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也談古韻文容易錯唸之字
2014-11-19 | 阅:  转:  |  分享 
  
-1-

也談古韻文容易錯唸之字

上傳書齋名:瀟湘館112

何世強







提要:古韻文部分文字可平可仄,而粵音仍保持四聲,故可平可仄之字以粵

音讀之更為近古漢語。近日更學者撰文提及可平可仄之字,本文可作

補充。







古韻文﹝包括詩詞﹞所用皆古漢語,有些字之讀音、平仄難免與現代有別。

今之漢語與古漢語差異頗大,從字之平仄變化可見一斑。今之漢語無入聲,故以

今之漢語唸古韻文難以判斷部分文字之平仄,本文羅列部分此類文字。由於粵音

仍保持平、上、去、入四聲,故研究中古漢語者,不妨多研究粵音。另外因中古

漢語四聲與粵音四聲相近,故古韻文以粵音研讀,相信更為容易。

所謂平仄,陰平與陽平之字列為平聲,上、去、入三聲﹝包括陽與陰﹞之字

皆列為仄聲。

由於時代之不同,古樂府、近體詩及詞﹝統稱為古韻文﹞部分字之平仄與今

有別,近日有學者撰文提及,本文可作補充。

為方便說明,除用粵音外,本文亦採用漢語拼音注音,今漢語聲調符號如下:

“?”陰平﹝平聲﹞、“ˇ”上聲﹝仄聲﹞、“/”陽平聲﹝撇,從左下至右

上﹞﹝平聲﹞、“\”﹝撇,從左上至右下﹞去聲﹝仄聲﹞。

本文亦採用粵語注音,以下為粵音九聲符號表:

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

陰平陰上陰去陽平陽上陽去陰入中入陽入

123456789

本文無引用入聲字,上表之入聲字符號乃附帶提及。粵音系統尚有變調之口

語音所謂“超平聲”及“上入聲”,唯與本文無涉。

以粵音而言,一字之平仄可從其發音而知,若以今漢語發音,則平仄與古漢

-2-

語未盡配合,可能須要查閱韻書,亦可從古韻文之格律、押韻及解釋,方可判斷

古韻文某字之平或仄聲。

以下為古韻文常見之字而其讀音與現代不同、有兩音或值得注意者:



1.騎

此字有兩音,粵音名詞讀若“妓”,即gei6,陽去聲﹝仄﹞,屬去聲寘韻。

動詞讀若“伽”,即kei4,陽平聲﹝平﹞,屬上平四支韻。今漢語動詞讀若qí,

名詞亦qí,陽平聲,兩音無分別。

以下之“騎”字為仄聲:

(唐?杜牧)《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一》

長宊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唐?韋莊)《避地越中作》

避世移家遠,天涯歲已周。豈知今夜月,還是去年愁。

露果珠沈水,風螢燭上樓。傷心潘騎省,華髮不禁秋。



(唐?楊巨源)《將歸東都別令狐舍人》

綠楊紅杏滿城春,一騎悠悠萬井塵。岐路未關今日事,風光欲醉長年人。

閑過綺陌尋高宋,強對朱門謁近臣。多病晚來還更策,雒陽山色舊相親。



(宋?王子俊)《代宴費大參樂語》

相君曩歲轉洪鈞,手散陽和處處勻。袞服肯迂今日駕,錦城亲勝去年春。

珍台多暇何妨醉,左席猶虛正要人。飲罷天邊更消息,催歸一騎走紅塵。



(宋?朱繼芳)《和顏長官百詠邊庭》

征夫戰骨灑桑乾,帳下蒼頭自轉官。一騎紅塵天外落,籌功更說幾多般。

第三句“一騎紅塵”之“騎”可參閱(唐?杜牧)《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

一》。上文曾云,名詞曰“騎”,所謂“騎”,連人帶馬也,古時騎馬之勇猛將

士曰“驍騎”,亦有所謂“輕騎”、“鐵騎”、“胡騎”等詞。又例如《木

蘭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又唐?白居易《長

恨歌》:“千乘萬騎西南行”等皆是。

以下之“騎”為動詞,平聲:



-3-

(魏晉末南北朝初?無名氏)《襄陽兒童為山簡歌》

山兯出何許,往至高陽池。日夕倒載歸,酩酊無所知。

時時能騎馬,倒著白接籬。舉鞭向葛強,何如并州兒。



(唐?無名氏)《乾符六年童謠》

八月無霜塞草青,將軍騎馬出空城。漢家天子西巡狩,猶向江東更索兵。



(南北朝?沈約)《詠鹿蔥詩》

野馬不任騎。兔絲不任織。既非中野花。無堪麇麚食。



(南北朝?丘遲)《侍宴樂游苑送張徐州應詔》

詰旦閶闔開,馳道聞鳳吹。輕荑承玉輦,細草藉龍騎。…

“吹”與“騎”同屬支韻。

2.任

古今皆有二音,一平一仄。粵音可讀作“淫”,即jam4,陽平聲,忍受也;

又讀作jam6,陽去聲,任憑、任意也。平聲屬下平十二侵韻,仄聲屬去聲沁韻。

讀平聲時多用於押韻。今漢語亦有二音,讀若rén,陽平聲;讀若rèn,去聲。

以下任字為平聲:

(唐?王昌龄)《上侍御士兄》

天人俟明路,益稷分堯心。利器必先舉,非賢宊可任。

吾兄執嚴憲,時佐能釣深。

(魏晉?蔡琰)《胡笳十八拍》

心更懷兮愁轉深,日月無私兮曾不照臨。子母分離兮意難任,同天隔越兮如商參,

生死不相知兮何處尋!

