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医接骨心要》+伤科四期用药经验+创伤跌打外敷方

 昵称535749 2014-11-16

2014-11-14 08:59:18

 

《武医接骨心要》

 

武医接骨手中出,须看出臼与折骨,肩骨跌出最易见,上肩骨子自耸出,

 

举手不能上至头,疼痛难熬全无力,若遇此症要医他,手法妙中好顷刻。

 

令人两手骑跨抱,坐正其身莫偏侧,一手将来拽下臂,一手推其肩上骨,

 

两手一时齐拽动,自然入臼陷充溢。若用此法未见功,肩下须当用竹筒,

 

两头随力略抬起,我举两手如上弓,重用气力只一拽,拽上之时痛不凶。

 

中臂臼出最难识,屈则难伸伸难屈,且将好臂比别他,骨子若出自然屈,

 

令人用手捏上臂,我将下臂用拽直,举手之中要用巧,须向内边略一侧,

 

随手屈之又要伸,放手叫他自伸屈,若还肿胀难屈伸,其中消息要详精,

 

向内向外频转侧,须审骨节无砖声,无声无碍好之音。近手骱出也难认,

 

看他高骨方为定,高骨偏时骱必偏,高骨正时骱必正,高骨非是诊脉骨,

 

手骱底边高骨起,医人看处要分明,治法无非用拽直,且将其骨将上抬,

 

活动频频要仰抑,将他大拇指来伸,又伸大拇指下骨,方才筋骨得和平,

 

要好且须半月日。近骱臂骨悬半寸,此骨若损如折骨,治用薄杉板绑之,

 

扎缚须教他挺直,近手扎缚莫太紧,委曲不得反成疾。又有一种锁子骨,

 

近肩横连在喉侧,此骨若出无臼藏,若折之时易补葺,或出或折但K平,

 

就将围药浓摊匀,要加绵絮来包裹,更用桑皮按K平,抄肩绑缚用脚带,

 

复络患手在胸心。背梁骨出如何验,上下参差不得平,扶正患人席地坐,

 

用布抄胸吊上身,上身一起骨便见,急将手法掐须平。肋骨折时须指按,

 

按其骨节听其声,按着之时须用绑,绵絮加之急裹身。臀髀骨出最难看,

 

坐得平时无大患,扶他好足平直立,放下患足自然见,膀出侧外骨出里,

 

若内里侧出外面,令他仰卧端正身,两手举足用一伸,随将脚按其内踝,

 

一拽仍须要屈伸。惟有膝盖骨无臼,跌失之时难依旧,用药围定用圈箍,

 

总然成疾也无咎。膝盖骨下中臼骨,此骨生来未易出,若出之时也可医,

 

用力一伸再一屈,转侧内外看来由,骨入之时自平直。脚骱骨出最难医,

 

一出外边便难入,此骨若出成疾多,十好三四病六七,若遇此症要医之,

 

医家全在手指力,频伸脚背揉宽筋,大拇指头向一抵,抵入之时随缚住,

 

围药膏贴两相宜,若还不入病一世。又有一种模糊疾,但觉肿痛不出骨,

 

此等虽为跌扑轻,若要速好也难得。四肢骨折皮不破,折在中间好调护,

 

治法轻轻要拽齐,拽其捏平疾不做,速将围药包裹之,绑板两头齐臼缚。

 

若是骨子近臼折,绑板须宜透臼结,委曲臼边板休透,免致筋骨不动活,

 

如包胀肿并血淤,银针挑破生肌抹,六七日后缚若宽,再换围药随力扎。

 

又有皮破血淋漓,皮开骨露甚恐危,治法也要轻拽入,生肌散抹膏药随,

 

夏月须当露伤口,香油时上免生蛆,或有些小碎骨出,不须惊惧耐心医,

 

诸般骨节俱堪医,天灵盖破无药医,天柱之骨在顶内,若还跌出极为危。

 

下颏脱落如何验,口角流涎齿下齐,口角若正是双落,口角歪斜单落医,

 

令人背后抱住额,两手捧其腮颊骨,二大拇指入口中,尽齿根头捏着实,

 

