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藏密宗喇嘛派武術、 铁砂掌、劈挂拳、八卦太极拳

 雪地情缘 2014-11-19

   西藏密宗喇嘛派武術

  一、西藏密宗喇嘛派武術简史

  西藏地處中國的西南部高原,平均高度達海拔四千米以上,且被群山包圍,從前長期幾與外間隔絕。然而境內風景絕美,祟山峻嶺、江河湖泊、以至一望無際的廣闊草原,都能啟發當地武術家的靈感。此外,藏族人自有其與藏傳佛教緊密相連的歷史文化,以致他們對宇宙萬物和生死的道理也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觀念。這些時地及人事的因素都影響了西藏武術的風格,因而衍生出風格精奇,與中國其他地方武術截然不同的西藏武術。

西藏喇嘛派认为: 武術是人類生活及文明的一部分,古人為了生存而與大自然進行抗爭,藉拳打腳踢或使用武器以狩獵及自衛,進而用於部族乃至國家之間的戰爭,並從無數搏鬥中累積了經驗,逐漸演變成攻防技術,及後更發展為各種不同的武術系統〈門派〉。不同的武術具有不同的風格,實因受到始創及發揚者身材、性格以至所處地理環境和風土人情等因素所影響(例如常說的北方武術風格傾於大開大闔兼且擅於腿擊,便可能是受到北方人一般身高腿長、性格率直豪邁和北方普遍的空曠地理環境所影響)。一言以敝之武術就是「武打的技術」,也就是打(贏)架的功夫。當練武的人循正確的方法鍛練了一身好本領,演練套路時動作標準,並且能把套路的精神活靈活現且具美感的體現出來,那就把武術提昇到一個觀賞藝術的層次,是為「武打的藝術」。當然,我們不能忘了武術其實也是一門很好的運動,習武的人倘能因應自己的身體條件選擇合適的武術加以恆久鍛練,當能身體健康,益壽延年。最後,武術導師如果具備高尚的人格,更可以在訓練學員的過程中使其明白「不恃技欺人」,且能進一步在現實生活中實踐「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義精神。

西藏密宗喇嘛派武術,源遠流長,相傳是西藏僧侶(喇嘛)於寺院修行時所練習的武術,藉以自衛強身,然而正式創於何時及由何人所創已無法求證。

  据传西藏密宗喇嘛派武藝源自星龍長老, 星龍晚年因機緣巧合納廣東武師王平(綽號獨腳銅人)之獨子王隱林為徒,傳以西藏密宗喇嘛派武藝及醫術。王隱林當時雖然年幼,但由於天資聰穎,兼且是出家為僧陪伴星龍長居於慶雲寺,故能於大約十年間盡得星龍長老真傳,練就一身好武功。及後星龍圓寂,王隱林遵師遺命還俗,先與家人團聚,後從廣東前赴陝西一帶從事保鏢行業,同時暗中結交江湖上反清志士,冀於適當時機起義推翻貪污腐敗之滿清政府,然大志未竟,遂於晚年重返廣東(廣州)以授拳及行醫謀生。王師技成後屢憑超卓武藝於比武場合挫敗別派高手,在廣東省威名遠播,被譽為「廣東十虎」之一。

  王師初期只傳授喇嘛派『外八門』武藝(按:拳腿功夫)予門徒,當時命名為『俠家』,取其『行俠仗義』之意,得意門徒包括黃漢榮、潘浩、袁煥和二路正等人,其中尤以黃漢榮得技最精。黃膂力驚人,練功時百斤『耳牌』揮洒自如,其「穿」、「拋」、「扱」搥力猛沉雄,等閒之輩難膺其鋒。黃技成後將俠家拳發揚光大,桃李滿門,享負盛名的武術名師伍冉明和馳譽粵劇及電影界之關德興即為其再傳弟子。後來王隱林覺得黃漢榮恃奉欠週,遂不傳以喇嘛派『內八門』秘技(按:指、爪功夫)。時王師另一門生李英泉向其引薦友人稚子蔡懿恭,蓋因蔡體弱多病,望能習王師武術轉弱為強。蔡父為廣東中山富商,因愛子情切,故禮賢下仕延聘王師到其府中傳授蔡懿恭武藝,且承諾照顧王師至其終老。王師在感激蔡家禮待之餘,把喇嘛派『內、外八門』武藝傾囊相授予蔡懿恭。蔡年少時雖身體羸弱,但習練喇嘛派武術後即日漸精壯,再加上他悟性奇高,亦能勤學苦練,故最後能盡得王師真傳。王師亦於當時始將本身內、外八門武藝合稱為『喇嘛派』武術以紀念星龍長老及前傳後教的歷代祖師。王隱林有一獨子王懷,在王師晚年因從事反清活動被捕。王師因此悲慟不己,最後因憶子成疾而一病不起。