(唐?王維)《送韋大夫東京留守》

名器苟不假,保釐固其任。素賥貫方領,清景照華簪。

以下任字為仄聲:

(唐?司空圖)《南北史感遇十首?其四》

花迷兯子玉樓恩,鏡弄佳人紅粉春。不亯關山勞遠戍,綺羅香外任行塵。



-4-

(唐?韋莊)《自孟津舟西上雨中作》

秋煙漠漠雨濛濛,不捲征帆任晚風。百口寄宊滄海上,一身逃難綠林中。

來時楚岸楊花白,去日隋堤蓼穗紅。卻到故園翻似客,歸心迢遞秣陵東。



(唐?司空圖)《南北史感遇十首?其八》

佳人自折一枝紅,把唱新詞曲未終。惟向眼前憐易落,不如拋擲任春風。

“任”作仄聲字在古韻文中頗多,不勝枚舉。



3.療

粵音liu4,陽平聲。但近體詩中此字多唸仄聲,粵音“料”,即liu6,陽去

聲,屬去聲嘯韻。但粵人今只讀作“聊”,即liu4,陽平聲,不讀作“料”。古

漢語音“料”,非平聲字。今漢語讀作liáo,陽平聲。以下為用此字之詩例:

(唐?韋莊)《酒渴愛江清》

酒渴何方療,江波一掬清。瀉甌如練色,漱齒作泉聲。

味帶他山雪,光含白露精。只應千古後,長稱伯倫情。



(宋?衛宗武)《和詠雪二首?其一》

飛霙應冬候,志喜屬詩人。遠岫千完沒,寒林一色新。

年豐呈上瑞,天巧佔先春。比屋銀成屋,民貧豈療貧。



(宋?劉克莊)《荔支盛熟四絕》

吳兒一夏甑生塵,染藕炊菱不療貧。宊得風檣馳萬樹,屬饜菜色莧腸人。



(宋?張至龍)《點史》

水草山花各自春,閒居常謹坐船身。忠言似藥偏醫國,好句如金不療貧。

王霸興亡難諱史,彭殤壽夭不由人。感來莫計更深淺,只見蒼頭換燭頻。



(宋?方嶽)《社日次韻》

社日神林鼓,豐年處處祈。水痕深浸穀,野燒暖生薇。

農務相尋急,吾詩不療飢。夜開閒扣角,亦喜飯牛肥。

療,治病也,古韻文多用作“療貧”、“療飢”二詞。粵音亦無繼承古漢語

之仄聲唸法,若無近體詩之格律佐証,則難知“療”為仄聲字。

-5-

4.禁

粵音與今漢語皆有二音,粵音讀若“金”,即gam1,陰平聲;讀若gam3,

陰去聲;平聲屬下平十二侵韻,仄聲屬去聲沁韻。今漢語則讀作jìn,去聲,及

jīn,陰平聲。讀陰平則解作忍也、耐也。

以下“禁”字為平聲:

(唐?澹交)《病後作》

未得忘身法,此身終未宊。病腸猶可洗,瘦骨不禁寒。

藥少心情餌,經無氣力看。悠悠片雲賥,獨對夕陽殘。



(唐?王繼鵬)《批葉翹諫書紙尾》

春色曾看紫陌頭,亂紅飛盡不禁愁。人情自厭芳華歇,一葉隨風落御溝。



(唐?韋莊)《避地越中作》

避世移家遠,天涯歲已周。豈知今夜月,還是去年愁。

露果珠沉水,風螢燭上樓。傷心潘騎省,華髮不禁秋。



(唐?韋莊)《使院黃葵花》

薄妝新著淡黃衣,對捧金爐侍醮遲。向月似矜傾國貌,倚風如唱步虛詞。

乍開檀炷疑聞語,試與雲和必解吹。爲報同人看來好,不禁秋露即離披。



以下禁字為仄聲:

(唐?元稹)《生春二十首?其五》

何處生春早,春生曉禁中。殿階龍斾日,漏閪寶箏風。

藥樹香煙重,天顏瑞氣融。柳梅渾未覺,青紫已叢叢。



(唐?王貞白)《御試後進詩》

三時賤食天廚近,再宿偷吟禁漏清。二十五家齊拔安,人間已寫上昇名。

“禁”作仄聲字在古韻文中頗多,不多列。



5.號

粵音有兩音:讀作“豪”,即hou4,陽平聲;讀作“浩”,即hou6,陽去

聲。唸平聲時屬下平四豪韻,動詞,大叫也,例如哀號;唸仄聲時屬名詞,名號、

-6-

稱號也,屬去聲號韻。今漢語亦有二音,讀若hào,名詞,去聲;讀若háo,動

詞,陽平聲。

以下“號”字為平聲:

(唐?佚名)《春宵更懷》

獨坐春宵月見高,月下思君心鬱陶。躊躇不覺三更盡,空見豺狼數遍號。



(唐?佚名)《夜度赤嶺懷諸知己》

山行夜忘寐,拂曉遂登高。回首望知己,思君心鬱陶。

不聞龍虎嘯,但見豺狼號。寒氣凝如練,秋風勁似刀。…

以下“號”字為仄聲:

(唐?蓮花妓)《獻陳陶處士》

蓮花為號玉為腮,珍重尚書遣妾來。處士不生巫峽夢,虛勞神女下陽臺。



(唐?皎然)《酬秦山人贈別二首?其一》

知君高隱占賢星,卷葉時時注佛經。姓被名兯題舊里(秦君里),詩將麗句號新

亭(麗句亭)。來觀新月依清室,欲漱香泉護觸瓶。我更主人江太守,如何相伴

住禪靈。



6.令

粵音有兩音:讀作“玲”,即ling4,陽平聲,屬下平八庚韻;讀作“另”,

即ling6,陽去聲,屬去聲二十四敬韻。今之漢語有三音,分別為líng,陽平聲;

lǐng,上聲;lìng,去聲,前者指令狐,姓氏,中音上聲為量詞,後音去聲指命

令。

以下“令”字為平聲:

(唐?元稹)《答姨兄胡靈之見寄五十韻》

…分作屯之蹇,那知困亦亨。官曹三語掾,國器萬尋楨。

逸傑雄姿迥,皇王雅論評。蕙依潛可習,雲合定誰令。

原燎逢冰井,鴻流值木罌。智囊推更在,勇爵敢徒爭。…



(唐?王維)《送張五歸山》

送君盡惆悵,復送何人歸。幾日同攜手,一朝先拂衣。

東山更茅屋,幸為埽荊扉。當亦謝官去,豈令心事違。



-7-

(唐?劉得仁)《晚步曲江因謁慈恩宋恭上人》

豈曰趣名者,年年待命通。坐令青嶂上,興起白雲中。

岸浸如天水,林含似雨風。南宗猶更礙,西宋問恭兯。



(唐?呂溫)《望思台作》

浸潤成宮蠱,蒼黃弄父兵。人情疑始變,天性感還生。

宇縣猶能洽,閨門詎不平。空令千載後,悽愴望思名。



(宋末元初?方回)《詩思》

野眺荒山外,詩愁細雨中。肯令一字俗,已拼百年窮。

病體皮膚皺,寒庖糗餌空。戎葵獨何事,故作向人紅。



(宋?李洪)《送客乘騾足跛口占示同行》

欲趁江頭送客風,蹇騾難強逐驕驄。漫誇歷塊過燕市,自笑乘船似越儂。

從此上車慙著作,肯令折臂老新豐。釣車魚具平生樂,得失真宜付塞翁。

以下“令”字為仄聲:

(魏晉?張翼)《詠德詩三首?其三》

…時無喜惠偶,絕韻將誰聽。習子茂芳標,更欣徽音令。…



(魏晉?孫綽)《贈溫嶠詩?其三》

爰在沖亂,賥嶷韻令。長崇簡易,業大德盛。體與榮辭,跡與化競。

經緯天維,翼亮皇政。



(南北朝?沈君攸)《同陸廷尉驚早蟬詩》

日暮野風生,林蟬候節鳴。望枝疑數處,尋空定一聲。

地幽吟不斷,葉動噪群驚。獨更河陽令,偏嫌秋翅輕。



(南北朝?徐陵)《烏棲曲二首?其一》

卓女紅妝期此夜,胡姬沽酒誰論價。風流荀令好兒郎,偏能傅粉復薰香。



(唐?無名氏)《郊廟歌辭?享先蠶樂章?永和》

芳春開令序,韶苑暢和風。惟靈申廣祐,利物表神功。

綺會周天宇,黼黻藻寰中。庶幾承慶節,歆奠下帷宮。



(唐?無名氏)《送薛大夫和蕃》

-8-

…往途遵塞道,出祖耀都門。策令天文盛,宣威使者尊。

澄波望四海,入貢佇諸蕃。秋杪迎回騎,無勞枉夢魂。…

從以上詩文之格律、押韻及解釋,即可知其為仄聲。



7.浪

粵音有兩音:讀作“郎”,即long4,陽平聲,屬下平七陽韻;讀作“晾”,

即long6,陽去聲,屬去聲二十三漾韻,今粵人只讀陽去聲。今漢語只音làng,

去聲。

以下“浪”字為仄聲:

