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LTE Notes(转)

 dsplog 2014-11-17
》》》以下资料从网上收集
MIMO Mode介绍

1、最早的多天线技术出现在接收端多天线接收,由于在接收端有多天线,可以形成多条接收通道,
从而可以对抗无线信道的深度衰落,显然嘛:多条接收通道同时处于深度衰落的可能性肯定
是小于单条接收通道处于深度衰落的可能性,这样就能改善传输质量,提高无线传输的可靠性。
这种技术又叫“收分集”技术,可以应用在基站或手机侧,
而且显然由于不涉及到互操作,所以也不用标准化。从而最先在无线系统中使用。
因为不用标准化,所以在LTE中我们就没有看到这方面的内容。

2、“收分集”技术的应用又给了人们启发:如果手机接收端部署多天线,显然对手机的成本和复杂度是有提高的。
哪么想一想,再想想。。。。? 能否把多天线部署在发射端来提高接收端的信道可靠性呢?
这样一来:手机只用单个天线,复杂度和成本都在基站一侧,由系统侧承担,岂不乐哉?
然而问题随之而来:如果发射端单纯的用多天线发射相同的数据流,它们实际上是相互干扰的,不但起不了分集的作用,
而且可能会相互抵消! 要多天线发射起到提供增益,而不相互打架,就需要特别的信号处理技术。。。。
问题相继被牛人们所解决
(以下都两天线发射为例,H表示复数的共轭,exp()表示一个复数,)
牛人1: Alamouti
天线1发射{x1,      x2,   .......}
天线2发射{-H(x2),H(x1),  .......}
这种发射编码方案相当于在形成2个正交的信道(为啥?),从而可以提高传输可靠性
这种发射编码方案被用在LTE中就是Mode 2“发射分集”方案
牛人2: 无名
天线1发射{x1,      x2,   .......}
天线2发射{x1*exp(b1),x2*exp(b2),  .......}
这种发射编码方案天线1正常发射,天线2把数据加上一个大的相位偏移后再发射
相当于在信道中人为造成多径效应(为啥?),从而可以提高传输可靠性
这种发射编码方案被用在LTE中就是CDD“分集”方案,LTE中CDD不单独使用,只和空间复用技术结合在一起使用。
牛人3: 无名
天线1发射{x1,      x2,   .......}
天线2发射{x1*exp(B1),x2*exp(B2),  .......}
这种发射编码方案天线1正常发射,天线2把数据加上一个相位偏移后再发射
不同于牛人2中的"相位偏移"是事先规定好的,这里的相移是根据某个具体UE的信道实时计算出来的
它不同于CDD方案:发射在空间中是各向同性的,对所有UE是平等的;
这个方案的发射是为了对准某个具体UE,从而使特定UE的接收增强,
其它UE接收很弱。。
这种发射编码方案被用在LTE中就是Mode 7“Beamforming波束成形”方案

3,搞完了上面的“收分集”和“发分集”技术后,人们又开始妄想。。。。
是否能把发射端多天线和接收端多天线结合起来,不仅用来提高传输可靠性,还能并行传输多个数据流啊?
原理如下:两天线发射+两天线接收时,不时有4个信道吗,记为h11,h12,h21,h22
学过解线性方程组吧:
     h11*x1+h12*x2 = y1
     h21*x1+h22*x2 = y2
当向量[h11,h12]和向量[h21,h22]线性无关时,以上的方程可以解出来。
也就是说:当信道线性无关时,并行传输2个数据流是可以的。这就叫空间复用

又为了降信号间的干扰,提高接收的可靠性,在发射端先乘上一个复矩阵后再发射
这个复矩阵通常是个正交复矩阵或CDD矩阵

这种发射端先乘上一个复矩阵的操作在LTE中叫Precodeing,之所以叫Pre是因为复矩阵是协议规定好的
如果复矩阵由发射端随机选择的,就叫"Open loop"开环空间复用,对应LTE的Mode 3
如果复矩阵由接收端根据信道估计选出来的,然后反馈给发射端,就叫"close loop"闭环空间复用,对应LTE的Mode 4

如果并行传输的多个数据流是用于多个UE的,则叫"MU mimo"多用户空间复用,对应Lte 的Mode 5

闭环方式下还有个只能传输一个流的特例,这就叫“close loop RANK=1"的闭环发分集,对应Lte 的Mode 6


1)mode1 单天线
2)mode2,Alamouti码发射分集方案
3)mode3,开环空间复用
4)mode4,闭环空间复用
5)mode5,MU-MIMO
6)mode6,rank1的闭环发分集
7)mode7,beamforming 方案


