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 德国二战装甲师编制

 俯仰之间111 2014-11-19

按照二战前古德里安的设想,理想的装甲师应该下辖一个装甲旅,每旅辖2个坦克团(装甲团),每团辖2个坦克营(装甲营),每营辖4个坦克连,其中3个轻型坦克连(配备3号坦克),1个中型坦克连(配备4号坦克)。每连编制坦克为21辆,这样德国装甲师一共编制有336辆坦克(按西顿的说法是330辆坦克)。 后来由于坦克数量不足,德国装甲师的每营从4个坦克连缩减为3个坦克连,分别为2个轻型坦克连和1个中型坦克连。但是实际上截至1939年9月1日战争爆发时, 3号和4号坦克产量分别仅为98辆和211辆,根本不够编制中的装备,因此德国装甲师的坦克多为1号和2号轻型坦克顶替。


1939年9月1日战争爆发时,德国装甲师的实际编制更为复杂,正规装甲师为4个坦克营,3sth装甲师的编制除了4个坦克营外还配备了一个装甲教导营,共计391辆坦克,而新成立的10sth装甲师和临时组成的“肯普夫”装甲师仅有2个坦克营。 德国在1939年除了6个装甲师外还有4个轻装甲师,按编制应该配备1个坦克营,但是实际上,1sth轻装甲师的坦克营为3个,2sth轻装甲师的坦克营为2个。


 


1940年闪击西欧时,德国的装甲师共有10个,10sth装甲师和“肯普夫”装甲师合并。4个轻装甲师改编为6、7、8、9sth装甲师。这时的装甲师理论编制均为2团4营编制,但是6、7、8sth装甲师仅配备3个坦克营,而9sth装甲师仅有2个坦克营。


1941年进攻苏联时,德国装甲师的数量扩充为21个,撤消了装甲旅编制,原有装甲师各自抽出1个坦克团组成新的装甲师,新成立了11-20装甲师,同时成立5sth轻装甲师,后改为21sth装甲师。按编制来说有2团制和3团制装甲师,分别配备150-200辆坦克(按苏联二战史的说法是分别配备135辆和2 0 9辆坦克),但是实际情况极为混乱,分别有3营4连制(共12个坦克连),3营3连制(9个坦克连),2营4连制(8个坦克连),2营3连制(6个坦克连)等不同编制。


1942年德国的装甲师进一步增加为27个,同时试图制定一个统一编制,那就是1942年坦克团编制,配有2个坦克营,共有坦克162辆,但是实际编制情况任然极为混乱,仍然无法统一。


1943年库尔斯克战役前夕,德国共有28个装甲师和16个装甲步兵师(装甲掷弹兵师)。1943年9月德国再次试图统一编制,制定了1943型装甲师编制,编制中有1个坦克团,辖2个坦克营,1营编制有新型黑豹坦克,2营编制有4号坦克,每营辖4连,每连22辆坦克,营部和团部各有8辆坦克,每营96辆,每团200辆坦克,(按西顿的说法为190辆,利德尔哈特的说法为180辆坦克)。这其中国防军GD,党卫军近卫、帝国、骷髅装甲师(名称为装甲步兵师实际上是装甲师)的编制特殊,除了坦克团外每师还编制有1个虎式坦克连。装甲步兵师有原有的摩托化步兵师(机械化步兵师)改变而来,按编制每师应该配备1个坦克营,但实际上除了党卫军部队外通常缺编,有的用1个突击炮营代替。


1944年8月,德国制定了1944年型装甲师编制。与1943年装甲师编制相比,增加了高射炮兵,反坦克歼击炮兵等支援兵种,减少了后勤维修、运输兵种。坦克团编制基本没有大的变化,还是2个坦克营,每营4连,分别配备黑豹和4号坦克,但是每连数量被削减,从22辆减少到17辆,每营编制数为76辆,每团为160辆坦克(按西顿的说法为165辆坦克)。


1945年3月,德国制定了1945年型装甲师/装甲步兵师编制,由于战争不断失败,坦克损失惨重,这份编制表大大缩减了装甲师编制中的坦克数量。虽然坦克团名义上仍然存在,但是仅有1营装备坦克,2营实际为配备了装甲输送车的装甲步兵(装甲掷弹兵),由原步兵1营改变而来,这样实际上德国装甲师仅装备1个坦克营。而且装备坦克的1营虽然仍为4个连,分别为2个黑豹连和2个4号坦克坦克,但是每连坦克消减为10辆。虽然该装甲师编制表中,还配备1个坦克歼击营(共有3个连,2个连配备4号坦克歼击车,1个连配备自行半履带反坦克炮),配备4号坦克歼击车22辆,自行半履带反坦克炮9辆。但是1945型装甲师总共只有40辆坦克,算上坦克歼击车也只有62辆(按西顿的说法为54辆坦克)。


从中可以看出德国二战中的装甲师编制极为混乱,二战初期(1939-1942年)甚至没有一个统一的编制,二战后期(1943-1945年)虽然试图统一编制,但是实际情况仍然极为混乱,各装甲师编制始终存在很大差异,多数装甲师都不满员,甚至无法达到理论编制中的最低标准。
而且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德国装甲师编制中的坦克数不断被消减,从最初的1旅2团4营16连的理论编制最后被消减到1营4连,数量从336辆消减到40辆坦克,装甲力量日渐萎缩,装甲师的称号越来越名不副实,最终沦落为一个装甲步兵师,因此完全丧失了装甲打击力量。用利德尔哈特的说法来说,这种不断消减编制中的坦克数量来获得或者维持最大的师的单位数量更像是经济学领域的内的通货膨胀,除了大而无当,消弱部队战斗力外别无一用。
可以说1945年型装甲师就是满编制也无法发挥出战争初期德国装甲师的那种迅速打击能力,看到这份编制表,就知道德国引以为豪的闪击战到此彻底终结了!