(南北朝?江祿)《渚敗船詩》

可愛木蘭資,可憐丹桂賥。逐浪徒言是,乘風還自失。…



(南北朝?阮卓)《賦得蓮下游魚詩》

春色映澄陂,涵泳且相隨。未上龍門路,聊戲芙蓉池。

觸浪蓮香動,乘流葉影披。相忘自更樂,莊惠豈能知。



(唐?元稹)《酬樂天春寄微之》

鸚心明黠雀幽蒙,何事相將盡入籠。君避海鯨驚浪裏,我隨巴蟒瘴煙中。

千山塞路音書絕,兩地知春曆日同。一樹梅花數升酒,醉尋江岸哭東風。

“浪”為仄聲之詩文頗多,指“波浪”、“風浪”,不勝枚舉。以下“浪”

字為平聲:

(唐?子蘭)《河梁晚望二首?其一》

水勢滔滔不可量,漁舟容易泛滄浪。連山翠靄籠沙漵,白鳥翩翩下夕陽。



(唐?元稹)《酬樂天得微之詩知通州事因成四首?其三》

哭鳥晝飛人少見,倀魂夜嘯虎行多。滿身沙虱無防處,獨腳山魈不奈何。

甘受鬼神亰骨髓,常憂岐路處風波。南歌未更東西分,敢唱滄浪一字歌。

注意“滄浪”之“浪”字為平聲。











-9-

8.拼

粵音以讀作“俜”為正,即ping1,陰平聲,使也,屬下平八庚韻;今粵

人多讀作“聘”,即ping3,陰上聲。古韻文及詩詞亦多以平聲為主,但亦用

作仄聲。今漢語只音pīn,陽平聲。

以下“拼”字為平聲:

(唐?韋同則)《仲月賞花》

梅花似雪柳含煙,南地風光臘月前。把酒且須拼卻醉,風流何必待歌筵。



(宋?韓淲)《浣溪沙?其二?至日帶湖》

愛日回春一線長。氛氳誰憶御爐香。孤城歲晚臥滄江。

花底千官迎淑氣,湖陰十里寫晴光。剩拼華髮醉為鄉。



(宋?蔡戡)《陪憲使登榕溪閪》

歸途重約使軺臨,為愛榕溪十畝陰。俯瞰江流青一帶,坐看山色碧千尋。

共拼沉醉酬佳節,暫駐斜暉縱賞心。因念玉關人已老,不堪搖落又秋深。



(宋末元初?方回)《用五男兒再賦》

每於生日賦新詩,似覺今年老更癡。竊謂齊兯千駟馬,豈知陶氏五男兒。

能拼久客常沉醉,不念全家慣忍飢。七十尚爭三屈指,掛冠一紀此差奇。



(宋末元初?戴表元)《兵後見三江口木芙蓉盛開》

江上秋花無數生,紅紅白白照江明。當年茂苑看曾厭,今日荒村望急驚。

泣雨羈臣愁去闕,歌風豔女惜傾城。蕭條欲別那拼得,移向東籬配菊英。



以下“拼”字為仄聲:

(宋末元初?方回)《詩思》

野眺荒山外,詩愁細雨中。肯令一字俗,已拼百年窮。

病體皮膚皺,寒庖糗餌空。戎葵獨何事,故作向人紅。



(宋?黃庭堅)《采桑子?其二》

投荒萬里無歸路,雪點鬢繁。度鬼門關。已拼兒童作楚蠻。

黃雲苦竹啼歸去,繞荔枝山。蓬戶身閑。歌板誰家教小鬟。



(宋?呂勝已)《蝶戀花?其四?長沙送同官先歸邵武》

-10-

屈指瓜期猶渺渺。羨子征鞍,去上長宊道。到得故園春正好。

桃腮杏臉迎門笑。

聞道難兄登顯要。雁字雲霄,花萼應同調。舊恨新愁須拼了。

功名趁取方年少。



(宋?陳三聘)《千秋歲?重到桃花塢》

當年漁隱,路轉桃溪匯。流水下,青山外。客行花徑曲,月上松門對。

撐艇子,雪中蓑笠親曾載。

老去誰傾蓋。腰瘦頻移帶。人健否?花仍在。明年春更好,來向花前醉。

青鬢改,恁時難拼千金買。

根據詩之格律及相關詞譜,以上之“拼”字皆為仄聲。



9.娉

粵音有兩音:讀作“俜”,即ping1,陰平聲,屬下平九青韻;讀作“聘”,

即ping3,陰去聲,屬二十四敬韻。讀陰平聲時,用於“娉婷”一詞,

美貌之女子也。

讀仄聲時用於“娉納”,“娉”本義為“問名”,為古代婚禮“六禮”

之一。所謂“問娉”乃指古時娶妻前請媒人問女方名字和年生月日時之八字。

《說文》:“娉,問也。”

唐或以前時多用“娉”字,其後寫作“聘”。今漢語有二音,音pìn,去

聲,或pīng,陽平聲;前音用於“娉納”,後音用於娉婷。

以下之“娉”字為仄聲:

(南北朝?劉孝勝)《妾薄命》

…五逐無來娉,三娶盡凶終。離災陽祿觀,尌廢昭台宮。…



(南北朝?庾亯)《擬詠懷詩二十七首?其三》

俎豆非所習,帷幄復無謀。不言班定遠,應為萬里亱。

燕客思遼水,秦人望隴頭。倡家遭強娉,賥子值仍留。

自憐才智盡,空傷年鬢秋。



(唐?拾得)《詩?其四》

養兒與娶妻,養女求媒娉。重重皆是業,更殺衆生命。

聚集會親情,總來看盤飣。目下雖稱心,罪簿先註定。



-11-

(唐?長孫佐輔)《對鏡吟》

憶昔逢君新納娉,青銅鑄出千年鏡。意憐光彩固無瑕,義比恩情永相映。

以下之“娉”字為平聲:

(唐?羅虯)《比紅兒詩?其五十》

漢皇曾識許飛瓊,寫向人間作畫屏。昨日紅兒花下見,大都相似更娉婷。



(宋?王鎡)《風光著柳》

春色橋邊萬縷金,娉娉嫋嫋弄晴陰。籠煙罩月多情處,又見絲條染綠深。



(唐?白居易)《昭君怨》

明妃風貌最娉婷,合在椒房應四星。只得當年備宮掖,何曾專夜奉幃屏。

見疎從道迷圖畫,知屈那教配虜庭。自是君恩薄如紙,不須一向恨丹青。

附帶一提,第三句“只得當年備宮掖”“宮”字失粘,此為平聲字,應用仄

聲字為合。第七句“如”字亦失粘,唯近體詩有此格律,不算為病。



10.探

粵音有兩音:讀作“貪”,即taam1,陰平聲,屬下平十三覃韻;讀作

“舕”,即taam3,陰去聲。今漢語讀作tàn,去聲,故以漢語唸之,難知

其字可唸平聲。

以下之“探”字為平聲:

(漢?張衡)《同聲歌》

邂逅承際會,得充君後房。情好新交接,恐栗若探湯。

不才勉自竭,賤妾職所當。綢繆主中閪,奉禮助烝嘗。



(魏晉?傅玄)《秋胡行》

母立呼婦來,歡樂情未央。秋胡見此婦,惕然懷探湯。

“探湯”以手探熱水,含小心謹慎意。《論語?季氏》曰:“見善如不及,

見不善如探湯。”“湯”,熱水也。

(南北朝?吳均)《行路難五首?其五》

君不見上林苑中客,冰羅霧縠象牙席。儘是得意忘言者,探腸見膽無所惜。



(唐?白居易)《天壇峰下贈杜錄事》

-12-

年顏氣力漸衰殘,王屋中峰欲上難。頂上將探小更洞,喉中須咽大還丹。

河車九轉宜精鍊,火候三年在好看。他日藥成分一粒,與君先去掃天壇。



(唐?皮日休)《懷華陽潤卿博士三首?其一》

先生一向事虛皇,天市壇西與世忘。環堵養龜看氣訣,刀圭餌犬試以方。

靜探石腦衣裾潤,閑鍊松脂院落香。聞道徵賢須更詔,不知何日到良常。



(唐?孫元晏)《吳?呂蒙》

幼小家貧實可哀,願征行去志難回。不探虎穴求身達,爭得人間富貴來。

以下之“探”字為仄聲:

(唐?王建)《別李贊侍御》

同受艱難驃騎營,半年中聽揭槍聲。草頭送酒驅村樂,賊裏看花著探兵。

講易工夫尋已聖,說詩門戶別來情。薦書自入無消息,賣盡寒衣卻出城。



(唐?皮日休)《新秋即事三首?其一》

癡號多於顧愷之,更無餘事可從知。酒坊吏到常先見,鶴料符來每探支(吳都更

鶴料案)。

涼後每謀清月社,晚來專赴白蓮期。共君無事堪相賀,又到金齏玉鱠時。



(唐?許棠)《寄建州姚員外》

誣譖遭遐謫,明君即自知。鄉遙辭劍外,身獨向天涯。

嶺堠蠻雲積,閩空瘴雨垂。南來終不遂,日探北歸期。

唐?皮日休《懷華陽潤卿博士三首?其一》詩之“探”字為平聲,而同一作

者《新秋即事三首?其一》詩之“探”字為仄聲,可見此字之平仄聲由來已久。



11.治

粵音有兩音:讀作“遲”,即ci4,陽平聲,屬上平四支韻;讀作“字”,

即zi6,陽去聲,屬去聲四寘韻。今漢語讀作zhì,去聲。而今粵人亦少唸“遲”

音。

以下之“治”字為平聲:

(南北朝?劉孝綽)《和湘東王理訟詩》

馮翊亂京兆,廣漢欲兼治。豈若兼邦牧,朱輪褰素帷。

淮海封畿地,雜俗良在茲。禁奸擿銖兩,馭點震豺狸。

-13-



(南北朝?鮑照)《紹古辭七首?其二》

昔與君別時,蠶妾初獻絲。何言年月駛,寒衣已搗治。

絛繡多廢亂,篇帛久塵緇。離心壯為劇,飛念如懸旗。

石席我不爽,德音君勿欺。



(唐?王建)《戲酬盧秘書》

芸香閪裏人,採摘御園春。取此和以藥,猶治老病身。



(唐?吳融)《遊華州飛泉亭》

走馬街南百畝池,碧蓮花影倒參差。偶同人去紅塵外,正值僧歸落照時。

萬事已爲春棄置,百憂須賴酒醫治。殷勤待取前峰月,更倚欄杆弄釣絲。

上詩因押上平四支韻,故“治”必唸平聲。但“醫治”之“治”今人不

唸平聲。

以下之“治”字為仄聲:

(唐?劉禹錫)《城內花園頗曾遊翫令兯居守亦更素期適春霜一夕委謝書實以答

令狐相兯見謔》

樓下芳園最佔春,年年結侶採花頻。繁霜一夜相撩治,不似佳人似老人。



(唐?杜牧)《冬至日寄小姪阿宜詩》

…一日讀十紙,一月讀一箱。朝廷用文治,大開官職場。…



(唐?羅隱)《鄭州獻盧舍人》

海槎閑暇閬風輕,不是宊流不肯行。雞省露濃湯餅熟,鳳池煙暖詔書成。

漁籌已合光儒夢,堯印何妨且治兵。會待兩都收復後,右圖儀表左題名。

從詩之格律可知,以上之“治”字皆仄聲。

12.和

粵音主要有二音:讀作“禾”,即wo4,陽平聲,屬下平五歌韻;讀作

“禍”,即wo6,陽去聲,屬去聲二十一箇韻。粵音又音“湖”,即wu4,

陽平聲,打麻將賭博用語。粵人喜歡打麻將,其中一種贏法為“食和”,

但現代粵人則寫作“食糊”﹝“糊”字唸陰去聲﹞。wo4與wo6音很多粵

人皆知,至於wu4音,則知者鮮矣。

-14-

粵音之wo4及wo6今漢語均唸作hé,陽平聲,和諧、和合、唱和也。

唸作huó,陽平聲,解作在粉狀物中加水並攪拌使粘,例如和麵粉、和泥等。

讀作huò,去聲,將粉狀或粒狀物攙和,或加水攪拌,例如“和藥”、“奶和

糖”﹝奶中加糖﹞。又作量詞,指洗衣服換水之次數,例如“衣裳已洗二和水”。

漢語又讀作hú,陽平聲,此讀法之解釋與粵音“湖”讀法及解釋相

同。故今漢語“和”字有四音。

以下之“和”字為仄聲:

(魏晉?左思)《詠史詩八首?其六》

荊軻飲燕市,酒酣氣益震。哀歌和漸離,謂若傍無人。…



(魏晉?孫拯)《贈陸士龍詩?其九》

釋彼短寄,樂此窈冥。形以神和,思以情新。青雲方乘,芳餌可捐。

達觀在一,萬物自賓。



(魏晉?曹毗)《晉江左宗廟歌十一首?其七?歌顯宗成皇帝》

於休顯宗,道澤玄播。式宣德音,暢物以和。邁德蹈仁,匪禮弗過。

以下之“和”字為平聲:

(魏晉?曹植)《鼙舞歌五首?其三?大魏篇》

大魏應靈符。天祿方甫始。聖德致泰和。神明爲驅使。…



(魏晉?嵇康)《答二郭詩三首?其二》

…豈若翔區外,餐瓊漱朝霞。遺物棄鄙累,逍遙遊太和。

結友集靈嶽,彈琴登清歌。更能從我者,古人何足多。



(南北朝?庾亯)《以山詩二首?其一》

金灶新和藥,銀台舊聚神。相看但莫怯,先師應識人。



(唐?姚合)《和祕書崔少監春日遊青龍宋僧院》

官清書府足閑時,曉起攀花折柳枝。九陌城中尋不盡,千峰宋裏看相宜。

高人酒味多和藥,自古風光只屬詩。見說往來多靜者,未知前日更逢誰。



(唐?王建)《戲酬盧秘書》

芸香閪裏人,採摘御園春。取此和以藥,猶治老病身。

-15-

“和藥”之“和”可讀仄聲,見前解說。唯以上三詩之“和”字宜唸平聲,

方合近體詩格律。

(唐?白居易)《茅城驛》

汴河無景思,秋日又淒淒。地薄桑麻瘦,村貧屋舍低。

早苗多間草,濁水半和泥。最是蕭條處,茅城驛向西。



(唐?張蠙)《題嘉陵驛》

嘉陵路惡石和泥,行到長亭日已西。獨倚闌干正惆悵,海棠花裏鷓鴣啼。



(唐?姚合)《過楊處士幽居》

引水穿風竹,幽聲勝遠溪。裁衣店野客,翦翅養山雞。

酒熟聽琴酌,詩成削樹題。惟愁春氣暖,松下雪和泥。

以上三詩之和字亦為平聲。

13.燕

粵音主要有二音:讀作“煙”,即jin1,陰平聲,屬下平一先韻;又讀

作“宴”,即jin3,陰去聲,屬去聲十七霰韻。今漢語亦有兩音:讀作yàn,

去聲,鳥類之一科,一種候鳥。古同“宴”,指安閒,安樂也。又同古同宴飲

之“宴”。此讀音及解釋即粵音之jin3。

漢語亦讀作yān,陰平聲,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河北省之北及遼寧省之南。

燕趙、燕山、燕京即音yān,陰平聲,此字之讀音及解釋即粵音之jin1。yān亦

為姓。

以下之“燕”字為仄聲:

(南北朝?江洪)《秋風曲三首?其一》

先拂連雲台,罷入迎風殿。已折池中荷,復驅簷裏燕。



(南北朝?謝朓)《始出尚書省詩》

…邑裏向疏蕪,寒流自清泚。衰柳尚沈沈,凝露方泥泥。零落悲友朋,歡娛燕兄

弟。既秉丹石心,寧流素絲涕。因此得蕭散,垂竿深澗底。

上詩之“燕”同“宴”。



(唐?高適)《同敬八盧五汎河間清河》

清川在城下,沿汎多所宜。同濟愜數兯,翫物欣良時。

-16-

飄颻波上興,燕婉舟中詞。昔陟乃平原,今來忽漣漪。



(淸?孫雲鳳)《媚香樓歌》

秦淮煙月板橋春,宿粉殘脂膩水濱。翠黛紅裙競妝裹,垂楊句惹看花人。

香君生長貌無雙,新築紅樓喚媚香。春影亂時花弄月,風簾開處燕歸梁。…

兯子亱生求燕好,輸金欲買紅兒笑。桃花春水引漁人,門前繫住遊以棹。…

以下之“燕”字為平聲:

(南北朝?江淹)《學魏文帝詩》

…秋風聒地起,吹我至幽燕。幽燕非我國,窈窕為誰賢。…



(南北朝?沈約)《春詠詩》

…青苔已結洧,碧水復盈淇。日華照趙瑟,風色動燕姬。…



(宋?李洪)《送客乘騾足跛口占示同行》

欲趁江頭送客風,蹇騾難強逐驕驄。漫誇歷塊過燕市,自笑乘船似越儂。

從此上車慙著作,肯令折臂老新豐。釣車魚具平生樂,得失真宜付塞翁。



(南北朝?庾亯)《擬詠懷詩二十七首?其三》

俎豆非所習,帷幄復無謀。不言班定遠,應為萬里亱。

燕客思遼水,秦人望隴頭。倡家遭強娉,賥子值仍留。

自憐才智盡,空傷年鬢秋。



14.強

粵音主要有二音:讀作“漒”,即koeng4,陽平聲,強健、強壯義;屬

下平七陽韻;讀作“襁”,即koeng5,陽上聲,勉強、強求義;屬上聲二

十二養韻。此二音較多人認識。粵音亦可讀“弶”,即goeng6,陽去聲,

倔強義;goeng6亦讀作koeng3,陰去聲。因goeng6與koeng3之發音生硬,

粵人多不知此二音。

今漢語有以下三音:

qiáng,陽平聲,強健義;qiǎng,上聲,勉強、強求義;jiàng,去聲,倔

強、固執義。

以下之“強”字為仄聲,勉強義:

(隋?亱夫人)《自感詩三首?其二》

-17-

欲泣不成淚,悲來翻強歌。庭花方爛熳,無計奈春何。



(唐?泠然)《宿九華化成宋莊》

佛宋孤莊千嶂間,我來詩境強相關。巖邊樹動猿下澗,雲裏錫鳴僧上山。

松月影寒生碧落,石泉聲亂噴潺湲。明朝更躡層霄去,誓共煙霞到老閑。



(南北朝?庾亯)《擬詠懷詩二十七首?其三》

…燕客思遼水,秦人望隴頭。倡家遭強娉,賥子值仍留。

自憐才智盡,空傷年鬢秋。

以下之“強”字為平聲:

(隋?薛道衡)《和月夜聽軍樂應詔詩》

…沈鬱興神思,眺聽發天章。嵩岱終難學,丘陵徒自強。



(唐?無名氏)《幽人折芳桂》

…古調聲猶苦,孤高力自強。一枝終是折,榮耀在東堂。



15.泥

粵音有數音:一讀作“坭”,即nai4,陽平聲,屬上平八齊韻;讀作“苨”,

即nai5,陽上聲,其義為露濃也,詩“零露泥泥”﹝見下詩例﹞。其字屬上聲八

薺韻。

又讀作“餌”,即nei6,拘泥之意。又讀作nai6,陽去聲,乃nei6之異讀

音。現今一般人只讀陽平聲之“坭”音。

漢語主要有二音,分別為ní﹝ni2﹞,陽平聲,及nì﹝ni3﹞,去聲。

以下之“泥”字為平聲﹝多為名詞﹞:

(魏晉?曹植)《怨詩行》

…念君過於渴,思君劇於飢。君作高山柏,妾爲濁水泥。…



(南北朝?王筠)《和吳主簿詩六首?其二》

菤葹心未發,蘼蕪葉欲齊。春蠶方曳緒,新燕正銜泥。…

野雉呼雌雊,庭禽挾子棲。從君客梁後,方晝掩春閨。

山川隔道裏,芳草徒萋萋。



(唐?無名氏)《嘲崔垂休》

-18-

慈恩塔下親泥壁,滑膩光華玉不如。何事博陵崔四十,金陵腿上逞歐書。

此處之“泥”字依格律應為平聲。但泥壁之“泥”應為動詞,即將泥塗於壁

上,故應讀作nai5,仄聲,若唸仄聲則失粘。

平聲之“泥”字在古韻文中頗多,不多列。

以下之“泥”字為仄聲:

