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史研究者的历史使命

 贵中藏书 2014-11-18

  作者:霍松林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完全接受了西方文学观念、文体界限和文学创作方法,使中国固有的文学观念和文体形式面临消失的窘境。同时,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也渐渐变成了西方话语体系下的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国固有的文学体系和价值范畴渐渐被抛弃:因为不符合小说、戏剧、诗歌三分法原则,中国文人固有的政论、辞赋、史传文体的价值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因为要用虚构、想象、夸张、形象性来评价文学的价值,中国文学中人文化成的观念、原道宗经的思想、比兴寄托的方法、风神气韵的话语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因为要体现一切文学来自民间的教条主义观点,中国文学源头被定位在神话和民间文学,而忽视了中国古代文学与孔子及六经的密切关系。由方铭教授任主编的四卷本《中国文学史》以中国文学为本位,从中国视角出发,体现中国价值,采用中国方法,完整地呈现了中国文学的真实面貌。该书倡导立足于中国文学本位,将中国古代文学置于广阔的思想文化视野中进行探讨与研究,注重复原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并做了一些具有学术性的考证和论述,具有开放性和前瞻性。将会对以后的中国文学史的书写产生深远的影响。

  该书既注重中国文学本体,又没有将文学从意识形态的整体中游离出来。例如,该书的第二章将孔子与六经的相关内容单列成章,六经不仅是儒家文化的源头,而且是孔子以前中国文化的结晶,这就将文学与思想文化紧密连接,对这一内容的阐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关系。该书注重发掘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命运。认为,西方的想象虚构理论不适合中国文学。强调书写中国古代文学史,要把关注中国古代文人对社会的重大关切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该书认为文学史是当时文学的复原。正是在这一旨向之下,全书构建的文学史体系涵盖了中国文人写作的主要部分,这既包含一个时代文学的全貌,又体现了作家个人的全貌,既有个案研究又有综合研究,从而完成对于文学历史的把握。而该书所倡导的这种复原也是以实证为基础的,注重感性把握与理性认知的结合。例如该书对于一个时代的文人心态,既有宏观把握又有微观叙述,这是以往的文学史所罕见的。

[责任编辑:王锦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