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掘五个多世纪的神秘石窟

 nizijun 2014-11-19

克孜尔石窟

  克孜尔171窟《善爱乾闼婆王与眷属》

  专题采写:记者 江粤军

  日前,“古今丝绸之路:跨文明的交流、对话与合作”分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作为今年在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申遗成功的丝绸之路,持续引发人们的关注。而以代表性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新疆克孜尔石窟,此前尽管在业内声名颇显,但绝大多数普通民众却并不清楚,原来这是中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开掘时间长达五个多世纪的大型石窟群。就此,本报采访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崇峰教授,近距离聚焦又一处黄沙漫漫中的文化胜景。

  壁画屡屡被揭

  留下斑斑斧迹

  曾经上十次前往克孜尔石窟考察、研究的李崇峰告诉记者,克孜尔石窟是古龟兹境内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石窟群,也是联系中亚和中国内陆佛教石窟寺的纽带。

  古龟兹位于今天的库车、拜城一带,始建于公元前176年,至公元1001年被回鹘所灭,存在了一千多年。龟兹国和于阗,是新疆塔里木盆地南北两沿,即古丝绸之路(新疆段)南北两道最重要的交通枢纽。早在公元一世纪,约东汉明帝时,佛教就经由丝绸之路传入新疆。这里诞生过中国古代有名的高僧——鸩摩罗什。鸠摩罗什的母亲是龟兹王白纯的妹妹,9岁时,他就跟随母亲到了北天竺,在名僧盘土多达多处学习佛经。12岁时,同母亲一起返回龟兹。龟兹王听说他回来了,专门请他升座说法。公元401年,鸩摩罗什到了长安,后秦国王以国师之礼款待他。从此,他就在长安国立译场逍遥园,从事佛经的翻译,和弟子们共译出佛经74部,384卷。

  李崇峰表示:“我们一般把中国佛经翻译分为两大段,一段为旧义,一段为新义,旧义指的主要就是鸠摩罗什和他的弟子们翻译的佛经,新义指的是后来玄奘他们翻译的佛经。旧义佛典对整个中国的佛教思想及传播,包括艺术表现形式,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与中国佛教石窟寺及地面寺院的营造都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当时,于阗地区主要传播的是大乘佛教,以建造地面的寺塔为主;古龟兹地区主要宣扬的是小乘佛教,以开凿石窟为主。用土木建筑的寺塔,大部分因为自然侵害和人为破坏,到今天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风烟里,而石窟由于开凿在岩壁上,保存下来的比较多。据考证,公元3世纪左右,龟兹王国就开始在雀格达山南崖开凿克孜尔石窟群,延续至8世纪几乎不间断,形成了类型齐备,内容丰富的古龟兹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目前正式编号的洞窟有236座。

  至于克孜尔石窟的被发现,李崇峰指出,这始于一百多年前在当地作业的德国探险队,他们从老百姓口中听到一些传说,之后前往考察。很快,不少西方探险队闻风而来,导致克孜尔石窟遭到大规模破坏,很多壁画被揭走,只留下斑斑斧迹。目前,克孜尔石窟群中,仅有81窟留存精美壁画。而在西方许多国家的博物馆、艺术馆,特别是德国的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陈列着大量的克孜尔石窟壁画。

  但值得庆幸的是,目前克孜尔石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克孜尔石窟的窟门得到了修缮,整个崖体也得到加固,并修建了石窟之间的栈道。

  石窟壁画再现

  商旅活跃情状 

  除了开凿最早,克孜尔石窟乃至整个龟兹地区的石窟,还形成了自己源发的艺术面貌,甚至辐射到以西、以南、以东地区。同时,石窟壁画中,也反映了当时丝绸之路上活跃的商旅情状。

  李崇峰说,龟兹石窟,流行雕造一种特别大的佛像,被称为大像窟,这种传统,根据历史文献可知,从公元4世纪后期就存在了,而且至少延续到公元7世纪前半叶。“在玄奘游历龟兹地区时,他记载了龟兹城门外有两个高达90尺的立佛,体量很大。由此可知,龟兹地区雕造大立佛和开凿大像窟是有传统的。很多人都知道,阿富汗巴米扬有两尊著名的立佛,其雕造时间其实比龟兹地区的大立佛要晚一到两个世纪;而在佛教发源地印度出现的大立佛,也比龟兹地区要晚;龟兹以东的中原北方,最早开凿大立佛的云冈石窟,仍然比龟兹地区要晚一个多世纪。因此,雕塑大型立佛和开凿大像窟可能是龟兹佛教艺术的一大特征,其对以西、以南和以东地区的影响,可能远比人们想象的更重要。”

  从艺术表现手法来讲,龟兹地区的石窟壁画,自始至终都存在着天竺遗法,特别强调人体的明暗效果,营造出立体感觉,这在后来的敦煌石窟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毫无疑问,从其名字就可以看出这种艺术手法来自于印度,因此也能看出当时两地之间文化交流的密切。

