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民中心

 petersccd 2014-11-19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

来源:《教育研究》2014年第8  作者:董立平

 

摘 要:以高质量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研究服务地方,既是应用技术大学的本质属性、社会职责,更是其科学发展路径。应用技术大学应科学定位、深化改革,实现成功转型。要优化与构建呼应地方产业结构需求的学科专业结构;构建以专业技术能力体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突破制约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主要瓶颈;建立政产学研用良性互动机制。

关键词:高等教育;地方高校;应用技术大学;应用技术型人才

 

20136月,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立,联盟致力于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分类管理,完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联盟成员定位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首批35所高校加入。2014425日,在河南省驻马店召开了由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以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为主题的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178所高校通过了《驻马店共识》。据联盟秘书处统计,截止到20146月底,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秘书处共收到黑龙江工业学院等52所本科院校第二批正式入盟申请。2014623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因此,当前的主要问题已经不是要不要转型、应不应该转型,而是如何实现成功转型,如何更好地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问题。

一、基于应用技术大学的本质属性,做好科学的办学定位

当前,我国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主体是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和新建本科院校,它们基本上都是从原来地方所举办的高职高专或中职中专升格、合并、转型而来。它们中有带有综合性的地名+学院或所在城市+学院(大学),如闽江学院、台州学院、临沂大学、温州大学等;还有的是本身就带有应用技术型办学性质的理工学院、工程学院、科技学院、技术学院、文理学院、应用学院等,如厦门理工学院、黑龙江工程学院、重庆科技学院、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等。这些高校,投资体制与管理体制多为省属省办或省属市办,经费投入主要来源于所在的中心城市或省级财政,也有少部分属民办本科或独立学院;类型大多是应用型的本科院校,不同于国家和部委属的“985工程“211工程大学,也不同于省属的重点传统本科院校。

(一)应用技术大学的本质属性

应用技术大学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技术进步的产物,其基于实体经济发展需求,服务国家技术技能创新积累,立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直接融人区域产业发展,是集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的大学类型。[1]应该明确,应用技术大学中的“技术”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技术”,是蕴涵“科学、知识、工程、技术、艺术等应用性科学与技艺含义的名称。应用技术大学的内涵相当于德国、荷兰等国的应用科技大学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s)。它是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为一种新的高校类型的称呼,并非是把所有要转型高校的校名都千篇一律地称作某某应用技术大学。其实,一所高校的办学声誉、办学品牌、办学地位依靠的是自身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质量高低,而非校名是否宏大,如大家熟知的“麻省理工学院校名中并无大学University)一词,却是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

从本质属性来看,应用技术大学具有的特征。高等性,应用技术大学和其他类型本科高校一样是建立在受过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以本科层次为主的教育机构,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学校,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专业性,目前,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都仍然是建立在中等教育之上的专业教育,是面向社会职业分工、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教育。应用技术性,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类型、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都以应用技术型为主要特征,这是区别于研究型大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应用技术大学虽然是直接面向职业岗位群的教育,但它不是低层次的技工学校或职业技术学校、技能培训学校。那种认为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就是要转到职业技术学校或技能培训学校,就是减少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削弱学术水准,就是降低层次、矮化学校的认识是不正确的。“人”即“人文性”,是指应用技术大学培养的人才要具有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素养、生态伦理素养等全面发展的教育。应用技术大学所培养的人才并非仅拥有专业技术技能的单向度的工具人、技术人、技能人,而应是具有专业技术技能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二)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方向

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应该按照其本质属性的要求,根据高校所处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以及自身的办学传统、办学优势与办学特色,科学定位。

办学目标定位:应用技术大学应以应用性技术研发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主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为学校办学目标,以区别于以基础理论研究、重大攻关项目和培养学术性、研究型人才为主的研究型、学术型大学办学目标。

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层次为主,适当发展应用技术型的专(职)业硕士教育与专(职)业博士教育层次。

学科专业定位:以应用、特色、品牌为导向,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建设需要和学校自身办学历史与条件,理、工、经、管、文、艺等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