  二、西藏密宗喇嘛派武術简介

   1、西藏密宗喇嘛派武術拳法理念:

  喇嘛派武術內外雙全,博大精深,其體系內的不同部份實能滿足我們在養生、強身、自衛和格鬥方面的不同需要。喇嘛派武術簡單來說就是拳、腿、指、肘和步法的巧妙配合,因應人體結構的道理順勢而施。而攻防的策略則盡在『非脈不打,手去身離』的八字真言之中,其精妙處實不足為外人道。茲將喇嘛派的拳、腿、指、肘和步法簡述如下:

  A、拳法

  1、射捶–平胸直拳,由後向前直擊;

  2、拋捶–順勢反手上擊;

  3、簪捶–正手下擊;

  4、邊捶(攬手)–正、反手橫擊;

  5、掛捶–由上而下的拋物線攻擊;

  6、反捶–由下而上的反拋物線攻擊;

  7、釘捶–反手下擊;

  8、切捶–斜、橫線切割。

  B、腿法–共有二十四腿,其中基本四腿如下:

  1、蹬腿–足跟正踢;

  2、踢腿–足尖正踢;

  3、虎尾腳–足外緣低(橫)撐;

  4、勾腿–勾起足尖以足內緣勾踢對手下盤。

  C、指(爪)法

  1、拿脈手–屈指成爪,勁透指尖以拿對方穴位,輕者用以制敵,重則可以殺敵;

  2、化脈手–於被對手擒拿之時,勁透於腕與指間,藉細微而刁鑽之動作反制對手關節,實行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D、肘法

  1、橫肘–以肘作正、反方向橫擊;

  2、昂肘–由下而上的肘擊;

  3、壓肘–由上而下的肘擊;

  4、斜肘–斜位四十五度角的肘擊;

  5、肘鎖–曲肘封殺對手攻勢,然後順勢還擊。

  E、步法

  以上步法是假想對方處於八卦中間,而我則按八卦的不同方位進擊、閃避,基本策為偏身制敵。

  1、太極步(太極車身);

  2、兩儀步;

  3、三才步;

  4、四象步;

  5、五行步;

  6、六合步;

  7、七星步;

  8、八卦步。

  輔助鍛練:此外,喇嘛派門人會以不同體積及重量之木『耳牌』鍛練出手時之爆炸力(又稱脫體力)和速度,並以『混星樁』鍛練出拳的準繩度及以擊打沙袋來鍛練拳鋒之堅硬度。

  2、喇嘛派武術套路的內容:

  A、拳法套路(剛拳)

  1、六路宗手 (入門基本套路)

  2、拳操 (入門基本套路)

  3、金剛拳

  4、羅漢拳

  5、出洞拳

  6、步戰拳

  7、攻守拳

  8、六通捶

  9、金鐘拳

  10、八法拳

  11、靠打拳

  12、重圍捶

  B、拳法(柔拳)

  柔子八極拳

  C、器械套路

  1、平原棍

  2、齊眉棍

  3、雙龍一氣(棍法)

  4、潛龍棒

  5、大桿

  6、游龍槍

  7、點剛槍

  8、燕尾單刀

  9、隨身戒刀

  10、血戰刀

  11、梅花雙刀

  12、雪花劍

  13、韋馱劍

  14、雌雄雙劍

  15、智慧劍

  16、菠蘿密

  17、燕子牌

  18、萬人敵 (按:即武俠小說中之血滴子)

