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市场的细分

 sanmin 2014-11-20

  偶然发现了几家国内新创刊的文学杂志,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征稿启事里都特别说明,本刊划定和所要面对的读者群,或“80后”,或30到50岁的女性等等。这类征稿启事并没什么稀奇,国内一些畅销期刊都是这样征稿的,只是纯文学类刊物如此征稿,还不是很多。记得《市场营销学》里面有一个概念,叫市场细分。市场细分,实际上就是对消费群体的细分,也就是说,开发一种新产品之前,首先要明确这个新产品的消费者是谁,群体有多大,都分布在哪些区域,以及学历和生活习性等等。

  在一次笔会上,一位文学期刊的资深主编说:“现在问文学刊物发行数量,就像是问女人的年龄一样”。意思不言自明,可见当前纯文学刊物的生存处境到底有多难。有人把当前文学期刊生存艰难的原因归结到市场经济的冲击,说我们多年来是计划经济,大家虽然穷一点,但基本生活无忧,满脑子是理想信念,对文学艺术充满向往并陶醉其中。现在铁饭碗没有了,大家都必须在市场中挣命,当然会影响到心情,不可能坐下来一字一句地看文字的东西。这种说法没什么根据,欧美国家的生存环境和我们如今的现状大同小异,可人家却仍然在一字一句地读文字的东西。

  很多业内人士,曾撰文试图为当前纯文学期刊的生存状态寻找症结和出路,但却很少有人明确指出,应该对期刊面对的读者群进行细分。不同的文学期刊,都有着各自的不同特点,正是因为期刊各自特点的不同,所以才有各自不同的读者群体。读者群就是文学期刊生存和发展的市场,如何办好纯文学杂志,提高发行数量,关键就是要对市场进行细分,对读者群进行细分,抓住读者群体的变化和走向,不断调整和保持杂志的独特风格。

  文学期刊对发行市场的细分,会引导作家和写作者在写作之前,首先考虑和明确自己的作品是为谁而创作的,这便是当下文学事业发展的根本问题,也就是我们为谁创作,写出来的东西是给什么人看的,看你东西的人在现实生活当中还存在不存在,这部分群体有多大?等等。有人统计过,最近新上映的故事影片《风声》,观众基本上都是“80后”的恋人。作家沈从文在他的《边城》题记里说:“我这本书不是为这种多数人而写的。念了三五本关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问题的洋装书籍,或同时还念过一大堆古典与近代世界名作的人,他们生活的经验,却常常不许他们在‘博学’之外,还知道一点点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我这本书只预备给一些本身已离开了学校,或始终就无从接近学校,还认识些中国文字,置身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以及说谎招摇消息所达不到的那种职务上,在那个社会里生活,而且极关心全个民族在空间与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的人去看。 ”由此可见,沈从文在他创作《边城》之前,就已经对读者群体进行了细分,很明确他的《边城》是给什么人读的。著名作家陆天明在《当下文学的危机和出路》一文里,列出了一个很简单的“数学”逻辑推导公式:你不理睬社会,社会当然也就不理睬你。文学对老百姓没用,不关注老百姓,老百姓当然也就不会来理睬你。

  对文学市场的细分,也就是从老百姓的需要出发。老百姓想说的话没法说出来,或者说出来没人听,那我们就用文学来替他们来说,说老百姓想说的话。老百姓想知道的,而且通过其他途径无法知道,我们用文学来告诉他们。所以说,对文学市场的细分并不是单纯的数量、类别之分,而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之分,是老百姓的苦乐酸甜之分,一句话,就是对老百姓的需要之分。

  □马云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