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文言虚词10年考查情况统计及详解(2005-2014年)

 兰黛公主 2014-11-18

2005-2014年高考文言虚词10年考查情况统计及详解

 

一、“以”的用法和意义(考查72次)

高考真题

请指出下列虚词“以”的意义和用法。

(1)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逍遥游》)(2014浙江,介词,凭借)

(2)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2014安徽,连词,表结果,以致)

(3)具告以事(《鸿门宴》)(2014山东,介词,把)

(4)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游褒禅山记》)(2013天津,介词,因为)

(5)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2013湖南,连词,表修饰)

(6)使工以药淬之(《荆轲刺秦王》)(2012天津,2013四川,介词,用)

(7)但以刘日薄西山(《陈情表》)(2012山东,连词,因为)

(8)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2012江西,连词,表修饰)

(9)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苏武传》)(2012湖南,介词,用、拿)

(10)农人告予以春及(《归去来兮辞》)(2011安徽,介词,把)

(11)作《师说》以贻之(《师说》)(2011江西,2007上海,连词,表目的,来)

(12))醉则更相枕以卧(《赤壁赋》)(2011浙江,连词,表修饰)

(13)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2010天津,介词,“按、在”的意思)

(14)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2010山东,介词,因为。)

(15)以吾一日长乎尔(《论语?侍坐》(2010上海,连词,因为)

(16)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2010四川,介词,凭……的身份)

(17)洎牧以谗诛(《六国论》)(2008天津,2009山东,介词,因为)

(18)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2009湖南,2012安徽,连词,表修饰)

(19)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2009上海高考,介词,用,拿)

(20)问征夫以前路(《归去来兮辞》)(2009四川高考,介词,“把”。)

(21)几以捕系死(《指南录后序》)(2009浙江,介词,“因为”)

(22)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2008安徽,介词,因为)

(23)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2008年湖南,介词,因为)

(24)秦亦不以城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2006天津,2008福建,介词,把)

(25)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廉颇蔺相如列传》)(2004江苏,2006山东,2008安徽,介词,表原因)

(26)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2007山东,介词,因为)

(27)以其无礼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2007福建,连词,因为)

(28)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五人墓碑记》)(2007四川,连词,表修饰)

(29)梅以曲为美(《病梅馆记》)(2007浙江,介词,把)

(30)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2007江西,介词,把)

(31)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2006安徽,介词,凭借)

(32)仆以口语遇遭此祸(《报任安书》)(2006四川,介词,因为)

(3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伶官传序》)(2006湖南,介词,拿、用)

(34)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人之于国也》)(2006江苏,介词,拿、用)

(35)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2006江苏,连词,表目的,“来”)

(36)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2006江苏,介词,凭借)

(37)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2005北京,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并且”。)

(38)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2005广东,连词,因为)

(39)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虎丘记》)(2005湖北,连词,因为)

(40)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陈情表》)(2005江西,介词,因为)

(41)既自以心为形役(《归去来兮辞》)(2005山东,介词,拿、用)

(42)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2005浙江,表目的,“来”)

强化练习

请指出下列虚词“以”的意义和用法。

1、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介词,按照,依照)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介词,因为)

3、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4、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连词,表修饰)

5、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连词,表目的)

6、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助词,表方位)

7、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介词,把。)

8、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介词,把。)

9、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动词,以为,认为。

10、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动词,任用)

11、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羽之死》)(动词,率领)

12、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春夜宴桃李园序》)(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1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副词,已经)

14、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15、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庖丁解牛》(介词,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16、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介词,用、拿)

17、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助词。作语助,表示时间。

18、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19、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介词,凭借)

20、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氓》)(介词,把)

21、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2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连词,因为)

23、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2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25、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祭十二郎文》)(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26、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六国论》)(2004天津,介词,拿、用)

27、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28、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张衡传》)助词。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29、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30、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连词,表示目的关系,可译“来”

31、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2004湖南,介词,拿、用)

32、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齐桓晋文之事》)(2004全国,连词,表顺承)

二、“之”的用法和意义(48次)

高考真题

请指出下列虚词“之”的用法和意义。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2014四川,结构助词“的”。)

2、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013四川,助词,的)

3、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鸿门宴》)(2013湖南。代词,他,指项伯)

4、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2012,天津,助词,的)

5、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2012湖南,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6、此亡秦之续也(《鸿门宴》)(2011山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7、臣之壮也,犹不如也(《烛之武退秦师》)(2011安徽,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8、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2010江西,指示代词,这)

9、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2010山东,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0、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2010上海,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1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2010四川、2013湖南,代词,这样的事。)

12、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2009浙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2008福建,助词,补语的标志,得)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2007山东,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5、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2007天津,代词,指这件事)

16、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2007江西,定语后置的标志。)

1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2006安徽,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8、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2005,全国,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2005天津,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0、且夫水之积也不厚(《逍遥游》)(2005,辽宁,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005天津,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2、四海之大,有几人钦(《五人墓碑记》)(2005浙江,定语后置的标志。)