  19、子母鋏

  20、奇門兵器燕子牌和鍛鍊功力的耳牌

  D、內功

  1、養性靜坐功

  2、喇嘛百法

  3、柔子神功

  4、一指禪功

  5、貫頂功

  E、輕功

   1、踏雪無痕

  2、 陸地飛行術

  3、 跑牆功

  4、梅花樁

  F、對摶

  1、牽衣十八跌

  2、缠锁掼交

  3、大擒拿

  4、打穴法

铁砂掌

  铁砂掌是我国传统武术中硬功类功法。专练手掌的硬度,以提高掌指抗击打能力。从古至今习练此功的人许许多多,但功成都甚少。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方法不当,二是没有持之以恒。铁砂掌的练功方法较多,现介绍其主要练功法,即指、掌、拳练功法。指法含 插指法、抓指法两种;掌法含拍掌法、摔掌法;拳法含冲拳、侧拳。

  铁砂掌具体练功方法如下:

   一、指法

   1.插指法:取一圆桶,先内装绿豆或玉米,后换河沙或铁砂;然后放置腹前一定高度,两腿开立与肩同宽,两手的五指并拢,拇指紧贴食指第一指节,将手快速插入砂桶,同时两腿屈膝,身体下沉。当手指抽出时,两腿伸直身体上抬,两手互换下插,目视砂桶(图1)。早晚各练一次,每次下插数十次至百次,愈多愈好。练至一年后换练河沙或铁砂。每次插指时,气沉丹田,劲贯两手。

  2.抓指法:用帆布制成砂袋,内装河沙20捭渐换铁砂,放至腰高处;两腿前后开立呈马步型,首先一手呈虎爪形收于胸前,另一手用力下抓砂包,目视砂包,两手互换,然后再一手抓提砂袋至胸前肩高,另一手叉腰(图2)。两手互换。此法分三期进行,每期三个月。每期砂袋增加10斤。此法既能练习指力,又能增加臂力。

  3.刺指法:当练插指、抓指至一定程度(约一年半)后,再练刺指。练此法前,制成吊袋内装河沙或铁砂30斤,每练一期(三个月)后增加10公斤,至到增加60斤为止。练进将砂袋悬至胸高处,两腿前后开立成弓步型。先将砂袋推出,当砂袋荡回时,即用双手十指刺击砂袋。每日两次,每次数十次至百次,练至每次能单手五指将砂袋刺出,荡回续刺为宜。

  二、掌法

  1.拍掌法

  用帆布袋内装河沙一年后更换铁砂,袋重20斤,置于一定高度物体上。两脚开立或成马步,一臂直肘下拍掌,掌心朝下;另一臂屈肘收至胸前,拍击时五指与掌缘先着砂袋,掌心宜空(图3)。气沉丹田,两掌互换练习,力贯两掌,肩臂放松。每日两次,每次数十遍。

  2.摔掌法

  所用砂袋与拍掌法相同。砂袋放置及步型相同,一臂屈肘掌收至胸前,另一臂伸直,由上向下摔掌,掌心朝上,力拳掌背(图5)。摔掌时,五指并拢,拇指紧贴掌心,肩臂放松,互换练习。也可与拍掌交替练习,即一拍一摔,次数由少渐多。

  三、拳法

  1.冲拳:其砂袋与练刺指砂袋相同。两腿开立呈马步,下对砂袋,两手握拳收至腰间,一臂伸肘立拳冲击砂袋的中部,目视冲拳,气沉丹田,力贯拳面。

  2.侧拳:与冲拳相同,唯站位不同。

  铁砂掌外用药方及使用方法:

  药方:乳香5钱,没药5钱,桑枝5钱,牛七5钱,落得打5钱,艾叶3钱,伏龙肝1两,木香3钱,滇三七3钱,五加皮5钱,血竭5钱,透骨草15钱,防风12钱,麻黄10钱,细辛3钱,红花10钱,川芎10钱。

  使用方法:以上药物用清水3碗(大号碗)煎沸后,加白醋1碗掺入药内,再用菲散根研汁1碗,和好药藏于罐内盖好,勿使药走味。每日练功后,取药汁半碗,掺开水一碗,用药棉擦洗两手,既可活血行气,又可消肿止痛。

劈挂拳探述

  劈挂拳,古称“披挂拳”,是武术古老拳种之一。其风格别致,技法独特。

  一、源流

  劈挂拳,早在明代中叶,就流行于民间。戚继光(1528—1587)在《纪效新书》中,对劈挂拳有精辟的论述。他在《拳经捷要篇》中说:“披挂横拳,而其快也。”其中“披”者,是披挂战衣之意,“劈、横”皆为拳术招法。这里描述了劈挂拳快猛迅变,犹如“辘辘翻扯”,立劈横抽,直来横挡,横来直击,使敌进犯不得,胜似戴盔披甲,“劈挂拳”因而得名。又说:“活足朝天而其柔也”,这是指劈挂拳腿法之灵活。正是对劈挂拳中提膝护胸,勾足蹶肋,伸足朝天,左右抹面(又曰“十字披红”)等腿法妙用的赞誉。