轻轻拽出向上搀,随用一拽自平复。如觉指下叽然声,不须放手目暂停,

 

试看入臼未入臼,妙法无机在性灵。单落一边用指治,治法无过悉如此,

 

若医此疾漫心机,心性鲁莽徒然耳。此诀传来百有年,倭寇烧烬无遗编,

 

吾今略举其验过,虽为俚语实心传,若使后人能世习,济人利己两周全。

 

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但伤有重轻,而手法各有所宜。其痊可之迟速,及遗留生理残障与否,皆关乎手法之所施得宜,或失其宜,或未尽其法也。盖一身之骨体,既非一致,而十二经筋之罗列序属,又各不同,故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或拽之离而复合,或推之就而复位,或正其斜,或完其阙,则骨之截断,碎断、斜断,筋之弛、纵、卷、挛、翻、转、离、合,虽在肉里,以手扪之,自悉其情,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况所伤之处,多有关于性命者,如七窍上通脑髓,膈近心君,四末受伤,痛苦入心者,即或其人元气素壮,败血易于流散,可以克期而愈,手法亦不可乱施;若元气素弱,一旦被伤,势已难支,设手法再误,则万难挽回矣。此所以尤当审慎者也。盖正骨者,须心明手巧,既知其病情,复善用夫手法,然后治自多效。诚以手本血肉之体,其宛转运用之妙,可以一己之卷舒,高下疾徐,轻重开合,能达病者之血气凝滞,皮肉肿痛,筋骨挛折,与情志之苦欲也。较之以器具从事于拘制者,相去甚远矣。是则手法者,诚正骨之首务哉。

 

[外治法手法释义

 

摸法

 

摸者,用手细细摸其所伤之处,或骨断、骨碎、骨歪、骨整、骨软、骨硬、筋强、筋柔、筋歪、筋正、筋断、筋走、筋粗、筋翻、筋寒、筋热,以及表里虚实,并所患之新旧也。先摸其或为跌仆,或为错闪,或为打撞,然后根据法治之。

 

接法

 

接者,谓使已断之骨,合拢一处,复归于旧也。凡骨之跌伤错落,或断而两分,或折而陷下,或碎而散乱,或岐而旁突,相其情势,徐徐接之,使断者复续,陷者复起,碎者复完,突者复平。或用手法,或用器具,或手法、器具分先后而兼用之,是在医者之通达也。

 

端法

 

端者,两手或一手擒定应端之处,酌其重轻,或从下往上端,或从外向内托,或直端、斜端也。盖骨离其位,必以手法端之,则不待旷日迟久,而骨缝即合,仍须不偏不倚,庶愈后无长短不齐之患。

 

提法

 

提者,谓陷下之骨,提出如旧也。其法非一,有用两手提者,有用绳帛系高处提者,有提后用器具辅之不致仍陷者,必量所伤之轻重浅深,然后施治。倘重者轻提,则病莫能愈;轻者重提,则旧患虽去,而又增新患矣。

 

按摩法

 

按者,谓以手往下抑之也。摩者,谓徐徐揉摩之也。此法盖为皮肤筋肉受伤,但肿硬麻木,而骨未断折者设也。或因跌仆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郁滞,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

 

推拿法

 

推者,谓以手推之,使还旧处也。拿者,或两手一手捏定患处,酌其宜轻宜重,缓缓焉以复其位也。若肿痛已除,伤痕已愈,其中或有筋急而转摇不甚便利,或有筋纵而运动不甚自如,又或有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者,是伤虽平,而气血之流行未畅,不宜接、整、端、提等法,惟宜推拿,以通经络气血也。盖人身之经穴,有大经细络之分,一推一拿,视其虚实酌而用之,则有宣通补泻之法,所以患者无不愈也。以上诸条,乃八法之大略如此。至于临证之权衡,一时之巧妙,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矣。

 

[外治法器具总论

 