强化练习

请指出下列虚词“之”的用法和意义。

1、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狼》)(代词,代物,指狼)

2、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代词,代人,蔺相如)

3、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代词,代事,这件事)

4、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庖丁解牛》)(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5、王之蔽甚矣(助词,无实义,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6、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指示代词,这)

7、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倒装”的标志)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9、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0、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动词,到)

1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004广东,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动词,到……去。

13、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代词,第一人称,指自己)

14、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词,指这件事)

1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1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助词,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17、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8、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寡人之于国也》)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19、久之,能以足音辨人(2004全国大纲卷,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音节助词,无实义)

20、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21、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2004江苏,取独)

2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动词,到……去。

三、“而 ”的用法和意义(45次)

高考真题

请指出下列虚词“而 ”的用法和意义。

1、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2014安徽,连词,表修饰)

2、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伶官传序》)(2014江西,连词,表承接)

3、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过秦论》)(2014浙江,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4.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2013湖南,连词,表转折)

5、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2013山东,连词,表转折)

6、今人有大功而击之(《鸿门宴》)(2011江西,2013安徽,连词,表转折)

7、烟光凝而暮山紫(《滕王阁序》)(2013天津,连词,表并列)

8、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赤壁赋》)(2012四川,连词,表修饰)

9、我腾跃而上(《逍遥游》)(2012山东,连词,表修饰)[

10、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2011山东,连词,表转折)

11、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2004湖南,2011四川,连词,表修饰)

12、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劝学》)(2012上海,连词,表修饰)

1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2010天津,连词,表因果)

14、爽籁发而清风生(《滕王阁序》)(2010湖南,连词,表顺承)

15、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2010江西,连词,表顺承)

16、恍惊起而长嗟(《梦游天姥吟留别》)(2010上海,连词,表顺承)

17、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2009江西、四川,连词,表顺承,就)

18、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2009安徽,连词,表修饰)

19、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2009山东,连词,表转折,却)

20、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2009浙江,连词,表转折关系)

21、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2009天津,连词,表顺承)

2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2008福建,连词,表顺承)

2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2004浙江,2007山东,连词,表递进)。

24、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2006四川,连词,表顺承)

25、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王(《廉颇蔺相如列传》)(2008天津,连词,表并列)

26、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报任安书》)(2005广东,2007江西,表转折,但是”,“却”。)

27、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2007天津,连词,表承接)

28、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祭十二郎文》)(2006山东,连词,表转折)

29、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触龙说赵太后》)(2005福建,2006重庆,连词,表转折)

30、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2006辽宁,代词,你的)

31、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报任安书》)(2005福建,连词,表示转折,可是)

32、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孟子见梁襄王》)(2005天津,连词,表修饰)

强化练习

请指出下列虚词“而 ”的用法和意义。

1、蟹六跪而二螯,(《劝学》)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2、北山愚公,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连词,表修饰)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连词,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劝学》)(连词,表因果)

5、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6、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连词,表并列)

7、顺流而东(《赤壁赋》)(连词,表修饰)

8、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赤壁赋》)(连词,表顺承)

9、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连词,表转折)

10、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逍遥游》)(连词,表因果)

1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1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连词,表假设)

1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连词,表转折)

1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连词,表顺承)

1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连词,表递进)。

16、夜缒而出(《烛之武退秦师》)(连词,表修饰)

17、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连词,表因果)

18、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连词,表并列)

19、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20、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接着”)

21、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22、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23、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连词,表修饰)

24、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25、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连词,表目的)

26、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连词,表目的)

27、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逍遥游》)(名词,才能)

28、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2004江苏,连词,表顺承)

29、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2004全国,连词,表顺承)

30、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四、“其”的用法和意义(35次)

高考真题

请指出下列虚词“其”的意义和用法

(1)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2014四川,代词,代大鹏)

(2)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2010、2014山东,副词,表揣度语气,大概。)

(3)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2013四川,代词,他。)

(4)盖将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赤壁赋》)(2012天津,代词,代之水和月)

(5)吾其无意于人世矣。(《祭十二郎文》)(2012四川,副词,表推测,大概)

(6)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2012江西,副词,表反问,难道、怎么)

(7)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2009湖南2012浙江,语气副词,“还是”,表示委婉商量的口气)

(8)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2011湖南,代词,第三人称,他)

(9)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2006天津,2007、2011四川、湖南,副词,表期望,一定)

(10)其自视也,亦若此。(《逍遥游》)(2011湖南,代词,第三人称,他)

(11)吾令人望其气(《鸿门宴》)(2011上海,湖南,第三人称代词,他)

(12)天之苍苍,其正色也(《逍遥游》)(2010浙江,连词,表选择)

(1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2009上海,代指那些)

(14)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2009天津,代词,表示物主,他的;)

(15)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2008浙江,第一个,助词,无实义;第二个,指示代词,那)

(16)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六国论》)(2008湖南,代词,他的)

