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不息的千年窑火

 苜葵 2014-11-20

(图注1:景德镇风景) 


(图注2:景德镇清园) 

一座城以皇帝的年号命名,一座城的产物成为一个国家的代称。这座城为何有如此的魅力?因为“china”。在景德镇,我询问制瓷艺人,为何景德镇遍地都是陶瓷。“因为景德镇的人只会做陶瓷。” 

答案似是而非。但是,要多么浓烈的激情,才能使一座城,千百年来只专注一件事。这一切都要从“城以瓷兴”说起。 


(图注3:景德镇老建筑) 

说它是座城,原本只是一个镇。景德镇因为“五方杂处”,“窑户与铺户当十之七八,土著十之二三”,有“十八省码头”之称。东晋时,它叫新平镇,唐武德四年改镇为县,仍叫新平。因居昌江南岸,又叫昌南镇。“China”,即源于景德镇旧名“昌南”。北宋真宗时(公元1004--1007年),官员到镇督造瓷器,陶工在瓷器底部写上“景德年制”。真宗年号“景德”与这个镇,从此再未分开。 

既生瓷,便生业。景德镇与安庆、池州接壤,景德镇的日用瓷对周边地区的民间生活影响甚大。我的家乡离景德镇不远,总会看到写有“景德镇”字样的饭菜碗具。小时候,一旦我不小心摔碎了饭菜碗,奶奶会拾起来看看,能不能补。有时,她会惋惜地说,“哎呀,摔碎了景德镇的碗。”奶奶很清楚,景德镇的碗,珍贵! 


(图注4:景德镇瓷窑) 


(图注5:景德镇瓷器泥胚) 

景德镇将自己的风土人情统统都打上了陶瓷的烙印。 

千百年来,景德镇以瓷立镇,城围瓷砖,这安身立命的专注,让一座城与一项艺术在传奇中发酵,瓷音水榭、明代葫芦窑、宋代龙窑、玉善堂、风火仙师庙、清代镇窑……2014年6月22日,“寰行中国”在景德镇踏访了千年的瓷器工艺,领略了一炉窑火里的坚韧、细致和耐心。在古窑民俗博览园,小器手工作坊,景德镇瓷器的工艺流程——拉坯、印坯、利坯、挖足、施釉、画坯一一展现。青花瓷、青花玲珑瓷、粉彩瓷、颜色釉瓷的各种古法手艺、绘制方法,也让我醉心于此。 

如何古法手工制瓷 

在小器手工作坊,景德镇瓷器的工艺流程,被直观地展示。从拉坯、印坯、利坯、挖足、施釉、画坯,到青花瓷、青花玲珑瓷、粉彩瓷、颜色釉瓷,各种古法手艺、绘制方法,尽收眼底。 



(图注6:拉坯:将泥房内准备好的泥料,放在轮车上,借旋转之力,用双手将泥拉成坯体。是瓷器成型的第一道工序。师傅娴熟的技艺,让拉坯现场,犹如一种舞美艺术。) 


(图注7:印坯:将半干的坯体,放在模具上,通过印制拍打,使坯体规格化、统一化,是重要的定型工序。) 


(图注8:利坯:坯体放在轮车上,根据外形及尺寸的要求,用刀精修表面,使瓷表光洁,厚薄均匀,形体连贯,是极为重要的一道工序。) 


(图注9:挖足:将拉坯时留下的泥切削一部分,挖成底足。) 



(图注10:施釉:在成型的坯体表面施以釉浆,使其均匀地附着于坯体表面,主要有蘸釉、荡釉、浇釉、刷釉、洒釉、轮釉等多种方法。) 


(图注11:画坯:分釉上彩和釉下彩。) 


(图注12:“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每一道工序都是纯手工制作,古法古艺。) 