跌仆损伤,虽用手法调治,恐未尽得其宜,以致有治如未治之苦,则未可云医理之周详也。因身体上下、正侧之象,制器以正之,用辅手法之所不逮,以冀分者复合,欹者复正,高者就其平,陷者升其位,则危证可转于安,重伤可就于轻。再施以药饵之功,更示以调养之善,则正骨之道全矣。

 

裹帘

 

(器一无图)裹帘,以白布为之。因患处不宜他器,只宜布缠,始为得法,故名裹帘。其长短阔狭,量病势用之。

 

振挺

 

(器二无图)振挺,即木棒也,长尺半,圆如钱大,或面杖亦可。盖受伤之处,气血凝结,疼痛肿硬,用此挺微微振击其上下四旁,使气血流通,得以四散,则疼痛渐减,肿硬渐消也。用法释义∶凡头被伤,而骨未碎筋未断,虽瘀聚肿痛者,皆为可治。先以手法端提颈、项、筋骨,再用布缠头二三层令紧,再以振挺轻轻拍击足心,令五脏之气上下宣通,瘀血开散,则不奔心,亦不呕呃,而心神安矣。若已缠头拍击足心,竟不觉疼,昏不知人,痰响如曳锯,身体僵硬,口溢涎沫,乃气血垂绝也,不治。

 

披肩

 

(器三无图)披肩者,用熟牛皮一块,长五寸,宽三寸,两头各开二孔,夹于伤处,以棉绳穿之,紧紧缚定,较之木板稍觉柔活。用法释义∶凡两肩扑坠闪伤,其骨或断碎,或旁突,或斜努,或骨缝开错筋翻。法当令病患仰卧凳上,安合骨缝,揉按筋结,先以棉花贴身垫好,复以披肩夹住肩之前后,缚紧,再用白布在外缠裹毕,更用扶手板,长二尺余,宽三四寸,两头穿绳悬空挂起,令病患俯伏于上,不使其肩骨下垂。过七日后,开视之,如俱痊,可撤板不用;如尚未愈,则仍用之。若不根据此治法,后必遗残患芦节。

 

攀索

 

(器四)攀索者,以绳挂于高处,用两手攀之也。

 

叠砖

 

(器五)叠砖者,以砖六块,分左右各叠置三块,两足踏于其上也。用法释义∶凡胸、腹、腑、胁,跌、打、蹦、撞、垫、努,以致胸陷而不直者,先令病患以两手攀绳,足踏砖上,将后腰拿住,各抽去砖一个,令病患直身挺胸;少顷,又各去砖一个,仍令直身挺胸。如此者三,其足着地,使气舒瘀散,则陷者能起,曲者可直也。再将其胸以竹帘围裹,用宽带八条紧紧缚之,勿令窒碍,但宜仰睡,不可俯卧侧眠,腰下以枕垫之,勿令左右移动。

 

通木

 

(器六)用杉木宽三寸,浓二寸,其长自腰起上过肩一寸许,外面平整,向脊背之内面刻凹形,务与脊骨膂肉吻合,约以五分(分去声)度之,第一分自左侧面斜钻二孔右侧面斜钻二孔;越第二分至第三分、四分、五分,俱自左右侧面各斜钻一孔,用宽带一条,自第一分上左孔穿入,上越右肩,下胸前,斜向左腑下绕背后,穿于第一分右次孔内;再用一带自第一分上右孔穿入,上越左肩,下胸前,斜向右腋下绕背后,穿入第一分左次孔内,两带头俱折转紧扎木上;第三分、四分亦以带穿之,自软肋横绕腹前,复向后穿入原孔内,紧扎木上;第五分以带穿入孔内,平绕前腹,复向后紧扎木上,切勿游移活动,始于患处有益。凡用此木,先以绵絮软帛贴身垫之,免致疼痛。用法释义∶凡脊背跌打损伤,膂骨开裂高起者,其人必伛偻难仰。法当令病者俯卧,再着一人以两足踏其两肩,医者相彼开裂高起之处,宜轻宜重,或端或拿,或按或揉,令其缝合,然后用木根据前法逼之。

 

腰柱

 