(17)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2007安徽,代词,其中的)

(18)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2004湖南,2006浙江、福建,副词,表反问,“难道、怎么”。)

(19)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2006重庆,代词,他)

(20)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2006安徽,副词,表推测,大概)

(2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秦论》)(2005全国,代词,他的)

(22)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逍遥游》)(2005重庆,代词,它的)

强化练习

请指出下列虚词“其”的意义和用法

1、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代词,第一人称,我)

2、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连词,表选择)

3、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游褒禅山记》)(代词,第三人称,它的)

4、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代词,第三人称,他)

5、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狼》)(指示代词,其中的)

6、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连词,表选择)

7、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连词,表假设)

8、其一人夜亡,告之(《苏武传》)(代词,其中的)

9、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10、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11、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1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1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第一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

14、其意常在沛公(《鸿门宴》)(2004福建,代词,他)

15、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16、实迷途其未远(《归去来兮辞》)(副词,表推测,大概)

17、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18、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19、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20、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21、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2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23、 樊哙侧其盾一撞(《鸿门宴》)(2004广东,代词,他的)

2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2004浙江,代词,那些)

2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26、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27、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送东阳马生序》)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28、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29、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屈原列传》)(2004天津,代词,他)

30、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何其】译为“多么”。

五、“于”的用法和意义(32次)

高考真题

请指出下列虚词“于”的意义和用法。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2014浙江,介词,对于)

(2)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2013山东,介词,比)

(3)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2012安徽,介词,表处所,从、由)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2012天津2006浙江,介词,被)

(5)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2011山东,2007湖南,介词,和、同)

(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2011天津,介词,表处所,从、由)

(7)室西连于中闺(2006四川,2011浙江,介词,和、跟、同)

(8)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2011江西,介词,表范围,在)

(9)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2010江西,介词,译为“在”)

(10)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2010浙江,介词,对)

(11)当其欣于所遇(《兰亭集序》)(2010山东,介词,表对象,译为“向,对”;)

(12)赵尝五战于秦(《廉颇蔺相如列传》)(2009天津,介词,和)

(13)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五人墓碑记》)(2009湖南,介词“对于”)

(14)今是溪独见辱于愚(《愚溪诗序》)(2008浙江,介词,表被动)

(15)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2007江西,介词,被)

(16)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2007福建,介词,比)

(17)此所谓战胜于朝廷(2006安徽,介词,在)

(18)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2007重庆,介词,在)

(19)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2005天津,介词,到)

(20)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2004湖南,介词,表被动)

强化练习

请指出下列虚词“于”的意义和用法。

1、乃设九宾礼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在)

2、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介词,对于)

3、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介词,向)

4、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介词,在)

5、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介词,到)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介词,第一个是从,第二个是比)

7、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介词,表原因,由于)

8、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被)

9、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介词,和、跟、同)

10、陈涉少时,尝于人佣耕《陈涉世家》介词,给。

11、访风景于崇阿(《滕王阁序》)介词。到

12、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到

1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介词。到

14、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介词。在

15、将有事于西畴(《归去来兮辞》)介词。到

16、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与,跟,同。”

17、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18、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口技》)(在这时)

19、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在这种情况下)

20、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廉颇蔺相如列传》)(对此)

六、“为”的用法和意义(28次)

高考真题

请指出下列虚词“为”的意义和用法。

(1)吾羞,不忍为之下(《廉颇蔺相如列传》)(2014四川,动词,当,做;)

(2)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2012山东、上海,2013天津,介词,替)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2012四川,第一个“动词,治理”,第二个“介词,被”)

(4)朝歌夜弦,为秦宫人(《阿房宫赋》)(2010天津,“为”是动词,“成为”的意思。)

(5)秦王为赵王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2006广东,2012安徽,介词,替、给)

(6)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2012湖南,介词,被)

(7)为君翻坐《琵琶行》(《琵琶行》)(2008上海,介词,替、给)

(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2009上海,表判断“是”)

(9)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2009江西,疑问句句末,表诘问。译作“呢”。)

(10)君为我呼入(《鸿门宴》)(2009浙江,2007福建,介词用,可译为“替”)

(11)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2007四川,第一个“介词,替”,第二个“动词,谋划”)

(1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五人墓碑记》)(2006天津,动词,作为)

(13)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2006山东,介词,替)

(1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六国论》)(2005福建,2006重庆,介词,被)

(1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005辽宁,介词,被)

(16)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2005江苏,连词,因为)

(17)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五人墓碑记》)(2005江苏,介词,替)

(18)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季氏将伐颛臾》)(2005江苏,成为)

(19)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报任安书》)(2005江苏,介词,被)

(20)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2005 辽宁,“为”为表被动;)

强化练习

请指出下列虚词“为”的意义和用法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动词,做)

2、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动词,认为)

3、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动词,对付)

4、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介词,向、对)

5、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 (《孔雀东南飞》)(介词,为了、替。)

6、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动词,创作)

7、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

8、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动词,作为)

9、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成为)