景德镇窑火里的陶瓷并非一开始就精美夺目。 

东汉时,陶瓷始现,“质甚粗,体甚厚,釉色淡而糙”,“只供迩俗粗用”;魏晋时,以其温润耐用,取汉代铜器和漆器而代之。景德镇瓷器以晋代陶工赵慨为祖师爷,始于汉,兴于宋,盛于清,千年以来,集历代名窑技艺精华,独树一帜。“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景德镇瓷器在清乾隆时期就以其精美奇巧的造型,五彩缤纷的釉色,华缛多姿的纹饰,闻名于世。 

说起来,景德镇瓷器兴起受益于宋朝的轻武重文,时风细腻,艺求典雅。宋季的汝窑、官窑、钧窑、哥窑、定窑等五大名窑是精美艺术与精确工艺的结合。受此影响,景德镇独创的青白瓷,清淡高洁,俊秀挺拔,享誉“饶玉”。色质如玉的青白瓷一出现,远销海外,让景德镇跻身于宋代名窑之列。 

在景德镇的精美瓷器上,画师的画笔精致,线条细如毫芒,文饰工笔精细,设色明净艳丽。不尽的崇山峻岭,无际的皓月长空,遮天的古树瀑流,闲适的亭台楼阁,枯坐的渔人钓客,矍铄的长者仙翁……都可在景德镇的历代工艺美术大师手中栩栩入画。 

在景德镇,我向工艺大师们请教了青花瓷、颜色釉瓷、玲珑瓷、粉彩瓷等四大传统名瓷的工艺特征。公众最为熟知的青花瓷,被人描绘为“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青花瓷以素净取胜,“白釉青花一大城,花从釉里透分明”,将人们的目光从缤纷的色彩中解脱出来,蓝白相映,怡然成趣。 

而我则被玲珑瓷所吸引,毫不犹豫地买下一套精美茶具。据记载,青花玲珑瓷是在明宣德年间镂空工艺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它融青花技术之长,集镂雕艺术之妙,玲珑剔透,精巧细腻,具有清新明快之感。清代景德镇御窑厂制作的玲珑瓷就已具较高水平,但产量甚少,仅供宫廷使用。 

在景德镇,镇窑是迄今保存最完整、最具价值的古窑。镇窑是烧制特色传统瓷,尤其是颜色釉瓷最合适的窑炉。镇窑以松柴为燃料,对于火候的控制,有极高的要求,当地人用“三年出一个状元,十年出一个窑火师”来形容对窑火的把握之难。 

窑火难测,在景德镇却能历千年不熄。 

因为景德镇的手工制瓷技艺代代相传,或父传子,或师传徒。 

79岁的王炎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拉坯的王炎生善拉葫芦瓶。王炎生是家族第五代拉坯传人,“我是子承父业,我父亲向我外公学的拉坯。”从11岁起,王炎生就已经跟随父亲学拉坯,不过王炎生的孩子却没有延续祖上的手艺。王炎生说,景德镇普遍存在师傅把徒弟教会了,徒弟最后反过来会拆师傅的台,所以许多师傅都很保守,不原意带徒弟。 

曹开永和陈圣发的剐坯和利坯技艺则是传自师傅。1939年生人的非遗传承人曹开永回忆说,“1955年2月,我跟着师父高金钱学剐坯这门手艺。学了两个多月,上坯、锉刀都会了,正式上车时,师父也是手把手地教。我想收几个关门弟子,把我的这项手艺传承下去,也算对得起国家给我的认可和补贴。非遗继承人的称号、证书和奖金可不能让我的技艺代代相传。”渴望收徒的陈圣发生于1930年,11岁拜师学习圆器利坯技艺,他说:“圆器利坯手艺其实很简单,只要认真学一个月就可以‘入门’,最多只要花一年时间,便可以十分熟练。” 

显然,已届高龄的制瓷艺人放不下手中的技艺,景德镇的手工制瓷技艺面临薪火相传。在古窑遗址里,作为游客的我们只看到,景德镇的窑火里——上色、淬炼、成型……烧制出一件件精美瓷器,却忽视了这窑火里的一切,由时间来上色、淬炼,却需要手艺来成型。 

景德镇的城市深处,件件瓷器在窑火里出落的白如玉、粉如颊,而艺人的双手却垂垂老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