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颈内动脉支架完全断裂伴血栓形成一例

 水共山华 2014-11-18
图 1 全脑 DSA 示右侧 ICA.C1 段重度狭窄伴夹层形成图 2 给予支架 (自膨式) 置入术后夹层消失、狭窄缓解  图 3  X 线及 DSA 透视图像   图 4  DSA 示支架断裂后血栓伴夹层形成  图 5  DSA 示再次给予支架置入术后断裂残端衔接,夹层消失
患者男,36 岁。因 "左侧肢体乏力伴言语不清 4 h" 于 2012 年 1 月 31 日入院。患者于 1 月 31 日凌晨 2 点左右被家属发现言语不清,左侧肢体活动不能,伴烦躁不安,急送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查头颅 CT 未见明显出血病灶,为进一步诊治转至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患者 2010 年 5 月有脑梗死病史,当时行头颅 MRI 示右侧顶叶新发脑梗死,头颅 CT 增强成像 (CTA) 示右侧颈内动脉 C1 段重度狭窄伴夹层形成,转上海华山医院行全脑血管数字减影 (DSA) 示右侧颈内动脉狭窄伴夹层形成(图 1),给予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图 2),术后一直服用 "拜阿司匹林 100 mg/d 及阿托伐他汀 20 mg/d" 治疗;否认 "高血压病、糖尿病" 病史。
入院后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能、电解质、肝炎指标、心肌酶谱、尿常规、大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血脂分析:甘油三酯:0.62 mmol/L、总胆固醇:3.04 mmol/L、高密度脂蛋白:1.26 mmol/L,低密度脂蛋白:1.38 mmoL/L;C- 反应蛋白:16.1 mg/L。查体:血压 150/90 mm Hg(1 mm Hg=0.133 kPa),嗜睡,完全性失语,双侧瞳孔等大,光敏,右向凝视,左侧鼻唇沟对称浅,颈软,左侧肢体肌力坠落实验阳性,左侧巴氏征阳性,余神经系统查体不合作。
急诊全脑 DSA 示:右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夹层支架植入术后改变,右侧颈内动脉近分叉处支架断裂、错位伴局部血栓形成及夹层样改变 (图 3,4)。与家属沟通后,给予行右侧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以衔接支架断端,消除夹层 (图 5)。术后给予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 等治疗。1 周后转入康复医院康复治疗,随访至目前患者恢复良好,生活可自理,无再发脑梗死。
讨论
随着支架置入术在临床的广泛运用,支架断裂事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有研究表明支架置入术后支架断裂事件发生率 2.9%~8.9%,且断裂事件大部分发生在支架置入术后 1 年内。关于支架断裂的原因或机制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成角:支架断裂与血管成角明显相关,支架断裂组成角明显大于非支架断裂组,其中>45 度的成角更易于发生断裂,多因素分析显示>45 度成角 (OR 6.73,95%CI 2.71~16.71,P<0.001) 是支架断裂的独立危险因素,支架放置于转折点、分又处等成角较大处增加了支架断裂的机会。
(2)斑块钙化:研究表明颈动脉支架断裂的危险因素占 55.5%,单因素分析显示钙化增加支架断裂的风险超过 1.5 倍 (D 尺 4.74,P=0.006)。(3) 支架的物理性质:如几何性状、柔韧度也是支架断裂的影响因素之一,支架置入术后承受血流及血管剪切力,当剪切力超过了支架的柔韧度后可导致断裂。(4)支架重叠:是断裂的另一个主要原因,Yang 等研究发现在 22 处支架断裂中 15 例 (68.2%) 被发现有 10 mm 以内的支架重叠,与无支架断裂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 支架长度:支架长度可能为支架断裂的另一个影响因素,支架断裂组与无支架断裂组支架长度分别为 (55.4±18.8)mm 及 (34.9±15.6)mm,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支架断裂的程度及所导致的临床后果决定其治疗方式,需认真分析支架断裂的原因,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根据冠脉支架断裂的处理经验,对临床无症状且无明显狭窄者可长期密切随访;对因再狭窄或血栓形成引起明显缺血症状者可选择再次支架置入治疗。
本例患者支架完全断裂、移位、血栓形成,给予支架再置入衔接断裂、移位的支架并消除血栓形成的假腔,随访至今,尚无缺血性卒中发生。

编辑: qianqia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