10、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动词,变成)

11、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动词,第一个“是”第二个“做”。)

1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动词,作为)

13、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论语》)(动词,治理)

14、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演奏)

15、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介词,替)

16、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替、给)

1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判断词,是。

18、何辞为(《鸿门宴》)(语气助词,无实义)

19、化而为鸟,其名为鲲(动词,成为)

20、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21、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七、“乃”的用法和意义(21次)

高考真题

请指出下列虚词“乃”的意义和用法。

(1)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2014四川,副词,于是,就)

(2)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廉颇蔺相如列传》)(2014安徽,副词,才)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2008浙江,2013安徽、山东、湖南,副词,表转折,竟然、却)

(4)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廉颇蔺相如列传》)(2013天津,副词,于是,就)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2007四川,2011安徽,副词,却)

(6)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2010四川,副词,于是、就。)

(7)良乃入,具告以事(《鸿门宴》)(2009江西,副词,于是、就)

(8)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张衡传》)(2009天津,副词,表顺承,才)

(9)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报任安书》)(2009四川,副词,表转折,竟然、却)

(10)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2006北京,副词,才)

(1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2006四川,副词,表转折,竟然、却)

(12)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2004江苏,2006广东,副词,才)

(13)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信陵君窃符救赵》)(2006辽宁,副词,于是,就)

(14)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2005山东,代词,这样)

强化练习

请指出下列虚词“乃”的意义和用法。

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代词,你的)

2、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副词,表顺承,才)

3、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的)

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副词,表顺承,才)

5、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副词,表转折,竟然、却)

6、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副词,才)

7、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副词,表肯定,才)

8、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表范围的限定,仅仅、只)

9、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副词,就)

10、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副词,表转折,竟然、却)

11、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崤之战》)(2004天津,副词,于是,就)

1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表判断,是)

八、“因”的用法和意义(16次)

高考真题

请指出下列虚词“因”的意义和用法。

(1)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2008湖南、北京,2013山东,介词,趁着、趁此)

(2)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之。(2013安徽,介词,因为)

(3)因泣下霑矜,与武诀去(《苏武传》)(2010天津,副词,“就”的意思)

(4)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2005江西,2007福建,2009四川,副词,“于是、就”)

(5)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2009北京,副词,“于是、就”)

(6)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2004北京,2006广东、辽宁,介词,通过)

(7)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2005全国3,2004全国,副词,于是)

(8)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2004全国,副词,“于是、就”)

强化练习

请指出下列虚词“因”的意义和用法。

1、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介词,趁机)

2、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雁荡山》)(连词,因为、由于)

3、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副词,表顺承,于是)

4、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介词,趁着、趁此)

5、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连词,因为)

6、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介词,依靠、凭借)

7、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介词,趁着、趁此)

8、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动词,沿袭)

9、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名词,机会)

10、因河为池(《孔雀东南飞》)(介词,依靠)

11、导大窾,因其固然(介词,顺着)

12、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动词,沿袭,继续)

13、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连词,因而)

14、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介词。依照,根据。

15、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依靠,凭借。

九、“所”的用法和意义(15次)

高考真题

请指出下列虚词“所”的意义和用法。

(1)及其所之既倦(《兰亭集序》)(2014山东,用在动词前,形成所字短语,指代人或事物。)

(2)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2013安徽,用在动词前,形成所字短语。)

(3)数十年,竟为秦所灭(2008北京,被(介词),被动句固定句式“为……所”)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008安徽,用在动词前,形成所字短语。)

(5)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2008天津,表原因)

(6)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兰亭集序》)(2007重庆,用在动词前,形成所字短语。)

强化练习

请指出下列虚词“所”的意义和用法。

1、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兰亭集序》)(2004天津,用在动词前,形成所字短语。)

2、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名词,表处所,……的地方)

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名词,处所,地方。

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所字结构”,表处所,……的地方)

5、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所字结构”, “所……的事物”)

6、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伶官传序》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8、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

9、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

10、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

11、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所说的。

1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所说的。

十、“且”的用法和意义(14次)

高考真题

9(请指出下列虚词“且”的意义和用法。

(1)且贰于楚也(2013四川,连词,并且)

(2)否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009山东、2010湖南、2013浙江,副词,将要)

(3)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2010四川、2012江西,副词,将要)

(4)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2011天津,连词,况且)

(5)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2004湖北,2006福建,2007浙江,连词,表让步,尚且)

(6)且放白鹿青崖间(2006江苏,副词,暂且)

(7)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2005广东,连词,表转折,反而,却)

(8)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2004福建,连词,表转折,然而,可)

强化练习

(请指出下列虚词“且”的意义和用法。

1、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副词,暂且)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连词,况且)

3、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连词,表让步,尚且)

4、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副词,暂且)

5、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词,将要,将近)

6、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孔雀东南飞》)(连词,表并列,又)

7、且壮士不死即已 (连词,表递进,况且,而且)

8、示赵弱且怯也。(连词,表并列,又)

