主义”的大旗,他们认为,美国不能在一个动荡的国际环境中独善其身,美国必须积极介入国际事务,以道义的力量来领导世界,即扮演国际警察的角色,积极对外扩张,尤其是二战结束后西欧衰落,美苏争霸时期尤为明显,目的是维护美国的全球利益,但美国并不总是“胸怀世界”的,以共和党议员帕特·布坎南为代表的“新孤立主义者”要求美国政府终止对外援助,还主张将联合国赶出美国,关闭世界银行,减少或制止外来移民等。持类似观点的还包括在美国极有影响的众议员荣保罗,他不仅反对美国参与任何海外战争,甚至主张美国退出联合国,不再缴纳会费,也不再承担任何维和任务。他们认为美国没有必要关心其他国家的境况,而美国如此强大,也不会有国家愿意主动挑起与美国的战争,美国可以独立于世界之外享受永久的和平。

美国的孤立主义形成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仍面临着诸多来自外部的威胁,欧洲各强国又在虎视眈眈地注视着这个新兴的独立国家,美国在国力上也不足以与列强分庭抗礼。当时美国的首要目标是稳定国内政治,加强经济建设。而为了防止欧洲大国实力的变化和与此带来的冲突对美国发展的破坏,华盛顿反对把美国的“命运同欧洲的任何一个部分交织在一起,以致使我们的和平与繁荣卷入欧洲的野心、冲突、利益、情绪或反复无常的罗网中去”。因此,孤立主义在政治上主张不与任何国家(主要为欧洲列强)结盟,不卷入列强纷争,完全独立地处理国际事务,这美国赢得了30年经济建设的和平的国际环境。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在经济上完全不同于政治上的自我封闭,主张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扩大商业贸易,美国通过在拉丁美洲实施的“拿出一张世界地图,我们不难发现,美国所处的美洲,处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也就是说,美国是由于自然因素而脱离与欧亚非三大洲的。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因素无疑是孤立主义缠身的一种客观前提条件美国成立之初,力量并不强大。甚至应该说是非常脆弱的。在此时,任何一点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都可以使得美国独立战争取得的成果不复存在。所以,利用地缘优势独立于欧洲之外是其最好的选择。趁此“孤立”,美国既可以蓄精养锐,又可以静观其变,找寻自己将来的出路,这对于任何一个刚建立的国家来说都是首选。孤立主义,就在这样披着国家利益的外衣下“应运而生”。无论任何时期,国家的实力都是其对外政策的主要依据之一,所谓“量入为出”就是最好的形容,“落后就要挨打”也是一种侧面的反映。一言以蔽之,实力强就有发言权,实力不济则只能沉默不语,甚至会受到“哑巴吃黄连”的窘迫待遇。美国当时的领导人应该是深谙这一生存之道,因而,其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在“告别演说”中便展露出“孤立主义”的影子。他说:“在扩大我们的贸易关系时,美国应该尽量少同外国发生正治上的牵连。”

孤立主义是美国早期的外交战略,与现今美国主导下的全球秩序背道而驰,但是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也可以算孤立主义的一种延伸,只不过是美国实力在单极体系中的一种变态表现。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要求多边主义的外交思想以及多极化的发展方向,在国际事务中推行国际关系民主化,既要广泛参与国际事务,强调国家之间主权平等,尊重各国的根本利益,否定单边主义;又要否定孤立政策,毕竟国际体系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在今天已经行不通了,全球化的时代是一个全球治理的时代,孤立主义难以行其道。不过孤立主义也有其合理的一面,比较有效地维护了美国的国家利益,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国际法中的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



























献花(0)
+1
(本文系桔梗花的春...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