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duozi_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学记
2014-11-20 | 阅:  转:  |  分享 
  
说话和考虑问题合乎法度,招求一些贤良人士辅佐自己,那就足可以有小的声誉,但还不足以胜任统帅军队的将领。礼贤于德行贤良的人,亲近于才艺广远的人,就足以胜任统帅军队的将领,但还不足以教化臣民,成其美俗。处于君位的人如果要教化臣民,成其美俗,这一定要通过学习呀!



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不会明白儒家至道。所以古代的三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要把兴办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尚书·兑命》篇中说:“由始至终要经常想着学习先王正典”,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



虽然有美味佳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深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德行不足,教书育人之后才知道自己学识不通达。知道自己德行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学识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奋勉。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篇中说:教育别人所起到的效果,其中一半就是使自己增长德行学识。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



古代设学施教,每一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设有学校叫庠,每一遂设有学校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有大学。新生每年都可入学,隔年考试一次。第一年考察学生离析经文义理和辨别志向所趋的能力;第三年考察学生是否尊敬师长,能否和学友和睦相处;第五年考察学生是否广学博览,亲敬师长;第七年考察学生在学术上的见解和择友的眼光,称之为“小成”。第九年考察学生是否能够触类旁通,知识渊博通达,临事不惑,不违背老师教诲,称之为“大成”。然后就足可以教化臣民,移风易俗,使亲近的人心悦诚服,疏远的人人心归附。这就是大学教育的纲要。《记》中说:“幼蚁时时学习它(幼蚁时时术学衔土之事,而成大垤,犹如学者时时学问,而成大道)。”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



大学开学时,官吏身穿朝服以素菜祭祀先圣先师,教育学生求学要首先具备谦虚和恭敬的态度;在祭祀时,齐颂《小雅》,练习三首(指《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从学习像这三首诗所描述的长幼有序,各自劝励那样去做官开始;学生入学时乐师的助手击鼓召集学生,然后发放盛有所发经书的书筐,这样是为了让学生恭顺于学业;夏楚两件东西,是为了让学生害怕,用以整肃学生的威仪;夏祭之前天子诸侯不视察学校,不考查学生经业,是为了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按自己的志愿去学习;教师时时观察学生,而不加以指导,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让学生在心里翻来覆去的思考,直到怎么想也想不通,想来想去都无法表达时,才去启发,这样学生才会牢牢地记在心里;如果有疑难问题必须请教老师时,则推举学长一人请教老师,初学者只可以听,不允许插嘴,教育学生要知道谦让,长幼有序不能逾越次第。这七点,教学的宗旨呀。《记》中说:“凡学习,想做官的先学习管理,想做学者的先立志。”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



大学的教育,要让学生时时练习,一定要用先王正典进行教学,休息一定要有固定住处。学习的关键在于练习基本功,学习音乐时,如果课余不练习基本指法,课内就不可能把琴弹好;学习诗书时,如果不依靠课余广泛练习比喻,课内就不能学好诗书;学习礼法时,如果课余不学习各种场合办事应酬的规矩,课内就学不好礼仪。总的来说,如果对这些课外的操缦、博依、六艺不感兴趣,就不可能对《诗经》、《尚书》等正典感兴趣。所以,君子学习的方法是:时刻放在心上,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学习,休息时也要做与学习有关的事情,哪怕闲暇旅游时也要牢记学习。这样,才能潜心于学业并亲敬师长,与学友和睦相处并深信所学圣贤之道,即使离开师友也不会违背。《尚书.兑命》篇中说:“一个人只要能做到敬重圣贤之道、逊顺于学业、时时练习、立即行动,他就会学业有成。”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



如今的教师,或者自己心里并没有领悟经文义理,只是看着经书读经文;或者故意找些疑难问题来问学生,然后讲些难点,让人听不懂;或者急于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赶进度,只考虑多诵读经典,不考虑学生是否领悟;或者让学生自己读了经书,然后老师给学生讲讲自己的见解,并不考虑学生的程度和接受能力,完全没有忠诚之心;或者教师教学不能倾其所能,总想保留一些自认为高明的见解,以使自己永远处于权威地位。鉴于以上五种弊端,教师教学违背教学规律,讲得也不正确,学生不能领悟经文义理,遇到问题也不问老师,以至于学生学习没有成效而怨恨老师,感到学习苦不堪言而体会不到学习可以获益终生,即使勉强结业,必然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教育没有成效,原因就在于此呀!