  戚继光在“十六家拳法”中择其善者编成三十二势,势势相承,变化无穷。其中第十图势“埋伏势”,第六图势“倒骑龙”,第十七图势“摧地龙”,第二十三图势“顺弯肘”(搜肚)(详见附图图势)。可见,在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就披挂拳引入了军界,广泛用于战场。

  戚继光在“十六家拳法”中择其善者编成三十二势,势势相承。变化无穷。其中第十图势“摧地龙”,第二十三图势“顺弯肘”(搜肚)(详见附图图势)。可见,在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就把披挂拳引入了军界,广泛用于战场。

  戚继光之后到清初的一百多年之间,此拳缺乏详细记载。约在嘉庆年间,河北一带出现两支劈挂拳流传。

  一支是河北盐山县小左庄的左安梅(人称左八爷),其传授的主要内容有:劈挂拳慢套和青龙拳等。据说左安梅原擅“八极”,后从一姓韩的逃僧,学得劈挂,并以之流传下来。

  另一支是河北南皮县大石佛咎村的郭大发(清官御史),其传授的主要内容有:劈挂拳快套、挂拳和炮锤。

  1928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武术高手云集馆中,其中劈挂拳高手有盐山一支的马英图任国术馆拳术科科长;南皮一支的郭长生任国术馆特陋教授。马、郭二人对两支(共五套)劈挂拳进行了研究和综合整理,并在此期间创编了劈挂刀和疯魔棍,在内容和技术上都有相当发展。

  抗日战争爆发后,许多劈挂高手流散各地。如马英图移居甘肃,郭长生、郭景春等回到沧州。他们积极发展和传授技艺,使该拳种在河北沧州、甘肃等地盛行。在此期间,象马英图、郭长生、曹砚海、高玉清、郭景春、张群炎等劈挂高手,都为劈拳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关怀指导下,劈挂拳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在技术上也有了改进和提高。沧州的郭长生主张“快打迟”,将通臂拳法移植到劈挂拳中,有效地促进了动作速度。由此产生了“沧州劈挂通臂劲”的说法。再一次就是1975年,北京体育学院73届的运动系武术班学生到沧县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对沧州劈挂拳进行了调研,并改进了原套路,使其套路结构更为合理,演练技术也有所提高。

  二、内容及特点

  劈挂拳的内容很丰富,其拳路不下五套。目前沧州一带称为:挂拳,青龙拳,慢套劈挂,快套劈挂和炮锤;甘肃一带多称为:一路劈挂,二路青龙,三路飞虎,四路太淑和“大架子拳”。两者说法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同出一源。其中挂拳要求“疾行高跳,惊心动魄”,突出“高”;青龙拳要求“青龙出水贯长虹,舒展潇洒身法捷,”突出“长”;慢拳劈挂要求“辘辘翻扯,蜿蜓蛇行”,突出“密”;快套劈挂要求“起落钻伏,落燕点水”,突出“敏”;炮锤要求“朴素浑厚,刚劲饱满”,突出“健”。

  另外,在沧州一带,由于劈挂拳与通臂拳相结合,所以在劈挂拳中,还流传与通臂融合的单式(散手招法)练习,并有“通臂加劈挂,神鬼都害怕”的拳谚流传。在劈挂拳中,常见的单式有:单劈手(单扯肩),反劈手,铁扫帚,开门炮,大、小跨步,倒发乌雷,搅地龙(还有人称的瞧地龙),鹞子穿林,前劈加横,抄手起脚,反点腿,激步勾子,蹶子脚等,目前甘肃等地流行的“十二大趟子”和“十路弹腿”,大体与此相同。

  劈挂拳要求,单式与套路相结合,体用兼备,互为补充,势法要求都表现为:滚、勒、劈、挂、斩、卸、剪、裁(采)、掠、摈、伸、收、摸、探、弹、锄、(砸)、擂、猛等十八字。

