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老年报 >>> 正文

 大才的图书馆 2014-11-17
      老友大于今年64岁,儿子在外地做生意,家境殷实。前些天,儿子回来和他商量:“有个高档养老院刚刚落成,条件特别好,环境也优雅,咱们不差钱,妈妈走后,您一个人过我总是不放心,干脆您到那里住得了!”大于回答得很干脆:“不去!”大于说,目前,国内无论哪一种养老模式,普遍存在老人“被养老”的倾向。许多人将老年人统统送到某一指定场所去“颐养天年”,这对老年人不公平,不仅对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是一种疏忽,而且对老年人的智慧资源是一种浪费。
大于把他的想法说给我们这些老友听,大家都支持他的选择。其实,大于才64岁,应该说,还不到“颐养天年”的年龄。而且,对于刚刚退休的老年人来说,丰富的人生阅历犹如一个尚待开发的智慧宝库,社会和家庭都不应该让他们“被养老”,而应该激发老年群体的智慧,变消极养老为积极养老,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让老年群体的人生经验和智慧无保留地贡献给社会。
      不要“被养老”,应主动开始自己新的生活,寻求更多的精神满足。比如,现在社会给老年人提供了多种学习机会,老年人可以积极参与“学习型养老”,依托原有的老年大学和各类载体,让继续学习、终身学习成为养老的重要内容。在那里,老人既充实了新知识,又结识了新朋友,比提前“养”起来要好得多!再比如,现在鼓励“互助型养老”,激发老年人的自主能力,并倡导不同年龄段之间的互帮互学精神,身体条件较好的老年人可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其他老年人服务,做义工。我认识的一位李大妈,就主动帮助对门生病的老姐姐料理生活,虽然辛苦些,但为他人作了贡献,自己也寻求到快乐与满足。
      我身边的许多老人都像大于一样不甘“被养老”,结果让自己的退休生活有了更大的空间。有的老人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比如,参与“回归型养老”,让自己尽情回归自然,在田园牧歌中寻找更多的精神乐趣;参与“候鸟型养老”,根据季节的变化和老年人的健康需要走出去,他们的体会是,不要拘泥于一个养老场所,应该到大自然中呼吸更多的新鲜空气。
      老年人不“被养老”,而是积极主动地养老,可以创新出更多以老年人为主体的物质养老与精神养老并重的多元模式,给老年人创造一个怡然自得的晚年生活。
(吴 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