大学教育的原则:在青春期之发育前进行教育叫做“防止叛逆”;在德行和学业有所成就时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教育叫做“顺利”;相互琢磨师生的问答从而达到各自理解叫做“观摩”。这四点,教育成功的基础呀。



问题发生之后再设法禁止,则学生会产生强烈抗拒心理而没有效果;如果错过了最佳学习时机才去学习,即使勤奋刻苦也难有成效;如果教学杂乱无章而不能做到循序渐进,则教学会陷入混乱而学生学习没有成效;如果独自冥思苦想的学习而没有学友相互切磋,则会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品行不好的朋友交往会学到一些坏习气而违逆师长的教诲;从事一些不正经的交谈会荒废学业。这六点,教学失败的原因呀。



立志从事教育的人如果既懂得了教育成功的经验,又懂得了教育失败的原因,然后就可以胜任教师的工作了。所以教师的教学就是让学生明白道理。引导而不威逼,劝勉使学生增强意志力而不严加管教,适当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引导而不威逼则师生关系融洽,劝勉而不严加管教则学生会感到学习是件轻松愉快的事,适当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则学生会用心思考。如果能做到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并且能够用心思考,这样的教师就可以称得上一个善于教书育人的教师了。



学生在学习上经常有四种过失,教师一定要清楚地知道。这四种过失是:或者失于贪多而不求甚解;或者失于不求进取,知识面狭窄;或者失于把学习看的太容易,一遇到问题就问师长,从来不深入思考,结果就像没有学过一样无知;或者失于遇到问题从来不问师长,只是停下来独自冥思苦想,而最终仍然迷惑不解。产生这四种过失的根源,在于学生的心理特点各不相同。懂得了学生的心理特点,然后才能补救学生的过失。教学,就是发扬学生的优点,补救学生的过失。



擅长唱歌的人,能使人情不自禁地跟着他唱;擅长教学的人,能使人不由自主地继承他的志向(如今人继承周、孔志向)。如果一个教师的语言简洁而透彻,含蓄而妥帖,很少用比喻而且容易明白,这样的教师可算是善于让人继承他的志向了。



教师知道了学生学有所成在什么情况下最困难,在什么情况下最容易,而且知道怎样讲解效果好,怎样讲解效果差,知道了这四点,然后就能够触类旁通全面明白教育教学的方法了;能全面明白教育教学的方法,然后就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能做一名优秀的教师,然后就能够做好官长;能做好官长然后就能做好一国之君。所以从师学道,就是要通过学习使自己具有君德。正是这个缘故,选择老师不可不谨慎。《记》中说:“三王四代没有一个选择老师不谨慎的。”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



大凡求学时存在的问题,尊敬老师是难能可贵的。尊师才能重道。重道才能使人敬重学业。所以君王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臣子的有两种情况:当他在祭祀中作为祭尸时,则不以臣子相待;当他作为君主老师时,则不以臣子相待。根据大学礼制,给天子授课,授课的臣下无需北面而居臣位,这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的缘故。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轻松,而教学效果反而加倍的好,学生跟随着老师学习更把功劳归于老师教导有方。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勤苦而学生收效甚微,学生跟随着老师学习还要埋怨老师教导无方。善于提问题的人,就像木工砍伐坚硬的木头,先从纹理较顺的部位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一样,功夫到了,学生就可以轻松地理解。不善于提问题的人恰恰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就如同撞钟一样,用力小,钟声则弱,用力大,钟声则强,等到尽力撞击时,则发出最为洪亮的一声。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恰巧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呀。



自己没有领悟经文义理,只记住一些别人观点,到上课时为学生解说的人,或者学生没有问就给学生谈自己见解的人,没资格做教师。一定要等到学生问问题之后,再根据学生的问题加以解答。学生没有能力提出问题时,则一定要等到学生非常想明白,怎么想也想不通时,才加以指点;老师指点后学生仍不明白,只好暂时放弃指导,以待将来。



高明的冶金匠的儿子,一定要先去学缝皮衣;高明的弓匠的儿子,一定要先去学编簸箕;刚学驾车的小马都先拴在车后,让小马在车后跟着走。君子懂得了这三个例子反映的道理,就可以立定求学的志向了。



古代的学者,善于对不同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然后汇总为一类。鼓声不在五声之列,而如果没有鼓声则五声就没有谐和之节拍;水色不在五色之列,而五色如果没有水调和,则不能分明;学习之目的在于博闻强识,而不在于学会做五官中任何一官,而五官中任何一官不经过学习就没有办事能力;教师不属于五服中的任何一种亲属关系,但没有教师教导,则五服之情就不和亲了。



君子说:“德行很高的人不仅仅能担任某一种官职;普遍的规律不仅仅适用于某一件事物;真正守信不必盟约发誓;天时变化的时间并不相同。”君子领会到这四点,就可以立定以学为本的志向了。三王祭祀百川的时候,都是先祭河而后祭海,因为河是水的源头,海是水的归宿。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献花(0)
+1
(本文系duozi_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