9、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连词,表并列,又)

10、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表示并列关系,译为“一面……一面”“一边……一边”。

11、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而且”“况且”“再说”。

1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而且”“况且”“再说”。

13、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过秦论》)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14、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十一、“与”的用法和意义(13次)

高考真题

请指出下列虚词“与”的意义和用法。

(1)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2014山东,连词,表并列,和)

(2)蹇叔之子与师(《崤之战》)(2012上海,动词,参与、参加)

(3)今君与廉颇同列(《廉颇蔺相如列传》)(2009安徽,连词,和。)

(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2007山东,连词,表并列,和)

(5)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2008湖南,连词,表并列,和)

(6)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2008浙江,介词,跟,同。)

(7)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2006湖南,介词,跟,同。)

(8)与嬴而不助五国也。(2005天津,动词,帮助、亲附)

(9)试与他虫斗,虫尽靡 (2005广东,介词,同、跟)

(10)问其与饮食者,皆富贵也(2005山东,介词,跟,同。)

强化练习

请指出下列虚词“与”的意义和用法。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介词,和、跟)

2、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介词,和、跟)

3、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动词,给予)

4、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介词,替、为)

5、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动词,结交)

6、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动词,结交)

7、吾与点也。(《论语》)(动词,赞许)

8、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动词,送给)

9、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语气助词,表反问)

10、蜩与学鸠笑之(连词,表并列,和)

11、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动词,送给)

12、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动词,等待)

13、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介词,同、跟)

14、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介词,和……相比)

15、相如闻,不肯与会(《廉颇蔺相如列传》)(2004辽宁,介词,同、跟)

16、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比,和……比较。

17、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比,和……比较。

18、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结交,亲附。

19、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参加,参与。

20、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2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孰与】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22、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译为:“与其……哪如……”

十二、“则”的用法和意义(12次)

高考真题

请指出下列虚词“则”的意义和用法。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2007湖南,2011天津,2012安徽, 2013浙江,连词,表转折,却)

(2)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2007天津,2011山东,连词,表结果,那么)

(3)他植者则不然(2010上海,连词,表转折,却)

(4)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2007安徽,表转折,“可是”。)(

(5)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2006重庆,连词,表承接,就、便)

(6)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2005浙江,连词,表结果,那么)

强化练习

请指出下列虚词“则”的意义和用法。

1、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连词,表承接,就、便)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连词,表承接,就、便)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单个“则”是连词,表承接,就、便。两个“则”并用,在结构上表示句子的并列,在语义上有加强对比的作用)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副词,表强调或确认,是、就是)

5、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连词,表结果,那么)

6、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连词,表示出乎意外,竟、却)

7、君不如肉袒负质请罪,则幸得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副词,表推测,或许、也许)

8、及日中,则如盘盂(副词,表范围限制,只、仅仅)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连词,表承接,就、便)

10、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连词,表承接,就、便)

11、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连词,表转折,然而、反倒)

1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3、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连词。表条件、假设。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14、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15、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连词。表并列。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16、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表选择。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17、《论语》六则。名词。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18、以身作则。准则,法则。

十三、“者”的用法和意义(11次)

高考真题

请指出下列虚词“者”的意义和用法。

(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2014安徽,代词,“……的地方”)

(2)抟扶摇而上则九万里(2014江西,助词,句中停顿)

(3)无如寡人之用心者(2014浙江,代词“……的人”)

(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2010四川,代词,……的人)

(5)假舆马者(2009山东,代词“……的人”)

(6)《齐谐》者,志怪者也(2009湖南,助词,句中停顿,表判断。)

(7)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2007安徽,助词,无实义)

(8)上书谏寡人则,受中赏 (2007重庆,代词“……的人”)

强化练习

请指出下列虚词“者”的意义和用法。

1、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助词。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2、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助词。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3、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4、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5、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6、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7、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8、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9、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10、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11、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12、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赤壁之战》)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1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1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15、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语气词。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16、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语气词。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十四、“乎”的意义和用法。(7次)

高考真题

请指出下列虚词“乎”的意义和用法。

1、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也。(《庖丁解牛》)(2014江西,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2006湖南,2008福建,语气助词)

3、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2007浙江,介词,“比”)

强化练习

请指出下列虚词“乎”的意义和用法。

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3、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5、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6、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7、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8、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9、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助词,表疑问和反问,可译为“吗”“呢”。】

10、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庖丁解牛》)【形容词词尾。】

十五、“焉”的用法和意义(6次)

高考真题

请指出下列虚词“焉”的意义和用法。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2009安徽,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2)置杯焉则胶(2007浙江,兼词,“于此”。)

(3)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2005福建,语气词,无义)

强化练习

请指出下列虚词“焉”的意义和用法。

1、且焉置土石?(“哪里”,疑问代词)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3、盘盘焉,囷囷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4、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这件事)

5、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语气助词)

6、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语气词。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7、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语气词。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9、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1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兼词。(在其中)

1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兼词。(从这里)

