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上半叶,北美捕鲸人去智利时,觉得爆米花这种小东西很可爱,就带回了新英格兰。不久,爆米花就在北美流行起来,1848年,它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小零食。几十年后,蒸汽爆米花机的发明更是加深了这种零食的流行程度。拥有一台爆米花机就能大批量生产爆米花,而且能流动贩卖,方便那些在室外看运动会、马戏和逛集市的人们购买。 最初的电影是无声电影,那会儿电影用的字幕只有上流社会人士才能享受与品鉴。电影院为了保持这种上流品位,不允许顾客携带零食观影,当然也就不允许携带爆米花。这一方面是担心吃爆米花弄脏地毯,另一方面是吃爆米花时发出的声音不太优雅。 1927年,有声电影出现,文化不高的中下层人士才得以走进电影院,到1930年,美国每周去看电影的人数达到了近亿之多,电影的声音已经可以盖过吃零食的声音了。这使得电影院老板开始犹豫到底要不要开放观众带零食观影。正在影院老板犹豫不决的时候,街头小贩却大肆利用了这个商机,小贩用10美元一大包的爆米花在电影院外面摆摊售卖,成本低但买的人很多,这让售卖爆米花的街头小贩不亦乐乎。但当时电影院还没公开让观众带零食观影,这样早期的电影院就在衣帽间外边专门挂着标识,要求观众寄存衣帽和爆米花。爆米花就这样成为了人们最早在影院中偷偷摸摸携带的食物。 尽管仍然想维持影院的上流路线,但随着越来越多的观众携爆米花入场,电影院老板终于觉得这个商机不能忽视,于是他们把影院大厅租借给小贩,允许他们售卖爆米花。虽然位置更像是在影院前的街道上,小贩们却也乐意,因为这反而可以拓宽生意——既可卖给观众也可卖给街上的行人。后来,影院经理逐渐意识到,若省去中间商,直接出售爆米花,他们可能会获得更多利润。于是,很多影院开始自设爆米花机,但也有影院仍然拒绝引入,觉得爆米花机会降低他们的档次。 20世纪30年代,电影院生意开始走下坡,很多影院出现亏损,只有那些转向卖爆米花和其他零食的影剧院幸免倒闭。这一下促使很多影院转变了态度,终于开始自己贩卖爆米花等零食。这样,爆米花和电影就再也分不开了。 不巧的是,20世纪60年代电视机出现了,人们开始在家而不去影院看电影了,可爆米花在家里不易制作,所以爆米花一时间销量下降。这时,一项新产品爆米花机问世了,只需将其放到炉子上就可以自动制作爆米花。一下子爆米花在家里也可以制作,随着微波炉的普及,爆米花就更加兴盛了。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电影院文化逐渐传入其他国家,“看电影吃爆米花”的习惯也一起打包出口。发展到后来,人们想到电影院就会很自然地想到爆米花,一提到看电影,就会不假思索地去买爆米花。爆米花进入电影院之后,它的年产量暴增20倍。 爆米花的热销,甚至带动了玉米种植面积的大幅增加。二战期间,食糖管制,爆米花更成为看电影时唯一的零食选择。上世纪40年代中期,美国爆米花产业和好莱坞电影一起达到史无前例的最高峰。不过,外界对爆米花进入电影院并非没有批评的声音,那时的报纸上,常常出现批评看电影吃零食等不良习惯的文章,还有人出台“观影礼节”之类的指南,劝说观众放弃吃爆米花。当然,爆米花等零食销售对电影观看习惯也有不少影响。例如在二战结束后的几年,即使不太长的电影也有中场休息,其实就是要给电影院提供二次贩卖零食的机会。 据报道,2013年万达院线爆米花售卖收入达3.9亿元,占卖品总收入的72%,而票房收入极佳的电影《无人区》据说也就卖出2.6亿元。据不完全统计,约有六成的人会抱着一桶爆米花观看电影。 原来小小爆米花竟然是影院利润大来源。爆米花生产成本低,但售价相当高,与制作电影相比,爆米花的利润十分可观。2013年全国观影约6.1亿人次,全年总票房约217.69亿元,人均票价36元左右,而一桶爆米花的售价就在20元左右。爆米花为何会成为影院利润的巨大来源呢?这与边吃边看的影院文化有关。在美国只要是电影院就必有爆米花,如果想在街边寻觅一处看电影的场所,只要闻到爆米花的香味就可以很轻松地找到电影院。 爆米花带来的巨大利益,在经济学家那里成为了值得推崇的“爆米花经济”现象,这种主附产品相互促进、小产品搭着大市场的营销模式更是被商人们运用在了其他产业方面。例如,KTV通常设置内部超市,其商品价格明显高于市场价,瓜子花生类零食普遍在15元左右,酒水价格至少是市场上的2倍,这正是完美运用“爆米花营销模式”的典型例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