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82 岁。因 "血糖升高 6 年,发热 1 d" 于 2011 年 1 月 5 日入我院。患者同时患有老年痴呆,拒绝饮水,因置胃管不配合,以深静脉肠外营养为主,同时开导患者尽量增加肠内营养。肠外营养以 20%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氨基酸注射液、维生素、微量元素、丙氨酰谷氨酰注射液为主。6 日开始给予 250 ml 脂肪乳注射液营养支持治疗,因患者肠内营养极少,为保证患者热量,9 日改为 500 ml 脂肪乳注射液加强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13 日开始使用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抗感染治疗,16 日突然出现血小板下降,最低至 55×109/L,考虑可能与莫西沙星有关,于 18 日停用,21 日血小板升至 75×109/L,但并未恢复至基础水平,而后复查血小板持续下降,2 月 9 日最低至 6×109/L,输血小板 1 U,并行骨髓穿刺,涂片显示骨髓巨核细胞中颗粒型巨核细胞 35 个,原始巨核细胞 0 个,幼稚巨核细胞 0 个,产板型巨核细胞 1 个,裸核型巨核细胞 8 个,SAP 法显示 CD41 阳性巨核细胞 19 个,分类见均为正常巨核细胞,提示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2 月 9 日停用脂肪乳注射液。 停用后血小板逐渐上升,2 月 12 日升至 146×109/L。后逐渐增加肠内营养混悬液 (TPF),最大 200 ml/次,6 次/d,患者出现腹泻,渐减至 4 次/d,仍腹泻,遂停用,改为浓糖、氨基酸、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 (c8-24)125 ml/d 进行营养支持治疗,患者病情平稳。 讨论 脂肪乳注射液以微粒的形式进入体内,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时,与一般溶液型注射液相比,受到病理、生理影响因素较多,或由于临床使用不当等,较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包括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变态反应、急性肾衰竭、肝功能损害、脂肪超载综合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低血糖等。血小板减少是脂肪乳注射液非常少见的不良反应,曾报道发生率为 1.03%。 本患者血小板开始下降时因同时使用莫西沙星,故不能排除该药物引起血小板降低的可能性,停用后血小板暂回升,但未升至基础水平,后又持续下降,考虑血小板的持续下降与莫西沙星无关,停用脂肪乳后血小板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故血小板的持续下降与脂肪乳注射液有关。该患者在血小板降至 6×109/L 时行骨髓穿刺术,据骨髓形态学检查结果推测血小板减少可能与巨核细胞成熟障碍有关,但因患者血小板恢复正常后未复查骨髓形态学检查,故脂肪乳注射液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编辑: qianqi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