  另外,在克孜尔石窟壁画中,还发现了五幅较完整的商旅图:一幅来自114 号窟主室的纵券顶上,画面是一头毛驴驮着一捆货物,一个穿着龟兹服装的人跟在后头,驴和人都站在一只船里;一幅来自8 号窟主室的券顶上,画面为两个人,一个是双手点燃火炬的菩萨,一个是身着龟兹民族服饰的商人,旁边现出一头毛驴的头部与前腿部;一幅来自58 号窟主室纵券顶上,画面是一个双手点燃火炬的菩萨,旁边是一头满驮着货物的毛驴和一头骆驼的前半部分;一幅来自17 号窟,主室纵券顶上,画面上有三个人,一个是双手点燃着火炬的菩萨,两个是头戴毡帽、身穿龟兹民族服装、脚着尖头靴子的商人,旁边有一头满驮着货物的骆驼和一头毛驴的前半部;一幅来自38 号窟主室纵券顶上,画面上有两个人,一个为双手点燃着火炬的菩萨,一个为头戴毡帽、身穿龟兹民族服装的商人,但是只露出上半身,下半身被一头满驮着货物的牛和一头毛驴挡住。

  这五幅画都是宗教画,讲的是《贤愚因缘经》卷6 中的“商主本生故事”。但艺术家在创作这些宗教画的时候,除了菩萨形象以外,其它如商人、满驮着货物的骆驼、牛、毛驴等形象,却是当时龟兹社会商旅情况的真实写照。

移植盛唐莫高窟艺术

  阿艾石窟正面壁画上所绘  《西方三圣图》

  阿艾石窟:

  最能体现龟兹地区和中原北方佛教文化之间交流的,是1999年发现的阿艾石窟。

  阿艾石窟位于克孜尔大峡谷的山坡上。由于山坡陡,一般人不会前往。据说当时牧羊人阿布来提为了追赶一只山羊,才来到峡谷入口处,抬头望去,赫然发现对面山崖上端是一处凿挖的洞窟。

  阿艾石窟壁画主要残存于左侧壁、左券腹、右侧壁和正壁,残存的壁画面积约10平方米。榜题中有“行官”的官职,其中的墨书汉文题记多达26处,多为供养人的姓名,从姓氏看有赵、李、梁、寇等汉姓,也有裴姓(喀什噶尔)和白姓(龟兹)等当地少数民族的姓氏,因此可知是由多姓的群体集资兴建。

  从石窟壁画所呈现的内容多元化来看,阿艾石窟建于唐代显庆三年,安西都护府移住龟兹后的历史时期。当时的安西地区唐朝军民有三万多人,很多内陆僧人和工匠也来到这里,在汉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这一时期龟兹石窟壁画艺术以唐风为主并杂糅当地的绘画艺术。

  阿艾石窟的洞窟形制并没有像大多数克孜尔石窟一样,采用中心柱式形制,而是沿袭了敦煌在唐代时流行的平面方形窟。

  阿艾石窟壁画的人物造型,也完全是敦煌莫高窟的翻版。敦煌唐代人物一改北朝时期富于想象和夸张的风格,而是注重写实。人物造型与现实生活非常贴近,以比例适度、面相丰腴、体态健美、庄严沉静为造型风格特点。宋代董逌论唐代绘画时有一段论述:“人物丰浓,肌胜于骨……此固唐世所尚,尝见诸说太真妃丰肌秀骨,今见于画亦肌胜于骨,昔韩公言曲眉丰颊,便知唐人所尚以肥为美。”说的就是盛唐蔚然成风的社会审美风尚。敦煌壁画和出土唐代文物中的人物大抵如此,阿艾石窟的人物造型也并无二致。

  除此之外,阿艾石窟壁画与敦煌莫高窟壁画相似之处还有不少。像经变画中的团花纹饰图案是敦煌莫高窟唐代最流行的图案;再如敦煌唐代绘画采用的轮廓线描,产生透明效果,这在阿艾石窟壁画的菩萨头光和药师佛的透明钵上都可以看到;另,唐代佛教壁画采用传统的中原线描法,莫高窟唐代壁画的线有起稿线、定型线、提神线和装饰线等,而阿艾石窟壁画的线描使用的就是敦煌的线描技法,特别是定型线运用的十分流畅。

  可见,阿艾石窟的壁画样式、绘画风格、绘画技法等都来源于敦煌。甚至可以说是敦煌莫高窟盛唐佛教艺术的移植,是敦煌佛教艺术西传的重要实例。

  不过,李崇峰也指出,整个龟兹石窟,从体系上讲,介于印度本土佛教艺术和中原北方艺术之间,艺术形式也是如此,是中间媒介体。

  相关链接

  古龟兹境内的石窟遗址:

  拜城四个——克孜尔石窟、台台尔石窟、温巴什石窟、耶克埃力克石窟;

  库车四个——库木吐拉石窟、森木塞姆石窟、克孜尔尕哈石窟、玛扎伯哈石窟;

  新和一个——托乎拉克埃肯石窟。

  如果将这些石窟的地理位置在地图上标志出来,就会发现,它们都在丝绸之路上。当年,龟兹境内的古道有以下几条:

  一、 由长安去乌孙的路线;

  二、 法显西行的路线;  

  三、 玄奘西行的路线;

  四、 悟空西行的路线;

  五、 继业西行的路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