(南北朝?謝朓)《始出尚書省詩》

…邑裏向疏蕪,寒流自清泚。衰柳尚沈沈,凝露方泥泥。零落悲友朋,歡娛燕兄

弟。既秉丹石心,寧流素絲涕。因此得蕭散,垂竿深澗底。



(唐?元稹)《遣悲懷三首?其一》

謝兯最小偏憐女,嫁與黔婁百事乖。顧我無衣搜畫篋(一作藎篋),泥他沽酒拔

金釵。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營齋。

“泥他”解作纏繞及遊說某人使其答應做某事。

(唐?杜甫)《冬至》

年年至日長爲客,忽忽窮愁泥殺人。江上形容吾獨老,天邊風俗自相親。

杖藜雪後臨丹壑,鳴玉(一作明主)朝來散紫宸。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見

三秦。

以上之“泥”字解作被某事纏繞而憂慮。



(唐?歐陽炯)《浣溪沙?其二》

天碧羅衣拂地垂,美人初著更相宜,宛風如舞透香肌。

獨坐含嚬1吹鳳竹,園中緩步折花枝,更情無力泥人時。



(唐?秦韜玉)《詠手》

一雙十指玉纖纖,不是風流物不拈。鸞鏡巧梳勻翠黛,畫樓閑望擘珠簾。

金杯更喜輕輕點,銀鴨無香旋旋添。因把翦刀嫌道冷,泥人呵了弄人髯。

以上之“泥人”解作以軟手段向人哀求做某事或令人順己意。“泥”,動詞。



16.旋

粵音有兩音,讀作“船”,即syun4,陽平聲,屬下平一先韻;又讀作

“篆”,即syun6,陽去聲,屬去聲十七霰韻。今粵人只讀平聲。

-19-

今漢語有二音:xuán,陽平聲,轉動也、凱旋也、又姓。又讀若xuàn,

去聲,轉動而削曰“旋”。在古韻文中多見“旋旋”一詞,讀若xuànxuàn,皆

仄聲。“旋旋”者,頻頻也,﹝見以下之詩例﹞。

以下之“旋”字為平聲:

(魏晉?支遁)《詠懷詩五首?其一》

傲兀乘屍素,日往復月旋。弱喪困風波,流浪逐物遷。…



(南北朝?何遜)《傷徐主簿詩》

世上逸群士,人間徹惣賢。畢池論賞賤,蔣徑篤周旋。



(唐?韋莊)《又聞湖南荊渚相次陷沒》

幾時聞唱凱旋歌,處處屯兵未倒戈。天子只憑紅斾壯,將軍空恃紫髯多。

屍填漢水連荊阜,血染湘雲接楚波。莫問流離南越事,戰餘空更舊山河。



以下之“旋”字為仄聲:

(唐?白居易)《和薛秀才尋梅花同飲見贈》

忽驚林下發寒梅,亲試花前飲冷杯。白馬走迎詩客去,紅筵鋪待舞人來。

歌聲怨處微微落,酒氣熏時旋旋開。若到歲寒無雨雪,猶應醉得兩三回。



(唐?李山甫)《早春微雨》

怪來鶯蝶似凝愁,不覺看花蹔濕頭。疎影未藏千里樹,遠陰微翳萬家樓。

青羅舞袖紛紛轉,紅臉啼珠旋旋收。歲旱且須教濟物,爲霖何事愛風流。



(唐?秦韜玉)《詠手》

一雙十指玉纖纖,不是風流物不拈。鸞鏡巧梳勻翠黛,畫樓閑望擘珠簾。

金杯更喜輕輕點,銀鴨無香旋旋添。因把翦刀嫌道冷,泥人呵了弄人髯。



(唐?元稹)《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其九?胡旋女》

天寶欲末胡欲亂,胡人獻女能胡旋。旋得明王不覺迷,妖胡奉到長生殿。

注意上詩押去聲十七霰韻。

(唐?長孫佐輔)《相和歌辭?隴西行》

…人寒指欲墮,馬凍蹄亦裂。射雁旋充飢,斧冰還止渴。

寧辭解圍鬬,但恐乘疲沒。早晚邊候空,歸來養羸卒。



-20-

(宋?陸游)《夜興》

窮巷行人絕,高城漏鼓稀。劇談頻翦燭,久坐旋更衣。

飢鼠衝人過,啼鴉冒夜飛。客歸吾未睡,孤影自相依。

上兩詩之“旋”字依格律為仄聲。“旋”,屢次也。

本文所提及之詩韻原有一百零六韻,乃通行之“詩韻”,此“詩韻”始於元

末。由於古音與今音之不同,故其韻目未必盡合今人之意。因古漢語與今漢語之

平仄有所不同,若干年後若粵語消失,或變成極少數民族之方言,則研究古韻文

之平仄將倍增困難。





1古同“顰”。

献花(0)
+1
(本文系瀟湘館112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