按利德尔哈特的说法,二战后期(1943-1045年)英军装甲师编制有坦克270-310辆,美军装甲师编制有390辆坦克,为同期德军装甲师编制(180辆坦克)两倍以上。而且这只是普通美军装甲师的配备水平,一些精锐部队更加变态,例如普通美军装甲师编制3个坦克营,美军1sth装甲师或者3sth装甲师(仅凭记忆或许有误)编制有9个坦克营。


因此以师的数量来对比德军与盟军的实力是不正确的,通常应该用满编制的2个德军师来折合1个英美师,二战后期不满员的德军师甚至达到3个折合1个的水平。


英美总嘲笑二战苏联的人海(或坦克海)战术,其实英美的人海战术更甚!


苏联在1944年1月在东线的地面部队为650万,面对德国的285万地面部队有2:1的优势。但是英美的优势更甚。


以诺曼底登陆时的1944年6月为例。美英的地面部队为280万人,而德军在整个西欧只有58-60个师,地面部队总人数只有76万,而且这还包括法国南部的德军,他们面对的盟军地中海方向的部队,实际在法国北部和低地国家只有41个师,最多只有50-60万人,英美军队至少有4-5倍的兵力优势。这种情况下英美军队想输都难。


诺曼底登陆后,德国增加了在西线的兵力,但是英美的兵力优势依然极大。1945年1月英美军队在西线的总兵力为570万人,面对德国的190万人,兵力有3:1的优势,同期在意大利总兵力为182.6万,面对德国的43.9万。兵力有4:1的优势兵力


兵力相差悬殊,兵器相差更为悬殊。诺曼底登陆时,英美联军可以出动的作战飞机为14000架,而德国空军的作战飞机总数为4507架,在西线的仅为573架,飞机达到了25:1。


摩泽尔河之战,德国第1集团军仅有坦克100辆,而对抗的巴顿的第3集团军就拥有坦克2000余辆。


英美盟国大肆渲染的德国阿登反击战,德国不过集中了25个师25万人,火炮和迫击炮2500门,坦克和突击炮900辆,作战飞机800架。(按英美的数字为28个师,45万人,1200-1500辆坦克和突击炮,1640-1760架作战飞机。)而同期仅巴顿的第3集团军就有不下30万人,阿登当面的美第1集团军的兵力更强,仅这2个美国集团军面对进行阿登反击战的德军就有2-3倍的兵力优势,兵器优势就更不用说了。
强渡莱茵河,蒙哥马利集中了20个师和1500辆坦克,而附近德国所能收集的对抗兵器仅5辆突击炮或坦克歼击车(原文是5部自动推进火炮)!


因此,二战美英的胜利与其说是战争技巧的胜利,还不如说是压路机战术,用绝对数量将对手压垮的胜利,毫无战争技巧可言,除了空地一体思想外,与苏德战场上的战术大师级别的装甲对抗明显差了一个档次!


在真正的德迷眼里,德国最令人佩服的不是那些德制武器的性能,而是德国人对于手中武器的灵活使用,或者说是使用那些武器的人的优秀!除了优秀的战士之外,更令人敬佩的就是那些优秀的指挥官!


但是这些还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导致德国初期胜利的根源在于那种正确的战术思想,闪击战的战争方式,那一个个精美的战争计划,以及在执行计划过程中的当机立断、正确取舍,真正做到了把战争精髓显示的淋漓尽致。


1941年苏联在飞机数量和坦克数量方面有绝对优势,坦克质量有巨大优势,但是在德军进攻面前,苏军空有优势却发挥不出来,遭到了极大的惨败。英美军队在战争后期,机械化远超德军,但是空有这种优势却没有在狭小的西欧战场完成一次类似于苏德战场的战役包围(二战最后阶段的鲁尔除外,因为当时的德军已经无路可退)。这些例子都告诉我们,军事胜利绝不仅是武器和物质的对决,人的因素才是最重要的。


二战中的任何一个国家,把德国在1939-1941年的兵力和兵器交给他们,都无法在波兰、法国和苏联取得那么大的军事成就,能够用那么小的代价,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取胜或者取得战役的胜利!与战争后期,依靠数量优势才能取得胜利的苏联,没有数量优势就不能取得胜利的英美来说,德国二战初期的胜利含金量极高,确实是20世纪战争史上最为辉煌的胜利。


特别需要声明的是,以上探讨仅从纯军事角度论述,不涉及政治以及道德的层面,涉猎数据也仅供参考。


        PS:NZ德国的罪恶人们已经熟知,不需笔者重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