(器七)腰柱者,以杉木四根,制如扁担形,宽一寸,浓五分,长短以患处为度,俱自侧面钻孔,以绳联贯之。用法释义∶凡腰间闪挫岔气者,以常法治之。若腰节骨被伤错笋,膂肉破裂,筋斜伛偻者,用醋调定痛散,敷于腰柱上,视患处将柱排列于脊骨两旁,务令端正;再用蕲艾,做薄褥覆于柱上,以御风寒,用宽长布带,绕向腹前,紧紧扎裹,内服药饵,调治自愈。

 

竹帘

 

(器八)竹帘者,即夏月凉帘也,量患处之大小长短裁取之。用法释义∶凡肢体有断处,先用手法安置讫,然后用布缠之,复以竹帘围于布外,紧扎之,使骨缝无参差走作之患,乃通用之物也。

 

杉篱

 

(器九)杉篱者,复逼之器也。量患处之长短阔狭、曲直凸凹之形,以杉木为之。酌其根数,记清次序,不得紊乱,然后于每根两头各钻一孔,以绳联贯之。有似于篱,故名焉。但排列稀疏,不似竹帘之密耳。用法释义∶凡用以围裹于竹帘之外,将所穿之绳结住,再于篱上加绳以缠之,取其坚劲挺直,使骨缝无离绽脱走之患也。盖骨节转动之处,以骨节甚长之所,易于摇动,若仅用竹帘,恐挺劲之力不足,故必加此以环抱之,则骨缝吻合坚牢矣。

 

抱膝

 

(器十)抱膝者,有四足之竹圈也。以竹片作圈,较膝盖稍大些须,再用竹片四根,以麻线紧缚圈上,作四足之形,将白布条通缠于竹圈及四足之上。用于膝盖,虽拘制不致痛苦矣。用法释义∶膝盖骨覆于楗、二骨之端,本活动物也。若有所伤,非骨体破碎,即离位而突出于左右,虽用手尘推入原位,但步履行止,必牵动于彼,故用抱膝之器以固之,庶免复离原位,而遗跛足之患也。其法将抱膝四足,插于膝盖两旁,以竹圈辖住膝盖,令其稳妥,不得移动,再用白布宽带紧紧缚之。

 

《武医正骨》骨度尺寸

 

头部

 

项发以下至背,骨长二寸半。(自后发际以至大椎项骨三节处也)【按】头部折法∶以前发际至后发际,折为一尺二寸。如发际不明,则取眉心,直上后至大杼骨,折作一尺八寸,此为直寸。横寸法∶以眼内角至外角,此为一寸,头部横直寸法并根据此。

 

胸腹部

 

结喉以下至缺盆中,长四寸。(此以巨骨上陷中而言,即天突穴处)缺盆以下之中,长九寸。胸围四尺五寸。两乳之间,广九寸半。(当折八寸为当)中下至天枢,长八寸。(天枢足阳明穴名,在脐旁,此指平脐而言)天枢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横骨横长六寸半。(毛际下骨曰横骨)【按】此古数,以今用上下穴法参较,多有未合,宜从后胸腹折法为当。两髀之间,广六寸半。(此当两股之中,横骨两头之处,俗名髀缝)【按】胸腹折法∶直寸以中行为之,自缺盆中天突穴起,至岐骨际上中庭穴止,折作八寸四分,自上岐骨际下至脐心,折作八寸,脐心下至毛际曲骨穴,折作五寸,横寸以两乳相去,折作八寸。胸腹横直寸法并根据此。

 

背部

 

膂骨以下至尾二十一节,长三尺。(膂骨脊骨也,脊骨外小而内巨,人之所以能负任者,以是骨之巨也。脊骨二十四节,今云二十一凶者,除项骨三节不在内。)腰围四尺二寸。【按】背部折法∶自大椎至尾,通折三尺,上七节各长一寸四分一厘,共九寸八分七厘;中七节各一寸六分一厘,共一尺一寸二分七厘;第十四节与脐平,下七节各一寸二分六厘,共八寸八分二厘,共二尺九寸九分六厘,不足四厘者,有零未尽也,直寸根据此,横寸用中指同身寸法。脊骨内阔一寸,凡云第二行挟脊一寸半,三行挟脊三寸者,皆除脊一寸外,净以寸半三寸论,故在二行当为二寸,在三行当为三寸半也.