=====PRACH======
在RACH的接收端,把每根接收天线上接收到的RACH信号搬移到以直流子载波为中心的带宽上,去CP,此时RACH信号的采样频率仍是系统的采样频率(如20MHz带宽对应采样频率30.72MHz),通过一个降采样滤波器把RACH信号的采样率降至包含RACH带宽的采样频率如1.28MHz或 1.92MHz,使用M点FFT(如M=1024或M=1536)转换到频域,用由小区配置的Logical root sequence number 查找表得到Physical root sequence number  ,进而推算产生出 ZC序列本地母码的频域序列,再与接收的RACH频域序列的复共轭相乘,进行K点(如K=2048)的IFFT,得到时域相关值,利用所有的时域相关值进行峰值检测得到该用户使用的RACH序列循环移位和定时提前信息。如果该小区使用了多条母码,则需要对每条母码分别进行相关峰值检测。


=== EARFCN and subcarrier===
LTE一共有40个操作频带,每个频带可以根据大小分配成多个1.4M,3M,5M,10M,15M或者20M的组合.1.4M只是最小信道带宽,一个 RB是12个子载波而不是72个子载波,那么1.4M带宽可以容纳最多6个用户。而其他带宽还可以容纳更多用户,1.4M带宽的应用应该不是很多的。

只是为了让这7个符号凑足那0.5 ms 的时间。如果0.5ms平均分成7份(normal CP)的话,得到的就不是那个 basic time unit (1/30720000 s )的整数倍了. 分成6份(extended CP)就可以。
那个 basic time unit 的定义是当IFFT size 是2048时的取样间隔。因为LTE subcarrier seperation 是15kHz,  所以取样频率就是 2048*15kHz=30720000.

======CCE ===============
在PDCCH上,承载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的基本单元是CCE(Control Channel Element)。每个CCE包含9个REGs(Resource Element Group),每个REG包含4个REs,也就是一个CCE是包含36个RE的一个连续资源块。那么在系统带宽和用于PDCCH的symbol数量确定后基本可以计算出总的CCE数量(从总的RE数量中去掉PCFICH,PHICH以及参考信号所占的RE,再除以36)。
CCE是如何编号的呢,是每个symbol的CCE都从0开始编号?或者symbol 1中CCE的编号从symbol 0的最后一个CCE开始递增?从36.213中计算UE-Specific Search Space起始位置的HARSH函数来看似乎是每个symbol的CCE是独立编号的,都从0开始(need confirmation)。

========盲检=========
UE一般不知道当前DCI传送的是什么format的信息,也不知道自己需要的信息在哪个位置。但是UE知道自己当前在期待什么信息,例如在Idle态UE期待的信息是paging, SI;发起Random Access后期待的是RACH Response;在有上行数据等待发送的时候期待UL Grant等。对于不同的期望信息UE用相应的X-RNTI去和CCE信息做CRC校验,如果CRC校验成功,那么UE就知道这个信息是自己需要的,也知道相应的DCI format,调制方式,从而进一步解出DCI内容。这就是所谓的“盲检”过程。
那么UE是不是从第一个CCE开始,一个接一个的盲检过去呢?这也未免太没效率了。所以协议首先划分了CCE公共搜索空间(Common Search Space)和UE特定搜索空间(UE-Specific Search Space),对于不同的信息在不同的空间里搜索。
另外对于某些 format的信息,一个CCE是不够承载的,可能需要多个CCE,因此协议规定了所谓的CCE Aggregation Level取值为1,2,4,8。例如对于位于公共空间里的信息Aggregation Level只有4,8两种取值,那么UE搜索的时候就先按4 CCE为粒度搜索一遍,再按8 CCE为粒度搜索一遍就可以了。
   Seach Space
DCI信息包括
UL Grant(format 0)
DL Assignment(format 1)
Paging(format 1c)
RACH Response(format 1c)
System Information(format 1c)
MIMO Downlink Assignment(format 2)
Power Control Command(format 3)

可以看出,有些信息如paging, SI, RACH response是所有UE都要去监听的,有一些则是跟特定UE相关的如上下行调度指令。所以协议将CCE划分为CCE公共搜索空间(Common Search Space)和UE特定搜索空间(UE-Specific Search Space),从而提高UE的盲检效率。其中公共搜索空间是最前面的16个CCE。UE特定搜索空间的起始位置根据36.213 9.1.1中的公式计算,空间大小则和Aggregation Level有关,最小为6 CCEs最大为16 CCEs。
从36.213表 9.1.1-1可以查到不同搜索空间的可能Aggregation Level取值,UE一般不知道应该使用那种Aggregation Level,所以UE能做的是把所有可能性都尝试一遍。例如对于Common Search Space,UE需要分别按Aggregation Level = 4和Aggregation Level = 8来搜索。当按AL=4搜索时,16个CCE需要搜索4次,也就是有4个Control Channel Candidates;当按AL=8搜索时,16个CCE需要搜索2次,也就是有2个CCH Candidates;那么对于公共空间一共有4+2=6个CCH Candidates。
 