  劈挂拳的器械也很多,有出自劈挂拳名家之手的劈挂刀、疯魔棍;也有经劈挂高不断吸取提高提炼,引进本门的苗刀(又称双手刀、长刀)、通臂剑、三节棍、节九鞭、风头阁、奇枪(又称梅花枪)、大枪、戟等。这些器械的演练风格,都体现了“前握后扣,大开大合,伸收吞吐,放长击远”的劈挂拳特点。

  劈挂拳在技击上,讲求吞吐伸缩,放长击远,回环折叠,虚实往返,招法珠连,速进猛攻。其劲道多为“翻车”(翻扯)劲和“辘辘”劲,要求力以圆动,以腰为本,滚裹翻转不息。其动作特点为:“拧腰切胯;合膝钻足;吞胸凸背;缩肩藏头;前握后扣,大开大合;两臂条直,搂臂合腕,两臂劈挂”。故有人形容各行其它:“腰似转轴,身似鞭杆,手臂似鞭梢,周身之力通达于肢端”。劈挂拳步法多为激绞连环步(亦称拖拉步),即进步跟步连合交织,快如激浪,步步连环,形成了逢进必跟,逢跟必进,进跟连环,互为子母,快速连贯的独特风格。演练套路要求表现出大河奔流,起伏跌宕,翻江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

八卦太极拳

  旧时武林中,曾传有八卦转圈、太极画圆、形意点“点”的歌谣,也有的称之为八卦步、太极腰、形意“拳”。 这几句老话,可谓高度概括了八卦、太极、形意三门内家拳种的基本特色及其各自的优长。

  然而,号称上三门的八卦、太极拳、形意拳,同世界上其它事物一样,都不可能是至善至美完美无缺的。相比之下,无疑是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若论身法、步法之灵活性,太极、形意皆不如八卦;论腰及周身之松柔,八卦、形意均不如太极;而论崩拳发力内意之阴冷、狠毒、刚烈,八卦、太极又皆不如形意。故而,早年即有“太极十年不出门,三年的形意揍死人”一说。那么,有没有一种“集三家所长、补三家之短、融三家之精华于一体”的内家功法呢?有,它就是——八卦太极拳。

  一、八卦太极拳的源流

   八卦太极拳创自何时何人?历来说法不一。据说,早年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也可称之为一个契约,即:只准门内择慧而授,不准习者问其渊源。故而,有关八卦太极拳的创始者最初就模糊不清,至今尚未发现确切的文字记载。对此吾师曾云:这主要是与其产生发展的特殊历史背景相关。昔时,武林门规森严,八卦掌有“三不教”、“五不传”之规;而太极、形意门之功法真谛也是向不滥传。况且,尚有一徒不事二师的旧传统约束。所以,习八卦的一般不再习太极,而习太极的则不再习八卦……否则,一旦事发被逐出师门者不乏其例。由此可见,八卦太极拳绝非是出自某个人的独创,而是几个深得八卦、太极、形意之功法精髓的人集体创编的。那么,这几位武林前辈究竟是谁呢?据吾门传言

,它是由杨露禅的女婿夏国勋与刘德宽(人称“大枪刘”,董海种之弟子)、李存义(以精形意拳著称,程廷华之把兄弟)等,在相互交流各示精华的基础上联手秘创的。八卦太极拳问世后,几经修改完善,最初仅限于得意门生中内授,随后稍有放宽,然直至四十年代末也未在社会上公开传习。建国后,该拳由京、津、济一带流传至云南、东北等地,倍受武林朋友推崇。

吾门传习八卦太极拳,始自程海亭(程廷华之子,李存义之徒)——李铸山(1901~1968,程廷华之徒,李存义之义子)——张万英(山东济南人,现年七十四岁,健在)。

   张万英先生,9岁时在山东军阀马良“技术队”拜秉章为师,初习少林6年,曾于1934年山东处国术大赛中获“银盾”奖;1936年以磕头递贴仪式转拜郭铸山先生为师,改习八卦、形意和八卦太极拳。张万英系郭铸山先生在济的开门弟子,深得其功法真传,数十年朝夕苦练不辍,至今习武生涯已逾60个春秋,功臻上乘,授徒甚众。