 

侧部

 

自柱骨下行腋中不见者,长四寸。(柱骨,颈项根骨也。)腋以下至季胁,长一尺二寸。(季胁,小肋也。)季胁以下至髀枢,长六寸。(大腿曰股,股上曰髀楗,骨之下,大腿之上,两骨合缝之所,曰髀枢,当足少阳环跳穴处也。)髀枢下至膝中,长一尺九寸。横骨上廉下至内辅之上廉,长一尺八寸。(骨际曰廉,膝旁之骨,突出者曰辅骨,内曰内辅,外曰外辅。)内辅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长三寸半。(上廉、下廉可摸而得。)内辅下廉下至廉,长三寸半。(上廉、下廉可摸而得。)内辅下廉下至内踝,长一尺二寸。内踝以下至地,长三寸。

 

四肢部

 

肩至肘,长一尺七寸。肘至腕,长一尺二寸半。(臂之中节曰肘)腕至中指本节,长四寸。(臂掌之交曰腕。)本节至末,长四寸半。(指之后节曰本节。)膝以下至外踝,长一尺六寸。膝以下至跗属,长一尺二寸。(,腿湾也。跗,足面也。膝在前,在后。跗属者,凡两踝前后胫掌所交之处,皆为跗之属也。)跗属以下至地,长三寸。外踝以下至地,长一寸。足长一尺二寸,广四寸半。【按】骨度乃《灵枢经·骨度篇》之文,论骨之长短,皆古数也。然骨之大者则太过,小者则不及,此亦言其则耳。其周身手足折量之法,用前中指同身寸法为是。同身寸量法,详刺灸书中。

 

伤科四期用药经验 人在社会活动中总是免不了会受伤,人体一旦遭受损伤,则经脉受损,气机失调,血不循经溢于脉外,离经之血瘀滞于肌肤腠理。“不通则痛”,无论气滞还是血瘀,都能引起疼痛,因此必须疏通内部气血。内治方面根据损伤的发展过程,一般分初、中、中后、后期等四期来指导用药。?

 

初期(一般在伤后15天)治法应止血止痛

 

受伤之初必有出血,所以不论是内出血(如挫伤等血瘀于内)还是外出血(开放性损伤的外出血),总是止血为第一要务。出血内瘀易化热,此期(特别是受伤的3小时之内)止血应清而止。比如严重的扭挫伤,局部红肿热痛,要及时的用冰缚,通过冰块对局部的物理降温,达到止血止痛的效果。千万不能去揉搓,很多人觉得有瘀血了要揉搓才会散血,刚刚扭挫伤时,内毛细血管破损严重,一揉搓只会加重出血。如损伤早期蓄瘀,大便不通,腹胀拒按,苔黄,脉洪大而数的体实患者。临床多应用于胸、腰、腹腔部损伤蓄瘀而致阳明腑实证,热明显时还得用生大黄来通下泄热。如损伤后有气滞血瘀,局部肿痛,无里实热证,或有某种禁忌而不能猛攻急下者,治以行气消瘀止痛。桃红四物汤加柴胡疏肝散回头以治之。临证可根据损伤的不同,或重于活血化瘀,或重于行气止痛,或活血行气并重。此外还得注意有无热毒(西医称为感染)用药时还得佐入较多的清热解毒之品,如金银花、蒲公英等。如受伤严重,出现气闭昏厥或瘀血攻心,则用“开法”,并尽快的采用中西医结合抢救。受伤必有严重的疼痛,给伤者带来痛苦,所以止痛也是此期治疗的关键之一,中药三七、乳香、血竭、云南白药等都有较好的止痛作用,可适当的加入。?

 

中期(损伤后1周~30天)治宜活血化瘀、和营生新、接骨续损?