服务定位:以面向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为主。

人才培养定位:构建以就业需求和素质养成为导向的实践性、创新型、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闰际化视野的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人才培养类型的主体,学术性、研究型大学以培养各专业领域的以学术研究为基础的科学型、研究型人才(科学家、学科或专业领军人才)为主,应用技术大学则以培养各职业领域的工程型、技术型人才(工程师、技术师、设计师、管理师、律师、医师等)为主,高职高专则以培养各职业领域的高技能型人才(技术员、技术工人)为主。应用技术大学只有以高质量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研究来服务地方,打造自身特色品牌,才能成功转型,步人科学发展轨道。

二、优化与构建呼应地方产业结构需求的学科专业结构

应用技术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兼顾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的应用性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服务,故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专业建设是其重点与根本。专业建设是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依托和基本载体,学科建设要为专业建设服务,尤其是学科方向、学科队伍与学科基地、学科平台等学科条件的建设主要还是围绕专业建设来进行。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学科建设,应实施学科非均衡发展战略,鼓励和支持优势学科优先发展,推进学科内涵发展,以带动相关专业的内涵发展;而对于专业建设则要实施专业均衡发展策略,不能只抓几个重点专业,不能以牺牲多数专业的学生发展来保证少数重点专业学生的培养。应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在专业达标、均衡发展的基础上,重点打造一批品牌特色专业。

(一)地方性是应用技术大学区域特征

地方举办、地方投资、地方生源、地方就业、立足地方,这就决定了这些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发展必须依赖地方、面向地方、服务地方,为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培养急需的合格人才。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科专业设置、布局与调整优化应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紧密互动,以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改革,建立动态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机制,整合相近或相同学科专业(方向),集中教学资源,形成学校专业(链)群与地方产业(链)群的紧密对接及互动的良性机制。一般地,一个地(市)级城市只有一所地方本科大学,因此,地方本科应用技术大学应建构呼应本地支柱产业结构的学科专业结构。在某些较大城市或发达地区,本科院校就不止一所,甚至研究型大学、部委属大学、省属大学、地(市)属大学与民办本科(包括独立学院)同时存在于一个城市。作为地方应用技术大学就不应、也不必、更不可能呼应对接当地所有的产业结构来发展大而全的学科专业结构。而应该在充分分析区域产业结构人才类型、层次需求的基础上,比较分析区域内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学科专业的优势、劣势与品牌、特色,做好自身发展的SW0T分析,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做大、做强、做好拥有自身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的品牌、特色学科与专业,以培养区别其他高校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

目前,在应用技术大学的实践探索方面,上海电机学院、厦门理工学院、常熟理工学院、重庆科技学院、合肥学院等地方本科院校走在了刚内同类型高校的前列,成为应用技术大学实践改革的先行者。这些高校已经不是转型的问题,而是如何深化改革、打造特色、提升办学质量,进一步探索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之路。它们在构建与地方社会经济结构紧密呼应互动的学科专业结构方面都有其值得借鉴的做法和经验。比如,2010年,厦门理工学院借鉴台湾科技大学实践经验,确定了建设海西一流亲产业大学的办学定位与战略目标。在学科专业设置与调整优化布局上,按照国务院海西经济区发展战略和美丽厦门发展规划等战略要求,紧紧围绕厦门发展以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的精品经济,努力打造信息消费、旅游会展、航运物流、软件信息服务与文化创意、特色金融、光电、生物医药等13条千亿产值的产业链,打造“休闲之城”、“艺术之城”、“智慧城市”的“美丽厦门”和加快自贸区建设的厦门特区城市发展定位及其对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数量、类型与规格等结构需求来动态调整本科专业结构布局,逐步形成了“特色的工科、精致的理科、应用的文科”学科专业定位,基本构建了“强工程、大文化”的学科专业战略布局。[2]

