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大的调解室内,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愤怒地说着什么,旁边一位中年男子耐心倾听着,时不时还在笔记本上作着记录。等老人说完了,他才和颜悦色地劝解起来。这名中年男子正是都江堰市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部门负责人杨德宽。
曾有过11年军旅生涯的杨德宽,转业后进入都江堰市检察院,先后在法纪科(现为反渎局)、反贪污贿赂局、监所检察科、公诉科、民事行政检察科工作过,他笑称自己几乎待遍了检察院里所有的业务部门。正是在多个部门工作积累的丰富经验让他在为群众排忧解难时显得游刃有余,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称赞。
释法说理
打消上访夫妻多年疑虑
2013年初,杨德宽调到了控申部门工作。这一年的时间里,他由最初的不适应到慢慢学会如何与老百姓打交道,结合实际在工作中学习。“我把控申工作总结为一句话,就是‘依照法律的规定,在信访接待过程中让老百姓满意’。”
杨德宽说,良好的态度是信访接待的关键。“前来申诉的群众多是切身利益受到了损失,这时我们态度好一点,学会耐心细致地倾听。”去年,杨德宽接触到这样一件案子:年近七旬的李老汉因不服检察机关的不批准逮捕决定,从2006年起就曾到有关部门上访,2013年又多次到检察机关上访,称如果处理不好就带着其患有精神病的女儿去北京上访。
通过多次沟通,杨德宽和同事了解到李老汉夫妇每月仅有微薄的退休金,靠卖菜维持生计,加之患有精神病的女儿生活不能自理,需长期服药,开支不少医药费,一家人生活过得很是艰辛。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李老汉平均每月来一、两次检察院,杨德宽和同事每次都花大量时间耐心细致地为其释法说理,有一次接访竟长达4小时。在节假日,杨德宽经常去李老汉家里探望,继续为其作思想工作。当他了解到因经济紧张,李老汉全家一个月才能吃上一顿肉的情况时,当即自掏腰包买了5斤猪肉送到李老汉家中。
经过一年的深入沟通,李老汉终于同意在法律范围内化解问题。考虑到其符合司法救助条件,杨德宽和同事通过协调,为李老汉申请到了8万元司法救助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李老汉家庭的经济困难局面。为表达对检察机关的感谢,李老汉夫妇送来了“公正执法、情系民生”的锦旗。
2013年,都江堰市检察院控申部门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评为2010—2012年“文明接待室”。今年以来,杨德宽与同事共接待信访群众近300批次,共计600余人,提供法律咨询330余人次;受理控告申诉、举报线索78件;办理刑事被害人救助案件7件。
结合身边事
用老百姓懂得起的方式普法
2013年以来,在杨德宽的带领下,都江堰市检察院控申部门先后深入全市20个乡镇基层,收集群众对检察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在各个检察工作室(点),检察院的职责和干警联系方式被悬挂在醒目位置,方便群众联系。
“去年9月,我们到玉堂镇做普法宣传,老百姓建议我们应该结合身边事搞宣传,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和看得懂的方式普法。这给我们工作带来很大启发,以往的宣传方式大多是在街上扯横幅、摆摊设点,宣传面有些窄。”
通过走访基层群众了解其法律需求,都江堰市检察院制作了《依法打击“五强行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舌尖上的安全》等五部法制动画宣传片,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FLASH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法治宣传寓教于乐。五部动画宣传片投放到全市公交车视频终端、户外LED显示屏和市广播电台进行播放,收效良好。
今年,杨德宽起草了《都江堰市人民检察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检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方案》,详细规定了检务公开的内容和责任部门,强调了媒体公开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在方案的指引下,一套涵盖广泛的深化“检务公开”机制开始实施。
在杨德宽和控申科同事的共同努力下,今年以来,都江堰市检察院“检务公开”透明度得到大幅提升,群众满意度第三方测评成绩由去年同期的全市末位上升到全市第四位。本报记者 姚晓熙 摄影 杨永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