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海拾遗(七) —— (山蒦)村石抄手砚(太史砚)在宋代,最具代表性的砚形当为抄手砚,也称为插手砚、手抄砚或者是大史砚。抄手砚的砚底挖空,两边为墙足,可用手抄底托起,故曰抄手砚。
东汉及魏晋时代有盘型三足砚,至晋代演化成三足着地凤池砚,凤池砚至唐代演化成箕形砚。到宋代,这种箕形砚逐渐演变为抄手砚。 宋代,砚的实用性与观赏性并重。宋砚的特点是外形轮廓朴素大方,实用、雅观。抄手砚(太史砚)则是宋代砚的主要样式。宋代的抄手砚,相对要窄一点,高一些,多数长度在20厘米左右,宽度为10-12厘米,高度往往大于8厘米,不少甚至可达10厘米。发展到明代,这种抄手砚大多数在高度上有所降低,逐渐变得宽一些。发展到清代,抄手砚砚式的高度更低矮一些,宽度也更宽一些,多数砚池挖得也要更宽大一些。抄手砚自宋代以来发展至清代,其砚形上的变化即是如此。 笔者这方石抄手砚砚形,长19.3厘米,宽10.8厘米,高3.4厘米,已没有宋代那种更高更挺拔的造型,材质为(山蒦)村石。 这方抄手砚砚池还保留着宋代抄手砚"一指池"砚池的风格。 (山蒦)村石砚:又称澄泥石砚、苏州灵岩山石砚,吴县澄泥砚,太湖石砚、苏州砚、漱江石砚、藏书砚等。出自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藏书镇附近的灵岩山一带。该石是风化花岗岩粉末经千万年重新沉积形成的页岩,质地细密均匀,密度大,硬度适中,石中偶有金属砂粒,佳石亦可作砚。具发墨快、不渗水、久贮不涸的特点。因其质地颜色极似澄泥砚,故世人多称作澄泥石。 (山蒦)村石有黄、青、红多种,称为”鳝鱼黄“、“蟹壳青”、“虾头红”,以“蟹壳青”、“鳝鱼黄”为上品,又以蟹壳青为最佳。(山蒦)村石砚并不象别的砚种形容的那种如“孩儿肤”一般的细润,但 (山蒦)村石细、润,磨墨十分爽利。 历史上关于(山蒦)村石砚的记载也有很多: 北宋苏州人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砚石山,在吴县西二十里,山西有石鼓,亦名石鼓山,……有(山蒦)村,其山出石,可以为砚,盖砚石之名不虚也”。 米芾《砚史》云:“苏州褐黄石砚,理粗,发墨不渗,类蘷石。土人刻成砚,以草一束烧过,为慢灰火煨之,色遂变紫,用之与不煨者一同,亦不燥,乃知天性非水火所移”。 宋代大书法家王庭坚诗云:“不轻不燥禀天然,重实温润如君子;日光灿灿飞金星,碧云色夺端州紫。”米芾赞其砚云:“其质坚丽,哈气生云,贮水不涸,墨水于纸,鲜艳夺目”。 清代宫廷砚谱《西清砚谱》,正册收录了宋代(山蒦)村石砚五方,与端砚歙砚并列。收录书中的每一方砚,都有乾隆皇帝的铭文。其中卷十四宋代(山蒦)村石凤池砚铭为:“龙宾休说(山蒦)村无,犹此晨星一二俱。漫诩外庭希见也,空知内府久藏乎。” 清代《吴门表隐》载:“蠖村在灵岩山,西即砚台山……挖石琢砚,文有金星,不减歙端,有青黄二种。”藏书澄泥砚具有质地坚而不脆,细腻润而不滑;发墨快,不损毫,贮水数日不干等特点,兼得实用观赏之妙。自然色主要有鳝鱼黄、蟹壳青、虾头红三种,加之雕刻精工考究,造型古朴端庄,色泽深沉含蕴,图案精美优雅,砚之品位极高,有“月融还似洗,云湿便堪研”之赞。 笔者这方(山蒦)村石抄手砚,色青灰,当算是“蟹壳青”了。试试研墨,看看下发最为重要了。
历史上,(山蒦)村石在宋代始较多开采,盛于明代,为文人最爱。至清中,为乾隆皇帝所喜。但至晚明及清初,(山蒦)村砚老坑口佳材因大量开采而开始濒临衰竭,后绝坑。晚清及民国时期,直至当今,所谓(山蒦)村石,多为取自当地其他坑口的石材,但多粗糙又不发墨。与红丝砚、松花砚古今状态相仿。关于(山蒦)村石老坑口枯竭之事,一些史料书籍上也有介绍: 明袁宏道于万历二十三年令吴,为官二载,卸任后游吴越年余,他在《灵岩记》中发出感叹:“……山下有石可为砚,其色深紫,佳者殆不减歙溪,米氏《砚史》云:‘蠖村石理粗,发墨不糁’,即此石也,山之得名盖以此,然在今蒐伐殆尽,石亦无复佳者,嗟乎!”。袁中郎做了二年的吴县地方官,相信他的话是比较可靠的。 《古玩指南》:“江苏苏州灵岩蠖村产佳石,亦可作砚,最佳。有淡青、鳝鱼黄两种。今者石已取竭,并无新产,乃附近之民尚有取他石以制砚,以惑世者,惟伪者多粗糙,且不发墨。以此可分真伪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