12、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13、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代词。相当于“之”。

14、割鸡焉用牛刀(《论语》)哪里,怎么。

十六、“也”的意义和用法。(5次)

高考真题

请指出下列虚词“也”的意义和用法。

1、邻之厚,君之薄也(2006浙江,句末语气助词,不译)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2004湖北,助词,句间停顿)

强化练习

请指出下列虚词“也”的意义和用法。

1、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3、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4、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5、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表疑问,相当“么”。

6、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语气。

7、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语气。

8、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9、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10、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十七、“若”的意义和用法(3次)

高考真题

请指出下列虚词“若”的意义和用法。

1、徐公不若君之美也(2006福建,动词,像)

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2004北京,代词,你)

3、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2004辽宁,连词,如果)

强化练习

请指出下列虚词“若”的意义和用法。

1、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至于说到”的意思。

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逍遥游》) “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至于说到”的意思。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若辈、若属、若曹”相当于“你们”。

4、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6、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用作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7、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至,至于。

十八、“何”的意义和用法(1次)

高考真题

请指出下列虚词“何”的意义和用法。

1、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2008安徽,代词,什么)

强化练习

请指出下列虚词“何”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3、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5、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6、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7、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奈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谓语或状语。译作“怎么办”“为什么”。

8、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9、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10、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11、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何:通“呵”,喝问。(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1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副词: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译作“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13、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何如”即“如何”,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译作“怎么样”“什么样”。

14、何以哉?(《曹刿论战》)“何以”即“以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译作“拿什么”“凭什么”

15、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奈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谓语或状语。译作“怎么办”“为什么”。

文言虚词的作用类别

文言虚词比现代汉语虚词范围较广,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六类。现将上述六类中常见的虚词按其作用分为十六点予以分析:

一、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吾、我、余、予(yú)、卬(áng)朕(zhèn)

说明:第一人称各个代词,表示单数时,译为“我”;表示复数时,译为“我们”;在句中作定语时,译为“我的”“我们的”。是单数还是复数,须根据上下文的文意来判断。

第二人称:汝、女(rú)尔(ěr)、若、乃

说明:第二人称各个代词,表示单数时译为“你”,表示复数时译为“你们”;用作定语时译为“你的”、“你们的”。

第三人称:之、其、彼、伊(yī)、渠、厥

说明:第三人称代词,表示单数时,译为“他(她、它)”;表示复数时,译为“他们(它们)”;用作定语时,译为“他的、他们的”。

二、指示代词:

近指代词:此、是、斯、兹(zī)、之、夫

说明:近指代词可译为“这、这里、这个、这种”。

远指代词:彼、其、夫

说明:远指代词可译为“那、那里、那个、那些”。

虚指代词:或、某

说明:虚指是有所指,但所指的对象并不确定。“或”可译为“有的、有人”。

无指代词:莫、毋(wú)、无

说明:“莫、毋、无”在句中用作主语,表示“没有人、没有东西”的意思时,就是无指代词。

旁指代词:他

说明:旁指是表示“别的、旁的”的意思。

三、疑问代词:

问人:谁、孰

说明:问人的疑问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谁”或“哪一个”。

问事物:何、曷(hé)

说明:问事物的疑问代词,可译成“什么”。

问处所、情况或原因: 安、焉、奚(xī)、胡、恶(wū)、盍(hé)、乌(wū)、何

说明:问处所、情况或原因的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怎么、什么、为什么”。

四、程度副词:

表轻度:稍(今译“稍微”)、略(今译“略微、几乎”)、少(今译“稍微”)、颇(今译“略微”)

表比较:益(今译“越、更加”)、弥(今译“越”)、愈(今译“更加”)、尤(今译“更加”)、更(今译“更加”)加(今译“更”)、滋(今译“更加”)

表高度:殊(今译“很、极、特别、非常”)、颇(今译“很”)、最(今译“最”)、极(今译“非常”)、至(今译“最”)、甚(今译“很”)、绝(今译“极”)、良(今译“很”)、酷(今译“极”)、孔(今译“很”)

五、范围副词:

表全部、概括:皆(今译“全、都”)、咸(今译“都”)、悉(今译“全、都”)、举(今译“全、都”)、俱(今译“全、都”)、尽(今译“都”)、毕(今译“都”)、既(今译“全部”)、凡(今译“一共、总共”)、共(今译“一起、一同”)、并(今译“一起、一同”)、率(今译“全、都”)、偕(今译“一起、一同”)、备(今译“都”)

表局部、个别:但(今译“只、仅、不过”)、唯(今译“只”)、止(今译“只、仅”)、徒(今译“只、仅、只是”)、独(今译“只有”)、仅(今译“差不多”)、第(又作“弟”,今译“只、仅、不过”)

六、否定副词:

表示否定(用于陈述句):不(今译“不”)、弗(今译“不”)、未(今译“没有、不”)、勿(wù,今译“不”)、毋(今译“不”)、莫(今译“不”)、无(今译“不”)、非(今译“没有、不”)、匪(今译“不是”)、靡(mǐ,今译“不”)