值得警醒的是,应用技术大学,不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应声虫,而应该理性地分析地方社会经济当前乃至未来20年、50年甚至100年后的社会经济结构与人才需求结构和规格的发展趋势来构建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那种机械地根据招生报考率、就业率等就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的做法,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大学不是风向标,不能流行什么就迎合什么。大学应不断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不是它的欲望。”[3]

(二)专业建设更要重视加强专业群的建设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往往顾及了发展应用性的专业,却忽略了从专业群的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角度来谋划、调整和布局,从而阻碍了资源共享与学生专业群体的相互影响、和谐发展。研究型大学的专业群,往往由一级、二级、三级学科衍生,是基于学术性、研究型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而构建的。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往往直接对接地方的产业职业群构建,专业问不一定有密切的互动共生联系。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群,应该是既立足于呼应与对接地方产业职业群结构,又要考虑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应由学科引领与产业职业群呼应对接而构成的专业群。应用技术大学专业群应是一个由基础性主导专业和由此所衍生出来的、与之相共生的几个应用性专业而构成的专业群,形成每一个专业群内在的母子”血肉相依共生发展关系。强调以应用技术性的专业为主体,但并不是要求所有的专业都是应用技术型,每个专业群应有一个基础学科性的母体专业作支撑。这样,才会促进专业(链)群可持续发展,成为真正的专业集群,实现资源共享与学生专业群体的相互影响、和谐发展。

(三)建立与完善应用技术专业质量标准

加强专业群建设,还应尽快建立应用技术型专业质量标准,启动校内专业评估,完善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做好国家、国际性的工程类专业认证工作,以点带面,推动专业建设的常态化、规范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当前,各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委员大都是国内重点大学的学科专家,因此,制定的专业质量标准自觉不自觉地适合于重点大学或研究型大学的专业评估。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或高校自身应根据应用技术大学的本质要求、办学目标和定位来制定适合于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质量标准体系。

三、构建以专业技术能力体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与课程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应用技术大学是区别于学术性、研究型大学的一种新型大学体系。不同类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与目标是通过学科、专业与课程的定位与目标来实现的。专业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课程是专业的细胞,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的心脏。学校定位、人才培养定位、学科专业定位都是最终通过课程定位来体现的,应该实现这四者的有机统一。很多高校的改革往往还停留在学校办学理念的层面上,还没有把自身的改革贯彻到学科专业层面、课程层面、课堂层面及其人才培养的一切相关的人与活动层面。当前,最为重要的是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核心,构建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专业技术能力体系及其与之相对应的课程体系与课程质量标准体系。为此,须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

当前,部分地方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多是简单地移植、套用研究型大学的培养方案,而没有真正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要求出发构建具有自身特色优势、符合应用技术大学本质属性要求的课程体系、课程质量标准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没有人才培养方案的真正改革,没有课程的真正变化,没有课堂(实验、实训、实习)的实质性变革,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改革都会流于形式、内容空泛,成为浮光掠影、口号式的改革。制定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要借鉴教育发达国家应用科技大学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等),充分调研相关行业、产业、企业的人才需求规格,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办学优势、办学特色,召开由业界人士和校内外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对培养方案进行充分的论证,做好顶层设计与科学规划,制定符合应用技术大学发展要求、科学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注重专业能力体系的构建

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在坚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专业能力体系的构建。专业能力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构建:通识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实践能力与方法能力。其中,实践能力与方法能力贯穿于每一种能力的培养之中,并且每一种专业能力都应进一步细化并据此优化与确定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实践课程与方法课程(课程、模块与环节)。当然,对于专业能力体系的构建,不同的学校、专业及不同的个体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专业定位、专业特色及专业目标要求进行不同的维度与评价标准的构建探索。西方国家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一般在注重专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注重关键能力一般能力的培养。