 

此时虽损伤症状改善,肿胀瘀阻渐趋消退,疼痛逐步减轻,但瘀阻去而未尽,疼痛减而未止,仍应以活血化瘀、和营生新、接骨续筋为主。其治法以和法为基础,即活血化瘀的同时加补益气血药物,如当归、熟地、黄芪、何首乌、鹿角胶等;或加强壮筋骨药物,如续断、补骨脂、骨碎补、煅狗骨、煅自然铜等。结合内伤气血、外伤筋骨的特点,具体分为和营止痛法、接骨续筋法、舒筋活络法,从而达到祛瘀生新、接骨续筋、疏风通络、活血舒筋的目的。?对于补药的运用要看病人的身体情况而定,因为瘀阻严重的,吃补药反而不利于治疗。但对于一些开放性受伤,出血较多的,则必补,还一味的去活血化瘀,只会让伤者的身体更加虚弱了,不利于损伤的愈合,有很多人(特别是年老体弱的)骨析了长期不会愈合,就是医生乱用活血化瘀药,把身体吃坏了。

 

中后期(损伤后1个月~2个月),治疗以补益佐以蠲痹

 

用补益气血滋肾药为主,佐以活血、祛风通络、理气药,以宣通气血,消除凝滞,增强舒筋通络之功效。适用于损伤肿痛缓解后而有瘀血凝滞、筋膜粘连的伤筋中后期,或兼有风湿,或受伤之处筋肌发生挛缩、关节屈伸不利等症。常用补益药如党参、白术、黄芪、甘草、白芍、当归、枸杞子、仙灵脾等,加舒筋活血汤、活血舒筋汤、蠲痹汤、独活寄生汤等治疗。这时伤部的疼痛已明显好转,但治疗上对于祛风湿的治疗是非常关键的了。很多受伤了的人,伤治好了,留下了后遗症,天气变化时伤处就会酸痛,主要就是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对于这一时期,没有考虑到风湿这一问题。?如果说是伤在四肢的,治疗一两个月还有肿痛的,在伤合愈合好的情况下,可配合外用洗剂(也就是把药煎好,外洗,水温要高点,以最大的承受度来承受),效果会比单一内服要好得多。很多人,吃了很多中药,用了很多外用膏药,伤处还是疼痛的,较高水温的外洗伤处,洗一两次的立竿见影。因为伤后治疗不当,局部组织会有粘连,通过局部外用高水温的洗,能把局部的粘连得以快速的松弛,这种药物和物理治疗同时进行,所以效果会好得多。

 

后期(损伤2个月以后)治法应以补为原则

 

此时瘀肿已消,但筋骨尚未坚,功能尚未恢复,应以坚骨壮筋,补养气血、肝肾、脾胃为主,全面恢复人体的功能。如前治疗不当,或伤者失于摄养出筋肌拘挛,风寒湿痹,关节屈伸不利者则予以温经散寒、舒筋活络。“久伤多虚”,损伤日久,正气必虚,因此损伤后期,调治脏腑经络功能,补益气血,加速损伤的恢复极为重要。根据《素问》“虚则补之”、“损者益之”的治则,补法可以分为补气养血、补养脾胃、补益肝肾、强筋健骨。此外,由于损伤日久,瘀血凝结,筋肌粘连挛缩,复感风寒湿邪,关节酸痛,屈伸不利颇为多见,故后期治疗除补养法外,温经通络法也较为常用。损伤后期的治疗十分重要,有些脱臼、骨折中在手法腹位等治疗后经过很长时间功能得不到恢复,有治疗不当或伤者失于摄养两方面造成。损伤后期内伤气血以及长期卧床,出现气血亏损、筋骨萎弱等症候,如创口经久不愈,损伤肿胀时久不消等,这是气血不足之象,应补气养血。区别气虚、血虚或气血两虚,从而采用补气为主、补血为主或气血双补。损伤气虚为主,用四君子汤;损伤血虚为主,用四物汤;气血双补用八珍或十全大补汤。若气血虚损,创口日久不愈,脓液未尽,补益气血需与清热解毒法并用,以扶助正气,托毒外出,可在补养气血的基础上合用五味消毒饮、透脓散。肝主筋,肾主骨,损伤筋骨必内动于肝肾,故欲筋骨强劲必求之于肝肾。凡骨折、脱位、筋伤的后期,年老体虚,筋骨萎弱,肢体关节屈伸不利,骨折迟缓愈合,骨质疏松等肝肾亏虚者,均应补加强肝肾功能,加速骨折愈合,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以利损伤的修复。临床应用本法时,应注意肝肾之间的相互联系,及肾的阴阳偏盛。在补益肝肾法中可参以补气养血药,可增强养肝益肾的功效,加速损伤筋骨的康复。如伤者长期卧床缺少活动,而导致脾胃气虚,运化失职,饮食不消,四肢疲乏无力,肌肉萎缩。因“脾主四肢”、“脾主肌肉”,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补益脾胃可促进气血生化,充养四肢百骸,助生化之源而加速损伤筋骨的修复。受伤后期身体多虚,但使用补养气血法应注意,补药多滋腻,素体脾胃虚弱者易引起食呆、便溏泄,如用不当反伤脾胃,使人的气血无以化生,身体虚弱,损伤反不易恢复,所以补方内宜兼用健脾和胃之药,如砂仁、陈皮、佛手、鸡肉金等理气、消导之品。内治方面,四期分治方法是以调和疏通气血、生新续损、强筋壮骨为主要目的,但诊治时,必须结合患者体质及损伤情况辨证施治。必须灵活变通,对特殊病例尤须仔细辨证,正确施治,不可拘泥规则或机械分期。

