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即生活

 半点清风 2014-11-19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即生活。只有当教育与生活融为一体时,才是真教育!才能使教育变得有血有肉,有感情。才能使教育变得真实、亲切、唯美。才能使教育变得朴素、简单而有内涵。


教育绝非几本书,几道题。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变得知书达理,明辨是非。教育是取经、取优、取智、取获于书,求惑、求贤、求真、求善于师。以书本为载体,通过师生的辩论、探讨、对话等互动变得清晰明白。


教育并非万能,教育要根据学生个人的自身条件,智力、悟性等,确定不同的要求和标准,并施以合理的方法加以引导,使其学生在自信、自我中得到成长。而我们目前的教育由于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使优秀的学生湮没在平淡的、乏味的重复和毫无价值可言的作业任务之中。使差生由于理解能力的欠缺、注意力的不集中等原因不得不滥竽充数,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地处理,日积月累,恶性循环,形成一种难以根治的恶习、陋习,影响人生的发展。教育恰恰忽视了这一点,未能顾及学生生活本能,失去了生活气息,牵强地步入了教育的误区,认为教育万能,什么人都可以通过教育来改变,其实就是一种妄想。


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人”。怎样才能成“人”呢?对于学校来说:


首先,应该培养健康的体格,健康的心理,因为它是革命的本钱,也是以后做事的家底,从此层面来讲,学校不能没有与锻炼相关的科目,如体育课,社会实践,参加劳动等,只要能强身健体就行。同时,强化体育课对学生体能的特殊训练,对其体能特别优异的学生赋以体育特技方面的训练,参加体育赛事等。但是,目前的教育由于教师太过注重文化成绩的提升,各项有利于强身健体的活动渐免,甚至连体育课也难以为继、难以正常执行,这能说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吗?只会读书不会劳动的教育还是真正的教育吗?不会劳动,不愿劳动的人民能创造出幸福的生活吗?


其次,学生除了身体要健康外,还得有健康的心态。健康的心理素质能够使人坚强地面对挫折和困难;能够使人珍视生命,懂得活着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能够使人建立自信,认识自我,明白这世界、这工作、这事、舍我其谁的道理。所以学校应当设立健康心理养成课,将生活中的故事,生活中的困难、烦恼、坚强、挫折、都拿到课堂上来分享。使其心理障碍得到明辨、得到帮助、得到解决。让学生有健康的心理能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分享生活中的故事来教化、培育他们的心理就能使很多学生避免逃学、厌学情绪,同时也可降低和同学发生矛盾概率,减少因打架而引起的人身伤害事故。


另外,教育的目标就是还要使人成“才”。有文学才华、有数学天赋、有语音特长、有绘画本领、有音乐细胞、有写作爱好、有计算机兴趣等外还有好种田的、好做工的、好当兵的、好开车的、好搞科研的等等,均属成才的范畴。一个人拥有各种才艺是不现实的,但拥有一种或几种是绝对可能的。所以要多扬其长,多避其短,让他的才能在此方面尽可能地放大,更多更早地为社会做贡献,不能使其在较短的领域里虚耗挣扎。当然,对于社会来说,只拥有某几种才艺是残缺的,不完整的难于维持的,只有让拥有某种才艺的人联合起来才是完整的。这样,各行各业就会有领军人物。因此,学校应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设置不同的课程,让学生选择学习,并配有专业的老师推荐合理的书籍,予以正确的指导,是学生在360行中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闪烁人生最光亮的一面。这样培养出的学生他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自己的特长是什么,他会义无反顾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迈进。即使社会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也会想办法解决,会克服重重困难和挫折到达自己所奋斗的目标。俗话说,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所以我们不能只搞一种模式的教育,要面对生活,教育丰富多彩!而我们目前的教育说是在搞教育,让学生在学校读书,还不如说是在学校荒废人生。深入学校看看,有多少学生在校是专心学习的,热爱学习的,他们拿着父母的血汗,享受着国家的照顾,丝毫不知愧疚地混着日子,变得懒惰、麻木、自私。只懂得享受不懂得感恩,只懂得钻营投机不懂得踏实诚恳,只懂得奢华不懂得节俭,只懂得游手好闲不懂得奋发图强。


总之,教育即生活,只有贴近学生心理、贴近学生健康、贴近学生灵魂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