表示禁止(用于祈使句):勿(今译“不要、别”)、毋(今译“不要、别”)、莫(今译“不要、别”)、无(今译“不要、别”)

表示疑问(用于疑问句末):不(今译“否”)、否(今译“没有”)、无(相当于“否”,今译“不”)、未(相当于“否”,今译“没有”)

七、时间副词:

表示过去:已(今译“已经”)、曾(今译“曾经”)、尝(今译“曾经”)、既(今译“已经”)、业(今译“已经”)、向(此义繁体字写作“嚮”,与方向的“向”不同,今译“从前、过去”)、初(今译“当初”)、曩(nǎng ,今译“从前、过去”)、昔(今译“从前”)

表示现在:方(今译“正在”)、会(今译“正、正巧碰上”、适(shì,繁体字为“適”,今译“刚才”)、向(今译“刚才”)、立(今译“立刻、马上”)

表示将来:且(今译“将要”)、将(今译“将要”)、行(xíng ,将、将要)、欲(今译“将要”)、其(今译“将要”)

表示经常:常(今译“经常、平常”)、素(今译“一向、向来”)、雅(今译“一向、向来”)

表示短暂:俄(今译“不一会儿”)、旋(今译“一会儿、过一会儿”)、须臾(今译“一会儿、片刻”)、且(今译“暂且”)、暂(今译“暂且”)、乍(今译“忽然”)、暴(今译“忽然、突然”)、未几(jǐ ,繁体字作“幾”,今译“不久”)、忽(今译“忽然”亟(jí),今译“赶快”)

八、情态副词:

表示确信:诚(今译“真正”)、良(今译“确实”)、信(今译“实在”)、实(今译“确实”)、必(今译“一定”)固(今译(1)坚决;(2)本来)

表示缓急:渐(今译“渐渐”)、稍(今译“渐渐”)、徐(今译“慢慢”)、遽(jù ,急忙)

表示终究:竟(今译“终究”)、终(今译“终究”)、卒(今译“终于”)

表示态势:果(今译“果真、果然”)故(今译“故意”)乃(今译(1)却、竟然;(2)才;(3)就、于是)、徒(今译“白白地”)、几(jǐ ,繁体字作“幾”,今译“几乎、差点儿”)

九、语气副词:

表示劝勉、命令:尚(可不译出。例:尔尚辅予一人!《书经?汤誓》——译文:你辅助我一个人!)、其(可译为“可”,或不译出)

表示希冀:庶(今译“希望”)、庶几(jǐ ,繁体字作“幾”,今译“希望”)、唯(今译“希望”)、幸(今译“希望”)

表示推测、估计:岂(今译“可、或许”)、其(今译“大概”)、殆(今译“大概”)、或(今译“也许”)、庶(今译“或许”)、庶几(jǐ ,繁体字作“幾”,今译“可能、也许”)

表反诘:岂(今译“难道”)、其(今译“难道”)、独(今译“难道”、宁(今译“难道”)、庸(今译“难道”)、巨(也作“讵”,今译“难道、岂”)

十、表敬、表谦副词:

表敬:谨(表示恭敬,可不译)、敬(表示恭敬,可不译)、幸(表示幸运,可译作“幸而“,句中语序稍有不同。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译文: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也赦免了我。)、请(表示“请允许我”,可不译)、敢(表示冒昧,可译作“请”)、猥(wěi ,因对方不惜降低身份做对说话人有关的事而表示敬意,可意译)、枉(因对方不惜降低身份做对说话人有关的事而表示敬意,可意译)

表谦:窃(表示“私下里”,可不译)、伏(表示谦下,可译为“私下里”)、辱(表示谦逊,可译为“承蒙”)

十一、频率、重复副词:

表频率:亟(qì ,今译“屡次、再三”)、屡(今译“屡次、接连几次”)、数(shuò ,今译“多次”)、辄(zhé ,今译“常常、总是”)、每(今译“常常、时常”)、迭(dié ,今译“屡次、接连”)、频(今译“接连”)

表重复、持续:复(今译“再、又”)、更(今译“再”)、又(今译“又”)、再(今译“又一次”)、亦(今译“也”)、尚(今译“还”)、犹(今译“还”)

十二、介词:

表时间:于(今译“在、到”)、以(今译“在”)?乎(今译“在”)、自(今译“从”)、从(今译“从、自”)、至(今译“到”)、当(今译“在”)

表处所:于(今译(1)到;(2)从;(3)在)、乎(今译“在”)、自(今译“从”)、从(今译“由、从”)、至(今译“到”)、在(今译“在”)、由(今译“从、由”)、缘(今译“沿着”)、当(今译“在、对着”)

表对象:与(今译“同”)、以(今译“把、拿“)于(今译(1)向;(2)对;(3)给)、为(今译“替”)、因(今译“通过”)、乎(今译“跟”)