 

另外损伤虽同属瘀血,但由于损伤的部位不同,治疗的方药也有所不同。《活法机要》“治登高坠下,重物撞打……,心腹胸中停积郁血不散,以上、中、下三焦分之,别其部位,上部犀角地黄汤,中部桃仁承气汤,下部抵当汤之类下之,亦可以小便酒同煎治之”。临床应用可根据损伤部位选方用药:头面部用通窍活血汤、清上瘀血汤;四肢损伤用桃红四物汤;胸胁部伤可用复元活血汤;腹部损伤可用膈下逐瘀汤;腰及小腹部损伤可用少腹逐瘀汤、大成汤、桃核承气汤;全身多处损伤可用血府逐瘀汤加味。

 

另外根据不同损伤的性质、时间、年龄、体质选方用药时,可因损伤的部位不同加入几味引经药,使药力作用于损伤部位,加强治疗效果。如上肢损伤(骨折、伤筋)加桑枝、桂枝、羌活、防风;头部损伤如伤在颠顶加藁本、细辛,两太阳伤加白芷,后枕部损伤加羌活;如肩部损伤加姜黄;胸部损伤加柴胡、郁金、制香附、苏子;两胁肋部损伤加青皮、陈皮、延胡;腰部损伤,加杜仲、补骨脂、川断、狗脊或枸杞、桑寄生、萸肉等;腹部损伤加炒枳壳、槟榔、川朴、木香;小腹部损伤加小茴香、乌药;下肢损伤加牛膝、木瓜、独活、千年健、防己、泽泻等。

 

由于损伤的病因病机非常复杂,临床出现的证候,常是诸证并见,且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常互相转化,或错杂,或出现假象。故既要注意辨证,又要善于综合、分析。如体表软组织化脓性感染可因邪传入里,转变为急性骨感染的里、实、热的阳证,治疗时得清热解毒、通腑泄热。随着病变的发展,正邪的转化,还可转变成慢性骨感染的里、虚、寒的阴证,治疗时又得温经散寒为主。严重创伤,或大量失血,均可引起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证候,亦即亡阴可导致亡阳,则应以独参汤或参附汤以急治之。这是由于阴阳互根,阴竭则阳气无所依附而散越,阳亡则阴无以化生而告竭,故亡阴亡阳总是相继出现,只是有先后主次的不同。因此,辨证时必须随时注意疾病的发展和变化,审证求因,才能抓住主要矛盾,认识疾病的本质,用药才不至于出差错。

 