(二)加强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建设是转型高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核心。首先,要弄清起,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每一门课程、模块或实践环节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应占学分、学时(理论、实验)、考核方式等,正确处理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专业限选课与专业任选课、专业选修课与公共选修课、平台与模块、理论与实践(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论文)、课程密度与学习自由度、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等关系。其次,明晰每一门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大纲、课程标准、实验大纲)而不只是该门课程知识点的描述,构建知识点、能力点与情意点体系,据此建立课程质量标准体系或课程评估(认证)标准体系。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重点并不是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操作技能,而是建立在外显的实践动手技能与内隐的心智思维能力相结合基础上的技能技术相统一的过程。另外,在实践能力尤其是实验能力的培养上,要减少验证性实验比例,加大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与开放性实验比例,从而培养学生专业设计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概言之,只有每一门课程都构建科学的能力体系,才能真正构建科学的专业能力体系,形成应用技术大学的应用技术能力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编写相应的应用技术大学教材体系。这是当前地方高校转型改革发展的深水区,也是转型成功的基本评价标准。

(三)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

目前,许多地方高校和其部分专业已被列入教育部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卓越文科人才培养计划”[4]试点单位和试点专业,其培养目标就是为学生成为卓越工程师卓越物流师卓越管理师卓越商务师卓越财务师卓越翻译师卓越律师卓越医师等打下坚实基础。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卓越文科人才培养计划在教育理念、目标定位、培养模式等方面与应用技术大学实质相通,只是实施学校的范围和学校内部实施的专业对象不同而已。应用技术大学可借鉴以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卓越文科人才培养计划”的高校和专业的实践探索经验,以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为重点,实现应用技术大学教育教学新体系的全面变革。遵循高等工程技术和应用文科的教育教学规律,强化“关产业痛痒、应产业所求、纳产业精华、为产业服务”的“亲产业、亲企业,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办学理念,树立“面向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应用科技教育宗旨,以地方产业企业职业的发展需求为导向,通过与先进企业开展“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达到共建以实际工程技术为背景、以工程技术训练为主线的卓越应用技术人才联合培养体,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技术意识、工程技术素质和工程技术实践能力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

(四)共建合作共赢理念及长效机制

要真正实现与产业工业企业界共建合作共赢理念及长效机制,建立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与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机制,[5]构建平台+模块为结构特色的实践型课程体系,高标准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内工程实践基地建设,形成学校现代工程技术训练中心三层次工程训练体系。一是工程技术认知训练,即面向各类专业学生,贯彻大工程技术思想,开展工程技术认知实习,注重培养学生工程意识。二是基本工程技术技能训练,即基础支撑平台,体现工程技术实际真实场景,针对机类、近机类、电类、近电类、工程类和人文社科类不同学生类别,建立相应不同类别层次的基本工程技术技能训练体系。三是综合创新训练,即面向学生第二课堂,代表先进工程应用技术,培养创新实践和综合能力,建立稳定的校外工程技术实践基地,强调产学双向互动,校内培养与企业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改革。如“3+1”“2.5+0.5(企)+0.5+0.5(企)“2.5+0.50.25企)+0.50.25企)+0.5(企)等模式,以及教学方式方法(探究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案例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改革,面向工程技术实际构建以专业应用技术能力测试为主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做到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技术实践能力和工程技术素养素质等目标。

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模式,我们应很好地学习、借鉴。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美国的“CBE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日本的产学官合作模式、丹麦奥尔堡大学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的模式等。

四、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突破制约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的瓶颈

当前,制约地方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成功转型的瓶颈还是师资。近年来,各高校从国内甚或国外重点大学引进了一批博士、博士后。他们接受了研究型大学系统扎实的学术训练,思想活跃、知识系统,且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较强,为提高高校学科专业的教学水平与科研水平提供了活水源泉。但由于他们大多是在研究型大学接受的教育,自觉不自觉地习惯沿用研究型大学的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的学科理论知识系统性强,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意识弱,尚不具备专业/职业实践动手操作技术与能力,甚至从思想上轻视、排斥企业实践,进而从行为上抵制校企合作与学生的企业实习和实训。

