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如何评估中医的治疗效果》

 johnney908 2014-11-18

        俗话说:“药对证、几勺汤;不对证,用船装”。中医治病,有时很快,快到什么程度?----- 一剂知、二剂已;立竿见影,药到病除。有时很慢,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有些病,可能需数月乃经年的调理方能痊愈。

 

      疗效的快慢,不仅仅取决于医术的高低,更取决于疾病的特性。外感之病,来得急,去得也急;内痨之患,蓄之久,除之亦久。通常,外感及实证,可以速效;内伤或虚证,只能慢调-----陈积的污垢,很难一时擦净;多年的亏空,很难一朝填平。

 

      有些病,服药后,症状即刻减轻,这种情况,比较容易判断治疗效果。但有些慢性病如脱发、肝炎、糖尿病、癌症等,需较长时间治疗,主症才有变化,这时,如何评估中医的治疗效果呢?答案是:看生理状态是否好转。有些病,在治疗初期,主症无变化,但如果生理状态趋于正常,也是治疗取得初步成效的反映。

 

      此处所谓的生理状态,是指“饮食、二便、睡眠、精力”等四个方面,它们是最基础的生命指征。这四个方面正常与否,直截反映了人体生理机能的运行状态是否正常。任何疾病的产生,或多或少都会在此四个方面引起相应的异常变化。因此,生理状态的变化趋势,往往反映了病情的发展趋势。

 

      生命的存在与延续,是需要消耗能量的。饮食是人体摄取能量最主要的途径,二便则是新陈代谢的必然产物,饮食与二便,一入一出,是人体收支平衡、生理平衡的一种表现。

 

      脾与胃相表里,脾主运化,胃主受纳,饮食状况反映了脾胃功能盛衰。

 

      肺为水之上源,肺主津;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主分清泌浊;肾与膀胱相表里,肾主水;小便的形成,与心肺肾有着密切的联系。

 

      肾司二便,饮食水谷的腐熟转化,离不开肾阳的气化温煦;脾与胃相表里,胃主通降;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主传导;大便的形成与肺脾肾有着密切的联系。

 

      心藏神,肝藏魂,心肝失养则乱梦纷纭;心肾相交,则睡眠安稳,因此,睡眠的状况与心肝肾有着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阳出阴则醒,阳入阴则寐”,睡眠的状况还反映了阴阳的运行状态正常与否。在睡眠中,我们将白天的信息沉淀、归纳、整理,通过休息,积蓄能量,恢复体力,并将生理状态还原为初始化,以便重新启动。此外,据有人统计,凡重大疾病产生前期,患者都有过睡眠混乱的经历。因此,睡眠对人体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

 

      肾为阴阳之本,诸脏之根,肾藏精、主髓、主脑,精力的强弱,反映了肾气的盛衰。

 

      综上所述,“饮食、二便、睡眠、精力”等,与脏腑功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表现正常与否,蕴含着对生理或病理状态的表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