受伤用药应根据损伤后的伤情的轻、重、缓、急,选用不同的给药途径和药物剂型,如急重症除传统的汤、散、丸剂外,可和西医结合,早期伤者多有感染,西医的抗生素还是有必要用。另外对一些开放性损伤,也有必要注射破伤风疫苗。一些粉碎性骨折、筋断伤、皮肉裂口较大等、也不是中医简单的手法复位可以应付,以中医“急则治其标”的原则,用西医先处理,再用中医治疗。

 

治疗受伤,外用药也是很关键,用之得当可以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应用药物外治疗法亦应注意损伤的发展过程、病程,一般初期(急性期),应选用清热、消瘀、解毒为主,剂型以药膏为主,如治疗脱位、骨折之初多用石膏外用固定,这实因石膏是一味很好的伤科用药,石膏性甘寒,用于受伤初期能抑制局部的出血,因内郁瘀血化热,对局部的红肿热痛也有很好的清热止痛作用。中期应舒筋、活血、接骨、为主,中后期如出现瘀肿不消的可用利水、温经、活血、祛风湿等药煎汤外洗。本人习武多年,同学们几乎每日都有师兄弟受伤(本人在习武过程中也常常受伤,总是自治),治疗多了,所以对外用药有较丰富的经验,对于中后期的瘀肿,外用药的作用实不能小视。对外用药的应用也要注意,本人有一老乡,受伤后长期瘀肿不消,因听别人说草乌的作用好而误码用,而出现中毒。

 

电视中点穴法是少林武技一绝,称人体总穴有365,大穴108,致命36穴,小穴257,某穴受伤应如何治疗,本人虽说习武多年,但对此对没有接触过,中医针灸学认为,人之一身,如一小天地,各穴的分布在人体,象星辰于太空分布。针灸以穴位进针而能治病,可见穴位对人体中的作用。气血为人生养命之源,不允许有损害,若受损害,则命之源已伤,而生机亦因之而绝。穴位作为人体气血的某一个结合处,如真的有人不小心伤到穴位,还是得小心注意。

 

及   血得温则行,治疗损伤,所关系的无必是气血,气血的畅行是疗效的关键,所以服药期间,必要的禁忌还是很有必要的。在饮食的禁忌方面,应忌生冷、油腻、辛辣、不易消化及具有特殊刺激的食物,如寒性生冷、油腻食物食后会影响气血的运行。辛辣等热性食物,会使伤处增加出血,而影响疗效。如皮肤溃破生疮疡不宜吃鱼、虾、牛、羊等腥膻及刺激性食物。经常头晕、失眠、性情急燥者应忌胡椒、辣椒、酒、茶等兴奋刺激性食物。有人认为损伤初期应禁食吃雄鸡;伤病愈后初期应禁食鳞鱼;损伤愈后应长期禁食竹笋;头部损伤作痛者应禁食猪头肉,若食用者则会使伤病变得难治或者伤病复发,当复发后的伤病再度应用损药治疗时,则往往难以见效,严重者累及生命。伤者实应引起患者高度重视,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现在有不少“秘方”之来的书,书中所记的药物有很多是有毒的,如草乌、马钱子等,凡服损药,最好应在伤科医师指导下服药,口舌无忌,不要自作主张,以免发生中毒事故;对已发生中毒事故者,应立即送往医院抢救。

 

文荣医院中医科  吴南京

 

创伤跌打外敷方!

 

主治;跌打刀伤,流血不止,皮青肉肿,疼痛不已。

 

配方;雄土鳖、10克,胆南星15克、血竭15克,没药25克、马钱子9个【微炒】、龙骨15克、南红花15克、川羌活15克、螃蟹壳15克、当归15克、净乳香50克、防风15克、白芷15克、升麻15克、菖蒲10克、川芎10克。

 

用法;共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时以老酒调敷患处

 

疗效;敷药后5分钟,可以止血止痛而愈。未破者肿消痛止而愈。

 

按语;此方系武术世家祖传之秘方。

 

武术世家祖传方,用来专治跌打伤,止血止痛肿消快,写来大家共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