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东(传统文化研究学者,《原易》作者) 摘自《东鹤书院三字经精讲深解100讲》26讲(1)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过了两千多年来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已然成为了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面对这样的一个系统,人应当按照怎样的次序,逐渐的深入进去,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这本身就是一门学问。 这里面其实包含了——“什么是”和“怎样学”两个部分的内容。 因为,所谓的怎样学,用今天的话说,这就是一个学习方法与技巧的问题。是由学习的对象的基本特征,与人的认知过程的客观规律,两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的。或者说,是知识和大脑的特征最终决定了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也就是怎样学的问题。其中,大脑是我们学习的工具,“什么是”是我们学习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所谓的方法与技巧终究是建立在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工具自身的特点之上的,问题变了方法就要变,工具变了技巧自然也要变。
所以,不了解问题是什么,不了解工具的特点,对于解决问题而言,都将是一场噩梦。因此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就要了解,什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它到底是由哪些内容组成的? 遗憾的是,这两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恰恰是我们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断裂了几十年之后,所面临的最难以回答的问题。不是问题本身有多么困难,而是在群体性的无知,和无限制的喧嚣,以及全民性的功利至上的思潮的面前,真理显得的是如此的苍白而弱小。 事实上,关于中国文化的载体,或者说有形的部分的那些知识,虽然庞杂,但是就其主干而言,《三字经》之后的内容,就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这里面有琴棋书画吗?没有。有插花茶道吗?没有。有京剧汉服吗?也没有。有的只有一本一本的书。 然而,我们现在又有多少人,将这些东西一并都纳入到了国学的范畴之中,纳入到了传统文化的范畴之中呢?而其甚者,更将此视为必须要学习和掌握的传统文化的内容,来从小学起。 出现这种偏差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弄清楚,到底什么是传统文化?更没有弄清楚,传统文化与普通的知识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区别?
简而言之,中国的传统文化,或者更具体的说就是中国的儒家思想,从本质上说,它就是一种关于心智的养成,心灵的训练,信仰的塑造的学问。所以,它的有形的内容的主体部分,只是一本一本的书,没有其他的类似宗教的仪式,没有人为造作的各种高雅。因为随着对这些书籍的阅读,随着对书中所阐述的道理的理解与认同,所谓的高雅就会自然而然显现出来,就会喜欢琴棋书画,而不喜欢卡拉OK。 这就引出了两个问题: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些知识,与数理化不同,它必然会对人的心灵产生影响。换言之,这种影响是绝对的。 第二既然这种影响是绝对的,那么一旦学习的方法错误,就会形成一颗扭曲的心灵,反倒会失去原有的纯朴。
所以,方法和技巧的正确,对于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要良好的预期效果,相反还会造成心灵的扭曲。 也就是说,并不是随便怎样学,或者随便找来几本所谓的经典一通学,就一定是利大于弊的。恰恰相反,很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弊大于利。遗憾的是,这恰恰又是我们今天在一片国学热背后,所隐藏的巨大隐患。
我们举两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也算是三个问题吧。 第一个问题:是不是对年幼的学童,就不要讲解?——对应的现实情况是,许多地方在对儿童进行所谓的国学启蒙的时候,都以儿童听不懂为由,根本不讲解,或者仅仅做非常粗浅的讲解,而以诵读为主业。 第二个问题:是不是可以随便找本经典,根本不用顾及次序的进行阅读?——对应的现实就是,当前许多诵读班,甚至是小学,随便找本经典,什么《庄子》,《老子》,《易经》,《论语》的就塞给孩子去阅读,甚至背诵。
这些是不是合理恰当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法与技巧,我们先不必置评,当然也毋庸置评。但是就像我们今天看到的,在各种体育项目中,教练通常来说都是由在该项目上取得了辉煌成就的运动员来担当。因为任何通向成功的方法与技巧,通常来说都掌握在那些曾经成功过的人士手中。 同样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法与技巧,也一定掌握在那些学问过人的大儒手中。如今虽然大儒已然凋零殆尽,但是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所以曾经的大儒们为后世规划出来的路线图,仍旧适用于今天。比如《三字经》的作者王应麟,就是这样的一位大儒。《三字经》中关于启蒙与经典阅读的部分的没内容,就是这样的一张路线图。
所以,对于所有准备开始学习传统文化的人来说,与其好高骛远的乱撞一通,莫不如心怀敬畏地将《三字经》中的这一小段内容,做一个仔细的了解,因为学习传统文化的次序与方法,就明明白白写在那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