加大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力度。培养应用技术型的人才需有一支称职的应用技术型的师资队伍,为此,首先,要注意对大批引进的海内外毕业的青年博士进行企业锻炼,每三至五年一轮,全职到企业实际上岗工作或研究一年,晋升高级职称必须先取得相关行业的工程师、技师等职称证书或职(执)业资格证书。使青年教师一方面既具备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的行业实践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应用研发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真正达到双师型双技型双能型水平。其次,对双师型教师的全职、兼职或柔性的引进、聘用。切实提高专业课教师中具备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的教师比例,确保在4年内每一届学生有不少于8门专业课是由具备5年以上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教师主讲。对工科教师的评聘与考核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发表论文,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可借鉴国际经验,如德国《高等教育总法》规定,应用科学大学(FH)教授的聘任条件:一是高校毕业;二是具有教学才能;三是具有从事科学工作的特殊能力,一般应有博士学位;四是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或开发方面具有至少5年的职业实践经验,其中至少3年在高校以外的领域工作,并做出特殊的成绩。为了鼓励教授们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进行技术转让或从事应用型科研开发活动,有些联邦州还规定,应用科学大学(FH)的教授每4年可以申请6个月的学术假,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发展的最新状况。[6]另外,应用技术大学应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枢纽,以“教学名师工程”、“双师型教师工程”为动力机制,加强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与企业岗位技术技能的培训、学习与研究,把“亲产业、亲企业、亲行业,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教育教学体系改革落实到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教学的理念之中与行为之上,使每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行为发生实质性的变化。[7]

五、建立政、产、学、研、用良性互动机制

借鉴职业技术教育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行业组织的指导作用、企业的社会责任与高校联动作用,实现校企、产学深度合作。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立法、统筹和引导作用

借鉴德国《德国高等教育法》、英国《应用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发展计划》、荷兰《高等职业教育法案》、奥地利《应用技术大学法案》以及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建立体系完备的应用科技大学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成功经验,通过立法、出台政策,建立健全与完善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法律规范体系、政策支持与体制保障体系,因势利导,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制度化、常态化和规范化。

(二)运用行业组织(协会)的优势,协助政府做好校企深度合作

行业组织(协会)可以说是连接政府、高校和企业的联动轴、润滑剂与缓冲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行业组织在校企合作中可以代表学校向政府和企业提出建议、扩大学校与企业合作的空间和机会,代表企业参与学校的管理,对学校的专业布局、课程体系、培养模式、评价标准、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师资队伍建设等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提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三)企业要履行社会责任

企业要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履行社会责任。可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性制度保障,建立一个完善的校企合作的动力激励机制,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促进企业的发展和保护企业的利益,因势“利”导,增强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营造一种全社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新局面。[8]

(四)高校联动的政、产、学、研、用良性合作机制

高校要以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供给与高质量的科技开发、科技服务为企业排忧解难,解决产品研发与技术攻关难题,与企业积极合作、互动共赢。在政府、行业组织、企业、高校四者紧密合作中,高校是互动中心,高校积极联动各方充分发挥作用的角色意义重大。

应用技术大学是部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一种方向性目标要求,并非一种标准化、定型化的模式,更不是低层次、低水平高校的称谓。应用技术大学的主体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但并不是说一所大学的所有学科专业都要统一化、标准化,每一所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办学传统与办学条件以及所处区域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来进行新的目标定位,其内部都应存有多元化与多样化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特长学生的个性化、特色化发展,培养各界精英。

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多样化发展形态正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本质所在和必然要求。由中国高等教育自身发展中的困境所产生的内生动力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与社会转型对高等教育发展所产生的外驱动力所共同作用、催生出来的应用技术型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的一次重大变革,其必将对中国高等教育科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R].2013-11.

[2]黄红武,等.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化研究——以厦门理工学院亲产业大学办学实践为例[J].大学(学术版),20124.

[3]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英美德大学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

[4]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EB/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08_zcwj/201107/xxgk_122688.html.

[5]教育部,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EB/OL].http//www.moe.edum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8159201406/170737.html.

[6]刘建强.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模式对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06.

[7]董立平.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之构建[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3.

[8]尹庆民,等.校企合作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3.

 

责任编辑:程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