表方式:以(今译(1)用;(2)凭)、与(今译“用、以”)、因(今译“凭、靠”)、于(今译“靠、拿”)

表原因:以(今译“因为”)、为(今译“因为”)、于(今译“由于”)、因(今译“因为”)

表被动:于(今译“被、受到”)、为(今译“被”)、见(今译“被”)、被(今译“被”)

表比较:于(今译“比”)、比(今译“比“)

十三、连词:

表并列:与(今译“和、跟”)、及(今译“和、以及”)、且(今译“又……又……,而且,也可不译)、而(今译”又……又……,有时可不译出)、以(今译“而又”)、暨(jì,今译“和”)

表连贯:而(今译“就、便”)、则(今译“就、于是”)、遂(今译“就、于是”)、因(今译“于是”)

表递进:而(今译“并且、而且”)、且(今译“并且、而且”)、而况(今译“何况、况且”)、矧(shěn ,今译“况且”,例:矧今之人,曾不是思。——译文:况且现在的人,竟不去想这个。分析:此句中“是”是动词“思”的宾语,前置)

表选择:抑(yì,今译“还是”)、如(今译“或者”)、若(今译“或者”)、其(今译“还是”)、且(今译“还是”)、将(今译“还是”)

表因果:以(今译“因为”)、为(今译“因为”)、由(今译“由于”)、因(今译“因为”)、故(今译“所以”)、以故(今译“因此、由于这个原因”)

表假设:如(今译“如果”)、倘(今译“倘若”)、若(今译“如果”)、苟(今译“假若、假如”)、使(今译“如果”)、令(今译“假如、假使”)、第令(“第”又作“弟”,今译“假如、假使、即使”)、藉第令(藉,jiè ,第又作弟,今译“假如、假使、即使”)

表条件:则(今译“那么”)、无(今译“无论”)、纵(今译“即使”)

表转折:但(今译“可是”)、然(今译“可是”)、而(今译“可是、但”)、则(今译“却”)、顾(今译“不过”)

表让步:虽(今译“虽然”)、虽然(今译“虽说如此”)

表偏正:而(今译“地”)、以(今译“地”)

十四、结构助词:

之:(1)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中间,组成偏正词组。可译为“的”。

(2)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它词组化。可不译出。

(3)帮助提前宾语,作宾语提前的标志。可不译出。

(4)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起调整节奏的作用,无义。译时可省去。

者:附在词或词组后面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表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字结构。

所:通常用在动词或动词词组前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人或事物,可译为“……的人”、“……的事物”。

十五、语气助词:

句首语气助词:盖(表示下边说的话是一种带推测性的断定。有时可译为“大概”)、夫(用在句首,有引起议论的作用。现代汉语无此用法,不必译出)、惟(用在年月、朝代前,表示叙事开端,可不译出)

句中语气助词:者(表提顿。提出人或事物,停顿一下,使读者注意后面说明或解释的部分,可不必译出)、也(表示语气的舒缓或停顿,不必译出)、兮(多用于韵文,表示语气的舒缓或停顿,可译为“啊”)

句末语气助词:

(1)表示陈述语气:也((1)表示判断,可不译;(2)表示解释、肯定。可不译,有时可译“啊”)、矣((1)表示已然,即已经实现的事情,可译为“了”;(2)表示将然,即将要实现的事情,可译为“了”)、焉(今译“呢”)、耳(今译“罢了”)、已(今译“了”)、云(含有根据传闻而不十分肯定的语气,可不译出)

(2)表示疑问、反问语气:乎((1)今译“吗”;(2)今译“呢”)、邪(耶yē ,(1)今译“吗”;(2)今译“呢”)、与(欤,yú ,繁体字为“與”及“歟”,(1)今译“呢”;(2)今译“吗”)、哉((1)今译“吗”;(2)今译“呢”)、也(今译“呢”)

(3)表示推测语气:乎(今译“吧”)、耶(今译“吧”)、与(今译“吧”)

(4)表示感叹语气:哉(今译“啊”)、夫(今译“呀、啊”)、也(今译“呀、啊”)、矣(今译“啦”)、乎(今译“啊”)

(5)表示祁使语气:也(今译“啊”)、矣(今译“吧”)

十六、叹词:

(1)表示感慨:嗟乎(今译“唉”)、嗟夫(今译“唉”)、呜呼(呜乎,今译“唉”)、嘻(今译“唉”)、噫(今译“唉”)

(2)表示哀痛:噫(今译“哎呀”)、呜呼(今译“哎哟”)

(3)表示赞叹:嘻(今译“哎呀”)、嗟夫(今译“哎呀”)

(4)表示愤怒:唉(今译“唉”)、呼(今译“嘿”)

(5)表示惊叹:噫吁嚱(yī xū xī ,今译“哎呀呀”)、恶(wū ,今译“嗨”)

(6)表示命令或呼唤:嗟(今译“喂”)、嘻(今译“喂”)

(7)表示应答:诺(nuò ,今译“嗯”)、唯(wěi ,今译“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