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映红:一小撮质疑与批评弥足珍贵

 真友书屋 2014-11-16


在量子物理学里,“正能量”必然是与“负能量”成对出现的。在呼吁赞美和表扬的时候,也要鼓励批评和质疑。特别是,大多数人本能地会趋同社会主流,那一小撮质疑更是显得弥足珍贵。
…………………………

《一小撮质疑与批评弥足珍贵

文/唐映红


曾几何时,“正能量”这个词迅速地在社会中传播开来,成为集所有“积极”“光明”“正面”含义的替代用语。例如,我在课堂给学生讲“人际吸引”的议题时,提到人际吸引的基本规律之一是强化原则,意即是人们倾向于喜欢那些带给自己积极评价或积极感受的人。马上就有学生在下面用“正能量”来作出诠释:人们倾向于喜欢那些“正能量”的人。这样的诠释竟然毫无违和感,那些能带给我们积极评价和积极感受的人,显然就是“正能量”的人;而相反,那些带给我们消极评价和感受的人,就是“负能量”的人。

虽然,从普通物理学常识的角度来说,“正能量”现象并不成立,能量是一个标量,而非矢量,只有多少、有无的差异,而没有正负的分别。但这并不妨碍“正能量”成为一个流行的社会用语。

我稍微检索了一下,“正能量”这个词似乎从2012年翻译出版的一本大众心理学读本《正能量》【英国赫特福德大学心理学教授理查德·怀斯曼(Richard Wiseman)著】面市后开始在社会上流传。其实,怀斯曼的原著书名为“Rip It Up: The Radically New Approach to Changing Your Life”,直译过来应该是《放下包袱:改变你生活的全新途径》。《正能量》多半是书商炮制的噱头,因为全书与“正能量”毫无关系,只是讲授一种具有争议性的情绪和行为关系的通俗理论而已。

尽管如此,《正能量》的书名噱头仍然在传播上发挥了“正能量”的作用,在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等主办的“汉语盘点2013”评选中,“正能量”当选为2013年度国内字词。

当“正能量”成为这个时代的口头禅时,它也势必蕴含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导向。用我学生的诠释来讲,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喜欢正能量的人,如果正能量指的就是“积极”“正面”的表达和呈现时,那么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也确实如此。无论从个人还是社会层面,主流舆论所弘扬“正能量”也确实有其心理学的基础。

就个人层面而言,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与生俱来的倾向性,无论是认知、情感还是行为都会本能地倾向于维护自己固有的观念和态度,这在心理学里被称为态度的知识功能(Knowledge Function)。我们都倾向于关注、接受那些与我们态度一致,或肯定我们态度的资讯;而忽略、排斥批评或否定我们态度的资讯。之所以会这样,就在于迎合我们既有态度的资讯能使我们感到自信,感到受到社会支持,满足自尊,总之,带给我们积极的感受。不仅如此,我们每个人又很容易趋同社会的主流态度,因为这样会使我们避免孤独和受到排斥,满足我们社会认同的需要。

从这里也不难看出,无论是人们喜欢与其态度观念一致的资讯,还是更容易趋同社会主流的态度观念,都反映了人们对“正能量”有着与生俱来的偏好性。也就是说,其实不必大力弘扬,人们都偏好“正能量”。

不仅对个人而言如此,对社会层面也同样如此,人们在社会决策过程中,也同样有着偏好“正能量”的社会心理机制。如果主流舆论鼓励和弘扬“正能量”,将有助于社会的凝聚力和团结一致;而一个团结一致,有着强有力的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群体决策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或群体思维(Group Thinking)的现象。群体极化从积极的意义上来看,将能够促进群体的意见一致,增强群体凝聚力和群体行为;而且会提高决策的效率,促使达成社会共识。