   二、八卦太极拳的基本内容及其特点

   八卦太极拳在功法上取太极之松柔,功架上寓八卦之掌法与步法,内意上吸收了形意的行功心法,共计128式。其功法、要领、招式及风格与社会上广为流传的陈、杨、吴、武、孙式太极、均有很大差异。尤其是掌型、步型、功架及行功心法与其它太极大相径庭。其主要特点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功架典雅古朴。该拳在功架上,完整地保留了传统武术的风味,造型舒展,衔接紧凑,一招一式端庄、沉稳、凝重。观其演练,松静空灵、飘逸俊秀,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颇有一种古色古香的淳朴感,不知不觉中恍若远离了现代都市之喧闹,忘却了世间纷争之烦恼,仿佛将人带回了典雅、古朴、宁静、悠远的武林圣境。

  二是技击特色鲜明。该拳从始至终无一闲招空式,用张万英老师的话说,即:“连起势都可伤人。”以有式子,无不内含吞吐卷放、吸化击打之意。如:肩靠、肘捣、腕打、指戳;胯击、膝顶、脚踢、足蹬、掌铲、后踩、上穿、下按、左掖、右挤、明掌暗挂、跪膝锁腿等等,无处不发,无招不打,128式、128招,前进后退、左捋右撩,一动是招,一扭膝身形一转又是一招,所有式子均可用于两人对拆对练。整套拳,几乎是囊括了八卦掌、太极拳、形意拳的精华技法,堪为三大内家拳的技击之荟萃。

  三是身法奇特。该拳在行功线路上,无直来直往的运动,多为时正是斜、时东时西、时南时北、忽左忽右、忽前忽后,身法飘忽不定。运行中,犹若蛇之蜿蜓、雀之翔飞,旋进旋退,指左打右,点上击下,虚实莫测。尤其是进退转换之际,无不内寓“如鸡踏雪、似马蹚泥”的八卦步,动作异常轻灵敏捷。不少式子看似太极的外形,而抽招换式、脱身换影中,却渗透着“穿掌如梭、回身似猴、换掌如鹰、翻身如鹞、行走如龙”的八卦味。身形腾起时,节节而动,盘旋而起,犹如雄鹰展翅,翱翔万里太空,如摘星换斗、喜鹊腾空、燕子三戏水等式;而身形落伏时,则是节节而收,犹若雄鹰栖枝,羽翼收缩、神气内敛,状似捕鼠之猫,蓄而待发,如海底寻针、海底抱月、黄莺落架、卧虎听风等式;而在托枪打鸟、老妈妈纺线、进步吸肘、翻背捶、问心捶、上步盖马捶、翻掩肘等式子中,则蕴含着劈、崩、钻、炮、横之阴冷刚烈之内意。所有这些无不于潇洒中内隐杀机。缠绵中内寓刚意。

  四是功法怪异。该拳队遵循一般太极顺项贯顶、松肩坠肘、含胸拔背、内外合一等要领外,所不同的是讲究“以四肢带动躯干,走梢节”的独特行功心法,此乃《太极拳论》中“其根在脚,发之于腿,主宰于腰,形之于手”等要诣的具体应用和展现。行功中,有时一动无有不动,上下齐动;有时则走上不走下或走下不走上,走左不走右或走右不走左;时而,以指带腕、带肘、带肩、带身;时而则以腰催肩、催肘、催腕、催掌、催指;进退旋转起伏中,均含腰、胯、肘、腕、指相反相成的螺旋力,以及上下左右前后争裹的对应力和弹簧劲。所有式皆可左右练习,而且每个式子演练起来,都可具备整个套路的典型内意,择其三五式即可组成一种自成体系的功法套路。

  五是高难度大。该拳纯系以心行气,以气催力之上乘内功,身形招式方位多变,行功内意异常复杂,故而不之难记,习之难练。就求其技击的角度而言,多适应于具备一定功力基础的中、青年人练习。即例如此,初学乍练这一套路,也常常会因下盘功力不及,难以承受。如其步型小、功架低,且多为松腰吸胯、前凸后坐的单桩步和和不丁不八、前撑后拧、里合外摆的小马步,倘若功力不具,则实难支撑上肢复杂的内意动作。再如,忽左忽右、忽前忽后的原地变换身形方位的动作,虽说是在缠绵柔缓中完成,然这些式子恰恰最要紧的就是要象拧螺丝、搓绳子上劲一样,节节而进,切忌断力破劲。所有这些,均离不开腰、肩、肘、胯等各部关节的松柔。否则,韧性不足则敏性不备,而敏性不备则灵性不出。该拳除早年秘而不授外,此点亦可谓多年未能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