对于UE Specific来说,对应于AL=1,2,4,8分别有6,6,2,2个CCH Candidates,一共有16个。


首先纠正一下,应该是下行100M,上行50M,这是LTE要求达到的峰值速率。

213协议中 第7.1.7.2.1节有个表,这个表中有很多数据,就是TB的大小了。
以下行为例,最大100个PRB,TBS最大26,查表得数据75376,见第32页,是一个TB的大小。
如果下行MIMO传输,两层空分复用,再查表7.1.7.2.2-1,由75376查得到149776,在最后一行。
所以,下行一个子帧1毫秒内能传149776数据,峰值速率约为150M。
上行同理,只是上行没有空分复用,峰值速率减半。

如果以另外一种看RE资源来算的话,因为有RS等,如果不扣除它们会大。
下行1200个子载波,14个符号,64QAM调制,2层的话,峰值速率到1200*14*6*2 = 200M了。

turbo编码1/3是母码率,通过速率匹配达到不同码率。这个与峰值速率没关系。码率的概念是指你有用信息占你传送信息的比例,如果全是有用信息,则码率为1.

带宽肯定影响速率啊,它两的比值叫频带利用率,越高越好。通信原理

下行100M,上行50M是LTE的要求门槛,也就是任何设备需要满足的条件.(20Mhz条件下)
但并不针对某一种具体计算方式或者模式.
实际LTE数据速率的计算是很复杂的事情.楼主已经提到了两种主要的算法.
如果用TBS计算的话,MIMO条件可以达到150M/75M,超过了LTE的基本要求.
如果用纯粹物理层的计算,数据会更高,但肯定达不到的,因为很多开销没有考虑进去.
但无论怎么计算,都不会有100M/50M这个对应的数值.


1. LTE下行信号使用OFDMA,BS和UE在整个带宽内分别只有一个DC。

对于BS发射机,由于中频(如采用一次变频方案)或射频(如采用零中频方案)本振的泄漏,会在最终发射的信号中间(载频处)产生一个较大的噪声。如果发射时在DC调制了数据符号,则该数据符号的发射EVM会很差,信噪比通常是负的若干dB,因此LTE协议规定这个DC上是不发射任何数据符号。一般来讲,在发射机天线口测量,要求DC子载波的功率比总发射功率低20dB以上,主要的原因是为了避免浪费PA发送无用的DC子载波以及避免DC过强影响UE接收机的射频AGC正常工作。

对于UE接收机,一般采用零中频的方案,接收本振泄漏会直接在基带的DC产生较强的噪声,也就是说如果DC上有数据符号调制,其接收信噪比会比其他子载波差很多,因此DC也不适合有数据符号。

2. LTE上行信号使用SC-FDMA,BS在整个带宽内只有一个DC,而对于每个UE,各自发射的带宽内各都有一个DC。

对于UE发射机,一般采用零中频的方案(优势是结构简单但性能较差),本振泄漏会在其发射信号的载频处产生一个较大的噪声,但DFT-S-OFDM的实质是单载波时域调制,基带DC部分发送的信号不能去掉,否则就是人为制造频率选择性衰落,对该DFT内所有符号的EVM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LTE采用的折衷方案是将基带数字的DC与模拟的DC错开半个子载波宽度(即7.5KHz),这样本振泄漏在模拟DC部分产生的干扰,不会影响到基带DC处的信号。事实上,从UE发射的天线口来看,基带DC信号被调制在了载频偏移7.5KHz的地方。

对于BS接收机,一般采用一次变频方案(零中频或二次变频性能较差,基站侧较少采用),中频本振的泄漏会在其DC处产生一个较大的噪声。由于BS总是接收整个带宽,如果UE发射的DC与BS接收的DC相差很大(如UE只使用了部分带宽),则BS DC处的噪声对接收信号的信噪比没影响;而如果UE发射的DC与BS接收的DC相差不大(不可能相同,最少差7.5KHz),则BS DC处的噪声对接收信号的平均信噪比有微弱影响,UE DC偏移7.5KHz处的噪声会影响BS的ADC采样和数字AGC,但影响很小(通常此噪声比总接收功率低20dB以上)。另外,由于UE发射的时候,基带的DC与模拟的DC有半个子载波宽度的频差,需要在BS的DDC里做相应的校正,即数字下变频的时候中频少7.5KHz。


===射频rf 和中频if ===
1、信号不一定就是电流,现在通讯行业,很多信号是以电压的形式存在。

2、对射频和中频的区分不详细。
在无线通讯系统中,根据频率,可以分成射频、中频和基带信号。射频重要用于信号在空间的传输,基带信号是基站等数字设备可以处理的信号,中频是从射频变化到基带信号的过渡频率。以前的系统一般是从射频直接变到基带。现在的新的系统是射频->中频->基带 称为两次变频。

射频:> 500M Hz
中频:50MHz ~ 500MHz
基带:< 50MHz

上面的分类只是提供参考,这三种频段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界线。

无线电信号RF(射频)进入天线,转换为IF (中频),再转换为基带(I,Q信号),但仍然是较低的频率。
接收: 射频 -> 中频 -> 基带
发射: 基带 -> 中频 -> 射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