不过,正如阳光下巍峨矗立的雕塑后面,必然有其阴影一样,人们无论从个人层面还是社会层面倾向和偏好“正能量”的心理机制,也同样有着其“阴影”。就以“人们倾向于喜欢那些能带给自己积极评价和积极感受的人”这条人际吸引规律来看,逢迎和赞美我们的人更讨我们喜欢,因为他能带来“正能量”(积极的评价和感受);而批评和否定我们的人则令人厌恶,因为他带来的是“负能量”(消极的评价和感受)。可是,一味的逢迎和赞美并无助于自己的成长;相反还可能带来自我的膨胀,使人无法正确地认知自己。古人说,“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意思就是他人能使我们了解哪些是对自己有利的,好的,哪些是对自己有危险的,凶的。因此,逢迎和赞美我们的人固然能带来自信和积极的感受;但批评和否定我们的人却能提示我们风险和危机。

既然人类的天性已经自然地偏好“正能量”了,主流舆论还加倍地弘扬和蛊惑“正能量”,势必就使人们更加排斥和拒绝接受任何批评和否定评价,这样“镜于人”,他人也充其量是个哈哈镜,既看不到真实的自己,也无法察觉风险和危机。从理性的角度,逢迎带来的积极感受远远比不上批评带来的警醒和反省更有价值。所以,以史为鉴,唐太宗尚且知道谏诤的魏征才是忠臣,而谄媚逢迎的往往是心术不正的佞臣。魏征死后,唐太宗感喟道:“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从社会层面,“正能量”的“阴影”就更加不容小觑。群体极化现象是心理学家詹姆斯·斯通纳(James Stoner)在群体讨论中发现的一种群体决策现象,它指的是指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而且,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揭示出,越是团结和具有达成共识压力的群体中,群体极化现象也越明显和严重。例如,一个社会或者完全排斥市场经济,把人类文明发轫的市场交易行为视为犯罪而加以惩罚,走向反市场的极端;又或者过度市场化,将其它社会没有市场化的公共教育和公共医疗也推向市场化,走向另一个极端。这就是典型的群体极化的灾难性后果。

而另一名心理学艾尔温·杰尼斯(Irving Janis)通过对美国政府决策导致的灾难性后果的研究,认为这些决策酿成大错的原因是由于群体决策中人们为了维护群体和睦而压制异议。他把这种现象称为群体思维。一个决策群体在寻求一致性的压力驱使下,就很容易陷入到群体思维的桎梏中。如果我们把团结一致和达成共识看作是“正能量”,那么群体极化和群体思维就是“正能量”的阴暗面。

所以,虽然“团结”“自信”“一致”这些“正能量”自有其积极作用,但如果一味地弘扬“正能量”而抵制和排斥“负能量”,恐怕大力弘扬的愿景更可能南辕北辙。在量子物理学里,“正能量”必然是与“负能量”成对出现的;造就哈利·波特的力量,也同样塑造了伏地魔。在呼吁赞美和表扬的时候,也要鼓励批评和质疑。特别是,大多数人本能地会趋同社会主流态度的情况下,那一小撮质疑和批评更是显得弥足珍贵。

其实,正如《辽宁日报》近日刊发的《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一封公开信》里所表明的态度一样,这篇带有批评和质疑色彩的文章认为“呲必中国”“必须引起教育界的警觉和重视”,一味地“正能量”或者一味地“负能量”都不好,“不能简单地做非黑即白的判断”,而且鼓励高校的教师要“端出中国的问题,但端出来要讲清楚、讲明白,讲过了要作客观理性的评价,评价之后要回到原点,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我看来,在大多数媒体都不敢对社会现象提出质疑和批评的时候,《辽宁日报》敢于作为一小撮质疑和批评者,弥足珍贵。

既此,我也希望《辽宁日报》能打破社会上认为赞美和表扬是“正能量”,批评和质疑是“负能量”;只弘扬“正能量”,排斥“负能量”的误区;把质疑和批评也像赞美和表扬一样地大大方方地摆出来。毕竟,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关于作者

唐映红,腾讯·大家专栏作者,高校心理学教师,自由撰稿人,从事心理学科普写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